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華
摘 要: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指導思想,在指導我國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充分融合了毛澤東、鄧小平理論,并與歷代領導人的思想相融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因此是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后的馬克思主義,是創新和發展后的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建設主題;新大眾;科學技術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劇,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部分本國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并使得我國的指導思想、意識形態的矛盾更具發再行。因此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創新發展,推動其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對于其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鞏固,以及提高其引導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前提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即是指將馬克思主義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從而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相結合,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從而促進我國的發展和進步。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既受我國國情影響,又受時代大背景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1 革命主題向建設主題的轉換
半殖民地幫封建社會的時代大背景,以及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間的矛盾是導致近代中國走上革命道路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國家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并掀起資本主義瓜分狂潮,使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嚴重受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發展的方向,因此民族獨立的革命刻不容緩。在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的改造逐步完成,我國由此進入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至此社會實踐的主題發生改變,由革命主題逐漸向建設主題轉換。將經濟建設作為黨與國家的工作重心,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1.2 中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要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這一理論體系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作為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重要理論結晶,有力地指導和推動了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才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2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基礎
2.1 舊大眾向新大眾的轉變
人民群眾是重要的基礎,隨著時代的進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也逐漸由舊大眾向新大眾發生改變。社會的變化促進人民群眾的構成變化,革命年代里人民群眾指的是被壓迫、剝削需要解放自身的階級。而新中國成立后,對民族資本家進行了改造,因此該階段不存在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人民群眾的構成發生改變。改革開放后社會結構的變化,使得大量新階層出現,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建設者和愛國者等都屬于人民群眾。隨著社會的法陣與進步,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以及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思想、需求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2.2 話語體系和言說方式的轉變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話語體系和言說方式逐步實現從“革命”向“建設”的話語轉變。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年代,“革命”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核心話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通過工人補習學校、工人夜校、農民運動講習所、農民協會、辦報辦刊、撰寫文章等多種形式向人民群眾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號召其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鄧小平首先強調了破除迷信、思想解放,開展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破除了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對毛澤東思想教條式的理解,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此為基礎,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深入思考,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實踐和理論話語。“改革”、“發展”、“和諧”、“民生”等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中心話語和核心詞匯。與之相適應,其言說方式也從單向度的“教化”逐步轉變為主體際的“商談”。
3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3.1 舊技術向新技術的更新
為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需要將船舶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作為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而傳播的效果和效率除了依靠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獨特魅力外,還需要借助輔助工具,即傳播的媒介。以往在進行傳播時,使用的往往是報刊、雜志、書籍等紙質的媒介,以及廣播、電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質量和效率。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準變和思想上的轉變等,以往的傳播方式無法滿足當下的實際需求。多媒體技術、計算機信息、網絡信息化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先后出現,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以往的傳播媒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更是將這一沖擊放至最大,并促進了傳播方式的革命。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互聯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互聯網已然成為文化思想的聚集地和社會輿論的聚集地。數字雜志與數字報紙、廣播、移動電視等的出現,促進媒介內容更具多元化與多樣化、個性化。因此應充分認識到互聯網的作用,通過互聯網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通過互聯網的開放性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共享。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論壇、動畫等方式,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趣味性,從而增強其吸引力,進而更好的傳播,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
3.2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創立了科學的理論,并始終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理論成果,根據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的理論。馬克思畢生關注世界歷史發展的新情況,根據科學和實踐的發展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論,最先樹起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旗幟,同時強調來自于實踐,為實踐服務,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所在。
4 結束語
馬克思主義是我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指導思想,為我國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持。為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并使其正確指導我國的發展方向,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創新和發展,實現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和一定的必然性。因此首先應保障其內容的與時俱進,從以往的革命主題向如今的建設主題改變。并改變其表現形式,由舊大眾向新大眾轉變,并轉變自身的話語體系。并對技術手段進行更新,由舊技術向新技術改變。從而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前提條件、發展基礎,并完成我黨的歷史使命。通過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切實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黃順彬.馬克思主義的創新與發展: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2):8-9.
[2]張華,肖光文.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整體性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1(4):14-19.
[3]韓振峰.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幾個基本問題[J].廣西社會科學,2011(4):1-4.
[4]郭強.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生成邏輯[J].河北學刊,2012,32(2):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