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恒喜
摘 要:在社會快速轉型期的當前,庸俗、低俗、媚俗這三俗的文化現象充斥于大眾文化之中,給社會帶來了諸多負面效應。本文分析大眾文化中的庸俗、低俗、媚俗現象的表現形式,并探討批判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和媚俗文化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大眾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現象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3-0268-01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代中國大眾文化逐步成為與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駕齊驅主要文化形態。然而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快速轉型期,文化的過度商業化和受眾需求日益多樣化,導致大眾文化在創作和傳播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不良現象,其中庸俗、低俗、媚俗這三俗的文化現象表現得尤為突出,帶來了諸多不良的社會負面效應,因此分析大眾文化中的“庸俗”、“低俗”、“媚俗”現象的表現形式,并探討其批判價值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大眾文化中的“庸俗”現象
1.表現形式。大眾文化中的庸俗現象,通常是打著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旗幟,但卻做著浪費文化資源的事情①。庸俗大眾文化的制造者奉行“叢林法則”,抱著一種機會主義心態,利用投機取巧的文化表現形式來最強文化利益的最大化。如文學作品中的抄襲和模仿他人作品,通過文字垃圾的制造來獲取經濟利益,從而不僅不顧作品文學價值,也對他人原創作用價值產生影響;如粗制濫造的影視作品以各種噱頭來吸引大眾眼球,從而追求所謂的票房贏取更多利益;如電視綜藝節目制作人、新聞記者等在進行文化評價時,為提高收視率或點擊率而毫無顧忌采用人身攻擊方式,從而達到嘩眾取寵的目的。這些大眾文化中的庸俗現象,對社會最大的危害在于制造出了一種虛假繁榮的文化局面。
2.批判價值。通俗文化與庸俗文化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一種親近受眾的創作方式,是向受眾表現一種喜聞樂見的文化,后者者不利于健康文化的傳播,對大眾文化的發展不利,必須進行強烈批判②。而批判庸俗文化就是提倡新的大眾文化生活方式和創造新的大眾文化精神,反對大眾文化領域的膚淺行為,使之為大眾文化的文明傳播做出貢獻。當前國外很多國家在公共秩序領域均對大眾文化的良好習俗進行了法律規范,不僅將庸俗文化作為公眾必須遵守的行為,也將其定義為不被法律法規認可的行為。雖然我國并未將反對庸俗作為法律條文,但在我國提倡的社會公德中明確包含了排斥庸俗文化的條文,即文化領域有文化領域的道德,只有批判庸俗文化,才能體現大眾文化在社會文明建設中的價值。
二、大眾文化中的“低俗”現象
1.表現形式。大眾文化中的低俗文化現象是最讓大眾痛恨的文化現象,其低俗內容不斷突破著社會大眾的道德底線,是一種污染受眾聽覺視覺,尤對青少年幼小心靈產生著極為嚴重的不良影響。這種低俗大眾文化不僅僅未能宣揚社會公德,而且是在挑戰社會大眾道德的底線,若仍由這種低俗大眾文化發展,則可以預見的是不僅會重污染我國的文化環境,而且會激化社會矛盾,維護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
2.批判價值。低俗的大眾文化之所以有市場,其并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因為其滿足部分受眾的本性,且是人性中的陰暗、丑惡的一面本性③。然而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雖然并不排除大眾的人性需求,但也需要將人性需求控制在基本準則之內,即需要將某些內容規定在私下表達,而不應拿到公眾場合展示。正是因為人有了恥辱感,人類社會才有相互尊重的和諧,若我們不對低俗的大眾文化進行批判,允許低俗的大眾文化赤裸裸地展示,那么低俗文化將會突破人類價值的底線,侮辱人類的尊嚴,最終使低俗文化傳播者謀取了商業利益,也對社會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影響。正因如此,才反對和批判低俗文化,但當前反對低俗文化的任務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三、大眾文化中的“媚俗”現象
1.表現形式。大眾文化中的媚俗文化現象是指曲意迎合大眾不良嗜好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媚俗文化現象在我國大眾文化中非常嚴重,尤其體現在網絡媒體之中。由于網絡中的受眾大多數為思想比較激進的年青人,這些年青人在政治思想觀念上甚至偏左,于是許多網絡媒體工作這在寫作和編輯網站時,明顯流露出媚俗于受眾的傾向。這些媚俗文化現象,主要表現為千方百計地迎合特殊群體的觀點,從而不顧法律法規的規范,不管事件發生的是非曲直,是一種非法謀取利益的文化現象。
2.批判價值。由于媚俗大眾文化不是建立在準確客觀報道事件基礎上的,因此往往容易誘導人們在文化作品中接受到不當言論。例如在官民糾紛、強拆事件等問題中,雖然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但是在文化報道中若不管事實真相,不管法規如何判定,新聞工作者就毫無顧忌地站在弱勢群體一方,這必然會引起民眾不管是非曲直而同情弱者。實際上,這種媚俗的文化報道,真正關心的不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而是試圖利用弱勢群體的同情心理進行煽風點火,從而塑造一種為民請愿的形象,從而吸引公眾關注,最終獲取到自身的經濟利益。如此種種的媚俗文化往往會給國家和諧穩定和司法公正造成嚴重干擾,因此批判媚俗文化現象,正是國家和諧穩定和司法公正的客觀要求。
注釋:
①王笛.幾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敘事方法的思考[J].史學月刊,2016(03):183-185.
②王慧博.大眾文化比較研究——法蘭克福學派與英國文化學派及中國大眾文化的異同研究[J].理論界,2016(04):159-161.
③胡勇,梁亞梅.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述評[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5(04):2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