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佳
摘 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之一,并且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在對經濟產生影響的同時,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具有重要影響。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出口量的增加,使得對糧食的需求日漸增加。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也使得水資源浪費嚴重。為此應積極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節約水資源。
關鍵詞:經濟效益;滴灌灌溉;噴射灌溉
1 節水灌溉的優勢
1.1 經濟效益方面的差距
以往在進行農業灌溉時,往往會出現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并且無法保障灌溉的均勻性。因此使得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進而對農民的經濟收入產生影響。現代化的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可有效實現水資源的節約,并且具有較好的效果。可以保障農作物的質量、產量,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2 用水量方面的差異
以往在進行農業灌溉時,需要耗費大量的水資源,但是水資源分配不合理,且有效利用率低下,進而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在進行水資源的輸送時,若未做好相應的防滲工作,則會導致輸送過程中出現水資源滲漏、蒸發等現象。漫灌時往往是將水直接澆到農田上,進而使位于地表的水分快速蒸發,降低了灌溉的有效率。現代的節水灌溉解決了水在輸送過程中的滲漏問題,避免了水分的大量滲漏和蒸發,在灌溉的同時水被噴灑的很均勻,不會因為水量過多而使大量的水滲漏和蒸發。
1.3 農作物生長方面的差異
灌水量大、灌水壓力高的傳統溝畦和漫灌造成了土壤和肥料的大量流失,并且作物容易處于水量過多的狀態,容易造成根部的腐爛或者病害,對作物的產量產生很大的影響。現代的節水灌溉技術采用的是噴灑灌溉,不會造成土壤和肥料的流失,保證了作物生長所需要的用水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傳統灌溉出現的土壤板結的現象,給作物的穩產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2 節水灌溉技術
2.1 滴灌灌溉
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中應用較多的便是滴灌技術,該技術具有保障農業灌溉的同時,起到較好的節約水資源的效果,但是該技術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應用該技術時,主要是將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需求的養分、水分輸送到根系附近的土壤。主要利用低壓的管道系統、小塑料管、滴頭等進行養分和水分的傳導。該方式具有較高的精密度,因此可以保障農作物吸收養分與水分的均勻性。該方法具有較為顯著的節水效果,從而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但是該方法因為使用的流道相對較小,因此極易發生堵塞的現象。并且滴水量小使得鹽分堆積。可在各種地形、土壤中應用該技術,并且在干旱地區應用較為廣泛。
2.2 噴灌灌溉
噴灌技術也可稱之為人工降雨技術,通過相應的專業設備將水壓送到需要灌溉的部位,將水噴射空中并分散成微小的水滴,從而保障降落到田間的均勻性。該技術在進行水資源運輸時,是在管道中進行,因此節水效果明顯。并且可根據農作物需水量的不同對噴灌的時間、強度等指標進行人工調節,進而提高灌溉的質量與效率,使土壤結構得到改善,有利于水資源有效利用率的提高。應用該方法進行灌溉時,需要使用較多的設備,并使用較多類型的噴頭,如全射式噴頭、搖臂式噴頭等,并且可細分成固定式噴灌技術、移動式噴灌技術和半固定式噴灌技術等。但是該技術極易受到溫度、風力的影響,在大風天氣進行灌溉會損失大量的水資源。該技術適用于干旱地區,并且在山地丘陵等地區均適用。
2.3 地面灌溉
另一種較為常見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便是地面灌溉技術,以往在進行地面灌溉時,往往未能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并造成大量水資源的浪費現象。該灌溉方法通常是依靠重力、溝、格田等將水引入到農田中,進而進行灌溉使水分可以滲透到土壤中。并且該方法所需要的設施相對簡單,無需使用其他能源,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該灌溉技術進行優化,從而提高其節水性。如由短溝取代以往的長溝,改進溝畦將大的畦改成小的畦。通過管道進行水的輸送再進行灌溉,可避免輸送水資源時出現浪費的現象。建立較為完善的田間的輸水渠道網,保障溝畦、格田等的規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進行灌水工具的改善,使土地的平整度、精細度等提高。但是該灌溉方式易導致土壤的表層出現板結的現象,并且無法保障灌溉的均勻性。
3 節水灌溉的相關事宜
3.1 水源狀況
節水灌溉首先考慮的問題便是水源,水源是根本問題。水源直接影響了灌溉工程類型選擇,比如在山區的種植區,水資源量非常有限,大部分為微型水源工程,如果在這樣的地區推廣漫灌是不現實的,水量嚴重不足,因此,在山區應因地制宜,推廣盡可能的噴灌、滴灌等灌溉技術。
3.2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技術,充分利用降水、處理水、灌溉回歸水等,提取地下水,但應保證不超采,有條件的可以攔蓄河道徑流,補充地下水,保持水資源的采儲平衡,保持水資源的充足,在此基礎上綜合開發地上水和地下水。
3.3 采用節水技術
保護好水資源,采用節水灌溉技術,主要調整農作物的種植結構,最好種植高產耐旱的作物,另外,改進溝畦灌和漫灌技術,改進耕作技術,這些都有利于節水灌溉的實施。
3.4 節水灌溉要與當地生產方式相適應
節水灌溉的實施要與當地的生產方式和農業化進程相適應。由于水資源的供需矛盾的突出,促使了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如果當地的生產方式為為傳統的農耕,或者只是靠天吃飯,不進行灌溉,上來就和當地的人說節水灌溉模式,是不能被當地人接受的,認為不切合實際。要解決農民的問題就需要從實際出發,逐漸的接受現代化的技術。
3.5 工程節水技術的實施
現代的工程節水主要有噴灌、微觀、管道輸水、膜上灌水、渠道防滲等方式。噴灌和微灌突破了傳統地面灌溉方法的局限性,使灌溉有了更大的應用空間,不再受地形、土壤等條件的影響,灌水的時間、部位、均勻度、灌水量等能比較好控制。使水資源得到了大幅度的利用,減少了浪費,還能更好的與機械化作業的現代農業相配合。管道輸水和渠道防滲是提高輸水效率的有效措施,減少了渠道占地和清淤的工作量,降低了成本。
3.6 節水灌溉和農業措施相結合
使用節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把灌溉和農業措施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節約了水資源還使農民達到了增收增效。滴灌和地下灌溉的方式可以減少給農作物灌溉時水分的蒸發,這樣在作物幼苗時候遮陰率低的情況下減少棵間蒸發量,這樣會相應的提高水分生產率。不同農業種植結構要采取不同的節水措施。
參考文獻
[1]李小茹.農業水利工程中高效節水灌溉的技術分析[J].科研,2017(2):00125-00125.
[2]石磊.農業水利工程中高效節水灌溉的技術分析[J].民營科技,2018(4).
[3]焦文娟.關于農業水利高效節水灌溉的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0).
[4]古麗娜孜,夏米.農田水利工程中高效節水灌溉的技術分析[J].環球市場,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