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忠龍
摘要:高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為了讓學生能夠學有所成,高校必須要重視人才培養,以優秀人才培養為旨歸,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從教人員必須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結合自己所授課程的特點,對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并適時地予以調整。
關鍵詞:高校;課堂教學;改革
當前,教育領域改革已成為各國改革的重點。盡管各國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不同,教育改革各具特色,但教學改革已普遍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重心,特別是高校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改革更是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因為高校擔負著為各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為了讓學生能夠學有所成,高校必須要重視人才培養,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從教人員必須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結合自己所授課程的特點,對自己的教學原則、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并適時地予以調整。
一、改進高校課堂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教育教學的躬身示范原則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職責。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示范。教師是一個偉大的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意味著這一輩子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我們都要迎難而上、砥礪前行,并且一生要用愛去堅守,因為尊重與熱愛是做好這一職業的前提。每一種職業都是平凡的,每一個人也是平凡的,一個平凡的人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好平凡的事,恰恰就是不平凡的。愛是教師的天職,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心中要有愛,我們要關心和愛護每一位學生,把心中的愛灑向學生的心田。對學生要開誠布公、坦誠相見,要學會傾聽,給予學生更多的包容。也許一次簡單的問候,一個小小的關心,一次短暫的溝通都能夠溫暖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快樂,并激發出無窮的力量去拼搏和創造。
(二)課堂教學應該以教書育人為旨歸
高等教育是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應該是道德教育。人格的完善,道德的提升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大學》有言:“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這里講的就是道德建設的意義。在《大學》看來,道德建設是一切建設的基礎,離開了德育,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成了鏡花水月、空中樓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關于道德修養、成仁成圣的思想俯拾即是,不勝枚舉,中國政治思想史之中就涉及了很多道德建設的內容。因此,在中國政治思想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向學生講授先哲們治國理政的思想,更要向他們傳播圣賢關于政治的倫理思考;不僅要向他們講解古圣先賢的道德理想,更要向學子們深入剖析先哲們構建道德理想的內在邏輯,把理論學習與每一個人的道德建設結合起來。
(三)課堂教學應該將知識傳授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結合起來
中國政治思想史主要講授中國歷史上主要的政治家、思想家的治國思想與政治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博大精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國社會的進步、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時至今日,許多思想主張依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講授這些思想主張,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偉大民族精神,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但傳播這些思想文化僅僅是教學的第一步,我們應把知識傳授與創新能力培養結合起來。因為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給學生知識,更在于通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批判創新的能力,說得明確一些,我們要的不僅是要趕上巨人并在其面前頂禮膜拜 ,更要超越巨人并站在他們為我們搭建的平臺上繼續攀登;我們所要的不僅僅是古圣先賢的至理名言、深奧思想,還有他們對我們生命與靈魂的啟迪,在圣賢為我們構建的精神家園之中去省思人類的未來,我想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四)注重個體化培養的教學原則
現代教育的突出特點應該是強調每位學生的個性特征,因材施教。只有尊重每一個人的認知特點,因勢利導,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學生也才能全情投入,這樣所達到的學習效果也才會更好。因此,在教學方法上,必須要改變過去單純的講述式的教學方法,代之以交流式、互動式與講述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這種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滿足學生的需求,得到學生的認可接受,讓學生都變成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能夠取得的教學效果也自然會更加明顯。
二、改進高校課堂教學應采取的教學方法
(一)探究式教學法
在中國政治思想史十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逐漸發現,傳統的平鋪直敘以講授書本、介紹政治家及思想家政治思想為主的授課方式已經不再適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于是,我開始逐漸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如在講課之前,結合授課內容,我會給學生布置作業,并強調題目的探索性,學生的想法不見得成熟,但一定要獨具匠心、獨辟蹊徑,切不可照抄照搬,并把學生的作業計入平時成績之中,以鼓勵他們做創新性研究,只要他們的觀點富于創見且言之成物言之成理,就給予充分認可。換句話說,教師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學會知識,更在于要讓學生會學知識。就像19世紀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說的一樣,“不稱職的教師強迫學生接受真知,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學生主動尋求真知。”因此,一個好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重中之重。
(二)交流討論法
現代教育特別強調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逐漸融入了這種教學理念。在授課的過程中,在介紹課堂主要內容之后,我通常會組織課堂討論,我會展現我的熱情,用最真誠的話語去鼓勵學生,感召他們,在他們站起來之后就給予他們最真誠的肯定,學生回答完之后,無論深刻與否,無論是否完備,我都會毫不吝惜那些最美好的詞匯,給予他們贊美,這不僅是對他們的尊重,更是帶給他們自信的最好方式,畢竟自信是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步。當然,我會發表我的看法,既包括對他們發表意見的看法,也包括我對問題的認識,給學生提供一個審視問題的視角。在相互的交流中,既能彼此溝通,增進情感,又能對問題有一個全面、客觀的理解與把握。當然,通過討論還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各自的學習心得,進而相互啟發、互相促進,從語言表達、知識積累、能力培養、視野開拓、思維提升等方面使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endprint
(三)合作學習法
現代社會是一個密切交織、普遍聯系的社會,這意味著人們之間除了競爭,還需要有合作。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合作也是至關重要的,合作學習是現代教育教學特別強調的一點。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使我逐漸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予以開展。我將授課的班級分成幾個小組,讓每個小組都帶著相應課題去學習,通常為了完成一個課題,小組內的成員須要組織籌劃、集思廣益、積極討論、認真琢磨、反復推敲,才能取得共識達成一致。之后在課堂上展現各組的研究成果,并進行組間競爭 。這種方式將合作與競爭有機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因為一個課題通常是一名同學所無法完成的,想要完成任務就需要通力合作;同時這種方式又培養了學生的競爭精神,因為各組之間要評比,并將成績計入每位小組成員的最終考試成績之中,這就會鼓勵小組中的每名同學都全力以赴,不僅自己努力,同時也期待著同伴表現最好。
(四)注重個性培養的教學法
在中國政治思想史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如果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不能完全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整體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就嘗試著采取分層次的教學方式,對于那些性格開朗,參與度高的學生我會給他們更多的表達機會,無論回答深刻與否,我都會給予積極正面的肯定,讓他們更加自信,當然不足與局限之處我會委婉的說出來,讓他們對問題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對于那些靦腆、缺乏自信或者對課程根本就提不起興趣的同學,我首先會予以鼓勵,如果他們實在不愿在同學面前表達,我會私下與他們談心,按照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如結合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學生需深入思考的問題,讓他們以讀書筆記、研究論文、文獻梳理等方式完成。這樣,既尊重了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又讓所有同學都能有所收獲。
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學原則和方法的改革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教育改革的推進與成效的取得,需要眾多因素的共同配合,如社會尊師重教氛圍的營造,學校管理體制的改革,教師責任意識與創新精神的提升,學生道德、理想的樹立等等。相信,在社會、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教育的明天一定會充滿陽光。
參考文獻:
[1][德]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袁一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捷]夸美紐斯.大教學論·教學法解析[M].仁鐘印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編輯/王君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