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化道路橋梁施工工藝和病害處理,能夠有效提高道路橋梁的穩定性和舒適度,延長其使用壽命。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道路橋梁工程的常見病害,隨后從裂縫修補技術、裂縫填充技術、錨噴施工技術和橋梁加固技術四個方面探討了道路橋梁工程的施工處理技術。希望這些觀點能夠有效提高道路橋梁施工水平和施工質量,降低病害的發生幾率。
關鍵詞:道路橋梁;工程病害;施工處理技術
引言:
道路橋梁是我國公路交通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對道路橋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關企業和單位,建設道路橋梁的全過程中之中,強化前期的施工現場勘查,優化結構設計方案,規范具體的施工操作行為,落實日常的維修養護工作,大力引進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盡可能降低道橋病害的出現頻率,并注重對滑溜、松散、裂痕以及坑槽等病害的及時處理。
1道路橋梁工程的常見病害
1.1橋面鋪裝層產生裂縫
橋面鋪裝層產生裂縫是指在道路橋梁的鋪裝施工之后,強度增長期范圍之內,其橋面鋪裝層產生呈網狀及縱橫錯狀的裂紋,并在車輛通行之后,部分裂紋轉變為貫穿性裂縫,嚴重影響了交通安全[1]。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主要為三個:其一,氣候環境因素,尤其是溫度的變化。當前我國的橋面鋪裝施工,普遍采用的是半剛性材料,該材料能夠有效增強道路橋梁鋪裝層的強度和承受力,提高其壓實密度。但是,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氣候環境因素會對其性能發揮產生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在我國的北方地區,較大的溫度差異會加劇裂縫產生的幾率。其二,車輛行駛因素,在道路橋梁的使用過程中,車輛在駕駛過程中的急剎車或超載,會產生較大的壓力和摩擦力,經過長期的碾壓會導致鋪裝層裂縫的產生和加劇。其三,施工因素,在道路橋梁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混凝土配比失調、結構設計不合理以及初凝期鋸縫時間不當也會導致路面鋪裝層出現裂縫。
1.2路橋地基沉降不均勻
當路橋地基沉降不均勻達到一定差值時,會增加汽車通行的附加動力,導致道路橋梁軌面彎折,進而對其軌道結構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造成路橋地基沉降不均勻的原因在于,首先,橋臺臺背路堤壓實度不能滿足工程標準,并且在軟土地基處理問題上存在疏忽,例如,地質鉆探布孔過少,深度不足,或者未能準確探明軟基范圍和軟土物理力學性質等等。其次, 在橋頭引道過渡段的設計方面,在結構設計過程中未能充分考慮臺背路堤沉降、雨水沖刷侵蝕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搭板設計強度不足或長度不夠,不能有效消除路堤填筑土體沉降現象,引發橋頭跳車現象。最后,在路堤防護方面,道路橋梁臺背路堤通常采用的滲水性強的工程材料,極易在雨水沖刷下產生水土流失,但是,在路堤邊坡的設置上往往缺乏相應的保護措施,導致路基強度降低,填土塑性變形,誘發路橋地基的不均勻沉降。
2道路橋梁工程的施工處理技術
2.1裂縫修補技術
裂縫縫補技術是專門應對橋面鋪裝層裂縫現象的病害處理技術,主要適用于在橋面整體負荷仍然良好,僅表面存在較淺(一般不超過20㎜)的裂痕的情況下,其具體的操作步驟為:①確定橋面鋪裝層的具體位置,并對其進行清理,保障施工環境的干凈整潔;②在裂痕表面涂抹一層丙酮或酒精,再用環氧膠泥或者是水泥漿進行涂抹,每隔五分鐘進行一次,使涂抹材料厚度達到了1㎜以上;③待涂抹材料干燥之后,要在其表面涂抹一層瀝青或油漆,進行相應的防腐保護;④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要在修補區域表面覆蓋玻璃纖維,避免其再次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裂痕的擴展[2]。
2.2裂縫填充技術
相較于裂縫修補技術,裂縫填充技術更加適用于裂縫數量較少,縫隙范圍較大的情況,應用該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橋面的穩定性,加固作用較為顯著。其具體的施工工藝為:①在橋面的裂痕出進行縱深方向的挖槽(V型槽),保持底面平整以及縫隙內無異物,并在四周涂抹一層環氧膠液;②將瀝青、膨脹水泥漿、水泥砂漿或者樹脂等化學補強效果較好的材料填充到槽內進行封補,從而對道路橋梁的鋪裝層裂痕加以控制。③灌漿時要先用設置相應的騎縫孔,并對孔隙進行清理,隨后落實壓風或壓水實驗,比保障騎縫孔性能的發揮,最后要利用壓漿設備相應的填充材料以0.5MPa的壓力填充到槽內,使得裂縫能夠更好的應對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達到良好的縫隙填充效果。
2.3錨噴施工技術
在處理提高道路橋梁穩定性問題時,往往會采用錨噴施工工藝,將錨噴設備與模板進行有機結合,能夠有效促進硅膠材料與橋頭的緊密連接。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在進料方面,要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使施工拌合料從攪拌機出口倒入料斗,并利用皮帶運輸機將其運送到錨噴設備之內,以保障工程進料的連續性和均勻性。其次,在料管保養上,要提高料管的耐磨性,要盡可能的選擇粒徑均勻的天然砂石,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以延長料管的使用壽命,避免因管壁磨穿而造成的料管報廢。再次,噴射控制行,要掌握適當的風壓、水壓和被噴坡面的傾斜角度,保持噴射頭與被噴坡面的夾角在60°~80°范圍內,距離在2~4m之間。與此同時,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要遵循從上至下的原則進行噴射,分兩次進行,以達到良好的加固效果。最后,在速凝劑的選擇上,優先選擇粉狀速凝劑,并合理設置配合比,保障每立方混凝土速凝劑的用量為50~60㎏。
2.4橋梁加固技術
落實橋梁加固技術,能夠有效緩解道路橋梁的沉降危害,最大限度的消除跳橋現象,提高道路橋梁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一般來說,橋梁的加固技術主要包括體外預應力加固、粘貼碳纖維法與鋼板粘貼加強法、體系轉換法等方法。其中體外預應力加固是指,通過增加體外預應力以施加反向荷載對橋梁進行加固,在加固梁式結構時,可以采用折線形連續筋,提高結構構件的受彎承載力,或者將附加預應力鋼筋以垂直和傾斜方向安置在道路橋梁上來增強梁的剪切強度。粘貼碳纖維法與鋼板粘貼加強法是指,將碳纖維或鋼板等增強材料粘貼在混凝土結構的受拉邊緣或薄弱部位,以代替需增設的補強鋼筋,提高道路橋梁的截面強度和剛度。體系轉換法是指通過改變橋梁結構體系,以減少梁內應力,提高承載能力的方法,該方法能夠有效改善道路橋梁結構的受力狀況,但并不適用于連續鋼構橋的后期加固。
結論:
綜上所述道路橋梁工程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些損害,為了最大限度的消除道路橋梁工程病害帶來的負面影響,相關工作人員要依據道路橋梁的地理環境特征和使用狀況,靈活的選用具有針對性的病害處理技術,消除裂縫、沉降不均勻等現象,以有效提高道路橋梁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延長其使用壽命,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
參考文獻:
[1]郭述.道路橋梁工程的常見病害與施工處理技術分析[J].綠色環保建材,2018(09):102+105.
[2]于秀江.市政道路橋梁工程的常見病害與施工處理技術探究[J].綠色環保建材,2018(09):137.
作者簡介:李起生(1969-)男,遼寧新民人,研究方向:道路橋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