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志愿服務是志愿者所從事的志愿活動的總稱,指任何人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志愿服務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但是,當前的志愿服務缺乏統一的組織和規劃,特別是在職業院校中,將志愿服務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相結合,進行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形成高效的志愿服務體系,并在體系中,提高志愿服務對職業素養的影響。
關鍵詞:志愿服務;職業素養;校園文化;高校
一、志愿服務與職業素養的內涵
志愿服務是志愿者所從事的志愿活動的總稱,指任何人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要了解高校志愿服務,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總結:
(一)志愿服務類型
高校學生需要利用課程之外的時間,而高校學生相比具備一定意識、知識和技能,能夠有效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現將部分志愿活動類型做如下總結:
1.校內志愿服務活動
校內志愿服務是基本的志愿服務,因其服務范圍在校內,具備一定安全性和熟悉性。包含校園環境保護類、圖書館服務類、各類知識宣傳類、校園引導類等。
2.校外志愿服務活動
學生參與校外志愿服務種類比較多,大多為長期建立聯系的服務地點,如地鐵和高鐵志愿者、福利機構志愿服務者等。有些學生將所學專業與志愿服務相結合,如藝術設計的同學進行井蓋涂鴉志愿服務;計算機的同學進行電腦維護志愿服務;婚慶專業的同學進行老年集體婚禮志愿服務等。還有些志愿服務是新事物興起之后,出現的新型志愿服務,如共享單車維護、網絡金融知識宣傳等。
(二)志愿服務對職業素養的影響
志愿服務是美好的道德行為和重要的道德實踐。大力弘揚志愿服務文化,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1]。志愿服務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感受正能量,用掌握的方法和技術,體驗助人的快樂,并且也可以將這些積極的意識和行為影響身邊的同學,加強職業素養培養。
首先,可以樹立正確社會價值觀和增強社會責任感。志愿服務精神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奉獻是指志愿服務需要對別人奉獻自己擁有的,經常性進行志愿服務會使“奉獻”成為校園中的“共識”,也可以帶領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友愛是指志愿服務是無償的奉獻活動,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管對其他志愿者還是接受服務者,這就可以使“友愛”得到傳播和傳承。互助是指在志愿服務中助人與自助都是基本要求,志愿者幫助他人解決困難,受助者也會在他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進步是指志愿服務過程中不僅需要思想和意識,還需要能力和技術,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可促進自己與他人的“進步”。通過志愿服務,不僅可以將顯性素養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更可以塑造個人的隱形素養及幫助他人樹立正確的隱形素養。
其次,可以在志愿服務中增強職業道德。志愿服務要求在服務過程中具備耐心、細心,能正確認識自身、他人以及集體的關系,培養個人道德[1]。
志愿服務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志愿者對專業的興趣,在服務過程中,通過對進行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達到運用專業知識的目的,同時也找到自身價值和意義。激發學習專業的積極性,獲得運用專業技能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二、志愿服務與職業素養培養的現狀
目前,志愿服務并沒有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相結合,所以,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呈現分散性、無組織性、隨機性、不確定性等特點,所以具體分析發現,志愿服務在職業素養中雖起到一定作用,但仍缺乏系統性。
首先,在于職業知識培養,志愿服務與志愿者專業相結合,會產生更大的作用,而現狀在于并未將二者相結合,究其原因在于專業學習并不注重課外實踐的第二課堂。使學生不懂得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如何發揮專業特長,達不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其次,在于職業技能培養,志愿者在技能準備上存在欠缺和漏洞,使服務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對志愿者的組織管理能力,也是安排簡單化和活動形式化。志愿服務也能鍛煉參與者的組織管理能力,可是簡單的安排和行政化的推動,會扼殺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最后,在于職業素養的培養,志愿服務隊伍人員流失現象嚴重,很難形成志愿服務的常態化,這樣不利于隱性職業素養的培養。學生入校之初是喜歡愿意參加志愿服務,但是長久下沒有相關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長此以往下去,不利于鞏固學生社會責任感、樹立良好價值觀等隱性職業素養的培養。
三、加強志愿服務中職業素養培養的幾點建議
(一)轉變教育理念,找準人才定位及培養目標
高校應轉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片面思想,依據國家、地方行政用人部門對人才的能力要求,結合學校的具體辦學情況,確定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2]。
(二)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加強管理組織
構建志愿服務的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和評價標準,讓參與的志愿者感覺到志愿服務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從而增強收獲感。在評價主體可以從受助者、組織者、同伴多方面獲得評價。在評價標準上,可以根據不同性質的志愿服務進行。
(三)創新保障措施,為志愿者提供支持
保障措施可以是資金支持、場地支持、設備支持等,這些是開展志愿服務應有的基礎措施,更有利于志愿者開展有效志愿服務。除此之外,有些是目前高校志愿者可能欠缺的,如有些技能,比如生命急救、生活護理、交通疏導等技能在學校內是幾乎無法學到的,這就要求政府和社會給志愿者們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以保障志愿者能夠完成志愿服務,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同學參與志愿服務。
(四)提高社會認同度,增強社會責任感
一方面多組織開展有利于社會發展和學生專業培養的愿服務項目,另一方面大力加強志愿服務的宣傳工作,利用班會、課堂、網站、微信、微博、宣傳欄、海報、集中宣傳展示等形式營造志愿服務的文化氛圍,通過志愿服務的宣傳與效果增強社會的認同度,以及志愿者的價值實現,增強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志愿服務在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的實踐與探索,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年第9期.
[2]楊琳,唐艷.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研究,大學教育,2013年第9期.
作者簡介:
陳思思(1988.08),女,講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