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藝
摘 要: 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學習者的情感是影響漢語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為了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筆者對漢語學習者情感因素進行了一定范圍的調查和分析,以期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正確運用漢語學習者情感因素,激發漢語學習者對于學習漢語的興趣,提高漢語學習效果。
關鍵詞: 漢語學習者;情感因素;對外漢語教學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學習者是主體,漢語學習者個人的心理特征起著重要作用;漢語學習作為人的一種行為,除了受到一般心理活動規律的支配外,還受到學習者情感因素的影響。對于漢語學習者在漢語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情感因素我們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有必要對漢語學習者情感因素進行探究,從而正確運用漢語學習者情感因素進行對外漢語教學。
一、影響漢語學習者的情感因素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學習者是漢語學習的主體,其中最主要的是來中國留學的留學生。漢語學習者的情感是影響漢語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所謂情感,Gass&Slinker;曾這樣說道:“情感是個體對某人或某事的感覺或感情,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在語言習得中指的是學習者個體對所學語言、說這種語言的人或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感覺或感情?!?情感因素之所以能影響漢語學習的效果,與留學生這樣一群特殊的漢語學習者分不開,他們來自異國他鄉,存在語言障礙和文化沖突,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下學習漢語,因而心理上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那些對漢語學習具有較強的學習動力、有自信、情緒也相對穩定的學習者,就可以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反之,對漢語學習的動機較弱、缺乏自信、有很高的焦慮感的學習者,獲得的學習效果就差。具體來說,影響漢語學習者的情感因素有動機、態度、性格等。
首先是漢語學習者的動機。漢語學習者的動機是指直接推動漢語學習者進行漢語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漢語學習者進行漢語學習的一種需要或愿望。漢語學習者的動機能激發學習漢語的興趣,直接決定漢語學習的專注度和努力程度,漢語學習者為了達到某種需要或者愿望會主動地努力漢語。無論漢語學習者在國外還是來中國留學,學習漢語都有著自己的動機。這些動機有的是外在的,由外部因素引起,比如:由于中國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激發了學習漢語的動機;有的是內在的,由內部因素引起,比如:有的漢語學習者發自內心深處熱愛中國及中國文化,渴望學會漢語,從中能夠感受到內心的愉悅和滿足;有的兼具內外因素的影響,比如:由于中國的強大,為漢語學習者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為了自身的發展,也希望學習漢語??梢?,每個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動機都不同。一般來說,漢語學習者的動機正確或長遠、目標明確,對漢語學習常常表現很積極;而缺乏學習動機或者動機不明確的漢語學習者,對漢語學習會表現出消極的學習狀態,找不到學習的方向和目標,無法集中學習的注意力,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
其次是漢語學習者的態度。漢語學習者的態度是指漢語學習者對漢語學習較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為傾向或內部反應的準備狀態。態度是促使漢語學習者能否很好地學習漢語的重要因素,是漢語學習者獲得良好成績的重要保證。一般而言,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會增加學習漢語的興趣,提高漢語學習的效率,而消極、排斥的學習態度則會減少學習漢語的興趣,降低漢語學習的效率,如果學習者長期對漢語學習存在消極的態度,那么漢語學習是很難進行下去的。漢語學習者的態度究竟是積極還是消極,由多種因素造成。父母的態度、朋友的態度、老師的態度、同學的態度,語言環境的影響,學習成績突然下降……這些都會使學習者在漢語學習上產生一些態度的變化。如果父母、朋友、老師、同學給予漢語學習者積極向上的鼓勵,那么就會促使漢語學習者在漢語學習中產生自信心理,激發學習漢語的動力,會使得漢語學習者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漢語。相反,如果父母、朋友、老師、同學對漢語學習者進行冷嘲熱諷,這時漢語學習者會對漢語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最后是漢語學習者的性格。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性格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內向型和外向型是大家比較熟知的性格分類。這兩種性格對于漢語學習都有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外向型的學習者在漢語學習中,性格開朗、行事果斷、善于請教和交流、愿意參加學習,但不善于思考、缺乏組織性和計劃性。而內向型的學習者在漢語學習中,遇事比較沉著、善于思考、有學習計劃和良好的學習態度,但容易自卑、不愿意參加集體學習、不擅長交流。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最初進入到漢語學習環境中的心境都是復雜的,可以說是興奮和焦慮并存的。興奮可以激發漢語學習的熱情,使漢語學者全身心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學習情緒高昂,有利于取得好成績。除了興奮,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焦慮的狀態,惶恐急躁、害羞緊張、心神不寧、恐懼失望、頭疼頭暈、自卑自責等。焦慮并非都是消極因素,焦慮具有曲線效應,些許焦慮其實對漢語學習能產生一些促進作用,漢語學習者在覺得自己的成績比其他同學特別是比同桌同學低的時候,其有可能會將其他同學作為榜樣進行追趕,這種焦慮其實是對漢語學習有益的。但是如果將這種焦慮過于放大,那么反而會致使漢語學習者對于漢語學習產生負面影響,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過程被干擾,思維活動受影響,積極性無法提高,學習潛力不能正常發揮。過度的焦慮不僅是漢語學習成績優異的攔路虎,而且是漢語學習者身心健康的最大危害。
當然,除了漢語學習者情感因素以外,漢語學習環境的不同及相處同學的影響是很有可能致使漢語學習者學習積極性產生變化的。看重漢語學習者漢語學習的父母在鼓勵孩子的同時,會讓學習者有一種更有學習的欲望,目的語環境的適應也能促使學習者更好地學習語言。
二、漢語學習者情感因素的調查
在對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學習者情感因素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僅僅依靠理論和前人的實驗結果是不足夠讓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產生經驗和結論的,要想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我們發現更應該自己去進行調查得到結果來證明這些理論的正確性。所以在2018年4月筆者對本校國際經濟貿易171班和172班的留學生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調查,參加調查問卷的人數為39人,其中有效調查問卷份數是36份。除了都是大一新生需要學習漢語這一共通條件之外,他們都是不分國家、不分性別、不分年齡的。之所以對這兩個班級的留學生進行調查,是因為筆者在這兩個班級里參與了三次監考、兩次試講和一次聽課的體驗,在經過監考、試講等環節中,觀察到了他們大多數人的學習情況,還通過主要負責老師了解到他們大概的成績情況。筆者認為既然要探究漢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因素,那么初到中國的情感反應更為明顯,所以剛到學校還只是大一的留學生更符合調查標準,由于在監考、試講、聽課等過程中對他們也相對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他們應該會比較樂意接受調查,所以選取了這兩個班級進行調查,在調查過程中他們也很認真的填寫了調查問卷。通過調查,大致了解了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態度和性格。
首先,關于漢語學習的動機。在調查問卷中,筆者提到了幾個關鍵問題。
“Do you like china?”回答喜歡的有32個人,不喜歡的有4個人。
“Can you adapt Chinese culture?”回答能的有21個,回答不能的有15個。
“Do you think Chinese is difficult or not?”覺得難的有34個,覺得不難的有2個(其中這兩個學生均來自華裔家庭)
“Why do you choose to learn in China?”大部分人回答是因為喜歡中國文化,小部分人回答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現在中國很強大。
“Do you often feel disappointed or lonely here?”回答是的有19個人,回答沒有的17個人。
在問卷中,還問到“為什么不喜歡中國?”他們的回答有:因為天氣原因,中國人對待外國人的態度不好,中國人太吵,食物不習慣,中文太難,中國人的行為不能接受,中國的東西太昂貴,中國人不好的習慣例如吐痰,交通太過擁擠……
從這些問卷答案中,可以發現大多數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是外在的,是由于中國的強大、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激發了他們留學中國學習漢語的動機,很少是發自內心的熱愛中國及中國文化,甚至很多并不喜歡中國。
其次,關于漢語學習的態度。
本次調查的兩個班級的留學生,他們大多到中國沒有超過一年,從第一個學期和他們的接觸以來,可以說對他們已經有了一等程度的了解,不能說完全記得每個人的臉和名字,但通過平時的觀察以及對他們班成績情況的了解,可以大概知曉他們對待漢語學習的態度。而在平時測驗中,筆者了解到兩個班級的成績不是特別好,每次測試上90分的只有一個,并且這兩個人基本上都是坐在前排,其中有一個學生來自越南,家里有華裔,所以學習起來稍微輕松些,她在問卷中提到的也是覺得學習漢語比較輕松,在筆者監考的每次考試中她都是寫得最快的,但是在校對的時候就會稍顯粗心,所以她只能拿到90分以上,而不是100分。對于其他留學生,他們在學習中的態度都是比較輕松的,對成績不是很在乎,課后了解到他們是因為對中國有一種濃烈的興趣和探索神秘的心理才來學習漢語,但是結束四年的留學后他們依舊會回到自己的國家,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放松,沒有特別在意自己的成績是好是壞,這也是兩個留學生班級中高分的人數少,低分的人數多的原因。
從中可以發現,很多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態度雖然輕松但并不端正,對漢語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在乎,因為他們覺得反正留學畢業以后還是要回到自己的祖國,漢語成績的好壞對自己將來的發展似乎影響不大。
最后,關于留學生的性格。
在調查的結尾,問留學生對筆者或者老師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來,大多數人選擇不寫,而少部分人提出,有人認為漢語課程為什么是必修?如果喜歡的話就會選擇,而不應該設立成必修;也有人說到中國人將自己與外面的世界封閉起來,不了解外面的世界。
從中可以看出,部分留學生不愿意袒露內心的真實想法,反映了他們對漢語學習的茫然、無所謂,甚至對漢語學習存在排斥心理。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學習者情感因素的運用策略
既然漢語學習者情感因素是影響漢語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么就應該充分利用漢語學習者情感因素來促進對外漢語教學。
首先,幫助漢語學習者樹立明確、積極的學習動機。通過以上調查,不難看出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的動機各有不同,但只要正確引導、講究策略,是很有可能達到預期效果的。通過平時對留學生漢語學習的觀察,筆者發現回答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他們在學習時還是一種半認真半不認真的狀態,如果有自己感興趣的詞語和句子,那么就會更關注些,例如筆者之前在試講生詞操練的時候,講到“新”和“舊”的時候,提到一個成語“喜新厭舊”,他們就很感興趣,因為是一個全新的詞語,又是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成語,所以他們的興趣點很高,很多留學生下課后紛紛要求繼續給他們再展示一遍寫法并且解釋一遍意思。由于是初級班的緣故,在生詞操練的過程中得很注意的一點是不能用到他們沒學過的詞語,這樣容易讓他們產生一種語言誤差,聽不懂在說什么,反而對課程有一種懈怠感。在生詞操練的過程中,當教師講到一些新詞,他們會接受不了,語速有點快,提問不夠這都讓他們在操練過程中有些焦慮和失去信心回答問題,更有甚者對整堂課都產生了厭學的心理。這時要注意觀察留學生的學習狀態,一旦發現留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就要幫助他們快速找到原因,樹立明確、積極的學習動機。
其次,端正漢語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如果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對漢語學習者給予積極的鼓勵,那么就會促使漢語學習者產生自信,會更加主動去進行漢語學習;反之,如果教師對漢語學習者不聞不問,甚至諷刺挖苦藐視,那么就會導致漢語學習者產生自卑,反感排斥漢語學習。因此,教師要積極與漢語學習者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生活狀態。對于學習態度一直端正但突然轉變的漢語學習者,教師要給予及時引導,幫助其找到原因,盡快調整學習態度。對于學習態度長期不端正的漢語學習者,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同時要講究教學策略。在教學中,要對學習態度不端正的漢語學習者多引導提問,提問的問題要難易適中,多肯定、鼓勵、表揚,增加其自信心。要幫助漢語學習者積極融入到課堂活動中去,找到自身的存在感。通過不斷努力,學習態度消極的漢語學習者一定會轉變學習態度,發現自身漢語學習優勢和長處,重新投入到漢語學習中去。
最后,提高漢語學習者的自信心。在之前提到的學習者情感因素中所特有的焦慮曲線效應可以通過這兩個班級進行體現,他們沒有相對應的焦慮程度,高分的學生會有對成績的焦慮程度,所以能對學習成果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低分學生對于學習漢語是一個比較隨意的狀態,并且是被迫學習的學習者,在成績上就不會有太大提高,他們沒有產生與同學之間的焦慮比較,所以沒有相應的危機感,成績上就不會有大的反應;并且就算在老師的積極提問,他們并沒有太大的響應的話,那也是沒有什么具體成效的。在筆者觀察中,很多學生不帶教材,只帶手機來上課的也不在少數。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幫助漢語學習者提高漢語學習的自信心。
由于不同個性特征、不同學習經歷、不同學習環境下的所有漢語學習者個體差異與學習效果的關系上得出一致結論比較困難。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學習者所呈現的不同情感因素是我們無法預料的,由于不同國別、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想法的漢語學習者,我們不能同一條件對待,我們也不能要求他們在想法上和我們的教學思路一致,這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困難。通過本調查和對前人的研究,我們可以明白盡管漢語學習者的情感因素無法完全掌握,但是作為對外漢語教師,理應充分了解漢語學習者會產生的各種情況,不只是課堂上的變化,也應該時刻關注課堂外的突發情況,這要求我們不能只關注漢語教學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也應該時刻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況。所以我們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要重視漢語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回歸本體,思考當初我們是如何習得第二語言的,將自己的經歷代入到其中,充分為教學對象考慮,更加客觀、正確地處理所有問題。
參考文獻
[1]單小錚.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習者的情感因素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05).
[2]王玉婷.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習者的情感因素研究[J].文學教育(上),2017(01).
[3]許晶.對外漢語口語課學習者情感因素教學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07).
[4]朱明霞.淺談漢語學習中的情感因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4).
[6] 張超.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分析與教學策略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1).
[7]徐煜虹.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情感策略分析[D].復旦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