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興市國土資源局 韓向宇 康占軍
以“三地一治”為抓手 探索平原區礦政管理新機制
□ 嘉興市國土資源局 韓向宇 康占軍
▲2012年,嘉興市運河農場運熱1號井成功出水
嘉興地處長三角杭嘉湖平原腹地,陸域面積391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559平方公里,耕地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貧乏。目前在采礦山僅3家,其中建筑用石料1家,地熱2家,已探明地熱資源儲量4797立方米/日。
近年來,針對全市礦產資源稟賦實際,嘉興市國土資源局及時轉變思路,勇于探索創新,將地礦工作重心從傳統的刨土制磚、炸山采石、地下水監測等,轉型到以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地質調查以及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為主要內容的“三地一治”工作上來,探索了一條具有嘉興特色的礦政管理之路。
1.以地面沉降為重點,扎實推進地質災害綜合防治
嘉興地勢低平,市域內無突發性地災,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地面沉降。上世紀60至90年代,由于超量開采地下水,誘發全市性地面沉降,最大累計沉降量達1205毫米,造成地面標高失真、排水不暢、洪澇加劇和內河通航能力降低、農田漬害等災害,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2005年,經省有關部門評估,全市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395億元,相當于地面每沉降1毫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7億多元。近年來,嘉興市大力推進地面沉降綜合防治工作,通過全面禁限采地下水、實施城鄉一體化供水、成立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編制防治規劃、建立監測結果與防治方案年度通報制度、建設覆蓋全市的地下水動態監測網和精確到毫米級的地面沉降監測水準網、GPS網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沉降趨勢。至2016年底,市域內3858.06平方公里年沉降速率已控制在5毫米以下。
2.以兩個規劃為統領,科學引導地熱資源勘查與開發
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先后在嘉興部署了多個地熱調查項目,基本查明了嘉興地區地熱地質背景。目前,已累計完成嘉善惠民、嘉興運河農場、秀洲王店等地區的地熱勘查項目7個,完成鉆探施工10眼,共有7眼地熱探采結合井出水量達到300立方米/日以上。2008年,嘉善縣大云鎮成功打出杭嘉湖平原第一口深部熱礦水;2012年,運熱1號井成功出水,日出水量2592立方米,井口溫度64℃,是迄今為止省內打出水量最大、水溫最高的地熱井,率先實現了浙江省地質找礦“攻深找礦”的重大突破。為推動地熱資源的科學勘查與可持續開發,嘉興市高起點編制《嘉興市礦產資源與環境保護規劃(2016-2020年)》,合理劃分礦產資源開發區塊,規劃期內將部署地熱探采結合井鉆探5眼,新增地熱(水)礦山4個。同時,編制《嘉興市地熱資源規劃》,推動市政府出臺《嘉興市地熱資源管理辦法(試行)》(嘉政辦發〔2015〕59號),圈定了8個地熱勘查與開發利用重點區塊。
3.以土地質量為核心,深入開展全域地質調查
近年來,嘉興市國土資源局以土地質量地質調查為重點,以服務土地管理等地方需求為導向,以成果應用為核心,開展了農業地質、城市地質、海岸帶地質等多領域、多目標、立體式、全覆蓋的地質調查。2014年,嘉興市成功申請并實施“浙江省土地地球化學調查及在土地規劃中的應用與示范”大型農業地質調查項目,開展“一縣三鎮”全國試點工作。2015年,全國土地質量地質調查服務土地管理工作在嘉興召開,嘉興·海鹽經驗獲肯定和推廣。2016年,全省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嘉興市政府作為全省唯一的地市級政府代表作了經驗介紹。會后,市局制定下發了《嘉興市土地質量地質調查“四化”提升行動(2016-2020年)實施方案》,在試點基礎上全面開展市域1∶5萬土地質量詳查、基本農田建檔和成果應用項目,進一步深化這項工作。
4.以資源保護為先導,切實加強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嘉興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礦山生態(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為目標,推進礦地綜合利用,實現礦山治理和土地再造的雙贏局面。在采礦山全部通過省級綠色礦山驗收。關停礦區按照“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園則園”的治理思路,利用關停的海鹽紫云礦區,興建了汽車駕駛培訓中心;海寧尖山新區利用復綠修整的廢棄礦區建成了10萬平方米的休閑公園和國際標準室外輪滑運動場。推進“四邊三化”礦山治理項目,海寧市忠建石料有限公司通過實施礦山邊坡及臺階綠化面積,恢復礦區可利用土地面積333.5畝。同時,圍繞“五氣共治”,加大廢棄礦山治理和在采礦山粉塵防治工作力度。嘉興市國土資源局每年獲全市生態考核優秀。
近年來,嘉興市的地礦工作緊緊圍繞地方需求,強化成果應用,在黨政所急、民生所需和地礦所能的三維交叉點上科學定位,在服務國土資源管理和嘉興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精準服務耕地保護和土地管理
嘉興市國土資源局利用調查成果,將基本農田土地質量建檔作為突破口,探索土地質量調查為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完善、土地整治以及耕地生態安全保護等土地管理服務保障的機制。實踐中,海鹽縣澉浦鎮利用調查評價成果,將養分含量低、遭受污染地塊劃出永久基本農田,將養分含量豐富、清潔連片的富硒地塊劃進來,劃定前后,養分豐富級的土壤面積較原先增加8%,清潔的土壤面積增加3%。同時,出臺多個文件,將土地質量調查結果寫入永農劃定依據,并指導基層將調查評價結果納入表土剝離復墾再利用等具體項目考量,使其成為土地管理的重要標尺和決策依據,推動土地“數量、質量、生態”并重管護。
2.有力助推新產業培育和經濟轉型
地熱作為一種新型清潔能源,已成為嘉興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按照梯度開發、綜合利用、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的原則,嘉興市國土資源局提出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要與自然、歷史人文景觀、經濟發展布局相結合的理念,推動形成地熱+旅游、地熱+地產、地熱+養生、地熱+會展、地熱+種養植等多種開發模式。“地熱+”新型產業和低碳經濟的興起,在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嘉興市規劃期內(2013-2020年)充分利用地熱資源,預計可減少碳排放總量為28479噸。此外,通過開展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適宜性評價,系統查明了嘉興淺層地溫場中變溫層、恒溫層及增溫層分布的基本特征,并進行適宜性分區,考慮土地利用系數的情況下,嘉興市120米以上淺層地熱能年開發利用總能量相當于標準煤483萬噸,節煤量169.2萬噸。
3.科學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和信息化建設
為打破嘉興市有限的空間資源,制定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度接軌上海,提升城市能級,2012年,嘉興市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實施通過開展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嘉興)城市群地質調查這一部省市合作項目,系統收集了全市陸域海量地質數據,探明了地下0-100米可利用空間資源儲量,建立了數據總量達100余GB的嘉興城市地質綜合數據庫和開放、動態、實時的三維可視化地學信息系統;對地下巖土體和含水系統的三維空間結構進行了科學模擬,系統分析評價了土地資源、地下水資源、地下空間資源、淺層地熱能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和地質環境效應,首創了嘉興市地下空間輔助分析決策平臺,實現了地下空間資源評價的自動化和信息化。近年來,嘉興市利用該項調查成果先后為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場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市規劃的5條軌道交通線路比選提供地質適宜性評價和工程防護措施建議,受到省國土資源廳及嘉興市主要領導批示肯定。同時,得到業內專家的高度認可,評審認為該成果總體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下一步嘉興市將謀劃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全國試點工作,進一步擴大城市地質調查成果。
4.大幅提升政府效能和服務改善民生
率先全省試點完成了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評估工作,出臺了《嘉興市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評估成果應用實施辦法》,將全市劃分為22個評估區塊,推出政府向用地單位公布告知地災評價成果、用地單位承諾防治措施制度,改變了以往每個建設項目均需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做法,成為減少評估環節、改善投資環境、填補政府服務空白、提高服務效率的創新舉措,每年可為用地單位直接節省成本上千萬元。自2015年統計以來,全市實施地災防治承諾書的項目累計達2464個,用地面積達74302.2659畝。目前這項工作已在全省推廣。在全市農業地質調查中發現了10.5萬畝富硒土資源,及時將調查成果移交當地政府,推動將富硒土壤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調整產業規劃,引導農民種植高附加值的富硒農產品。據不完全統計,富硒米市價為普通米的5倍,僅嘉善干窯一地當年可為農民增收6000余萬元,為嘉興市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途徑。
▲海寧尖山新區利用復綠修整的廢棄礦區建成休閑公園
1.更加突出創新
嘉興市根據自身實際,突破省規限定,創新礦產資源與地質環境規劃編制工作,率先全國實現“多規合一”和“市縣合編”,得到專家的高度肯定;在土地質量地質調查中首創了以“文、圖、卡、庫、碼”為核心的基本農田土地質量建檔體系,為土地質量管理提供可量化、可追溯、可考核、可問責的制度基礎,并指導海鹽縣出臺了全省乃至全國首個耕地質量檔案建設管理辦法,將土地質量調查地調成果與國土資源管理“一張圖”系統無縫對接,率先實現兩庫融合和成果共享;在城市地質調查中,首創的“地下空間資源利用適宜性三維動態評價與政府輔助決策平臺研發”等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更加突出轉型
積極探索地礦管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從資源開發向生態保護轉型,從單一的礦產管理向“三地一治”地礦綜合管理轉型,從項目化實施向制度化推進轉型,從服務國土資源管理向服務經濟社會多領域轉型,等等。如正在開展的浙江省海岸帶嘉興重點區綜合地質調查,標志著嘉興市地質工作跨入海洋時代。通過分析研究杭州灣未來演化趨勢、岸線變遷和海底沖淤變化等地質問題,將補齊全市海域地質短板,推動實現地質工作的陸海統籌。
3.更加突出應用
如土地質量地質調查“四化”提升行動中,確立了“一縣一品”的工作思路,推出海鹽縣土地質量地質調查成果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土地質量監測與耕地質量等級監測的體系融合等全市首批10個地調成果應用試點示范項目,全力推動市、縣兩級國土部門調查成果的轉化應用。2016年11月,嘉興市在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的指導下掛牌成立了全國首個“中國地質調查局農業地質應用研究中心土地質量研究示范基地”,為全國土地質量調查成果應用提供了樣板。
4.更加突出借力
借力市、縣人民政府簽訂涉山地區7處不穩定邊坡治理工作責任書,壓實治理任務,限期完成,拉高標桿全力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借力人大、政協專題調研和常務會議專題聽取土壤污染防治、富硒土資源開發利用、土地質量地質調查及成果應用等內容,推動將地礦工作納入決策考量;借力部門協同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擴大調查成果應用領域;借力媒體大力宣傳嘉興市地礦工作服務保障土地管理方面的實踐與探索,擴大社會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國土資源報、中國礦業報以及省、市等主流媒體共刊發嘉興市相關專題或實時報道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