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民
摘要:現如今,電力設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配電網作為電力系統建設的核心內容,在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占據重要地位。然而,在配電網建設過程,線損計算使其重要內容,直接關系到配電網建設的建設質量與建設效果,若未做好線損計算工作,并將為整個配電網系統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為此,本文將針對配電網精細化線損計算進行分析,探討如何在配電網建設過程將降損工作落實到位
關鍵詞:配電網建設;精細化;線損計算;降損分析
線損現象是配電網建設過程無法避免的一種現象,該現象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還會為整個電力系統的運行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通過調查研究得知,配電網線損現象主要源于配電網結構安排缺乏合理性、配電網管理工作缺乏完善性等,需要配電網建設人員提高對配電網線損現象的重視,實現精細化線損計算,分別從技術與管理視角出發,對線損現象進行根治,最大程度上達到降損的目的。
一、配電網精細化線損計算
(一)線路損耗計算
現如今,計量自動化系統每間隔15分鐘采集1次負荷信息。若在15分鐘內每一次采集的負荷信息均處于不變的狀態,每采集1次數據需要實施1次前推回代潮流計算。假設對線路實施第n次潮流計算工作后,從中獲取之路a的電流Ina。因此,第n各周期內整個配電網絡的線路有功消耗電量為 ,其中“|Ina|”是指電流向量Ina的幅值;Ra是支路a的電阻;L是支路數量;△T=0.25h。時間△T內線路中有用功率的損耗電量的計算方式為 。
(二)變壓器損耗量計算
變壓器的數量為N,那么在時間△T以內,變壓器有用功的電能損耗量計算方式為 。
(三)線路線損率計算
配電網線損的線損率是配電網絡中電能損耗量與電力網絡供電量之間所形成的百分比。其中,電能的損耗量時公用變壓器電能損耗量與線路電能損耗量值和,電力網絡供電量是售電量與電能損耗量之和,售電量是配電變壓器的有用功對電能的吸收量。因此,線路線損率計算方式為
,其中,“μ”代表線損率;“ ”代表時間T內的售電量。
(四)配電網精細化線損的總流程
對配電線路線損進行計算與分析時,需要將計算自動化采集數據為基礎,運用精細化線損計算方法對配電網線路實施精細化計算。首先,需要運用自動化信息采集技術,采集配電網中所需的計量數據;然后,根據單線圖的拓撲結構對線路實施編號處理,對各變壓器、支路的相關信息進行整理;遵循前推回代公式對線路潮流量進行計算,獲得節點與節點之間線路的電壓和電流,對線路損耗量進行計算;運用均方根電流參數法對變壓器損耗量進行計算;通過將線路損耗量與變壓器損耗量相加,獲得配電網綜合損耗量;最后對配電網線損率進行計算。
二、配電網精細化降損措施
(一)優化政策對配電網經濟制度進行全面整合
首先,配電網建設者需要對變壓器的使用情況進行合理規劃。變壓器的使用過程會受到用電負荷的影響,為保證變壓器時刻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供電站開展供電活動時,需要根據供電負荷的大小,對工作中運行的兩臺變壓器進行合理分配,使兩臺變壓器均能夠時刻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針對負荷波動相對比較大的電力用戶,可運用電力容納量有所不同的“子母”式變壓器。當電力負荷量相對比較大時,選用負荷容納量相對比較大的變壓器;當電力負荷量相對比較小時,選用負荷容納量相對比較小的變壓器。通過大負荷容量變壓器與小負荷容量變壓器的交替使用,達到配電網絡降損的目的。
其次,優化補償配電變壓器工作中產生無功運作。配電網運行過程配電網變壓器的電容器會出現無功補償狀態,一般情況下需要運用一系列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法。根據配電網的實際工作情況對變容器實施自動投切方式,結合母線電壓組合方式對電壓功率的分配方向進行科學判斷。為此,對于建設規模相對比較大,且負荷呈現三相不對稱狀態的配電站而言,在變壓器運行過程需要提高對無功運作的重視,根據變壓器的運行情況適時對其實施無功補償處理,以此降低配電網無功運作現象的發生率。
再者,優化配電工作線路。通過開展大量的配電網研究實驗,從中得知:若負荷處于三相不對稱狀態,線路損耗現象一旦產生,必將會出現負荷不對稱現象。配電網實際運行過程,電力調度人員應提高對負荷三相不對稱現象的重視,根據配電網運行的實際情況,及時對其進行調整與優化,盡最大努力維持三相負荷的平衡。
其四,落實配電網重置工作。配電網重置過程需要將網絡中各項電流潮流分布為基礎,通過優化網絡配置,綜合運用聯絡中斷路器以及分段斷路器,落實配電網開拓建設工作,使整個配電網絡能夠處于一個最佳的運行狀態,盡最大努力降低整個配電網絡的損耗量。配電網建設過程,網絡重構能夠實現對網絡配置的優化處理,最大程度上提升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優化電流合理分布方式,有效降低電網損耗量,提升整個網絡系統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通過消除網絡的負載環節,盡可能提升整個網絡系統的可靠性與穩定性。
最后,優化配電網經濟運行模式。通過調整配電網經濟運行模式,根據配電網運行的實際需求,對配電網配置模式進行積極調整,進而達到降低損耗率的目的。優化電網經濟運行模式是,需要從實際運行情況出發,實時選用減少線路迂回供電策略,使整個配電網運行線路具有整體性、計劃性與合理性,適當對電網運行電壓進行調整,對配電網無功運行狀態進行優化,提升配電網運行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二)加強管理對配電網運行過程進行合理配置
管理是降損的最佳手段,需要配電網運行企優化計量管理措施、整合配電網個運行結構、實施升壓改進,將配電網降損控制與管理工作全面落到實處,全面提高配電網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實施精細化線損計算辦法,將降損工作落到實處,為配電網提供一個良好的運行環境。
首先,配電網管理人員應不斷優化計量措施。優化計量管理作為降低線路損耗比率的重要內容,需要從計量點的選擇、計量方法的運用、計量設備的運行三方面分別著手,將降損工作全面落到實處。一是計量點的選擇。電力企業應根據電力計量工作的實際情況,將實際用電計量點為基礎,科學設計供電企業與電力用戶的產權劃分標準,以此提升線損率管理質量與管理效果。二是計量方法的運用。對電壓需求較高的電力用戶開展計量工作時,應選用高壓側計量手段,參考售電變壓器運行規模,對高壓側計量標準進行設定。三是計量設備的安裝。同時使用集中裝表與分散裝表方法,為線損管控工作提供便利,最大程度上降低竊電行為的發生。與此同時,需要定期對計量設備運行狀態進行檢查,防止計量設備在使用過程被人為破壞。
其次,優化配網機構。開展配電網建設與管理工作時,應保證電源點位置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盡可能降低運行環境對運行線路的影響;明確配電網在運行過程所具備的獨特性,參照電力用戶對電壓、電流的各項需求,正確選擇適宜的導線類型,盡可能延長導線的使用壽命。
綜上所述,為保證配電網的正常運行,需要及時了解配電網負荷的波動情況,對配電網建設過程所需要運用到的電力設備、運行技術進行優化配置,對配電網經濟制度進行創新與改革,確保電力調度工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充分發揮配電網建設在市場發展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最終達到降損、降耗的目的。
參考文獻:
[1]DO VAN DUNG(杜文勇).基于PSS/ADEPT的越南寧橋區配電網網損分析及降損方案[D].北京交通大學,2017.
[2]吳鴻亮,門錕,董楠,廖兵兵,鄭全朝.基于J2EE架構的線損理論計算與診斷分析系統開發與應用[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6,44(05):108-116.
[3]曾金福.陸豐配電網綜合線損分析模型和降損策略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