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璇月
摘要:隨著網絡經濟的快速崛起,互聯網金融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給企業和公眾的融資理財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傳統銀行依靠存貸差“坐等獲利”的局面從此一去不復返。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傳統銀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無論是存貸款業務,還是支付中介業務,都遭到了互聯網金融的不斷蠶食。鑒于此,本文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影響,并提出了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傳統銀行的創新策略,以期促進傳統銀行的改革和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傳統銀行 創新策略
近年來,國內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其在促進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同時,也給傳統銀行的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如何迎接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挑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市場地位,成為當前銀行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一是萌芽發展時期(2007~2011),該時期主要是各類P2P網貸平臺的成立和發展。國內第一個P2P網貸平臺于2007年成立于上海,此后開啟了P2P網貸的新時代,截至2011年,國內P2P公司的數量已達到20家。從整體上講,這一階段的互聯網借貸平臺發展比較平緩,這是因為當時的網絡環境、技術環境、金融理念等還都比較落后,限制了P2P網貸的發展。二是爆發增長時期(2011~2014),這一時期的P2P網貸平臺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并且一些新型的互聯網理財產品相繼問世,給整個金融格局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三是行業細化時期(2015~至今),這一時期的互聯網金融逐漸形成了支付、銷售、借貸、眾籌四大產品體系,對銀行方面造成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自此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二、芻議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影響
(一)對銀行存貸款業務的影響
2013年6月,阿里巴巴與天弘基金率先合作進入金融市場,推出了互聯網理財產品——余額寶,此后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各自和一些基金達成合作,也開始染指金融市場,由于這些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遠遠高出傳統銀行,銀行活期存款客戶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大量流失。據相關統計,截止到2014年3月份,銀行方面流失的活期賬戶資金就已經超過了100億元,并且客戶流失呈加速態勢,大有不可阻擋之勢。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存貸款不再是銀行方面的獨有業務,許多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利用特定平臺優勢或一些技術措施也達到了變相經營負債類業務的目的。
其實早在2006年時,支付寶曾與建設銀行聯合推出過一款產品——支付寶龍卡,可以提供一些電商平臺的網絡結算服務。該卡推出后,受到了一些網購人群的青睞,發卡數量迅速增長,截止到2012年,該卡發卡量已接近5.6萬張,日均活期存款余額超過10億元。而2013年,余額寶正式推出,收益率一度高達7%,大幅領先當時市面上的主流理財產品。同時,余額寶無起息門檻限制,只要用戶向其中存入資金,就會計算收益,相較于銀行理財產品所設置的5萬元起存門檻,其優勢不言而喻。截止到2013年末,支付寶龍卡發卡量不到5.7萬張,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與此同時,在余額寶推出后的短短半年時間里,有將近2億的資金從支付寶龍卡轉移到支付寶賬戶中,支付寶龍卡的日均余額驟減至8億元。不難發現,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問世,對銀行方面的資金沉淀產生了巨大沖擊,銀行方面所依賴的資金產品優勢在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殘酷競爭下蕩然無存。
(二)對銀行支付中介的影響
1、改變支付中介壟斷格局
從信用貨幣出現起,銀行就開始擔負起經濟生活中最為關鍵的結算功能,特別是隨著專業化分工的加深,人類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與日俱增,交易規模不斷擴大,這使得以往基于現金交易的經濟運轉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而確立以央行作為唯一法定貨幣的發行人制度后,銀行通過向央行繳納一定比例的準備金來進行相應的融資放貸活動,銀行方面所具有的信用創造功能以及結算功能大幅減少了經濟交易成本,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高效運作。此后,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支付功能的改革和發展。由于互聯網金融產品較傳統金融產品更貼近用戶需求,所以銀行在交易結算方面的壟斷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徹底顛覆了銀行方面的支付中介壟斷格局。據統計,2008年時,互聯網金融的市場份額還不足1%,而截止到2013年,該數值已攀升至15%~20%之間。如今,隨著計算機、手機等智能終端的大力普及和發展,電子化支付將變為一種常態,加之各種互聯網支付工具不斷涌現,將對人們的消費支付習慣產生重要的影響,而當前如火如荼的網上交易很有可能跳過銀行方面的約束來創造一片新的交易空間。
據統計,2010年我國網購三方支付交易金額約為1萬億元,2011年達到2.2萬億元,2012年為3.6萬億元,2013年接近5.4萬億元。從快速增長的三方支付交易數據中可以看出,各三方支付平臺已經可以脫離銀行方面建立的結算網絡而獨立運作,這使得銀行最為重要的支付中介功能被極大地弱化。而在信用支付領域,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新型互聯網金融產品也在不斷蠶食傳統銀行的市場份額。例如,京東于2014年推出白條服務,開始試水信用支付領域。利用白條賬號購物,除了可以享受更高額度的優惠,還可以享受首單免息分期服務,該服務上線之后,深受網購人群的青睞,如今已經成功地籠絡了大量用戶,許多大學生、高中生開通了自己的白條賬號,利用白條進行分期購物,而以往學生比較熱衷的銀行卡、信用卡則被束之高閣,不再問津。
2、減少對實體網點的依賴
隨著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快捷支付方式的出現,用戶無需親自到柜臺辦理業務,即可完成電子轉賬匯款,這使得人們對銀行實體網點的依賴度大大降低。2010年,支付寶、財付通等先后推出了網上快捷支付功能,使得整個交易流程進一步簡化,網上銀行的功能也開始淡化。2012年,我國迎來了移動互聯網元年,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和移動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爆炸式增長,一年幾萬億的銷售額度,使得傳統銀行結算業務出現了巨大的分流。
在銀行的成本構成中,網點開支占據了很大比例,某商業銀行支行在2013年一年投入網點建設的資金就多達87萬元,其中裝修工程、安防設備、計算機設備、存取款設備等占據了大頭,而這個投入水平在整個商業銀行網點建設中還是屬于較低層次的。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營業場所建設上的投入要少得多,通常一家中等規模的電商網絡平臺只要一次性投入15萬元左右,就可將平臺運營所需的服務器、計算機、辦公家具等置辦齊全,并且能夠為平臺所有客戶提供跨區域、低成本的服務。此外,在日常運營維護上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投入也比銀行網點少得多,這樣一來,互聯網金融平臺在面對傳統銀行時,就體現出了巨大的運營成本優勢,而銀行方面即便投入巨額費用來進行渠道建設,也難以與快捷方便的網絡支付渠道相競爭,這使得銀行實體網點的支付結算價值得不到體現。
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傳統銀行的創新策略
(一)創新產品設計
銀行要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產品的創新設計,同時借力互聯網平臺,使自己的金融創新產品能夠最大化貼近客戶需求,并方便用戶使用。例如,交通銀行于2013年推出了“交博匯”,利用自身的結算優勢來發展電子商務平臺業務;招商銀行則推出了“微信銀行”,依托社交媒體的平臺優勢來發展自己的手機銀行業務。這些都是傳統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有益探索,但依然遠遠不夠。在今后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設計中,銀行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成立專門的產品創新研發組,確保所設計的產品結構合理、信息透明,并且在正式推出前必須進行專業化的論證和試行,之后方能正式推廣,以確保產品能夠滿足現階段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需求。二是挖掘客戶需求,在充分利用現有的客戶數據庫和信息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完善的客戶反饋渠道,通過在線客服答疑、問卷調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在此基礎上對金融產品進行不斷改進與完善,提高客戶對產品的滿意度。
(二)依托互聯網拓展業務
首先,銀行要創新征信手段,積極研究面向小微企業的融資模式。小微企業的融資金額一般不會太高,商業銀行可以適當放低審核門檻,同時加強對放貸資金的動態跟蹤管理,確保資金安全的同時,滿足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創新征信手段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來快速全面地獲取企業信用信息,因此,央行、銀協、銀聯等機構需要將各銀行類金融機構聯合在一起,組建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該平臺要負責全面搜集企業在經營運作中的信用信息,并對企業的信用評級進行綜合評定,為銀行放貸提供參考和依據。
其次,銀行應發揮自身傳統優勢,大力發展跨國電子商務貨幣匯兌業務。傳統銀行的優勢在于客戶群龐大、資本雄厚、網點齊全、信譽度高。銀行在認清自身優勢的基礎上,要積極借助互聯網來開辟一些特殊業務。例如,跨國電子商務匯兌的轉賬額度通常較高,并且涉及兩種不同的貨幣類型,此類客戶最看重的往往是銀行方面的信譽度。因此,銀行可以積極地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確保資金及交易安全的基礎上,在交易時間及方式上采取進一步的創新舉措,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方便。
(三)建立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
銀行現有的融資流程比較繁瑣,給企業及個人客戶帶來了諸多不便,而在互聯網支持下,許多金融業務能夠通過互聯網渠道來完成,銀行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這一優勢,打造中小企業在線融資平臺,精簡客戶手續辦理流程,逐漸建成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確保客戶在一個服務站點上就能將所有問題一次性解決。另一方面,銀行要創新管理模式,整合上下游資源,積極試水“金融脫媒”的經營模式,為客戶打造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方案,藉此爭取更多用戶的認可。例如,銀行在為儲蓄客戶提供服務時,除了支付一定的利息外,還可以為其提供資金需求方的信息,允許儲戶自由地選擇資金去向;還可以讓資金的供方和需方直接進行協商與交易,而銀行在其中發揮監管、服務作用,并賺取一定的信息服務費。
四、結束語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金融領域掀起了一場新的變革風暴。面對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巨大競爭壓力,傳統銀行必須積極創新產品設計,同時依托互聯網拓展業務,逐漸建立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從而在激烈的互聯網金融角逐中占領一席之地,促進自身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駿,杜琳琳.新形勢下互聯網金融的危機和商業銀行的應對[J].河北企業,2016(7)
[2]曾玲玲,孫琳琳.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公司合作策略分析——基于動態演化博弈視角[J].商業研究,2016(6)
[3]楊樂志.互聯網金融對銀行信用卡業務的沖擊和挑戰分析[J].金融經濟:下半月,2016(6)
[4]左海蛟.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影響及對策--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6(5)
[5]艾斌.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的對策研究——基于SWOT理論分析[J].黑龍江金融,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