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保英+肖素琴
摘 要:設計的原初目的,是在對物的本質性掌控與功能性運用上,基于人的需求,優化人、物、社會、自然之間的結構關系。消費社會中,人對物的過度需求帶來了大量的廢棄物,如何處理這些廢棄物,是人的需求與社會自然相協調的一個關鍵點,而對廢舊品的再設計,則是切入這個關鍵點的一條重要途徑。本文從功能、材質、情感三個角度入手,試圖通過對廢舊品的優化設計的探討,實現設計理念與社會責任的貫通,尋求一條人與自然的和諧之路。
關鍵詞:廢舊品;優化;創新;再設計
中圖分類號:TH69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3-0141-01
現代消費社會中,不斷擴大的再生產與我們不斷增殖的物欲互相推進,造成了人與所處環境之間越來越突出的矛盾沖突。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使得我們越來越喜新厭舊,生活中各類物品的更新換代也越來越快,這背后意味著資源的無限制浪費,更隱含著一套難以破解的消費邏輯。越是經濟發達,民生富足的國家,浪費的情況越為嚴重。喜新厭舊本是人之常情,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在擁有許多更新更好的選擇時,還能夠堅持使用舊物,要做的不僅是對環保口號的反復申述,更是改變舊物與人之間的關系,重新賦予舊物以新的價值,這樣才能夠將環保落到實處。
一、廢舊品再設計的意義
過去,我們廢棄一件物品,大多是因為它的實用性功能因為長期使用的損耗而受損,從而導致人與物品之間的使用與被使用的實在結構被破壞。在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的現在,我們廢棄一件物品的原因則復雜得多,可能只是“過時了”或者“不再喜歡”,其本質則是出于種種因素而造成的人與物品之間喜愛與被喜愛的心理結構被破壞。
再設計則是針對這個問題的一個絕佳的解決策略。這一理念源于日本,首倡者是設計師原研哉。日式審美常常充滿一種禪思,再設計則是對設計真諦的一次回歸,要求我們對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審視,為其重賦生命。正如佛家的輪回,盡管這些廢舊的物品作為此物的生命已經結束了,然而只要設計師為其改頭換面,改變它的形態、功能等等,它又作為一個全新的彼物獲得了第二次生命。
再設計不僅是重新賦予廢舊物品功能,也是賦予其全新的形式和本質,讓它與人之間能夠建立一種不同于之前的關系,重新進入我們的生活場域。對于物品而言,是其價值的重新彰顯,對于人而言,是生活中的驚喜與創意,是對所處世界的尊重與親近,對于社會而言,是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方,對于設計師本人而言,則是一種絕佳的挑戰和自我使命的貫徹機會。如何實現這一脫胎換骨,則是我們應當好好思考的問題。
二、廢舊品的優化設計
近些年來,隨著“3R”概念的提出和風行,世界范圍內人們的節約和循環的意識越來越強,環保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人們紛紛從各個媒介中學習如何改造舊物,循環利用。真正的優化設計,還需要設計師的專業素養作為引導。
(一)功能的優化設計
對于一件物品來說,實用功能是其核心價值。物品成為廢舊品,存在兩種情況,一是整體的實用功能受損,這種情況下,其中部分部件仍然是可以繼續運作的;一是不再符合擁有者的喜好,這種情況下,其功能往往是完好無損的。功能的優化設計則是根據物品現有可支持的功能以及其可發揮的可能性,通過對其色彩、材質、造型結構、空間構成等方面的再加工或重構,對其解碼,再編碼,或者改善其原有功能,或者將其原有功能完全解離,完全陌生化,以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功能價值。通過這樣一套機制的運作,不僅能夠變廢為寶,并且能夠改變物品原本在我們生活中的位置,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同的視野。
(二)材質的優化設計
材質是物品的構成基礎。即使物品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結構被徹底破壞,材質本身也并不發生變化。比較常見的循環方式是回收一部分可再生資源進行粗糙的重加工,對于另一部分則掩埋甚至丟棄,這顯然是并不到位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嘗試著用諸如廢塑料瓶、易拉罐、報紙等等廢棄物品做一些手工,但日常的粗糙制作,在美感上尚有所欠缺。針對材質的優化設計,需要有良好的藝術造型意識和創新思維,以及豐富的造型手段,如切割、縫紉、拼接、熱熔等等,作為依托。在造型過程中,要充分調動設計師的審美素養以及操作能力,以賦予廢棄品一個兼具實用與審美雙重價值的新生形態,不僅使廢舊物品重煥生機,也調動大眾對于再設計物品的興趣與熱情。
設計師為易拉罐環上色后,搭配其他材料,通過拼接、縫合等處理,進行重新造型,設計并制作而成了燈罩、挎包、飾品等物,美觀大方,時尚新潮,饒有趣味。這不僅是廢舊易拉罐環的循環處理,也為這些物品開發了新的材質,尤其是易拉罐環制造的金屬挎包,具有一種獨特的新潮感,值得廣泛效仿。這些作品既深入挖掘了材質本身的屬性,又拓展了材質屬性所適用的范圍,十分有創意,視覺效果突出。
(三)情感的優化設計
廢舊物品之所以成為廢舊物品,有時候并不是因為它被破壞了,而是因為物與人之間喜愛的心理結構被破壞。人對物的喜愛和占有欲是會隨著時間流逝和新的欲求對象的出現而被拉平的,但與此同時,人們也常常有某種懷舊情結寄托在某件已經受損的舊物上。舊物就其本身而言已經不堪使用,但其上凝聚了主人過去的情感和記憶,盡管已經成為了某種情感的遺跡,但仍然難以割舍。如何重新建構廢舊物品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或基于既存的懷舊情結改善這種聯系,也就成為了廢舊品優化設計的核心關注點。對于前者而言,可以對其形態和功能進行顛覆式的轉換,以造就一種新鮮感和交叉錯位式的獨特美感,從而重新激發人們對該物品的興趣。而對于后者而言,則可以按照前述兩點的方式,在保持其承載情結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通過改造重塑其功能。前者的關鍵在于改變,而后者的關鍵在于持存。
以廢舊牛仔衣褲的優化再設計為例,對于款式過時或者嚴重磨損不堪穿用的牛仔衣褲,我們可以將其重新裁剪,縫制,加上許多別出心裁、饒有趣味的裝飾,制作成各種款式,美觀大方的牛仔包。一些牛仔包上,過去牛仔褲在穿用過程中隨人體運動而自然形成的褶皺痕跡仍然清晰可見,延續了主人在原本的牛仔褲上沉積的記憶烙印,從而使主人與物之間的情感紐結被喚醒、被凸顯出來,并且通過功能性的改造,使這種情感以新的方式得以延續。
三、結語
廢舊品的優化設計,一方面使得物品真正盡其所用,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重新審視自身與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關系。過度的包裝和不斷擴大的再生產使得資源被大量被浪費,生態環境也不斷經受著威脅與破壞。我們自以為是自然的主宰者,而事實上,我們與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未像今天這么疏離。我們日常所接觸的,都是均一化的工業產物和消費產品,我們仿佛被操控般地消費著,卻不知我們手中的物品在功能和所謂時尚標識之外,在它生成的過程中,究竟被賦予了怎樣的價值和意義。讓優化設計走進我們的生活,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契機,也讓我們在改造舊物的過程中,親身體驗物性和我們的情感關系生成的過程,讓我們在這個工業社會中,能夠與本真的生命更近一步,以小見大,也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一個更親切、更真實的接觸與體悟。優化設計,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高楠.工業設計創新的方法與案例—高等學校教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2]梅洛斯(CMelosi, M. V.),鄭巧珊(譯).廢棄物[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