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
摘要:微格教學法是一種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來訓練師范生和在職教師教學藝術和技巧的方法。微格教學法也是新教師培養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微格教學法訓練的新教師角色領會快,成長成熟快。讓新教師成長事半功倍。
關鍵詞:微格教學法;新教師;成長成熟快
新教師的培養對象是剛入職的教師,即是說即將步入教學崗位的教師。培養新教師的方法多樣,針對各層次教育的新教師培養,相關各部門、指導教師都各顯“絕招”,目的就是讓新教師盡快地成長成熟。對新教師的培養,無論是教育教學基本功的訓練,還是育人方式方法的把握,都是不可或缺的。為了讓新教師盡快地成長成熟,培養的方式方法多種。在眾多方式方法中,微格教學法彰顯了應有的價值。
一、關于微格教學法
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在我國被譯成“微型教學”、“微觀教學”或“小型教學”等。微格教學法,是指一種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來訓練師范生和在職教師教學藝術和技巧的方法。其特征有:微型性、學習性、矯正性和合作研討性。其實施過程包括:理論學習、訓練技能目標、觀摩示范、編寫教案、角色扮演、評價反饋、修改教案、總結反思。其訓練的技能有:語言技能、提問技能、講解技能、變化技能、強化技能、課堂組織技能、導入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和結束技能等。其作用是:將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技能和方法,盡快讓教師有信心成功地上好課,一天比一天進步。這種教學方法不是簡單地評價教師的優劣,而是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對培養教師的評價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不能武斷。
二、微格教學法的使用促進新教師成長
新教師一般就是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后進入學校的教師,他們專業理論知識較豐富,但教育教學的實際應用能力較薄弱,特別是角色轉換與理解欠缺不足,這些都需要一個適應和變化的過程。為此,培養新教師需要選擇適合的培養方法,微格教學法的特征、內容,實施過程等正好適應了新教師培養的需要。
首先,微格教學法的特征與新教師培養的特征吻合。微格教學法的“微型性、學習性、矯正性和合作研討性”的特征在培養新教師中顯示了其高度的吻合性。每一年新進的教師不多,因為是根據專業發展的需要招聘的新教師。從專業的角度進行培養就規模小,體現了微型性,這是其一。其二,新教師盡管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能力、教學方法、角色轉換等都是新東西,都需要在任教學校或主管部門組織的培訓中學習,所以具有學習性。其三,新教師在成長成熟過程中,難免會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需要矯正,具有矯正性。其四,對新教師的培養,需要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雙平臺,促使新教師既熟悉教育教學,又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以后有針對性地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打下良好的教育教學基礎。這個過程,需要學校和企業合作研討,體現了合作研討性。
其次,按微格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培養新教師事半功倍。微格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包括學、做、展、評、改的環節。學,就是學習理論。新教師一進入教學崗位,要學習的東西多,包括黨的教育方針、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等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的這個環節,由學校人事處的教師能力發展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門安排學習。做,包括訓練新教師的技能、觀摩示范、編寫教案等,讓新教師逐漸認知教學過程。展,讓新教師展示編寫的教案,示范上課,逐漸領會教師角色。評,教師能力發展中心的專家教授對新教師的上課示范和編寫的教案進行評價,然后反饋給新教師。新教師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修改教案,反思總結,使自己盡快地進入教師角色。這種按微格教學法培養的教師,進入角色快,吃透教育教學相關理論知識快。有了這些培養過程,新教師就不會花很長時間來吃透教材,也不會對角色認知“遲鈍”,而是快速地成長為一名成熟的新教師。
微格教學所訓練的教學技能讓新教師成為“全能型”的教師。微格教學法讓受訓者訓練這些技能:語言技能,提問技能,講解技能,變化技能,強化技能,課堂組織技能,導入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結束技能。比如語言技能的訓練,讓新教師從學生語言逐漸過度到角色語言,教師語言。提問技能讓新教師知道課堂教學提問的技巧。講解技能讓新教師對知識的講解恰到好處,使聽者容易聽懂領會。課堂組織技能讓新教師知道怎么去組織一堂課,怎么管理好課堂......這些技能的全面訓練,新教師把握教學的每個環節就得心應手,減少盲目性,遺漏性。這樣不但使課堂教學環環相扣,邏輯性強,教師基本功的應用不在話下,從而有時間和條件讓課堂豐富多彩,趣味性增加,教學效果增強。
總之,微格教學法的正確使用,將會使新教師盡快轉換角色,認知課堂,熟悉課堂教學程序,掌握教師基本功,能快速地成長成熟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參考文獻:
[1]李楓,鄒江.利用微格教學法培養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技能,2010年第16期(總第104期),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薛書德,張秀珍,宋淑艷.淺談微格教學法的特點及應用,V01.19.2001.No,10,衛生職業教育
[3]楊大偉,陳彥梅,金昌權.微格教學在課堂教學技能培養中的應用,2004年第4期,素質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