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焦慮情緒不僅給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影響,也給其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焦慮情緒產生的原因及機制,并從大學生積極發展的角度闡述如何解除心理煩惱,加強自我調節,減輕心理壓力,從而克服焦慮情緒的策略方法,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指導。
關鍵詞: 大學生;焦慮情緒;應對策略
0 引言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既跨越了少年時期那種懵懵懂懂、不諳世事,對世界和自身的成長充滿新奇感的時期,同時又沒有完全脫離那個時期的烙印,仍然為抱負、個性、人際關系、自身的成長問題而努力或苦惱。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將人的生命歷程分為八個時期。在他所描述的青少年期里,青年最重要的特征是認同感對角色混亂。即他們從玩童時代以玩樂為主到必須應付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種轉變必將使青少年在擔任一定角色時面臨許多的心理壓力,而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們,與他們高中時代相比,學業上的優勢不復存在、以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切轉變為全方位衡量,這一切都會給大學生們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造成更多的心理焦慮情緒。本文以大學生這一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大學生焦慮情緒的表現、產生機制及心理應對的策略,旨在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
1 焦慮情緒的定義及表現
焦慮情緒是個體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后果產生或模糊的威脅、危險出現而自覺難以應付時,由緊張、憂慮、煩惱、恐懼、焦急等感受交織而成的復雜的情緒狀態[1]。焦慮是由個體的心理沖突或挫折引起的一種復雜的情緒體驗或心理狀態。按照焦慮的表現形式可以將焦慮分為情境性焦慮和心因性焦慮。前者指一個人在某些場合表現很自如,而在另一些場合由于自己技不如人而感覺壓力很大,也可稱為技術性焦慮。這種體驗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過,大體上不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羅杰斯曾經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焦慮感本身并不是變態的,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2]可見,焦慮情緒還是人們前進的一個動力。后者則指一個人無論面對什么事情,總是懷疑自己,壓力過大。積極情緒體驗少,消極情緒體驗多,也可稱做人格性焦慮。這種表現形式的焦慮又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1 氣質性焦慮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巴斯和普洛明提出的EAS氣質模型,大學生的人格由遺氣質和環境共同決定[3]。在人的一生發展過程中,有些人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天性膽小怕事,遇事慌張、膽怯,挫敗感強,再加上后天環境的強化作用,如父母教育上的偏差亦或學校教育的貶抑性評價,都會使這種與生俱來的氣質越來越牢固,進而形成焦慮情緒。
1.2 認知性焦慮
認知性焦慮是由于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過分關注自己,對自己要求苛刻,近乎完美,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自我評價過低,而且在認知上長期堅持自己的看法而難以改變。如有的大學生因家庭經濟條件差及學業成績不理想等而感到焦慮;再如,大學生因個人的相貌平平,身材不夠苗條,家庭條件差等而感到焦慮的也大有人在,他們覺得自身不夠完美缺乏信心,于是焦慮便產生了。
1.3 創傷性焦慮
指原本很自信的一個人,由于生活、事業上的挫折經歷,變得小心謹慎、消極被動、輕視自己,對自己進行不合理的評價。如失戀、親人的亡故。對大學生來說,失戀并不僅僅意味著失去了感情的依托,而且會影響到他們的自尊、自信以及對待外界的看法。失戀最直接的體驗是失敗感和焦慮感他(她)們中的一些人會在異性面前抬不起頭來,有時會將失戀所帶來的體驗泛化到其他方面,突然對自己各方面的表現感到不滿,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在學習、社交等方面出現一定程度的障礙。另外,極少數大學生親人的亡故尤其是由于經濟上的原因而無法挽救親人的生命更是讓他們背負嚴重的負疚感,同時可能體驗到一種做人的失敗,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來改變親人的命運,從而陷入嚴重的焦慮感之中。
2 大學生焦慮情緒產生的心理機制
對于焦慮情緒的產生較有說服力的有兩種。一是認知構建理論,認為人遭遇挫折會導致憤怒和攻擊性,憤怒和攻擊易引起恐懼,恐懼則會導致焦慮。認知偏差引起焦慮的模式是:認知——憤怒和攻擊性——恐懼焦慮。生理、家境和親人亡故、失戀等方面的認知對于焦慮者來說,可能是一個壓力,是焦慮產生的源頭,而對于自信者而言,則是他們前進的動力,兩者看待問題的差異在于他們處理這些信息的方式不同。可見,焦慮的實質是大學生擁有一個歪曲的自我認知建構系統,即自我評價過低。二是整合失敗理論,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焦慮之感,大學生們也不例。他們一定會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攻擊、否認和選擇性不注意是他們常用的三種方式[4]。焦慮的大學生常見的整合失敗信息的形式為攻擊或逃避。在言行舉止間處處故意要凌駕于他人之以顯示出自己的優越來掩飾內心的焦慮。或者將引起焦慮的事件加以否定,當它根本沒有發生過,忽視它或拒絕它,或者避免出人一切自認為可能有傷自尊、表現自己能力低下的場合。這種逃避策略通常在短期內能求得暫時的心理平衡,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緩解的方式是有代價的。當自我概念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非常大的時候,防御機制就不能發揮作用,個體就會經歷整合失敗的過程,久而久之,會對現實產生虛假印象,自欺欺人,焦慮情緒越來越深。
3 大學生焦慮情緒的積極應對策略
焦慮情緒狀態可以突然發生,也可以緩慢產生。焦慮發生時會有一種說不出的緊張、不安等不適感。適度的焦慮可使體進入緊張激動的狀態,使注意力、思考力、反應能力和適應性得到增強,活動效率得到提高,具有積極意義。過度焦慮則是一種負面情緒,主要表現是:經常緊張不安、憂心忡忡、焦慮煩躁情緒易激動、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力下降等。大學生過度焦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生活環境改變引起的適應焦慮,學習中出現的考試焦慮,因身體狀況引起的健康焦慮,因求職擇業所產生的就業焦慮。過度的焦慮會影響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有害身心健康,嚴重者可發展成焦慮癥。所以,大學生要學會自我心理調適,防止焦慮情緒的長期困擾,尤其要消除過度的焦慮。
當被焦慮情緒困擾時,大學生可以采取以下積極應對策略:
3.1接納自己的情緒
大學生在焦慮情緒狀態下,不易正確認識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反而易煩躁、發火或激動。然而出現這些行為后又感到自責,產生新的焦慮。在焦慮困擾時,要真正接納自己的情緒,分析情緒產生的原因,對自己的情緒狀態不回避、不否定、不多慮,學會與焦慮情緒共處,抑制不良情緒的發展。
3.2轉移注意力
出現焦慮情緒,是因為注意力集中在了焦慮事件上。當被焦慮困擾時,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是一種調適情緒的好辦法,如調換所處的環境、傾聽放松音樂、找朋友消遣、進行戶外運動、閱讀書籍等,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可以消除焦慮,放松心情。
3.3進行認知調適
焦慮情緒往往由出現矛盾沖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正確認識沖突或挫折的原因是化解焦慮情緒的最關鍵一步。認知調適法,就是采用全面客觀的歸因方式,對挫折原因作正確歸因判斷,主動調整自己的態度,以此來糾正認識上的偏差,消除種種焦慮情緒[5]。因此,消除大學生的焦慮情緒需要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培養正確的認知,以合理、現實的方式來看待生活、看待人生,學會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和他人,保持平衡、穩定的心理狀態。
總而言之,緩解焦慮情緒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達到和完成的,需要自身的努力以及身邊的教師、朋友和相關社會支持系統的完善的幫助,再如組織大學生參加關于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講座或活動,進行必要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的閱歷,培養大學生正確的認知,都對消除和緩解焦慮情緒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小建.簡論焦慮心理與調適方式[J].江西社會科學,2000(10):144-146.
[2] 唐海波.大學生焦慮易感性-應激模型的實證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 2008 .
[3] Endler NS, kocvski NL. State and trait anxiety revisited[J].Anxiety Disord, 2001,15(3):231-245.
[4] 陳祉妍,李新影等.青少年焦慮、抑郁與偏差行為的行為遺傳學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4):540-545.
[5] 陳云英.大學生焦慮情緒現狀及應對策略———基于某高校的個案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7,6(3) :23-25.
作者簡介:郭志峰(1978-),男,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