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呼包鄂協同發展共識表明,呼包鄂協同發展要向縱深推進,必須在改革開放創新發展上實現協同和突破。本文重點關注呼包鄂創新發展的協同,通過對呼包鄂三個城市與改革開放息息相關的創新發展現狀的整合,引入戰略管理的SWOT分析理論,分別對呼包鄂在區域協同創新上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進行歸類分析,進而構建SWOT戰略矩陣,為推動呼包鄂區域協同創新提供戰略路徑選擇,以期為發展決策提供有益的參考方向。
關鍵詞:呼包鄂;區域協同;創新驅動;SWOT分析
一、引言
內蒙古自治區的“金三角”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合作不斷深化。2017年是推動呼包鄂協同發展的重要一年,要進一步實現呼包鄂發展深度協同,發揮呼包鄂合力的能量,帶動內蒙經濟整體發展。《2017年呼包鄂協同發展市長聯席會議十項共識》于今年5月5日在呼包鄂市長聯席會議上簽署,其中有一項強調要“在推動自治區改革開放創新發展上實現協同”,與《呼包鄂協同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中的“統籌創新驅動發展”、“共同推動改革開放”目標一脈相承,關鍵點在于“創新”。
改革開放與創新發展相伴相生。創新在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因此,改革開放是融進了創新元素的改革開放,對于經濟結構轉變、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培育都至關重要。因此,要想更好的促進呼包鄂協同推進內蒙古改革開放,創新應是重要的切入點及落腳點。而呼包鄂協同推進內蒙古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條件及其前景究竟如何呢?
二、呼包鄂區域協同創新的SWOT分析
1.優勢分析(S)
(1)地理位置優勢
一方面,呼包鄂所處地理位置好,位于內蒙古中西部核心區,對外與俄蒙毗鄰,是“一帶一路”戰略中向北開放的窗口;對內與京津冀城市群距離近,呼包鄂經濟圈距離北京500公里、距離天津出海口600公里。另一方面,三市地理位置相鄰,呈品字形分布,創新要素在區域內可方便流動。
(2)基礎條件良好
呼包鄂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經濟生產總值占全自治區的六成以上,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在全內蒙具有帶動作用,為進一步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同時,近幾年呼包鄂三市對創新的重視程度日漸提升,鼓勵政策的出臺、創新創業平臺和園區的建設為協同創新提供了保障和實體基礎。
(3)資源豐富集中
呼包鄂區域面積13.16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11.4%,2015年常住人口793.4萬人,占自治區常住總人口的31.6%,同時,集中了全國17%的煤炭、84%的稀土、12%的天然氣探明儲量,全區79%三甲醫院、70%的普通高等院校、60%以上的科研機構、50%以上的文化體育場館。各項生產要素與創新要素豐富而集中,為呼包鄂協同推進創新發展提供了物資與人力基礎。
(4)比較優勢明顯
呼包鄂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產業部門比較齊全,特色鮮明,比較優勢明顯,三座城市的都有自己的優勢產業又有相互合作的潛力領域。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都為協同推進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產業支撐。
(5)轉型需求旺盛
在國內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形勢下,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需求日漸強烈,改革的力度空前提高。呼包鄂各項改革事業穩步推進,在內蒙古具有示范帶頭作用,如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新興產業的新業態扶植、新經濟發展模式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無論是呼包鄂各個城市的發展,還是以呼包鄂區域為龍頭的內蒙古都有旺盛的轉型需求,需要創新來驅動。
2.劣勢分析(W)
(1)區域整體創新能力不強
內蒙古是資源大省,呼包鄂均是資源大市,曾一度依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帶動經濟蓬勃發展,但是對創新重視程度一直不足,導致在國家大力倡導“創新驅動”之后對發展方式扭轉壓力很大,創新能力不強。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共檢測了全國31個省份,內蒙古在2015年排在21名,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
2016年10月,36氪中國科學院大學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共同編制并發布了“雙創指數2.0”,對中國31個省份(香港、臺灣、澳門未參與評估)、344座城市創新創業現狀從產出、投入和生態3個維度進行動態指數評估,包括區域內的創業企業、融資、就業、技術成果、服務平臺、政府基金等相關指標,分析全國及區域創業創新的活躍程度和發展形勢。根據2017年10月7日發布的數據,“雙創指數”綜合排名中,從省份角度看,內蒙古排在28名,從城市角度看,呼市、包頭、鄂爾多斯的排名分別為:148名、212名、243名。
綜上,內蒙古的創新發展能力偏弱,其中呼包鄂三市的創新綜合能力不強,在全國范圍來看也不具備強烈的競爭力,未能起到引領創新的作用,創新環境有待提高。
(2)創新要素競爭力弱
一是企業創新競爭力薄弱。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呼包鄂區域內部企業的創新競爭力有待加強,企業本身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三個城市的企業之間也未形成統一布局、有效聯動的態勢;二是吸引人才能力弱。從內蒙內部來看,呼包鄂能夠比其他盟市能吸引到更多人才,但是放在全國范圍來看,呼包鄂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尚顯薄弱。主要受制于經濟發達程度和地區整體競爭力;三是現代化交通運輸網尚未形成。呼包鄂三座城市之間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在完善中,尚不能對呼包鄂區域協同提供便捷、快速的城際間軌道交通等服務,不同的運輸方式之間仍需要統一規劃,有效銜接。
(3)行政分割,政務綜合體尚未建成
當前呼包鄂協同創新發展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行政分割,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區域經濟整體關系下的城市群經濟運行體制,政務綜合體也未建成。行政分割不利于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阻礙了地區經濟整合,難以充分調動社會的創新活力。endprint
3.機遇分析(O)
(1)國家戰略與政策機遇
國家高度重視區域協同發展,《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要發揮城市群的帶動作用。同時關于創新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這些都為呼包鄂協同創新發展提供了發展的保障。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發展的發力點從過去的能源、要素和廉價的勞動力逐漸轉變為技術創新,這一轉變為創新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和政策支持。此外,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與“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呼包鄂協同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提供了戰略支持。
(2)后發優勢
雖然內蒙古的創新發展起步較晚,起點較低,但是具有一定的后發優勢,因為可以更好地借鑒成功地區的經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空間形態是城市群,目前已經涌現出了不少發展較為成功成熟的經驗: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這些城市群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可以成為呼包鄂區域對標發展的典范與啟示。
4.挑戰分析(T)
地區間競爭激烈。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是當前新一輪區域競爭的顯著特點,各個地區紛紛將加強自主創新作為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不僅僅是沿海發達地區,也包括內蒙古周邊地區,如陜西等地,因此,呼包鄂雖然地處中西部腹地,具備向西發展、京津冀經濟圈延伸發展的戰略優勢,在享受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壓力,即來自包括發達省市在內的周邊地區對人才、技術、市場、資源等創新要素的強大競爭。
三、呼包鄂區域協同創新的戰略路徑選擇
通過以上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的分析,根據當前發展形勢,結合呼包鄂協同發展的實際,呼包鄂區域在創新協同方面有以下戰略選擇(詳見下表):
1.SO戰略組合——利用優勢,把握機遇
呼包鄂應充分利用并發揮自身的地理區位、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創新要素集聚等優勢條件,始終圍繞黨中央高度重視的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戰略、創新驅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要決策和工作部署,緊緊抓住內蒙古呼包鄂協同發展戰略,積極把創新理念融入到推動呼包鄂協同發展的進程中,在創新發展方面實現突破,為內蒙古經濟社會的發展找到更多增長點。
2.ST戰略組合——利用優勢,規避挑戰
呼包鄂協同創新發展優勢明顯,但是也面臨巨大的外部威脅與挑戰,要想更好的規避來自外部的挑戰、提高競爭力,必須不斷壯大自己,強化協同攻關創新、提升創新水平,同時關注國家發展態勢及兄弟省市的創新發展形勢,學習借鑒其經驗與教訓,把現有優勢擴大、轉變為創新發展優勢。
3.WO戰略組合——克服劣勢,把握機遇
加強組織領導,充分利用國家和自治區的相關優惠政策,加強呼包鄂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努力解決機制體制的桎梏,突破創新發展的瓶頸。
4.WT戰略組合——克服劣勢,規避挑戰
以問題導向的思路,如何克服障礙、減少威脅是順利促進呼包鄂協同創新發展的現實選擇,重點來說,加快科研機制體制的協同、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與互通、創新資源平臺的共享、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創新突破行政分割的束縛,盤活市場的創新活力等等。
參考文獻:
[1]中國創業創新指數.http://inno.36kr.com/demo.html#/province_rank.
[2]尉強.對內蒙古呼包鄂“金三角”經濟圈跨越式發展的新思考[J].經濟研究,20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 16-2017》[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
[4]田喆.呼包銀榆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模式研究[D].包頭:內蒙古科技大學,2015.
[5]呼包鄂協同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Z].2016.5.
作者簡介:孫毅(1986- ),女,包頭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發展、農業經濟管理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