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敏
摘 要:網絡犯罪具有隱蔽性、技術性、嚴重性的特征,在刑法法規中仍然存在量刑標準和主體不明等方面的缺失。在網絡技術不斷創新的過程中,諸多網絡犯罪類型也在發生著較大變化。如何適應網絡技術的發展速度,適當創新針對網絡犯罪的刑法創新,是有效控制網絡犯罪的重點研究方向。為此,本文分析了網絡犯罪特征,以及網絡犯罪刑法法規局限性,提出了面向網絡犯罪的刑法法規創新策略。以期完善刑法細則,有效打擊網絡犯罪,維系健康的網絡發展環境。
關鍵詞:網絡犯罪;刑法法規;創新策略
一、網絡犯罪特征
(一)隱蔽性
網絡犯罪往往通過編寫計算機程序、操縱數據信息、盜取網絡終端賬號信息或虛擬金融貨幣,在犯罪形式上具有較強的隱蔽性特征。在利用了多區域虛擬IP后,其犯罪行為產生了較強的隱蔽性特征。這種特征令受害者很難第一時間察覺,包括個人隱私、財產、商業機密等等,均在案發后較長時間才被發現,而后追回極為困難。因此,這種網絡犯罪的隱蔽性特征為刑法定罪產生了一定的困難度。
(二)技術性
網絡犯罪本身具有鮮明的技術性特征,無論何種計算機病毒侵入遠端程序,還是網絡金融犯罪,在本質上均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且隨技術革新換代所產生的危害性也發生著動態性變化。遠端惡意程序竊取或篡改客戶端信息,企業內部人員泄露信貸隱私,釣魚網站套取用戶虛擬賬號等等,在技術手段上均在不斷變化。這種操作技能本身便是計算機技術與專業知識的結合,是網絡犯罪客觀存在的技術傾向。
(三)嚴重性
網絡犯罪所造成的結果極為嚴重,與傳統犯罪類型相比,其危害性、影響力、覆蓋面等等,均表現出更為嚴重的犯罪后果。由于網絡虛擬貨幣在不斷滲入社會生活,我國金融體系也擴充了大量虛擬財產。普遍木馬程序雖侵入終端所造成的破壞較低,但極為廣泛,受害人群更多。而黑客一旦攻擊政府部門的網絡系統或大型網絡商業平臺,則會造成更為嚴重的破壞性與威脅性,經濟損失和國家機密泄露均表現出極為嚴重的惡化態勢。
二、網絡犯罪刑法法規局限性
(一)主體不明,事實難控
在網絡犯罪中,諸多違法行為存在組織性,誘導青少年網絡犯罪也是一種新型的發展趨勢。當犯罪者年齡不滿刑法量刑標準時,更加難以明確犯罪主體應當承受的處罰標準和受刑期限。因而,網絡犯罪的發展趨勢呈現出低年齡段特征,而處罰依據很難針對未成年人犯罪事實加以震懾,既是量刑標準的缺失,也是犯罪主體明確度較低的客觀表現。如無法解決針對未成年人的刑法處罰標準問題,實則難以控制網絡犯罪對社會的危害,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威脅。
(二)舉證薄弱,量刑從輕
網絡犯罪本身存在技術性與隱蔽性的雙重屬性,即便第一時間監控了終端網絡的數據傳輸,但也無法證實完全由犯罪者親自實施或操控。在刑法界定犯罪事實的過程中,計算機電磁記錄并不能夠作為有效的證據鏈條,并不利于網絡犯罪刑事案件快速收集有效的證據信息。那么在證據鏈條不足的情況下,對于網絡犯罪嫌疑人的制裁和處置也只能從輕處罰,并無法有效揭示犯罪事實。故而,在網絡犯罪證據的收集上,應當逐步完善和擴充,以便為刑法量刑標準提供有效的判刑依據。
三、面向網絡犯罪的刑法法規創新策略
(一)明確主體與罪種
網絡犯罪隨計算機技術升級之后,其技術可操控性越來越強,且犯罪年齡段逐步下降,更多的未成年人涉獵其中。目前我國刑法主要針對成年人網絡犯罪量刑較高,但對于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量刑較輕。在此方面需要擴大刑法主體范圍,將未成年人納入其中,責令學校和監護人需要履行的監護義務。而對于網絡犯罪在危害公共安全的客觀事實角度分析,應將其設立為獨立罪種,才能從犯罪主體范圍上進行擴大和嚴謹刑法規范性。故而,面向網絡犯罪的刑法法規創新突破點在于明確主體與罪種,進一步加強刑法針對網絡犯罪的立法維度。
(二)增強法定刑標準
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非法入侵終端系統的相關案件越來越多,且更為普遍。這種信息盜取或篡改的犯罪類型,實質上是一種普遍犯罪趨勢。由于犯罪成本較低,受刑處罰較輕,令多數犯罪人員鋌而走險,孤注一擲投入網絡犯罪。因此,如果量刑較輕,則并不會達到更強的控制效果。處罰金額僅以破壞程度為衡量標的,也并不足以限制網絡犯罪的普遍化發展。故而,在針對網絡犯罪的量刑標準上應當從嚴處置,針對已經造成經濟損失的網絡犯罪,應當以損失數倍以上的賠償金額作為處罰條件。而針對類似于依托職務便利盜取網絡信息的犯罪類型,也應當剝奪其從業資質,以及政治權利。
(三)擴大保護范圍
網絡犯罪在技術性特征基礎上演化出多種犯罪類型,從最早的信息盜取到之后的金融詐騙,其犯罪類型不斷擴大。在2017年勒索病毒問世之后,其犯罪種類呈現出更為多樣式的轉變。刑法本身的保護范圍并不足以支撐當前的犯罪類型發展,故而必須在保護范圍上有所擴大。諸如對于數據信息的保護,應當納入計算機網絡系統法益保護范圍之列,進而在相對有效的保護行為中,加強刑法法規層面的保障性,避免社會混亂,梳理網絡環境,為刑法控制和約束網絡反之發展提供支持。
(四)增加證據種類
目前刑法可量化網絡犯罪的證據類型仍然并不充分,發生類似現象主要與網絡技術更新速度較快有關。在刑事訴訟方面,已經確立的證據種類主要為八個方面。在計算機技術從網絡獲取數據信息的形式來看,如增加計算機電磁記錄作為新型刑法證據類型,也較為契合當前的網絡犯罪形式。由于網絡技術中硬盤存儲單元并不會完全被抹除,如果網絡犯罪行為存在電磁記錄,依靠數據還原技術,便可獲取犯罪者更為詳盡的犯罪事實,對于刑法定罪具有更為強悍的證明力。故而,依據網絡犯罪的特征,應當將計算機電磁記錄作為一種新型的刑法證據種類。
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犯罪之所以較難控制,主要是量刑標準并不充分、證據鏈條并不完備、犯罪主體難以明確,諸多弊端要求針對網絡犯罪的刑法法規需要加以創新。基于此,應當針對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趨勢,研究如何限制網絡犯罪普遍發展動態。需要進一步明確主體與罪種,增強法定刑標準,擴大保護范圍,增加證據種類,進而限制網絡犯罪的發展,還以健康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婷.犯罪產業鏈背景下“技術中立原則”對犯罪定性的干擾和反思——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為視角[J].青海社會科學,2018(02):138-145.
[2]勞娃.為犯罪提供動態IP服務行為的刑法定性研究——兼及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適用[J].中國檢察官,2018(06):13-15.
[3]于志剛,吳尚聰.我國網絡犯罪發展及其立法、司法、理論應對的歷史梳理[J].政治與法律,2018(01):5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