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李坤
“雙千工程”強健貴州實體經濟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李坤
以“雙千工程”為抓手,貴州將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融入全省經濟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體經濟筋骨見強、肌肉見長。
亞瑪頓超薄太陽能組件正式投產、高端電子元件連接器配件“麻花針”廣泛運用于航空航天領域、磷石膏綜合利用技術全球領先、鋰電池實現循環利用……2017年,貴州“千企改造”和“千企引進”工程好事連連。
“千企引進”“千企改造”工程是指引進國內外實力強、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企業1000家以上,對1000戶以上規模以上傳統產業企業實施改造升級,促進全省工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指出,今后五年,貴州將實施“千企引進”“千企改造”工程,培育頂天立地的大企業、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勇闖天地的創新型企業。
今年以來,貴州把“雙千工程”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推進大數據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工業企業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實體經濟筋骨見強、肌肉見長,成為貴州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綜合實力的重要支點。
看似只有半張銀行卡大小的芯片,集成了近10億個晶體管,主要應用于數據存儲中心和超級計算機。
這個由貴州華芯通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正在研制的服務器芯片,除搭載了48核處理器具備強大的運算能力外,芯片的能耗等指標也大大優于普通芯片。11月中旬,“華芯通一號”芯片開始試生產,首批芯片將于2018年投入量產,屆時,“中國芯”將實現貴州制造。
這是貴州與美國高通公司“聯姻”后在貴安新區誕生的“愛情結晶”。它的出現,為貴州大數據發展再添新力。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發展實體經濟、推動“雙千工程”,貴州堅持高端定位、高位嫁接,緊緊圍繞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制造、大數據等領域,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使高端產業的“朋友圈”越做越大。
在“千企引進”方面,貴州招大引強,精準招商。2017年以來,引進奧地利多貝瑪亞、德國思愛普、美國溫德克等優強企業877家,其中,新引進蘋果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北京王府井集團等500強企業16家,為培育更多產業領頭羊打下堅實基礎。
在“千企改造”方面,貴州瞄準世界一流,找準行業標桿,鼓勵企業通過科技攻關實現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振華新材料獲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百年同濟堂老字號生機煥發……在“千企改造”的創新驅動、提質增效下,貴州初步構建了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基本格局。
在貴陽,吉利整車和發動機項目填補了全省中高檔乘用車和核心零部件生產制造空白;
在貴安新區,白山云科技已服務全國70%的網民和兩億海外用戶,推動電商等多個行業降低成本,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在六盤水,六枝金指紋科技項目,擁有210項專利技術,運用提高納米技術生產指紋鎖等產品,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智能鎖生產基地……
隨著“雙千工程”的深入實施,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層出不窮,高端制造引領實體經濟,新興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綠色是多彩貴州的底色。貴州要守好“兩條底線”,除了在新興產業上做文章,還要讓落后產能淘汰、讓傳統產業轉型,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
項目選擇上,貴州對污染環境的項目堅決不上,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堅決不干,對廢渣不能綜合利用的項目堅決不搞,推動“雙千工程”取得實效。

貴州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推進“雙千工程”深入實施。圖為中國航發黎陽公司數字化智慧工廠生產線。(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李森 / 攝)
針對煤電等傳統“散、小、亂、差”等問題,貴州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通過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淘汰落后等手段,實施產業政策倒逼,在“去”字上下決心,在“轉”字上下功夫,推動煤電磷、煤電鋁、煤電鋼、煤電化一體化協調配套發展,逐步構建起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功能配套的原材料工業體系。
煤炭產業方面,2016年以來,貴州關閉煤礦66個,淘汰落后產能948萬噸/年。大力實施煤礦采掘機械化和輔助系統智能化改造,2017年度實施并完成項目29個,預計2018年上半年完成項目43個。
電力產業方面,加快黔西電廠二期66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和新能源發電項目建設,提高超臨界機組在火電中的占比,解決傳統30萬千瓦火電機組煤耗高、節能環保水平低的問題,促進電力產業向低碳化、綠色化發展。
磷化工領域,甕福集團的磷石膏綠色生態裝配式建筑構件項目和高品質磷石膏建材項目,實現對磷石膏綜合利用、變廢為寶。開磷集團、甕福集團等重點骨干企業已成長為國內磷化工產業領軍企業。
隨著“雙千工程”的推進,貴州工業新的發展動能正不斷形成。
2016年,貴州已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間壓減220萬噸粗鋼產能任務,并通過國家驗收。通過有序化解過剩產能,穩妥實施產能置換,化解水泥產能50萬噸、電解鋁產能2.63萬噸。今年上半年,完成11家“地條鋼”企業取締工作,涉及中(工)頻爐72臺,產能166.8萬噸。
位于清鎮市經開區的貴州華仁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中國鋁業貴州分公司“退城進園”項目,于2016年8月入駐清鎮。
“‘退城進園’實施效果明顯,單位氧化鋁能耗200公斤標煤,僅為原貴鋁氧化鋁廠的40%,人均實物勞動生產率2065噸/年,較原貴鋁氧化鋁廠提高了6倍之多。”貴州華仁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路增進介紹,“項目建成后,年實現產值130億元,工業增加值31.6億元,創造稅收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900余個。同時拉動產業鏈下游70億千瓦時發電量和320萬噸煤炭產能,帶動下游鋁工業園區的加工產業發展”。
這是貴州堅持產業布局集約化的具體舉措。結合自身實際,貴州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實行項目分類向園區和標準廠房集中,加快產業集聚,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和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推動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資源使用效益和投入產出率,實現經濟增長。
貴陽市立足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擬打造軍民融合、汽車制造、鋁及鋁加工、醫藥食品和磷煤化工等五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全力推進工業發展倍增行動計劃,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
貴安新區緊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經濟等萬億級產業領域和航空航天、廣電芯片等“硬科技”,努力打造高端顯示、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集成電路、軍民融合等產業集群;
隨著產業布局的不斷優化,全省各產業園區正加快形成一批產業配套和關聯帶動效應強的大項目好項目,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交互中加速聚集,成為拉動貴州實體經濟壯大的綠色引擎。
凱里大數據產業園形成了以瑞訊科技、鴻富錦精密電子為主的智能終端制造產業鏈,以漢天下、亞芯微電為主的省內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帶;
畢節市七星關區華耀服裝項目將帶動黏膠襯、商標、印花、繡花、紙箱、膠帶等上下游企業落地發展,建立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鏈。
以“雙千工程”為抓手,貴州將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融入全省經濟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昂首走進新時代、奮力開創新未來。
(責任編輯 / 歐陽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