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艷芳
摘 要 近幾年,微信公眾平臺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熱潮,現在的大學校園中,微信公眾平臺變成了輿論的原產地和重要傳播途徑,因此,需要整體分析高校學生對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關注情況,為設定及時高效的輿情監督和管理機制奠定基礎。文章通過對近2 000名在校大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及其對微信公眾平臺的關注情況進行了分析探討,對現代大學生基于微信公眾號上的輿情引導問題做出了相應的研究以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 微信公眾平臺;在校大學生;輿情引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9-0013-02
依據微信官方的數據統計,微信公眾號的數量已經突破1 000萬大關,并且每天還在高速增長中。微信公眾號以自身便捷、高效、豐富等特點深深的抓住了青年人時尚、八卦的心理。所以,在微信用戶中,大學生團體占據了微信公眾號關注數量的半壁江山。但是,微信公眾號的后臺管理者水平不一,好多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的消息都是過時、虛假或者屬于謠言性質的,這也使得微信公眾平臺成為了輿情泛濫、難以管理的地方。大學生群體雖然有著高層次的知識,但是其主流意識并不成熟,非常容易受到負面輿論的誘導而改變三觀。本文通過收集2 000名在校大學生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從校園輿情引導的角度作為出發點,提出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對校園輿情進行引導的相關建議與策略。
1 傳播學有關理論探究
早在1948年,傳播學專家哈羅德·拉斯韋爾發布《傳播學于社會中的構架與功能》一文,發現了組成傳播過程的五個重要因素,俗稱“5W”模式,也就是傳播人、消息、媒介、受眾群和效果,包含了探究傳播過程的主要范圍,這些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在新媒體的背景下開展新式教育有很多的幫助。下面對“5W”模式進行解析:
站在傳播者的立場來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新媒體思想和能力落后于實際發展要求。首先,重點體現在新媒體時代,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沒有了先天的輿論引導能力,傳播主體出現“去中心化”行為。其次,思政主體的新媒體背景下的教育思想較為落后,雖然意識到了利用新媒體進行大學生輿情引導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始終沒有一套完整高效的機制來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我們的新媒體背景下的思政引導水平較低,大多情況都是被動的、依照傳統流程的工作模式,難以深入人心。
站在受眾群體的立場來看,高校學生消息篩選的自主性尤為明顯。首先,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已經變成學生表現自我、接受消息、傳達消息的重要途徑。這在現實工作業績有關調查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其次,在消息的選擇上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思維。大學生們會依據自身的愛好主動去注意可以吸引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最后,在新媒體暢行的背景下,消息更新的速度呈爆炸式發展,我們傳達的重要、重點消息有極大地可能被掩埋在眾多的消息之中。
站在渠道的立場來看,新時代的思政工作平臺搭建存有缺陷。首先,大學校園中的各種工作平臺、微信公眾號數量繁多,功能交錯覆蓋。其次,大學校園的思政工作者受傳統的教育理念所固化,使得高校學生們不想主動到學校的官方平臺上表述意見。最后,對于微信、微博等新時代思政工作平臺的搭建不算完善,各種新型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與開發。
站在內容的立場來看,新媒體背景下大學校園網絡思政教育人員公布的消息形式較為固化、內容不能引人入勝。首先,高校學生被豐富多姿的消息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襲擊”,使得高校學生們的眼光異常毒辣。其次,大學校園構建的微信公眾平臺所公布的消息內容較為公式化、缺少趣味性很難引起學生們的關注。最后,在上述問題的背景下還存有宣傳不到位的狀況,多數學生只有在有特別需要的時候才會想起到學校官方的微信公眾平去查看一番,這就導致我們學校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的工作處于被動形式。
2 調研方式
在調查工作開展之前,我們集結相關愛好者組成了專項調查小組,采取了面談、問卷等調研方法,對2 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數據收集,數據內容包含:學生基本信息、所關注的微信公眾號、所關注微信公眾號文章閱讀情況。
3 大數據分析
通過對之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后,明確了樣本數據的有關特點,最后依照數據清洗、數據發掘等環節對樣本的微信公眾號關注內容進行分析,其結果可以運用到大學生興趣注重點的發現、校園輿論意見領頭人的發現、大學生通常關注的微信公眾號發現、校園輿論的監督與管理等。
1)數據清洗。調研過程中,依據定義錯誤種類→搜尋有誤記錄→改正錯誤的步驟,采取人工檢驗與歸納算法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數據清洗。
2)數據分析和發掘。本次調研采用了Hadoop當作數據分析平臺,Hadoop包含分散式文件系統、分散式計算和分散式數據庫,是一個儲存和分析大數據的開源構架,它擁有可伸縮、強壯、計算等性能上不可超越的優勢,是用戶用來分析大數據的
神器。
4 實例分析
1)樣本數據。在這次的案例中,樣本數據重點描畫出了學生的基本狀況(年齡、專業、政治面貌、身體情況、是否為班干部)以及其關注的微信公眾號的名字列表。
2)依據Hadoop平臺分析后的結果給出的建議。(1)雖然每個大學生所關注的微信公眾號繁多復雜,但是高校官方、院團委、系領導等建立的主流公眾號所受到的關注度相對更高。這表明大學生們對于學校、院系、專業有一定程度的信賴感,高校領導應該將學生的這份熱情維持并進一步發揚,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提高校園文化的輿情引導力。(2)現階段,各高校內部都用社團、學生組織、院系等名頭開設微信公眾號,我們建議各高校相關領導應重視校園微信平臺的系統建設和安全防護。一方面,應促進高校黨政機構和管理部門積極參加微信平臺的建設,組建以院校官方為首,院系、院團委、各專業等為輔,學生社團、意見帶頭人等為補充的校園輿論監督與管理的新體系。另一方面,校方應加強對微信公眾平臺備案工作的關注度,完善高校的微信平臺信息管理機制,以免發生假冒偽劣、造謠生事等現象。(3)從此次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校園內部主流公眾號的矚目度仍然有很多的進步空間,各個公共平臺需要積極增強自身建設,嚴格要求自己,吸引更多的目光,從而更好的達成校園輿情管理和引導的目的。高校輿情的組成部分包括:主體、客體和介體。主體是說高校的老師和學生,客體是說現實中發生的各種事件,介體是說輿論的傳導媒介,它有著橋接主體與客體的作用,比如微信、微博等。作為重要介體的微信公眾平臺,需要重視對主體特點的了解,以及對客體內容的修飾。(4)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效果體現在學生的參加度、內容引人度和適用性。大學校園的思政工作人員必須擁有品牌樹立思維以及品牌宣傳意識,利用合理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學校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消息滲透中培養感情。第一,宣傳方法上可以使用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方法進行推廣,比如在新生入學的歡迎活動上邀請新人關注有關公眾號,在各類社團活動時利用相關平臺進行互動,加深與學生之前的感情。利用這樣的方法,保證平臺的活躍度,保障公眾號的質量。第二,在發布各種推廣活動時可以設置投票競選功能,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多的體現學生的自主參與度和存在感。(5)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質量參差不齊,信息數量繁多復雜,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目光不能集中,這就導致了現在“淺閱讀”現象的出現。這種現象表現在對于眾多消息通通快速瀏覽,對于自身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也會因為習慣而不能深層次理解。這樣對于高校校園的思政工作來說是個嚴峻的挑戰,因為思政類的文章內容本身吸引力就不大,再加上某些官方思政教育平臺搭建不完善,從而加深了新時代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對于新時代的思政教育工作,首先,平臺搭建必須要做到與時俱進;其次,消息的傳達也要區分時段,錯開學生瀏覽信息的高峰期,以免思政教育文章被眾多信息淹沒;最后,提前做好準備,相關節慶日要準時、及時的做好相關工作。
5 結束語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對于大學校園輿情傳導與監管的影響,本文通過將兩千名在校大學生的基本情況作為研究數據,以Hadoop大數據分析平臺為工具,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把得出的結果運用到實例之中,充分挖掘后,提出了如何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輿情進行引導與監管的建議和對應策略。
參考文獻
[1]于衛紅,李杰.面向輿情監管的大學生微信公眾號關注情況分析[J].情報工程,2017,3(2):62-69.
[2]黃怡寧,楊茜茜. 協同治理視域下的大學生網絡輿情事件研究——以QQ群匿名輿情事件為例[J].決策與信息,2016(5):119-127.
[3]黃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輿情實證研究——基于西安地區部分高校的調查分析[J].社會科學家,2014(3):44-49.
[4]于紀航.創新微時代環境下的輔導員工作模式——“微信”在大學生日常管理與網絡輿情干預中的應用[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3(6):89-91.
[5]李卓卓,丁子涵.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網絡輿論領袖發掘——以大學生就業輿情為例[J].情報雜志,2011,30(11):67-70,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