杜政兵+++裴洲
摘要:傳統意義上的本體論,是主客二分和本質與現象二元對立的條件下主體透過現象去認識本質的思想,這就創造出一個充滿誘惑力的本體論問題:世界的本源是什么?這一問題在法學上的表述為:法的本質是什么?
關鍵詞:法 本體論 價值之錨
一、本體論:西方哲學的主要問題
本體論問題,是西方傳統哲學的核心命題,當巴門尼德提出“存在”的概念后,將世界分割為存在與非存在、本體與現象。在他看來,世界的本質不是現象,而是存在,存在是與現象對峙的實體之本體。此后,柏拉圖的“理念論”與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說”更進一步地規定了本體的目的性與理性,并賦予其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本體作為實體與現象分離,成為人的目的;另一方面,人又立足于現象,通過自己的理性去追求這個目的。也正是人的這一追求,成為了文明進步的動力源泉。
雅斯貝爾斯在他的“軸心時代”理論中認為,在大致相同的一段歷史時期,東西方文明幾乎同時形成了進行自我意義理解的普遍性框架,而希臘文明的這一框架核心,就是本體論問題,他認為本體論是人類“超越的突破”,它所具有的理性的精神品質指導人們去追求世界的根本意義,并成為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淵源。對世界本源的追問,就如同人類思想的永動機,不停地激勵人類去追尋探索。但是,正如熱力學定律將永動機證偽,傳統的本體論問題實際上也是不成立的,當我們追問“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時候,系詞“是”既可以表達“某一物”,也可以表達“一切物”,這一不同的理解會形成普遍與片面、運動與靜止兩方面的截然對立的世界觀,從而對世界的本源形成“存在”與“存在者”兩種不同的看法。海德格爾認為,西方哲學傳統長期以來混淆了“存在”與“存在者”的概念 。通俗地講“存在”是關于萬事萬物的最高概念,因為任何實體或概念都具備一定的屬性,“存在”為了涵攝一切屬性而表現為一種絕對虛無狀態,而“存在者”是“存在”的靜止維度,它割裂了主客體有機的、動態的關聯,從而追求一種絕對的本質實體。
二、法的本體論
在奧斯丁創立分析法學派前,法學一直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如法哲學就是用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法的問題的一門學科,同時哲學上的困境也造成了法學的困境。事實上,法的本體論問題,也是人們對法學理論爭論不休的根源,對法的形而上爭議,最終都可以溯源到這一問題中去。不同的法學家對這一問題有其各自的表述。例如中世紀的神學法律思想認為,上帝的意志是法的本體,它是最高的善;歷史法學派認為法的本體是民族傳承的精神、風俗和習慣;黑格爾則將客觀理性精神的自由意志看做法的本體,認為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不同思想家、流派通過對法的本體的定義,為各自的研究道路奠定了前提。
例如被贊為開辟了法律理論第三條道路的德沃金認為人們通常對法官判決的爭議實際上是法律“應該是什么”和“法律實際上是什么”的爭論。前者是法律的經驗爭議,即人們都認可經由立法機關制定并體現在法律典籍中的法律條文是法律,但在具體實踐中,人們對立法機關是否真正制定過某項法律存在分歧;后者是法律的理論爭議,即人們對立法機關制定的法是否能完滿地解決相關情況意見不一,理論的爭議實質上就是關于真正的法律是什么的爭議。在被他稱為語義學之刺的命題中更明顯地體現出關于法到底是什么的爭論,他說:“除非律師和法官在法律基準上分享著相同的事實標準,否則不可能發生有關法律是什么的有意義的爭論”。這一“相同的事實標準”就是法的本體。這里他將本體論問題歸結于語義上的模糊,為他對實證主義的批判提供了新的立場,即由于規則模式的剛性特點,作為規則模式基礎的法律語義學預設了適用法律基準的同一性,而廣泛存在于實踐中的法律爭議實際上是關于法律基準的爭議,這樣法的本體論問題實際上受困于語義學之刺。
三、法的價值之錨
法律是一種社會規范,它規范的方式是做出價值判斷,這種判斷的準確性決定了法律作為社會規范的效力,“法的本質是什么”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解決的是法的效力來源問題,筆者認為,這一效力來源就是法的價值之錨。
任何理論都需要有自身的價值立足點,這一立足點是理論的合法性依據。理論雖然是實踐的產物,但是產生之后即獨立于實踐之外,當我們用理論指導實踐時,實際上是用理論的獨立價值標準判斷現實事物。這一價值標準的產生,是獨立的、內在的,標準的合理性決定了理論的現實有效性。我們可以說,因為理論的合理性,所以個人應當以它作為自身行為的依據,同樣因為它的合理性,國家應當以它為國家行為的依據,同時用它來制定規范,約束個人的行為。
當理論作為獨立的事物存在時,就如同海洋中的船,缺少依據,而價值標準就是它的錨,即理論的價值之錨。例如自由主義認為,在政治理論中,雖然自由原則與幸福、或平等、或民主、或社會正義、或社會秩序與穩定等原則在某些情況下存在沖突,但在自由主義的范圍內,沒有什么可與對自由的承諾相抗衡“自由不是實現更高政治目的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最高的政治目的” 。當各種原則存在不協調時,自由原則便成為其他原則的優先性標準,這樣我們可以說,自由原則便是自由主義的價值之錨。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和目標[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2]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作者單位:武警警官學院訓練基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