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春生
【摘 要】普惠金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需要做到四個聚焦:一是聚焦貧困人口,著力提升金融精準扶貧質效;二是聚焦小微企業,著力提升融資效率;三是聚焦服務短板,著力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四是聚焦機制建設,著力提升普惠金融合力。
【關鍵詞】四個聚焦;普惠金融;縣域經濟
一、聚焦貧困人口,著力提升金融精準扶貧質效
1.主攻“六大產業”,做到目標精準
緊緊圍繞資源稟賦,把茶葉產業,中藥材產業、特色養殖業、旅游產業、電商產業、光伏產業等六大產業作為金融精準扶貧的重點產業,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茶葉產業工程、中藥材產業工程、特色養殖業工程、旅游產業工程、電商產業工程,光伏產業工程,對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貧困戶開展全面調查摸底,建立產業精準扶貧檔案,并從中篩選出產業基礎較好、帶動能力較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重點支持對象。
2.推進“六位一體”,做到對接精準
積極構建“地方政府+人民銀行+主辦銀行+特色保險+市場主體+貧困農戶”的“六位一體”運作模式。一是以政府專項基金為基礎。促成縣政府統籌安排財政專項資金,主要用產業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和信用增級。二是以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為引導。推行“扶貧再貸款+扶貧小額信貸模式”,即實行資金捆綁,以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為基數,扶貧小額信貸舉辦行配置不低于2倍的信貸資金,建立扶貧貸款“資金池”,專戶儲存、專款專用,發揮扶貧再貸款的放大效應。實行利率加權,扶貧小額信貸舉辦行利用自有資金發放扶貧貸款,統籌考慮人民銀行再貸款利率、政府風險補償金存放利率、銀行商業貸款利率以及扶貧貸款“資金池”中三項資金規模,綜合測算扶貧小額貸款加權利率,發揮扶貧再貸款降低融資成本的作用。三是以主辦銀行信貸資金為支撐。按照“宜企則企”、“宜戶則戶”的原則,扶貧小額信貸向六大特色產業的市場主體發放產業帶動扶貧小額貸款。四是以特色保險為保障。縣政府從財政資金中專列保險費支出,為特色種養業提供保險,縣政府出資1000萬元,由縣農商行與縣保險公司開辦小額貸款保證保險業務,貸款風險按2:2:6分攤,確保風險發生時貧困戶不減收,銀行貸款不受損。五是以市場主體為龍頭。帶動貧困戶脫貧的市場主體與政府、主辦銀行、保險公司、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五方協議書”,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定向訂單、勞動就業、入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緊跟市場主體增收脫貧。六是以貧困農戶脫貧為目標。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帶動扶貧貸、“自主創業貸”、“抱團創收貸”等模式,實現了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
3.推行“六看五老”,做到識別精準
為了解決貧困戶評級難、授信難問題,開展了專門針對貧困戶的“六看五老”信用評價機制,“六看評級”: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力強不強、四看有無讀書郎、五看圍繞什么產業忙、六看是否誠信與善良,實行“百分制評價,四星級管理”,按照不同星級分別給予2萬元至5萬元授信額度,對有自主創業能力的按授信額度發放扶貧小額貸款,對無自主創業能力的可將其授信額度轉讓給市場主體,通過支持市場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五老會審”:信用評級小組由老支書、老村主任、老模范、老黨員、老教師組成,會同扶貧干部、信貸人員對評級結果集中會審,聯合把關。
二、聚焦小微企業,著力提升融資效率
1.大力推進信貸產品創新
一是創新推出“以茶相貸”。為了進一步推進茶葉產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經營,農商行推出“以茶相貸”信貸產品,該產品是基于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大戶的信譽程度、經營規模、管理能力發放的信用貸款,以茶葉經營收入作為還款來源,無需抵押擔保、額度可大可小、利率可高可低、期限可長可短。該產品被中國銀行業協會授予“全國支農支小雙二十佳信貸產品”。二是創新推出“生生不息流量貸”。該產品依據小微企業在銀行賬戶的資金流量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貸款額度按資金流量日均余額5倍放大,或不超過上年度資金流量的30%,該產品也被中國銀行業協會授予“全國支農支小雙二十佳信貸產品”。三是創新推出“電商融E貸”。為了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農商行開發出“電商融E貸”信貸產品,該產品以電商網店的銷售額、信譽度等為依據進行評級授信,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四是創新推出供應鏈融資。圍繞特色農業產業,從農產品的供應、加工、銷售等農業產業鏈入手,構建各涉農市場主體應收賬款融資供應鏈。推動農產品供應商(種養農戶)、收購商(個體工商戶),生產商(涉農加工企業),銷售商(商業網點)注冊為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用戶,積極引導各涉農市場主體向平臺推送應收賬款信息和資金需求信息,開創通過應收賬款融資服務支持“三農”發展的先河。
2.大力推進政府增信
積極促進政府整合財政資金,定向支持縣級工行、農行、建行、郵儲銀行開展“助保貸”、“集合貸”、“助力貸”、“助農貸”業務,著力解決小微企業押品不足的問題。專設過橋基金,著力解決小微企業臨時性資金周轉困難。為縣擔保公司增資,著力解決小微企業擔保難問題。
3.大力推進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通過深耕四區(園區、社區、商區、農區),對四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營大戶、家庭農場)開展普調查、普評級、普授牌、普授信的“四普”活動,為四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信用檔案,評級授牌。
三、聚焦服務短板,著力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1.扎實推進“兩站”建設
針對農村金融機構偏少、城鄉金融服務不均等的問題,按照站點設施標準化、功能作用多樣化、金融服務優質化的要求,積極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站、村級惠農金融服務站建設。
2.扎實推進農村支付服務
大力改善支付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布設ATM機、POS機。大力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在農村地區的應用,加強對銀行卡、電話銀行、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支付結算工具的宣傳與運用,全面開展新農保和新農合代收代發、農村水電費代扣代繳、涉農補貼直達農戶、銀行網點橫向聯網電子繳稅等服務。大力推進電子商圈建設,全面推動金融IC卡在公交、衛生、教育和人社等民生領域的應用。
3.扎實推進金融知識宣傳普及
一是依托農民金融夜校,送金融知識進鄉鎮。在鄉鎮開辦農民金融夜校,采取集中授課、流動授課、座談課、示范課等形式,為農民釋疑解惑。二是依托政府部門各種資源,送金融知識進講堂。與縣農業局、科技局、勞動就業局、教育局等部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把農村金融教育培訓內容融入到各部門適用性培訓規劃之中。三是依托“兩站”,送金融知識進鄉村,按照各個站點“有一個金融知識宣傳欄、有一套金融知識宣傳資料、有一批金融知識宣傳員”,使“兩站”成為村組金融知識宣傳陣地。四是依托新型媒體,送金融知識進家庭。運用電視、手機、電影下鄉等,把金融知識送到千家萬戶。
4.扎實推進人民幣流通服務
創新開展以“假幣零容忍、殘損幣零拒兌、輔幣調劑零障礙”為主要內容的“三零”示范區創建活動,通過檢查、督導、評比等措施,督促各金融機構網點更新設備、優化服務。通過不定期組織金融志愿者開展“掃街”、“掃村”行動,不斷凈化人民幣流通環境。
四、聚焦機制建設,著力提升普惠金融合力
1.加強目標管理
結合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制訂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具體措施,明確工作目標,突出工作重點,細化工作措施,做到5年規劃與年度計劃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
2.加強督辦落實
將普惠金融的目標任務分解到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和相關職能部門,開展不定期檢查和通報,并通過召開現場推進會、現場督辦會等方式,促進普惠金融的各項目標、措施落地生根。
3.加強激勵約束
縣政府出臺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爭先創優考核辦法》《政府公共性資金存放管理辦法》,把推進普惠金融作為其中的重要考核內容之一,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縣人行向社會全面公開“12363”金融消費者維權投訴電話,對有業務投訴的與綜合執法檢查、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切實掛起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