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冬 穆柳梅
摘 要:產業化是傳承與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之一 。通過對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創意公司進行人類學田野調查,借助行動者網絡理論(即ANT)探析黔東南丹寨縣的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發展過程發現:黔東南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創意公司的民族手工藝產業化發展的行動者主要包括地方各級政府、相關專家學者(青年投資銀行家與研究專家、中國知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創新研究專家、國際知名面料與創新材料專家、專業設計團隊)、影視傳媒(知名攝影師、中國知名媒體人、央視國際頻道編導、中國最大的影視傳播平臺優酷)、互聯網電商(微店、淘寶、京東)、技藝精湛的黔東南村寨少數民族繡娘團、手工藝品購買者、民族傳統手工技藝與物質環境等。這些異質行動者通過充分發揮各自的能動性與彼此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構建了民族手工藝產業化發展的行動者網絡。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文化遺產;行動者網絡理論;產業化;丹寨縣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8)02-0140-09
一、引言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許多優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逐漸消失,這一現象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21世紀時代發展的主題。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也掀起了一輪保護與弘揚優秀的民族民間手工藝類傳統文化的熱潮,學術界紛紛致力于其保護與傳承路徑的探索,從而提出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發展的道路?,F階段,關于民族傳統手工藝類文化遺產產業化的研究,學者們分別從文化藝術學、旅游學及地理學等不同學科領域進行探索。其中在文化藝術學研究領域主要集中于對產業化內涵、意義、形態、條件及開發原則的分析[1],或對產業化經營的必要性及其經營思路[2-3]、產業化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與困境等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4-13],抑或對民族手工藝文化遺產產業化過程中的相關權利歸屬問題進行討論[14],分析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具體的對策建議[15];地理學領域中,一些學者根據旅游市場游客需求特點探索民族手工藝產業化開發的路徑[16]。而旅游學研究方面,部分學者從民族手工藝文化保護與傳承及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旅游場域中民族文化變遷的原因,并探索實現地方經濟發展與民族工藝文化傳承的良性互動的有效途徑[17]。上述關于民族傳統手工藝類文化遺產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對于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的理解。但僅從“物”的角度來探討少數民族手工藝文化遺產是難以全面地解釋相關問題,因為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類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深受國家政府、相關學術研究者、文化發展組織、民族手工藝開發者、當地少數民族婦女、手工藝品購買者、當地民族傳統手工藝文化與物質環境等多重主體間互動關系、異質要素間的利益、角色、功能、行為的影響。然而,從現有文獻研究來看,尚未有研究者對這些異質行動主體的行為及其影響進行追蹤、挖掘與分析。民族手工藝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研究在這一領域還待加強。為此,本文從社會學領域出發,以黔東南地區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創意公司為例,借鑒行動者網絡理論,對黔東南地區民族手工藝類文化遺產產業化中異質行動者的互動關系與功能角色進行詳細的描述與解釋,從而為現階段民族傳統手工藝類文化遺產產業化的發展累積案例研究。
二、研究材料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材料
在“保護、弘揚、傳承、開發與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創意公司于2010年成立,它旨在通過文化創新,對當地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類文化遺產進行產業化開發,用先進的技術把傳統的文化元素與手工藝品相結合,并融入到當下的日常生活中,通過文化創意與技術培訓活動使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弘揚與傳承。目前,晟世錦繡在黔東南地區擁有凱里、丹寨、雷山三個民族文化培訓與發展基地,研發創意中心設于貴陽市,工廠主要設置于丹寨縣金鐘開發區。從成立到現在,晟世錦繡累積培訓手工藝者3 000多人,涵蓋數10個民族手工藝特色村寨。它在提高當地少數民族婦女經濟收入與社會地位的同時,努力保護民族地區原有的生活方式。
晟世錦繡主要生產服裝、飾品、包具、配件等產品,通過少數民族傳統手工技藝與時尚產品款型的組合,將產品定位于城市高端市場、旅游文化市場、電商大眾市場。其中,城市高端市場產品的特點是精工極致、款型經典、民族精髓與時尚潮流的融合,又煥發出獨一無二的魅力;旅游文化市場的產品強調濃重的民族風格、以現代設計表達民族傳統的價值和傳說;電商大眾市場的產品特點簡約、時尚、功能性強,民族與手工符號明確。晟世錦繡的品牌定位于“中國第一民族手工技藝,竭力提供消費者喜歡的手工精品”,并且以“堅持手工核心價值的精品策略,以創新理念與全球設計激發產品生命力功能化、日?;r尚化的均衡結合”為設計理念。目前,晟世錦繡已與愛馬仕、深圳鼎典等著名品牌合作,最大可能地拓展銷售市場,將品牌國際化。
文章主要采用定性的手段收集研究材料,包括人類學田野考察法、參與式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經2016年12月4日至26日與2017年5月7日至17日,共計39天的實地考察,筆者走訪了丹寨、凱里、貴陽等重要基地,參觀晟世錦繡的工廠環境、手工藝產品、生產材料及培育基地、制作流程等。在個別工藝傳承人的指教下體驗了手工藝品的制作,并對當地政府有關工作人員、公司主要負責人、技藝精湛的黔東南村寨少數民族繡娘團(即公司招聘的民族手工技藝人與傳承人)進行訪談??疾旖Y束后,筆者回到貴陽對資料收集做進一步補充,上網查閱了晟世錦繡公司的官方微博、微信及網上商店,還調研了晟世錦繡在貴陽的兩家實體店,對在場的部分消費者做了相關訪談。
(二)研究方法
行動者網絡理論(即ANT為Actor Network Theory的英文縮寫)產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拉圖爾(Latour)為代表的巴黎學派提出的社會學研究理論[18]。對社會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人類學、旅游學、地理學等學科領域[19]。拉圖爾認為社會的本質存在于社會中不同行動者之間真正的聯系,這些聯系構成了一個行動的網絡,而研究者應該致力于追蹤這些不同行動者之間真正的聯系來展現這個社會世界。雖然ANT被稱為社會學理論,但就其本質而言它是一種分析工具,不會解釋有關網絡“為什么”會形成、“如何”形成以及會形成什么等之類的問題[20]。社會世界是在人類的具體相關知識與能動性實踐活動相結合的過程中被穩定下來,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它被具體化了。行動者網絡理論包含了3個核心概念,即行動者、轉譯者與網絡[21]。其中,行動者指的是任何具有能動性并將通過行為制造差別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等各種要素,它不僅包括行為人,還包括人的思想觀念、技術、技能、生物等許多非人的要素;轉譯指的是行動者努力地運用自己的語言把其他行動者的認同與問題轉換出來,并通過這種轉換把所有行動者串聯在一起,從而建立起行動者網絡。
晟世錦繡對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類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開發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得益于貴州省政府與貴州省婦聯、丹寨縣政府、ICHI文化發展公益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創新研究專家、青年投資銀行家與研究專家、國內外著名的民族手工藝設計師、國際知名面料與材料創新專家、優酷與央視國際頻道等影視傳媒、國內著名攝影師、當地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WF及互聯網電商(京東、淘寶、微店)、手工藝品購買者、黔東南地區深厚的民族傳統手工技藝文化環境等多重異質行動者。他們通過各自的行為與彼此間的互動關系,共同推動與促進了晟世錦繡民族手工技藝類產業化的發展。
文章基于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發展與相關行動者對其發展影響的分析基礎上,分3步完成。第一步是行動者的選取,基于前期調研資料(即晟世錦繡公司的異質行動者對民族傳統手工藝類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與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第二步是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結合訪談資料對行動者進行“轉譯”,剖析參與這一過程中各個行動者的目的來得出強制通過點,進而分析行動者的轉譯過程,包括問題呈現、利益賦予、征召以及異議與動員;第三步通過剖析行動者網絡的運作是如何推進晟世錦繡民族傳統手工藝類產業化發展,以及這個網絡如何受到各行動者的影響,并構建出晟世錦繡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的行動者網絡。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行動者的選取
基于ANT的對稱性原則,文章將參與構建這一行動者網絡的人類與非人類要素作為行動者。他們分別是地方各級政府、ICHI文化發展公益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青年投資銀行家與研究專家、中國知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創新研究專家、國際知名面料與創新材料專家、專業設計團隊)、影視傳媒(包括央視國際頻道編導及其他知名媒體人、中國最大的影視傳播平臺優酷、專業攝影師)、互聯網電商+實體店、黔東南地區民族傳統手工藝繡娘團、手工藝品購買者、黔東南地區民族傳統手工藝文化環境等。這10類行動者根據自己的具體行動目標采取相應的且相互關聯的行動,一起完成了黔東南地區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產業化發展(表1)。
1.地方各級政府是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創意公司采取行動方式的主要依靠。在公司成立初期,縣政府幫助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創意公司落戶并扎根丹寨縣、廣泛地展開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省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政策、規范,將民族手工提升到產業發展高度,為產業指明了發展的方向;省婦聯為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婦女民族手工發展做了很多工作,在國際性盛會上為晟世錦繡創造許多發展的機會,并在省政府的指示下推行民族手工“錦繡計劃”,組織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公司開展民族手工技藝交流與學習、村寨婦女手工技藝培訓活動,同時給予晟世錦繡許多指導。
2.ICHI文化發展公益組織在晟世錦繡民族手工藝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做出了許多貢獻。它推動晟世錦繡登上了APEC、NEXUS等國際盛會舞臺。同時,為晟世錦繡引入了很多的合作伙伴與發展資源。
3.晟世錦繡公司以黔東南地區豐富的民族手工文化資源為依托,在地方各級政府的扶持下,對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蠟染、刺繡、銀飾及手織土布等手工藝類文化遺產進行創造性的產業化開發與再開發,使之轉換成一些日常生活中較為普通的產品,其主要生產的產品有服裝、飾品、包具、配件等。
4.相關專家學者為黔東南少數民族手工藝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與技術支撐。參與這一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創新研究專家高BZ,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學術影響力,為晟世錦繡事業提供了很多指導與幫助;國際知名面料與創新材料專家Elaine NG,創造性地將新材料與傳統材料結合,改善了原來的手織布,極大地提升了晟世錦繡產品的附加值;青年投資銀行家與產業研究專家趙FF曾多次到貴州考察與調研,基于自身專業知識素養與實踐經驗,在發展戰略與金融創新方面給予企業許多寶貴的指導與幫助;關于晟世錦繡產品設計方面,知名新銳設計師李NH憑借自己對民族手工藝的喜愛,在家居、飾品等方面與晟世錦繡展開了合作,并通過2013年北京設計周“嘗試貴州”主題展把雙方合作提升到國際化層面;貴州著名的品牌與設計專家劉Y,多年來致力于本土民族手工藝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他以自己數十載的文化探索與耕耘,為晟世錦繡在起步階段奠定了堅實的文化根基與指明了產品發展方向。
5.黔東南地區手工技藝精湛的村寨繡娘團是晟世錦繡發展的中流砥柱。作為本土文化的載體,她們用“一針一線”表達著本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晟世錦繡的事業正是建立在這樣一群強大的文化載體上。多年來,這些繡娘為其創造出不計其數的獨特的備受消費者青睞的手工藝品,使晟世錦繡事業得以持續發展下去。
6.部分傳播媒介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晟世錦繡的民族手工藝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如央視國際頻道編導葉F,首次通過電視的方式向世界報道與介紹晟世錦繡的社會企業發展模式;作為國內最大的視頻傳播平臺——優酷利用專題制作的“晟世錦繡從事的事業”“村寨故事”“繡娘故事”等影像作品,為晟世錦繡以及企業所在區域進行了強有力的推介與傳播;知名人文攝影師姬D在2011年深入貴州偏遠民族村寨,為貴州的錦繡河山與村寨繡娘帶來了全新的視覺語言,并讓這樣的圖像與報道通過眾多媒體得以廣泛傳播,多年來,他為晟世錦繡拍攝了大量精彩的品牌與產品圖片。
7.互聯網電商和實體店是晟世錦繡民族工藝產品銷售的重要方式,也是黔東南民族手工藝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以黔寶金、深圳鼎典等為代表的實體店是本地區民族手工藝產品銷售的主力軍;淘寶、京東、微店等互聯網電商利用自身強大的功能幫助晟世錦繡公司在網上銷售產品,增加了產品的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展了客源市場。
8.WordFace是作為一個企業家交流與服務的平臺,為晟世錦繡帶來了諸如愛馬仕與圣伽步(SKAP)等強有力的支持者與合作者,更為晟世錦繡事業匯聚強大力量與提供了理念上的指導與幫助。
9.民族手工藝品購買者是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公司服務的對象,他們對手工藝品的熱愛與消費使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弘揚與傳承,更是晟世錦繡手工藝產業化發展的核心環節。手工藝品購買者的喜好與消費偏好深刻地影響著晟世錦繡的發展方向,他們對手工藝品的體驗經歷與滿意度是塑造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公司的形象的重要因素。
10.黔東南地區民族手工藝文化環境也是重要的行動者,它培育了豐富、獨特、悠久而珍貴的民族民間手工藝文化,是晟世錦繡事業發展的前提條件。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環境逐漸發生了變化,使傳統民族手工藝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與發展的空間,面臨著異化、消失的危險。
(二)行動者轉譯
1.問題呈現
問題呈現指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創意公司的行動者在實現各自的目標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障礙。核心行動者把所有行動者的關注對象問題化,并指出其目標的實現路徑。
地方政府面對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公司最大的問題在于產業化發展可能會給本地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類文化遺產帶來負面影響,但對其保護與傳承又沒有找到一條很好的路徑。同時,由于地方經濟發展比較落后,政府財政資金緊張,在晟世錦繡起步階段政府給予的補貼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部門的負擔。ICHI是以“非遺國際化”為核心價值的文化發展公益組織,它的主要目標是保護與傳承黔東南地區民族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晟世錦繡民族手工藝國際化,并為其引入更多合作伙伴與發展資源。然而,由于ICHI是非政府組織,難以取得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認可,導致其工作開展難度大。
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創意公司作為本地民族手工藝產業化的核心行動者,其最大的問題是產品生產周期長、價格高,替代品多,同行競爭激烈,并且難以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與認同。參與晟世錦繡事業發展的專家與學者是構建這一網絡的重要行動者,他們以自身的專業素養為晟世錦繡提供理論指導與技術支撐,但如果其理論指導脫離實際情況,將給公司發展造成巨大損失,且不利于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傳播媒介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央視國際頻道與優酷等影視傳媒為晟世錦繡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社會信息量過大,有關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創意公司的報道與推介消息很快被覆蓋并被遺忘。互聯網電商(微店、淘寶和京東)和實體店(黔寶金、深圳鼎典等)是晟世錦繡公司產品主要的銷售渠道,它們最大的問題是手工藝品價格昂貴,且產品替代性強,消費者選擇范圍廣,促銷難度大。WordFace在幫助晟世錦繡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難以找到合作者與支持者。
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文化環境是晟世錦繡民族手工藝發展的關鍵,但由于缺乏保護意識與傳承民族文化意識,外加受現代性的影響,原來的文化生態環境變遷加速,致使傳統民族手工藝文化逐漸消失。
2.利益賦予
利益賦予主要指各個行動者在通向目標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核心行動者采取一系列諸如愿景共識與策略誘導的措施來引導其他行動者,從而將各個行動者的利益關系協同到晟世錦繡民族手工藝發展中(如圖1)。地方各級政府助推黔東南州晟世錦繡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發展,以促進傳統民族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及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達到文化保護與文化扶貧的雙贏目標。如今,晟世錦繡的事業登上了國際舞臺,與愛馬仕、圣伽步、深圳鼎典、黔金福等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合作,完成了ICHI文化發展公益組織的目標。晟世錦繡民族手工藝產業化發展取得如此成功離不開相關民族文化研究者、面料與材料創新技術專家與手工技藝設計師、互聯網電商+實體店、知名影視傳及WF服務平臺的共同努力,這些行動者通過努力完成了自己的目標。民族村寨繡娘團不僅能從民族手工藝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取得直接的經濟收入,提高了自己的家庭地位與社會地位的同時,還能增強她們的民族認同,提高她們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黔東南地區獨特的民族傳統手工技藝文化環境,其主要目標是保持它的原真性,并且,其價值隨時間逐漸增加。
3.征召與動員
地方各級政府與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創意公司是征召的主體,所有行動者都被賦予互相能夠接受的任務。如省婦聯與丹寨縣政府為響應貴州省級政府關于推動民族傳統手工藝發展工作與傳統手工藝培研計劃,黔東南州政府及下屬縣政府積極申報丹寨縣苗族蠟染和石橋古法造紙、雷山縣苗族服飾文化與苗族銀飾工藝及蘆笙文化等民族手工藝非物文化遺產,積極實施貴州省“錦繡計劃”(即受到征召)。當地居民在地方政府的動員下參與傳統手工技藝培訓、比賽等活動。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公司也對其他行動者發出了明顯的征召,一些行動者受愿景與利益驅動參與到晟世錦繡的民族手工藝產業化發展中。
4.異議
異議是一種抵觸、摩擦、沖突的聯結關系,它說明行動者網絡中的利益相背會引起這個網絡發生動態變化。并且所有異議的內容都影響著行動者網絡未來的發展。異議集中于民族手工藝保護與傳承的長短期利益行為、晟世錦繡的整體化運營與利益格局失衡上。如果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創意公司的產業化經營威脅到黔東南民族民間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將會受到地方各級政府的懲罰與ICHI文化發展公益組織的抵制;如果在產品制作過程中出現嚴重剝削當地民族村寨繡娘們勞動剩余價值的現象,將會遭遇繡娘們辭職、罷工等形式的反抗;與電商、WF等的合作過程中,如果利益格局失衡,他們將解除與其合作關系等。
(三)行動者網絡理論下的晟世錦繡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產業化發展
ANT將民族傳統手工藝這一非人類行動者和地方各級政府、民族手工藝開發者(晟錦繡公司)、民族手工藝人(繡娘)等人類行動者一并納入到晟世錦繡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發展中,有利于觀察各行動主體功能和角色的轉變。根據晟世錦繡產業化發展的過程,可以得到其行動者網絡(圖2)。其中單向黑色箭頭虛線是征召與動員路線,它們相交不相通,且始于某個行動者之后,通過利益賦予并到達其他行動者,構成ANT的基本框架。地方各級政府是征召和動員的重要行動者,它們最有征召與動員力。晟世錦繡是核心行動者,也是影響網絡的重要成分,它對其他行動者具有強有力的征召與動員的作用。而相關研究者、民族村寨繡娘團、互聯網電商與實體店、央視頻道與優酷等影視傳媒與WordFace是受征召與動員的最大主體。民族手工藝購買者與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公司、互聯網電商與實體店、影視傳媒等聯系密切。雙向黑色箭頭長虛線段表示行動者或行動間存在的異議,這些異議可能會成為行動者的行動障礙,使所有行動者調節利益賦予,促進或阻礙晟世錦繡民族手工藝產業化發展,從而引起ANT的改變。
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從零星散落的狀態通過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公司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這一轉變過程嵌入在ANT中。在現代社會中失去生存土壤與發展空間的傳統手工藝正面臨著衰落與消失的危險。正是借助丹寨晟世錦繡公司的文化創意方式使當地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走上了產業化發展道路,并融入到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中。不但拯救了衰落的民族手工藝文化,還給網絡中各個行動者創造了就業與盈利的機會。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利益賦予下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手工藝形成一股生產性開發的推力,完成了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發展的成功轉型。通過ANT的視角,可以窺視到黔東南晟世錦繡公司少數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細節。首先,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發展隨著行動者網絡的互動而處于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中,地處偏遠山村的少數民族傳統手工技藝,以前的生產主要依靠家庭作坊與合作社的形式維持,其產業化與市場化程度極低,無法產生經濟效率而文化傳承受到威脅。在晟世錦繡以公司形式組織生產后,在當地政府、文化發展公益組織、相關專家學者等的幫助下,組織當地民族村寨繡娘,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并利用互聯網電商和實體店拓寬了銷售市場,給網絡中各行動者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收益,特別是提高了民族村寨繡娘的經濟收入,改善了她們的生活水平,從而增強了她們的民族文化認同與保護和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決心。然而,隨著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化氣息變得越來越嚴重,必然會威脅到它的保護與傳承。這種威脅通過網絡中不同行動者之間相互對立的異議行動得以呈現,而這種異議指向未來黔東南晟世錦繡民文化創意公司民族手工藝產業化發展的方向。
四、結論
采用行動者網絡理論審視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產業化發展過程,涉及地方各級政府、民族手工藝開發者(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公司)、民族手工藝人(繡娘團)、ICHI文化發展公益組織、相關專家學者(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家、面料與材料創新專家、知名工藝品設計師)、手工技藝品購買者、央視國際頻道與優酷等影視傳媒、WordFace服務平臺、互聯網電商+實體店、黔東南民族手工技藝文化環境等10類行動者。各行動者通過問題呈現、利益賦予、征召與動員,以及異議等行動彼此聯結,一起構成了黔東南地區晟世錦繡公司的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發展的行動者網絡。
隨著國內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黔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與保護后繼乏人,使政府與文化發展組織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陷入困境。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創意公司通過文化創意,把其他行動者納入到傳統手工技藝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在實現各方行動者目的的同時,還為一些行動者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收益,成為大家都樂于接受的出路。政府與ICHI文化發展公益組織在推動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達到了保護與傳承優秀文化的目的,創造了部分就業崗位,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晟世錦繡通過對民族手工技藝創意性產業化開發獲取了豐厚的利潤回報;手工藝品購買者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更加滿意的產品體驗與消費訴求;相關專家在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經濟收益;民族手工藝者(當地村寨繡娘團)每個月能獲得相應的工資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其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而WF與互聯網電商及其他行動者也取得了相應的營利回報;黔東南地區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環境則在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也得到改善。在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發展的行動者網絡中。晟世錦繡民族文化公司是主導的行動者,對其他行動者在不同程度上有較強的征召和動員能力,并把他們串聯起來,決定黔東南地區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開發模式和方法。而黔東南地區的傳統手工技藝文化及其物質環境則是被征召和動員的主體,其他所有行動者都必須直接或間接征召或動員到民族手工技藝文化及其物質環境后才能穩定地構建在本網絡中。
參考文獻:
[1] 馬生林,王佐發.青海農牧區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發展研究——以海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12(5):52-55+51.
[2] 陳興貴.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探討[J]. 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1):149-155.
[3] 任曉冬,劉燕麗,王嫻,等. 貴州丹寨苗族蠟染文化產業化發展現狀及特點[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4,6(1):122-127.
[4] 苑利,顧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開發與商業化經營[J]. 河南社會科學,2009,17(4):20-21+219.
[5] 趙月奇,霍志剛. 朱仙鎮木版年畫產業化發展策略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2(S1):70-76.
[6] 楊亞庚,陳亮,陳文俊,等. 論宜產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J]. 河南社會科學,2014,22(1):118-122.
[7] 鄭元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手工技藝的保護與發展研究——以四川夾江竹紙制作技藝為例[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4(11):119-122.
[8] 周云逸.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以曲陽石雕為例[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2(10):158-160.
[9] 童心剛. 基于活態傳承的海南少數民族手工藝產業化問題研究[J]. 貴州民族研究,2017,38(7):112-116.
[10]張敬燕.困境與突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路徑探索[J]. 學習論壇,2015,31(2):61-65.
[11]肖曾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困境與突破[J].學術論壇,2012,35(1):70-73.
[12]周云逸.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以曲陽石雕為例[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2(10):158-160.
[13]江娟麗,董思言,郭磊. 重慶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困境及開發模式[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4(2):42-47.
[14]魯春曉.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中的權利歸屬研究——以手工技藝類為例[J]. 東岳論叢,2011,32(4):108-111.
[15]溫蕾,吳瓊,付蓉,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中知識產權保護研究——基于民間剪紙藝術分析[J]. 經濟問題,2017(9):76-80.
[16]張希月,陳田.基于游客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影響機理研究——以傳統手工藝蘇繡為例[J]. 地理研究,2016,35(3):590-604.
[17]王林,李敏. 產業集聚與文化變遷:旅游場域中的民族手工技藝傳承——以“靖西繡球”與“新華銀器”為例[J]. 廣西民族研究,2016(4):135-141.
[18]Latour B.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142.
[19]吳瑩,盧雨霞,陳家建,等.跟隨行動者重組重組社會——讀拉圖爾的《重組社會:行動者網絡理論》[J].社會學研究,2008(2):218-234.
[20]艾少偉,苗長虹.行動者網絡理論視域下的經濟地理學哲學思考[J].經濟地理,2009,29(4):545-550.
[21]Callon M. The Sociology of an Actor-Network: The Case of the Electric Vehicle[J]. 1986.
[責任編輯:毛家貴]
Abstract: Industria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approaches to inherit and protect culture of ethnic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n Shengshijinxiu National Culture Investment Co., Ltd in Danzhai county,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ethnic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ors of Shengshijinxiu include local government, specialists (in the field of banking investm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terial innovation and design), television media (famous photographers, journalists, channer director of CCTV, and Youku ), Internet e-commerce (Taobao and Jingdong), embroidery team, buyers, handicrafts and material environment. All of those actors have constructed A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with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ctivities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 ethnic tradition; handicrafts; cultural heritage; Actor-Network theory (ANT); industrialization; Danzhai Cou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