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元英 舒靜
摘 要:每個人在處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時,不僅僅需要理性的支撐,還會受到個人思維和行為習慣的影響。行為習慣是每個人從小在行為規范的約束下養成的。小學教育處于每個人的教育啟蒙時期,對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了解各年級小學生的思維和教育真實情況,發揮其指導作用,真正落實小學生素質教育。對此,文章分析了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意義及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
引言
小學教育不僅僅教授學生文化課的知識內容,還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然而,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自控力往往較差,極易受不良行為、不良風氣的影響。對此,小學教師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動向,采取科學的、適當的措施,真正推動學生正確的行為習慣養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意義
1.1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后天形成的,生活環境及學習環境對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小學教育作為學生的啟蒙教育,是學生最初接觸到集體,學校、班級的學習生活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模仿力,使學生在大的學習環境中耳濡目染的形成自身的行為習慣。可見,小學時期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非常關鍵。
1.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小學生當下的學習與今后的人生道路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習慣是后天培養教育的結果,后天的生活環境中的訓練或者耳濡目染對于習慣的養成相當重要。小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接觸集體的第一站,他們的好奇心、追隨性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和發展,這個時期對于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也十分關鍵。
1.3推動小學文化課程教育的順利開展
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并非與文化知識的教育相脫離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往往會促進一個人的學習動力的增強,糾正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良習性,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與此同時,教師指導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對理論知識內容的教學提供了幫助,使小學教師可以更為專業化進行教學,為學生夯實知識基礎,助力后期的學習生活。
2影響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因素
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個人主觀因素及客觀因素兩方面。其中,客觀因素包括學校因素及家庭因素。下面將詳細進行闡述。
2.1個人主觀因素
由于小學生年齡特征,其個人對行為正確與否的認知不準,不能準確分辨正確的行為。影響小學生行為習慣形成的個人主觀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
其一,小學生內心脆弱。小學生對外界環境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對身邊人的行為話語非常敏感,一旦受到批評和指責時,對其心靈影響較大,使其報復性學習不良行為及言語。
第二,小學生欠缺正確的三觀。小學生對行為水平和道德的認知程度遠遠不及成年人。在面對各種現象時,由于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是非黑白不能明確辨析,情緒化傾向較為明顯,容易學習不正確行為言論,模仿消極行為,對其個人發展非常不利。
第三,小學生學習目的性不強。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不能明確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充分掌握學習的重要性,往往將學習作為負擔。在個人學習動機及目的不強時,學生思維簡單,遇到問題習慣性選擇放棄。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個人自出生起就接觸到的環境,對其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家長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習水平,一味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導致有些學生的壓力過大,學習的目的只在于家長是否滿意。家長對孩子的綜合素質的關注過少,導致孩子發展不平衡,對孩子的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2.3學校及老師因素
小學學校和老師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正規教育,對規范學生行為習慣起到了關鍵作用。小學老師的形象往往在學生心里非常高大,是權威的代表。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無聲中影響學生,學生習慣性模仿老師的行為舉止。對于小學生而言,老師的規定和要求就是學生的做事準則,如果老師可以正確的指導學生的行為和學習方法,對學生未來發展意義深遠。與此同時,小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往往先來自于對老師的喜愛。所以,小學老師的知識水平、言行、教學形式、方法對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應當以身作則,通過自身正確的行為言語,將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行為習慣、扎實的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
3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措施
3.1按學生身心發展制定計劃
學生是家庭的未來,家長的希望,每一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教育當然也以此為己任,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育要首先讓他們學會做人,使之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趨勢,把他們培養成德才兼備之人。只有明確這一最終目標才能在各具體目標中尋找到方向。學校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按年級科學制定不同的行為習慣培養目標,并將這一目標具體化,使之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習慣培養目標既不能過于形式化,也不能要求太高,對小學生進行調查后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行為習慣教育內容。避免目標的空泛和不切實際,這樣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會給學生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3.2樹立行為習慣的榜樣
學校和老師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感染力,老師可以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對學生言傳身教,發揮榜樣的作用。對此,學校可以開展示范班級、示范學生評選活動,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直觀的行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要求教師首當其沖以身示范,要求學生不說的,教師首先不說,要求學生做的,教師首先做到。每周一的早晨,學校都要舉行升旗儀式,在儀式上,對所有老師和學生的要求是一樣的,要求肅立、不講話。老師就是學生的榜樣,這樣潛移默化的身教,形成了我校非常莊嚴、神圣的升旗儀式。
3.3從細節處入手
行為習慣養成必須從小事抓起,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它需要一個長期養成的過程。小學生由于知之不多,人生閱歷短,生活經驗少。因而,對其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不能貪大求全,應大處著眼,注重細節,點滴入手。有耐心,重條理,循序漸進,循循善誘。內容上具體、形象和直觀,讓他們記得住、學得會、做得到。不要認為小事就微不足道,應形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行為意識。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譬如,尊父母,敬老師,愛同學;專心聽講,獨立作業,不遲到早退;洗漱梳頭,掃地擦桌,鋪床疊被,不亂拋雜物。良好的道德素質就是由這些點點滴滴的行為習慣積淀而成。因此,養成教育應在“小事”上做文章,通過導練結合,以練為主的方式,調整其行為偏差,糾正不良習慣,使之講文明話,做文明事,當文明人。
結束語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使一個人變得堅強、振奮、樂觀、充滿希望,使其受益終生。小學教育時期作為一個人重要的思維啟蒙、行為培養階段,應給予格外重視。小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通過科學、合理的措施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三觀,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志娟.淺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學周刊,2016(04):55.
[2]孫澤文,李晗,謝小平.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5,15(02):5-8.
[3]朱枚.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05):219-220.
[4]于懷.淺談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74-75.
[5]左淑靜.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研究構想[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0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