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妍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教學對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激發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重視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并結合資料和圖片使學生感知內容、體會情感、感受意境,從而受益終生。經過多年的語文古詩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教學方法:
一、通過朗讀,讓學生感知古詩內容
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古詩的特點是結構工整,富有韻律,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首先是初讀古詩,在初讀古詩時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通過多種方式讀,比如范讀、自讀、指名讀等幫助學生正字音,對古詩的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其次是吟誦古詩,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中的意境,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需要注意的是,相對于出聲的朗讀,默讀對于理解古詩意境、體會情感也尤為重要。在學生揣摩古詩的文字、意境、情感的時候,需要學生沉下心來,靜思默想,咀嚼品味。因此,在課堂上應該給出學生自己默讀思考的時間,不能以大聲齊讀代替個性化的吟詠,不能以朗讀代替富有思考的默讀,只有將各種形式的讀有機地結合,貫穿始終,才能讓古詩教學更具實效性。
二、借助資料,讓學生體會古詩情感
古詩距離學生生活的年代久遠,學生和詩人之間往往會產生距離,增加了體會情感的難度。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及時引入相關的資料,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所謂“詩如其人”,在學習古詩時,首先要了解詩人,了解創作古詩時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樣學生才能更深入地解讀古詩的內容和情感。如我國杰出愛國詩人陸游,他在臨終前寫的《示兒》一詩充分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忱。課上結合詩人資料,不難發現陸游的一生創作了九千多首詩,始終洋溢著強烈的愛國精神。尤其《老馬行》一詩中“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詩人在八十多歲高齡時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馳騁沙場、為國家收復失地的雄心。這樣學生將課內古詩與課外資料相結合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情感。又如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一詩中,詩人深切關注國家命運,對統治階級予以辛辣的諷刺,表達了憤恨之情。這首詩是那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名篇,為后世廣為傳誦,并常用以鞭撻醉生夢死者。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年代久遠而很難理解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此時引入時代背景的資料:北宋靖康元年,金人攻陷首都汴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中原國土全被侵占。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當政者茍且偷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迫害岳飛等愛國將領;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尋歡作樂。由此,學生結合資料就能更好地理解詩人林升對當政者不思收復失地的憤慨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之情。
三、圖文結合,讓學生感受古詩意境
古詩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運用生動形象的圖畫使學生入境入情,易于學生清晰理解詩意,深刻領悟詩中意境。如《暮江吟》一詩中,白居易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段時間的兩組景色,巧妙地運用比喻,描繪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課上可通過多媒體或簡筆畫的形式,將 “夕陽”“江水”“露珠”“新月”這一系列的美景呈現在學生眼前,讓他們身臨其境,陶冶情操,感受古詩的意境。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古詩,幾千年來浸潤著人們的心靈,陶冶著人們的情感。小學生學習古詩,可借助多種形式的讀,結合相關資料,運用生動形象的圖畫,走進詩人所描寫的世界,感悟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和意境。在古詩教學中,通過采取以上的教學方法,久而久之,學生找到了規律,掌握了方法,學習古詩就會變成快樂容易的事情,而且在學習古詩的同時弘揚了傳統文化,提高了自身文化底蘊和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