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央出臺了“中部崛起”戰略,來幫助中部地區實現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熱點,也是當今經濟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作為中部六省東西部梯次推進的重要過渡地帶,蚌埠市其特殊地理優勢與重要經濟地位不言而喻。本文以蚌埠市2000年-2013年面板數據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和主要動力,通過運用Eviews軟件,構建多元回歸線性模型,結果顯示,第二產業比重、投資率、財政支出對國民生產總值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不斷補充現有中部崛起理論的同時,也為蚌埠市經濟的發展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促進大二產業的創新性、環保性正向發展,改善投資環境,把握財政支出的合理化,進而不斷推進蚌埠市城鎮化的發展,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改善經濟發展新方式,以及帶動和促進皖北地區乃至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蚌埠市;多元線性回歸;中部地區;Eviews
一、引言
中部地區是指華中地區河南、湖北、湖南三省,華東地區安徽、江西及華北地區山西省。近年來,相比其他地區,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因此,這也引起了廣大學者和社會公眾的極大關注與討論。
就時空差異而言,大部分學者偏以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六省在經濟發展的地域差別,綜合發展出現的普遍共性:童中賢比較了中部戰略實施以來,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六省出現的新階段特征;任志剛根據后發優勢理論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區域創新戰略,并探討了中部區域創新戰略的結構體系和基本內涵。他們對中部發展提出了整體的規劃與有效的建議。但是,針對于中部地區單個城市的研究較少,文獻不足,故本文以安徽省蚌埠市作為研究對象,通過Eviews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談及其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蚌埠,東接江蘇,北毗徐州,南臨合肥,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地級市。總面積5952平方公里,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約為1280億元。蚌埠市面向“長三角”,背靠中西部,承東啟西,貫通南北,是中國經濟發達地帶向西部過渡地帶。憑借著特殊的區位優勢,在中央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東部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背景下,蚌埠市的的經濟發展研究的意義突顯顯著。在不斷補充現有中部崛起理論的同時,也為蚌埠市經濟的發展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
數據主要來源于2000年-2013年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安徽統計年鑒》,部分確實數據通過均值法補充完整。通過對現存資料的分析,挑選了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支出比重、第二產業比重(即第二產業占GDP比重)、投資率(即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GDP比重)作為本文的研究指標。
2.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建立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用于描述某因變量受多個重要自變量影響的情形,對于有K-1個解釋變量的線性回歸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模型中的j=1,2,......k是偏回歸系數,樣本容量為n.
根據上述基礎理論,可以建立出以國民生產總值為因變量,財政支出比重、第二產業比重、投資率為因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如下:
首先檢驗相關性,結果顯示不需要剔除變量,因變量之間線性良好,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然后通過利用軟件Eviews,可得到上述參數的值,進而得到多元線性方程如下:
模型的可決系數R2為0.954,擬合優度較高,DW=0.98,不存在自相關性,上述變量均通過T檢驗檢,模型通過F檢驗。由此我們可知,財政支出、第二產業比重、投資率對蚌埠市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
三、發展現狀
1.第二產業仍是主力軍,產業結構亟需優化
根據2010年-2013年的數據,GDP逐年上升,第一產業的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一直處于優勢地位。蚌埠主要發展的是傳統重工業,常見的是污染程度較大或者勞動密集型的的初級工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往往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問題,例如在2015年,曾被媒體曝光過的工業污水排放至淮河支流的事件就對當地經濟產生了嚴重的輿論影響。
2.投資環境不佳
蚌埠市地處那南北交界處,優勢的地理位置和鐵路運輸的發達保證了交通網絡的完善。按理說,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較好的地理位置都應成為吸引資本的很大優勢,但結果不盡人意。首先,政府方面,盲目建立工業園區,對于園區缺少必要的指導,聯系不緊密,另外,基礎設施落后,先進的設備技術資源更是十分匱乏。尤其對中小型成長型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夠,很多企業融資比例不足5%,在信貸方面,更是困難重重,中小企業貸款比例占金融比例的20%,在東部地區,這一比例可上升至40%。
四、政策建議
從上述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蚌埠市近年來的GDP穩步上升,其中財政支出、固定投資總額以及第二產業比重都對GDP的增長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尤其是第二產業的發展,對蚌埠市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并結合蚌埠市現在的發展現狀,包括第二產業帶來的污染問題和投資環境不佳等情況,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議:
1.促進大二產業的創新性、環保性正向發展,優化產業結構
在蚌埠市“十三五”工業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的觀點。在指導思想方面,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升速度、總量、質量、效益為要求,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引領,以抓投入、調結構為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同時加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對工業企業發展所產生的有害氣體、廢水廢物等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抽查,并完善相關的制度體系對其進行監管,加強“綠色工業”的發展。另外,加強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聯系,延長產業鏈,進而提高附加值。
2.把握財政的合理支出
蚌埠市政府完善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制度建設、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成果應用配套措施建設、績效評價的信息系統和評價人員配備和專業技術知識培訓,從而提高蚌埠市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有效緩解財政收支矛盾、推動財政管理科學發展提供可實現途徑。
3.改善投資環境
以完善政策環境為保障,堅持政策向工業傾斜、力量向工業集中、資源向工業集聚;在人才技術方面,聚集和培養掌握核心技術的行業領軍企業。引導企業、園區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力發展,通過打造一批產業基地,重點加強對創新型強、技術要求高的中小企業的扶持。牢牢抓住良好機遇,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強企業、開發園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新興產業生產組織的配套體系;在發展創新方面,實施創新驅動的戰略,營造良好的創新制度環境,構建支撐工業發展的協調創新體系。
五、結語
隨著新十年中部崛起規劃的發布,中部崛起戰略再一次進入我們的視野。
憑借著特殊的區位優勢,在中央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東部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背景下,蚌埠市的的經濟發展研究的意義突顯顯著。作為全省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工業發展城市,蚌埠市現在是機遇與優勢并存。新常態下,蚌埠市應當堅定發展信心,不斷推進城鎮化的發展,合理財政支出,加強投資環境的改善,以第二產業為主要的發展動力,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強調創新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性,同時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改善經濟發展新方式,帶動以及促進皖北地區乃至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童中賢,黃永忠,熊柏隆.中部崛起背景下的城鎮化演進特征及其趨勢[J].城市發展研究,2017,24(01):44-50.[2017-10-06].
[2]任勝鋼,吳金明.中部崛起的區域創新戰略與政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01):9-12.[2017-10-06].
[3]于琛.蚌埠經濟性質分析及目前形勢下的政策建議[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9,23(03):71-76.[2017-10-06].
[4]趙根,張澤云.新常態下中部城市的經濟轉型發展路徑研究--以安徽省蚌埠市為例[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6,7(02):82-87.[2017-10-06].
作者簡介:陳泠璇(1997- ),女,土家族,重慶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5級本科生,經濟學專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