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 王文柄
摘要: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以及發展的最基本保障,也是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可避免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影響;進而破壞流域或者區域內的資源、生態平衡。就現階段而言,水利工程開始導致的自然環境以及生態環境問題是制約水利工程建設的主要因素。因此,生態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如何才能有效的結合是目前水利工程建設研究的主要難題。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效應;農業生產
引言
我們國家水利工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水利工程是工農業生產的必要設施。水利工程關系到人類的發展,而且水利工程同時還具備保持水土,調節生態的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的地方經濟發展,增加人民的收入。但是我們不能僅僅看到興修水利帶來的經濟效益,也不能只關注水利工程對環境的有利影響,我們更應該看到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帶來的危害。
由于水利工程的大量建設,現在可以看到的是它的的確確是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給予了很大的影響,但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人類仰仗環境而生存,在發展更好的同時,更要考慮到生態的平衡,以及生態環境對水利工程的反作用效應。
1 水利工程生態效應的含義
所謂水利工程生態效應主要是指工程在建成之后的一種破壞和修復的綜合效果。其中破壞主要指的是那種能夠直接對水生態造成危害的工程效果,能夠使得水流發生紊亂,從而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在生產力方面有了明顯的減少,從而造成環境方面的問題發生。當把水庫建成之后,河道下游的水量便會因此減少,從而就會使得濕地變少,氣候變得于燥,野生動物也會相對減少,周圍的環境和氣候也因此惡化。當修建好水閘之后,水就會由流動變為靜止,有越來越多的污水被排放,使得河道失去了原有的凈化能力,影響了水質。修復主要是指通過水利工程來使得當前的水流得到改善,河道的水質條件得以恢復,濕地、鳥類、動物等也逐漸變多。其中水質的恢復能夠使得原來消失的水生動物再次回來,河道內再次呈現了繁榮的景象,人們的居住環境也因此得到改善。
通過分析水利工程的生態效應,我們可以對人類的居住環境、野生動物、自然規律,乃至是經濟的增長有一個很好的影響分析,可以有效評價水利工程的好壞,對于其保留與拆除的確定有一個很好的參考依據。
2 水利工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水利工程的建設多數是在天然河道的基礎上,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雖然現實中很多天然河道都是婉轉曲折的,但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施工單位為了減少成本,減輕工作量,直接將其改成直線,破壞了自然景觀和周圖環境,以及周圍的植被。另外水利工程規模的擴大,很容易影響當地的生物生存,使很多生物無處棲息。與此同時,工程的建設基本是用混凝土石塊鋪設底部,阻礙了河水下滲,長此以往,會破壞當地的河流生態系統,也會影響地下水的儲存。此外,水利工程中的大壩和水庫,雖然對蓄水、防洪、抗旱有很大益處,但也會影響原來河水的水質和水溫,繼而影響水中生物鏈的生長,還容易引發居民溺水等問題。很重要的一點,水利工程的建設使河道中固體懸浮物增多,阻礙了污染物的遷移,導致河水的自我凈化能力大幅度降低,引起更加嚴重的污染。
3 解決水利工程中問題的對策
3.1 減少水利工程的建設
水利工程對于降水量、溫度、濕度、風力等各種氣候環境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各種水利工程的建設,使得原來的水資源狀態發生了改變,各種類型的水系統由于人為的干預,造成局部的水因子聚集量過多或過少,產生水量失衡,進而打破了原來的氣候環境。比如,在水庫灌溉工程分布較多的地區,由于水分子聚集在水庫的上空,導致水庫區域內的濕度升高,水體的蒸發量必然會增加,同時減少了庫區的降水量,城市的部分地區則會相對增加降水量,由于降水量的增加,再加上城市大氣污染嚴重特別容易導致城市的相關地區出現霧霾的天氣,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3.2 做好水利工程的防洪工作
河口,土地的減少、海岸的沖刷、海水的倒灌、漁場受到損失。水體的污染物、土地的鹽堿化,都將會出現。因此要做好防洪工作,確保生態系統穩定。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環境危機,當前全世界都非常重視環境問題。人們不斷開采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在思考,怎樣才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重新建立新的生態平衡狀態。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是人對自然改造和影響的一個縮影。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的開幕式演講中曾說到:“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謀求更佳質量效益。我多次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視水利工程中防洪工作的實施情況。
4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評價體系
以基本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標準為依據,建立完善的指標體系,采用各種分析法,一般所指的指標體系呈現樹狀結構,而且在樹狀結構中包括目標層、指標層、準則層,通常情況下指標體系的確立要遵循系統與獨立、定性與定量相融合的原則。
指標體系要以PSR模式(壓力一狀態一響應-改進模式)為基礎,其理論基礎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就目前而言,PSR模式已經被很多組織機構所認可,都承認這個模式對環境指標組織以及環境現狀匯報最為有效,并被廣泛應用到多個領域,包括環境檢測與管理、生態安全系統與評價系統、環境維護制度與生態安全決策等領域。此外,還有很多先進的模式已經在國內外得到應用,如果將這些模式結合起來建立一種新型的指標體系,該體系的效果就更顯著,能加強對陌生生態環境系統的管理,不僅能分析各個環節指標的交互作用,而且能將整個評價過程進行合理的分解和簡化。
結語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對于人類來說意義重大,不僅可以帶來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也可以對我國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環境長期形成的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性作用明顯。這就需要我們處理好我國的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從整體上推動我國社會、自然環境健康和諧地發展。雖然目前仍然處于不斷地探索階段,但是隨著現代的評價標準的統一以及先進的評價方法的引進,必將會使得我國的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研究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尚淑麗,顧正華,曹曉萌.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研究綜述[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14,01:14-19+48.
[2]梅芳,湯學著,王琳.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研究綜述[J].科技風,2015,14:165
[3]張卿文.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8(01):43~44.
[4]孫中美.水利工程規劃的生態環境影響分析[J].科學技術創新,201(31):153~154.
作者簡介:
夏季(1998-1-8),男,漢族,江蘇省東臺市,身份證號:320981199801083233,本科生,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
王文柄(1997-1-17),男,滿族,遼寧省本溪市,身份證號:210521199701170416,本科生,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