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糖尿病潰瘍的中醫內治法精準辨證和治療研究進展

2018-01-03 07:29:14陳朝霞趙京霞張金超何秀娟
世界中醫藥 2017年12期
關鍵詞:療效研究

陳朝霞 趙京霞 張金超 何秀娟 李 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北京,100010)

糖尿病潰瘍的中醫內治法精準辨證和治療研究進展

陳朝霞 趙京霞 張金超 何秀娟 李 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北京,100010)

糖尿病潰瘍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本文通過查閱近幾年國內外中醫內治法辨證治療糖尿病潰瘍相關的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等文獻資料,從糖尿病足潰瘍的精準辨證、精準論治及客觀依據方面總結糖尿病潰瘍的中醫內治法精準辨證及治療研究進展。中醫藥精準化治療是中醫未來發展的方向。中醫內治法治療糖尿病潰瘍有著明顯的療效和優勢,其臨床和實驗研究研究遵循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同時蘊涵和體現了“精準醫學”的基本思想,為臨床中醫內治法治療糖尿病潰瘍提供精準化依據。

糖尿病潰瘍;中醫內治法;精準;辨證論治

糖尿病潰瘍,屬糖尿病足的后期階段,以創面愈合延遲或不愈合為特征,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糖尿病潰瘍往往反復發作,經久不愈,嚴重危害人類健康[1]。目前西醫治療方法包括抗感染、局部清創、血管重建、負壓引流、生長因子、干細胞移植等取得了一定療效,但仍存在長期應用費用過高、療效欠佳、遠期不良反應以及技術尚未成熟等急需攻克的難題。在糖尿病潰瘍治療過程中,中醫內治法在改善全身癥狀和促進潰瘍愈合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精準醫學是指通過基因組、蛋白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于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學標記物的分析與鑒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并對一種疾病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分類,最終實現對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體化精準治療[2]。現對糖尿病足潰瘍的中醫內治法精準辨證及治療進行歸納總結,探討精準醫學在糖尿病足潰瘍中醫學中的研究進展。

1 糖尿病足潰瘍的精準辨證及客觀依據

1.1 糖尿病足潰瘍的精準辨證 糖尿病足潰瘍屬中醫“瘡瘍”中的“潰瘍”“脫疽”范疇,瘡瘍的轉化過程一般要經歷初起、成膿、潰后3個階段,“始盛終虛”為外科瘡瘍病變的一般規律。糖尿病足潰瘍早期多為實證,后期由于成膿長肉的過程耗傷氣血,多伴隨著氣血臟器的虧虛。

1.1.1 分期辨證 因糖尿病潰瘍各期的病機、臨床表現不同,所以應分期辨證施治,方能取得理想效果。方豫東等[3]主張分期辨證,將該病分為急性發作期、緩解期或伴有恢復期。急性發作期以瘡口破潰,分泌物呈膿血性,氣味惡臭,疼痛劇烈,皮溫增高,伴發熱,血糖和外周血白細胞顯著升高,舌質暗紅或紅絳,舌苔黃膩或光薄少苔,脈弦數或滑數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濕熱毒盛證。緩解期主要分為濕滯絡瘀和氣陰兩虛證,濕滯絡瘀證表現為局部紅腫消退,壞疽蔓延趨勢已控制,患趾干黑,膿液減少,臭穢之氣漸消,疼痛緩解,發熱已退,血糖已控制,外周血白細胞恢復正常,舌苔薄白或膩,脈細數或弦。氣陰兩虛證表現為瘡面有肉芽組織和上皮生長,肌腱等腐壞組織已凈或殘存少量,分泌物清稀,略帶腥味,患足略腫,皮溫基本正常。伴有口渴,心悸氣短,舌紅苔剝,脈細。恢復期以潰瘍久潰不斂,局部無紅腫熱痛,腐肉已盡,膿液清稀,瘡面經久不斂,疼痛較輕,伴神疲倦怠,口干,舌質淡胖或暗紅,舌苔薄膩,脈虛細為主,屬氣虛血瘀證。陳永龍等[4]根據病程發展階段將本病分為發展期、愈合期、恢復期3期。闕華發[5]根據“創面床準備”理論,將糖尿病足潰瘍分黑期(組織壞死期)、黃期(炎性反應期)、紅期(肉芽增生期)、粉期(上皮化期)4期進行內治為主。糖尿病足潰瘍各個分期可以重疊出現,患者可以表現為一個分期的癥狀,也可以界于2個分期之間,兼具2個分期的表現,臨床常見濕熱毒盛證、血脈瘀阻證、熱毒傷陰證等[6]。

1.1.2 分型辨證 陳亞奇[7]等將糖尿病足潰瘍應用中醫分型辨證:早期即西醫診斷為糖尿病足的0期、1期,通常分3型辨證治療:1)氣陰兩虛、絡脈不和型;2)陽虛血瘀型;3)熱毒熾盛型。中期即西醫診斷為糖尿病足的2期、3期,一般亦分3型辨證:1)熱毒熾盛、濕熱搏結型;2)氣血虧虛、淤阻脈絡型;3)陽氣虧虛、脈絡閉阻型。董翠珍[8]將糖尿病足潰瘍分為3型:1)熱毒蘊結,濕熱下注型;2)瘀血阻滯,脈絡瘀阻型;3)精血虧損,氣陰兩傷型。劉曉燕等[9]將本病分為陰寒偏盛型、熱毒熾盛型、陰陽兩虛型3型。徐旭英等[10]以局部辨證為主,輔以整體辨證,主要分為3型:1)氣陰兩虛,肌膚失養型;2)濕熱阻絡,熱盛肉腐型;3)脾腎陽虛,寒凝血瘀型。

1.1.3 消托補-分型分期同辨證 雖然糖尿病足潰瘍分期、感染狀況、臨床表現、辨證治療方法不同,但其宗旨皆為促進潰瘍的消散及愈合。從臨床實踐看,分期分型同辨證論治收效良好。消托補法辨證如下:1)消法:于秀辰等[11]認為糖尿病足陽熱癥狀明顯者可分為熱毒熾盛型和濕熱內蘊型。王永剛等[12]總結亓魯光教授經驗,認為糖尿病足急性期可分為3型:a.陰虛燥熱,脈絡瘀阻證;b.毒熱內蘊,絡脈瘀阻證;c.濕熱下注,脈絡瘀阻型。2)托法:分為透脫法和補托法2種,王冰冰[13]將糖尿病足潰瘍分為氣虛血瘀、濕毒蘊阻型;郎寧[14]將糖尿病足潰瘍分為氣陰兩虛、熱毒壅盛型。3)補法:岳新[15]運用補法治療糖尿病足緩解期,分為氣陰兩虛、瘀血阻絡型;肝腎陰虛、瘀血阻絡型;脾腎陽虛、痰瘀阻絡型;馬靜[16]將糖尿病足潰瘍辨為氣陰兩虛、濕瘀留戀;陽氣不足、濕瘀留戀;氣血兩虛、濕瘀留戀之證。

1.2 糖尿病足潰瘍精準辨證的客觀依據 糖尿病足潰瘍不同的證型表現出病理形態改變、感染與凝血指標及血流灌注的差異。中醫辨證分型與動脈病理變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脈絡熱毒證動脈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淋巴細胞浸潤,內膜斑塊處伴有炎性肉芽組織增生。氣陰兩虛瘀阻證同樣有炎性肉芽組織增生。脈絡瘀熱型和氣血兩虛瘀阻型則以中膜鈣化、平滑肌細胞萎縮、變性、壞死和膠原纖維增多及內膜粥樣斑塊形成為主。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顯示,氣血兩虛瘀阻證、脈絡熱毒證、脈絡瘀熱證和氣陰兩虛瘀阻證中細胞核增殖相關抗原(Ki67)表達均呈陽性,脈絡熱毒證中表達最強、氣血兩虛瘀阻證中表達最弱,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糖尿病足的中醫辨證分型之間存在感染及凝血指標顯著差異。濕瘀壅盛,氣陰兩傷型中,白細胞計數(WBC)、粒淋比值(NLR)、血小板計數(PLT)、C-反應蛋白(CRP)、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升高,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降低;濕瘀阻絡,氣陰不足型中,白細胞總數可能正常,但粒/淋比值出現異常,中性粒細胞呈升高趨勢,CRP、PLT、Fib、D-二聚體升高程度以及貧血程度不及濕瘀壅盛氣陰兩傷型;濕瘀留戀,氣陰兩虧型中,患足紅腫逐漸消退,潰瘍腐物較多,但已局限,為腐化肌生期,病情相對轉歸,炎性反應指標結果下降,貧血也得到改善[17]。賈慧在臨床研究中發現,糖尿病足潰瘍不同的證型表現出血流灌注的差異。糖尿病足潰瘍濕熱蘊結型患者的動態血漿沉降率、CRP、踝肱比值、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百分比及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均高于氣虛血瘀型患者,而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則在氣虛血瘀型中更高[18]。

2 糖尿病足潰瘍的中醫內治精準論治及客觀依據

2.1 糖尿病足潰瘍的中醫內治精準論治

2.1.1 分期論治 糖尿病足潰瘍根據分期辨證進行分期論治,收效頗良。陳永龍等[4]根據病程發展階段施治:1)潰瘍發展期:以四妙勇安湯加減;2)潰瘍愈合期:以托里消毒散合薏苡附子敗醬散加減;3)潰瘍恢復期:以右歸丸加減。加用活血化瘀藥:丹參30 g、莪術10 g貫穿整個治療過程,并隨癥加減。治療32例,總有效率為96.5%。闕華發[5]將1)黑期和營活血,養陰清熱解毒;2)黃期以涼血清熱解毒,和營利濕消腫;3)紅期和粉期益氣活血,托里生肌。共治療463例,總有效率91.58%。

2.1.2 分型論治 董翠珍[8]將熱毒蘊結、濕熱下注型治宜清熱解毒,化濕祛腐,方用四妙勇安湯合三黃散加減;瘀血阻滯、脈絡瘀阻型治宜活血祛瘀,益氣通絡,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精血虧損、氣陰兩傷型治宜益氣活血,托毒生肌,方用十全大補湯加減。臨床總有效率為93.3%。劉曉燕等[9]將陰寒偏盛型用自擬散寒溫陽通絡湯;熱毒熾盛型用自擬通脈解毒湯;陰陽兩虛型用自擬回陽通脈湯。共治療糖尿病壞疽34例,有效率為97.06%。

2.1.3 消托補-分期分型同論治 根據消托補辨證原則,總結論治方法。1)消法:消法指運用不同的方法方藥,使初起的腫瘍得以消散,在糖尿病足潰瘍局部辨證為熱證時運用較多。于秀辰等[11]將熱毒熾盛證治以清熱瀉火解毒,予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或四妙勇安湯加減;濕熱內蘊、肉腐成膿證治以清熱利濕、活血通絡,予四妙散加清熱解毒之品。王永剛等[12]將糖尿病足急性期陰虛燥熱,脈絡瘀阻證,予黃芪生脈散或沙參麥冬湯加活血化瘀藥加減;毒熱內蘊,絡脈瘀阻證,予五味消毒飲和活血化瘀藥加減;濕熱下注,脈絡瘀阻型,予四妙散或四妙勇安湯加減。2)托法:托法是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擴散和內陷的方法。可分為透托法和補托法。李劍瑩[19]運用仙方活命飲合透膿散加減治療糖尿病足64例,在透托的基礎上加入黃芪、黨參等益氣脫毒之品加強補托之效。郎寧[14]對糖尿病足治以益氣養陰,托毒排膿,方選透膿散加減。3)補法:補法即運用補益的藥物補養機體的正氣,助養其新生,使創口早期愈合的方法。在糖尿病足毒勢已去,膿液清稀,創面不愈合的階段應用較多。岳新[15]運用補法治療糖尿病足緩解期,氣陰兩虛、瘀血阻絡型治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肝腎陰虛、瘀血阻絡型治以六味地黃丸加減;脾腎陽虛、痰瘀阻絡型治以陽和湯或真武湯加減。馬靜[16]提出在治療糖尿病足潰瘍補法的應用過程中應注意補氣與補血的關系,補陰與補陽的關系,尤其注重補中有清、補中有活、補中有利。補血之劑多用當歸、雞血藤等補血活血之品,少用熟地黃、阿膠、白芍等滋膩補血之劑,補中有活,補而不滯。補氣之品多用黨參、白術、生黃芪;補陰多用山藥、麥冬、天花粉、女貞子、墨旱蓮等,佐助補陽藥多用補骨脂、淫羊藿、桂枝、肉桂等。4)消、托、補三法聯用:當患者病情復雜,單純應用一種方法難以收效時,可將消、托、補三法靈活配合應用,以更好地發揮中醫個體化的治療優勢。

2.1.4 中藥制劑治療 謝菁[20]用紅花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足潰瘍,觀察組總有效率85.0%(P<0.05),提示紅花注射液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及治療糖尿足潰瘍,而且能夠阻止糖尿病足潰瘍的進一步發展。吳桂林[21]應用血栓通聯合七葉皂苷鈉治療糖尿病足,1個療程后,觀察組潰瘍面積明顯減小(P<0.05),創面新鮮肉芽例數明顯增加(P<0.01),總有效率91.1%(P<0.05),提示血栓通可以改善微循環,七葉皂苷鈉則能消除下肢水腫,發揮有效的抗炎作用。

2.2 糖尿病足潰瘍中醫內治精準論治的客觀依據 中醫藥內治法對于糖尿病性皮膚潰瘍的治療效果顯著,從近年有關中藥復方與單體的理論研究,探究精準論治的客觀依據。

2.2.1 中藥復方 糖尿病足潰瘍的中醫內治法主要方劑為四妙勇安湯及其加減方,其可以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降低炎性反應因子水平,升高細胞生長因子水平,從而增強患者血流供應,抑制炎性反應,促進潰瘍創面愈合。崔炎等[22]觀察四妙勇安湯(當歸、玄參、金銀花、生甘草)對糖尿病足壞疽患者的療效及其機制,以常規基礎治療為對照組,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上四妙勇安湯。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致炎因子(IL-6、IL-8、TNF-α)的變化和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程度(由外周血中的血循環內皮細胞(CEC)來評價)。治療4周后2組數值明顯下降,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四妙勇安湯可減少糖尿病足血清炎性因子,控制炎性反應和修復內皮細胞。李建鵬等[23]探討四妙勇安湯加味(當歸、玄參、金銀花、黃芪、雞血藤、甘草)對糖尿病足的作用機制。經口服四妙勇安湯前后檢測患者和健康對照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治療后,觀察組NO水平明顯升高,消除自由基的能力明顯增強。ET-1水平降低,表明四妙勇安湯可以通過降低內皮素來舒張糖尿病足患者過度收縮的血管,從而改善肢體缺血。李蓮靜等[24]發現,四妙勇安湯可以在降低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同時升高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水平,而TXB2水平的降低及6-Keto-PGF1α水平的升高均可以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因此四妙勇安湯可增強患者血液流動性,改善患肢血供。李曉慶[25]研究解毒通脈方(當歸、玄參、金銀花、雞血藤、地龍、延胡索、桂枝、牛膝、甘草)對糖尿病足潰瘍的作用機制,對照組給予基礎治療加羥苯磺酸鈣分散片口服,觀察組給予基礎治療加解毒通脈方口服。結果表明解毒通脈方口服可以增加痰瘀阻絡證糖尿病潰瘍患者內皮祖細胞EPCs的動員,促進其參與潰瘍修復,其作用靶點可能為EPCs、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α及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Lau KM等[26-27]發現NF3(黃芪和熟地黃2∶1組合的方劑)能夠促進HMEC-1細胞的遷移、增加HUVEC的細胞增殖和管腔的形成、具有很好的抗炎活性能夠明顯地抑制巨噬細胞的一氧化氮產物、恢復EPCs的動員能力、提高SDF-1α的表達、降低血清TNF-α水平,促進成纖維細胞再生和新生血管形成,明顯縮小傷口面積,促進糖尿病潰瘍愈合。

2.2.2 中藥單體 黃芪多糖(APS)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具有抑制白細胞與HUVEC黏附作用,并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提示APS具有抗炎作用,體現了黃芪“托毒生肌”的作用基礎。鄧來明等[28]APS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足潰瘍成纖維細胞終末期糖基化產物的濃度及及糖基化終產物受體mRNA的表達,顯著縮短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肉芽組織出現時間和潰瘍愈合時間。于鑫等[29]利用大鼠糖尿病皮膚潰瘍模型探討三七總苷對腫瘤壞死因子-α的影響。三七總苷可降低糖尿病皮膚潰瘍大鼠腫瘤壞死因子-α的表達,在一定劑量范圍內可有效控制糖尿病皮膚潰瘍炎性反應進展。Lau TW[30]等通過鏈脲佐菌素(STZ)誘導糖尿病足潰瘍大鼠發現,生地黃水提物能夠增加VEGF表達來促進毛細血管形成,減輕炎性反應促進結痂和上皮的形成,改善傷口愈合。

3 小結

糖尿病足潰瘍病因病機復雜,決非一方一法所能獨全。對不同程度糖尿病足潰瘍進行辨證論治尤為重要。中醫內治研究取得很大進展,明顯縮短了潰瘍的愈合時間,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截肢率,對患者全身的內環境紊亂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調理。不良反應小、價格便宜、依從性好,凸顯出獨特的療效和優勢,符合現代綠色醫療理念,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中醫內治法精準辨證與論治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也呈現上升趨勢,為糖尿病潰瘍的治療提供了準確依據,有力佐證了中醫理論本質,將中醫學推向了一個新的認識水平。

然而,目前中醫對本病仍未形成統一的辨證分型與論治方法,中醫臨床研究等級較低,尚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試驗和循證醫學資料,實驗研究技術及深度尚需提高,如中醫證候動物實驗模型研究存在中醫特色不強、病癥模型研究進展緩慢、缺乏規范化等問題。在日后的研究中,應在此方面多做努力,使其更具科學性、合理性,造福于廣大患者。

[1]徐海環.三七總甙對糖尿病皮膚潰瘍大鼠內皮素-1水平的影響[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2,29(11):815-817.

[2]梅甜,張洋,胡珊,等.精準醫學體系的構建及其面臨的挑戰[J].中國數字醫學,2016,11(1):44-48.

[3]方豫東,曹燁民,吳偉達,等.奚氏清法治療糖尿病足筋疽187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8,14(1):68-69.

[4]陳永龍,閆金玉.糖尿病足潰瘍的中醫分期治療與綜合護理52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8):185-186.

[5]闕華發.糖尿病性足潰瘍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0,13(11):911-913.

[6]陳奎銘,王小平,蔡惠群.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研究近況[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04):454-456.

[7]陳亞奇,李同平.辨證論治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足90例臨床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04):465-466.

[8]董翠珍.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足30例療效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23(4):123.

[9]劉曉燕,彭凱潤,陳鋒,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壞疽34例[J].河南中醫,2010,30(2):172-173.

[10]徐旭英,呂培文.糖尿病足辨證分析[J].北京中醫藥,2009,28(9):696-698.

[11]于秀辰,婁樹靜,趙溥.內治法與外治法聯合應用治療感染性糖尿病足[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1,18(1):39-41.

[12]王永剛,荊志斌,劉曉宏,等.亓魯光教授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足濕性壞疽的經驗[J].四川中醫,2009,27(3):1-3.

[13]王冰冰.益氣透膿法治療糖尿病足濕性壞疽的臨床療效觀察[D].成都中醫藥大學,2011.

[14]郎寧.糖尿病足分期辨治體會[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20):72-74.

[15]岳新.糖尿病足的分期辨證論治[J].中外醫療,2010,29(26):122-123.

[16]馬靜.補法在糖尿病足潰瘍治療中的應用[J].世界中醫藥,2012,7(3):230-231.

[17]劉娜,溫學紅,朱朝軍,等.糖尿病足的中醫辨證分型臨床檢測指標的差異分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6,37(5):22-24.

[18]賈慧.糖尿病足中醫辨證分型與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百分比及ABI、MMP-2、MMP-9等的相關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19]李劍瑩.仙方活命飲合透膿散加減治療糖尿病足64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3,45(06):113-114.

[20]謝菁.紅花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足潰瘍臨床觀察[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5(6):1544-1545.

[21]吳桂林.血栓通聯合七葉皂苷鈉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0):270-271.

[22]崔炎,吳建萍,李曉綠,等.四妙勇安湯對糖尿病足壞疽患者VEC、ET和致炎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J].河南中醫,2009,29(2):151-152.

[23]李建鵬,王大偉,吳紅麗.四妙勇安湯對糖尿病足血管內皮功能的干預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7):48-49.

[24]李蓮靜,李七一,朱萱萱,等.冠心平對心肌缺血犬血清TXB2及6-keto-PGF1α的影響[J].江蘇中醫藥,2011,43(7):84-85.

[25]李曉慶.解毒通脈方對糖尿病足潰瘍內皮袓細胞的干預作用及其機制的探討[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5.

[26]Tam JC,Ko CH,Lau KM,et al.A Chinese 2-herb formula(NF3) promotes hindlimb ischemia-induced neovascularization and wound healing of diabetic rats[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14,28(4):436-447.

[27]Tam JC,Ko CH,Lau KM,et al.Enumeration and functional investiga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neovascularization of diabetic foot ulcer rats with a Chinese 2-herb formula[J].J Diabetes,2015,7(5):718-728.

[28]鄧來明,肖正華,陳定宇.黃芪多糖對糖尿病足潰瘍成纖維細胞AGEs及RAGEmRNA表達的影響[J].今日藥學,2014,24(05):313-315.

[29]于鑫,董化江,單娜娜,等.三七總甙對糖尿病皮膚潰瘍大鼠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的影響[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2,29(12):893-895.

[30]Lau T W,Lam F F,Lau K M,et al.Pharmac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wound healing effects of Radix Rehmanniae in an animal model of diabetic foot ulcer[J].J Ethnopharmacol,2009,123(1):155-162.

ResearchProgressonAccurate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InternalTreatmentofChineseMedicineforDiabeticUlcer

Chen Zhaoxia, Zhao Jingxia, Zhang Jinchao, He Xiujuan, Li Ping

(Beijing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10,China)

Diabetic ulcers are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Through searching literature on relevant clinical study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ccur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ulcer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ummed up research progress of precis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 internal treatment from precis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ccurate treatment and objective basis of diabetic foot ulcers. The accurate treatment of TCM is the direction of TCM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CM internal treatment of diabetic ulcer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and curative effects, and its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follows the TCM holistic concept and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ontains and reflects the basic ideas of “precision medicine”, providing accurate basis for clinical therapies of TCM treatment of diabetic ulcer.

Diabetic ulcer; Internal treatment of TCM; Accurat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255.4;R275.9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7.12.081

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項目(81774328,81403270,81403409)

陳朝霞(1983.07—),女,碩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皮外科、皮膚科臨床與基礎研究,E-mail:beijingzhaoxia1@163.com

李萍(1965.04—),女,博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皮外科研究,E-mail:liping411@126.com

(2017-08-30收稿 責任編輯:王明)

《世界中醫藥》雜志2017年第12卷總目次

專題

專題——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防治與研究

糖尿病腎臟病分期辨證規范與療效評定方案及其研究

趙進喜 王世東 李 靖 等(1)

活血消癥中藥治療糖尿病腎病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系統綜述及Meta分析

楊 濤 李瀟然 王世東 等(5)

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研究述評

趙進喜 王世東 黃為鈞(10)

益氣活血散結法對糖尿病腎病大鼠腎組織中MCP-1、TGF-β的影響

黃為鈞 王世東 趙進喜 等(16)

呂仁和教授分期辨治糖尿病學術思想探微

傅 強 王世東 肖永華 等(21)

MMPs和TIMPs與糖尿病心肌病心室重構的關系及糖心寧的干預作用

呂仁和教授診治糖尿病、糖尿病腎臟病及腎病綜合征的常用藥物分析

閆 璞 劉曉峰 王世東 等(30)

專題——腦心同治

腦心同治理論對臨床的指導意義

劉衛紅 周明學 李思耐 等(241)

參元益氣活血膠囊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氣虛血瘀證患者擇期PCI圍術期ACE2的影響

李愛勇 張玉靈 邢文龍 等(243)

丹紅注射液對動脈粥樣硬化小鼠主動脈斑塊的干預作用及基因組DNA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轉移酶的影響

張 穎 周明學 李思耐 等(247)

益氣逐瘀法對AMI/抑郁大鼠神經體液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

朱雨玫 胡 馨 劉紅旭(251)

益氣逐瘀法干預擇期PCI圍手術期對EPCs動員與歸巢影響研究

張玉靈 邢文龍 尚菊菊 等(254)

丹紅注射液干預擇期PCI圍手術期心肌保護與安全性的系統評價

張玉靈 尚菊菊 邢文龍 等(258)

木丹顆粒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

徐 濤 郝麗梅 張 焱 等(266)

腦心同治法對老年卒中后失眠患者總體睡眠狀態及失眠藥物劑量的影響

張小健 劉晶晶 王迎昌 等(269)

專題——方證相關的生物學基礎研究

方證相應中的象思維

周雪明 李曉娟 陳家旭(481)

基于分子機制的逍遙散方證相關研究思路

嚴志祎 焦海燕 馬慶宇 等(484)

逍遙散調節慢性應激肝郁脾虛模型大鼠下丘腦弓狀核ob-R、α-MSH變化機制

曠湘楠 王少賢 方朝義 等(488)

逍遙散對肝郁脾虛證模型大鼠海馬TPH2與IDO1的調節作用

焦海燕 嚴志祎 馬慶宇 等(494)

逍遙散對肝郁脾虛證大鼠胃組織基因表達譜的影響

李曉紅 陳家旭 張 煜 等(499)

逍遙散對肝郁脾虛證大鼠下丘腦基因表達譜的影響

李曉紅 陳家旭 孔鵬云 等(504)

慢性束縛應激抑郁癥大鼠海馬Belin-1、LC3的表達變化及逍遙散的調節作用

王亭曄 李曉娟 周雪明 等(509)

P2X2受體在肝郁脾虛證小鼠模型前額皮質中的表達

劉 燕 丁秀芳 嚴志祎 等(513)

專題——中醫藥與膿毒癥/臟器功能不全

2014—2016年北京地區3家三甲中醫醫院細菌耐藥監測分析

郭玉紅 宮晶書 劉東國 等(721)

膿毒癥急性腎損傷相關因素分析

郭玉紅 戴浩然 劉清泉(725)

NALP3炎性體活化對膿毒癥發病過程中HMGB1釋放的調節作用

趙京霞 郭玉紅 何莎莎 等(728)

甲型流感病毒誘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研究進展

何莎莎 趙京霞 徐霄龍 等(731)

中醫藥干預多發性硬化的作用機制與治療研究展望

吳彥青 郭玉紅 劉清泉(735)

C57BL/6J小鼠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模型建立的關鍵性問題

吳彥青 郭玉紅 劉清泉(738)

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評估的研究進展

梁立新 吳彥青 郭玉紅 等(741)

專題——藥用植物全球產地生態適宜性區劃研究

本草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內插頁1、2、3、4)

藥用植物全球產地生態適宜性區劃研究

沈 亮 孟祥霄 徐 江 等(961)

基于GMPGIS銀杏全球生態適宜產區分析

徐 江 沈 亮 汪 耀 等(969)

基于GMPGIS全球變暖情景下人參未來生態適宜產區變化

沈 亮 徐 江 董林林 等(974)

基于GMPGIS的沉香全球產地適宜性分析

徐 江 汪 鵬 譚瑞湘 等(979)

中藥何首烏全球生態適宜性分析

黃志海 徐 文 張 靖 等(982)

南藥巴戟天的全球產地區劃

宮 璐 汪 鵬 譚瑞湘 等(986)

基于GMPGIS的陽春砂全球產地區劃

宮 璐 葉育石 吳 杰 等(989)

南藥化橘紅全球產地適宜性分析

許翔翔 劉 淼 李西文(992)

廣佛手全球產地生態適宜性分析

汪 耀 吳明麗 李西文 等(996)

專題——中醫臨床證據評價方法與轉化應用

中醫藥領域的證據與推薦:理論、方法與實踐

陳耀龍 張曉雨 商洪才(1209)

“病證結合”多主要終點評價法在中醫藥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胡 晶 劉衛紅 張會娜 等(1214)

中成藥上市后再評價的現狀、挑戰與展望

鐘麗丹(1218)

中醫臨床療效評價差異化策略的提出——個體化研究方法學元素初探

趙 晨 劉 智 商洪才(1221)

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防治慢性疾病的優勢與評價思路

趙 晨 商洪才 王燕平(1226)

證候類中藥新藥臨床療效評價方法探索

邱瑞瑾 張曉雨 商洪才(1230)

中醫非藥物治療老年性癡呆的證據總結與評價

靳英輝 魏洪悅 王云云 等(1235)

Spin—中醫藥臨床證據報告的新挑戰

王家瑩 王俊峰 商洪才(1244)

熱敏灸循證評價與臨床轉化

熊 俊 陳日新(1248)

心血管中成藥超說明書用藥循證評價方法和程序的建立

劉 瑩 商洪才(1253)

針刺治療功能性便秘研究中校正填補值的模式混合模型方法

劉 巖 李新龍 商洪才 等(1258)

中醫臨床證據的轉化策略—決策輔助工具的研制

牟 瑋 翟靜波 李 杰 等(1261)

中醫藥治療功能性胃腸疾病臨床試驗研究方案及病歷設計思考

李 博 郭玉紅 胡 晶 等(1268)

針灸臨床證據轉化的模式與路徑探析

趙天易 陳 波 李 博 等(1274)

復方中藥的國際化發展策略

張曉雨 商洪才(1279)

專題——腦血管病中醫干預方案優化與評價方法研究

論“益髓醒神”針刺方案治療中風后失語的理論內涵

常靜玲 黃 幸 呂天麗 等(1487)

社區慢病管理模式的現狀與思考

于 瑤 高 穎 柳紅芳 等(1491)

腦卒中偏癱患者皮層下運動通路腦功能連接變化特點的fMRI研究

姜思竹 譚中建 陳 穎 等(1495)

從腦腎相關理論探討中風病急性期臨床治療的思路

唐 璐 張明慧(1500)

急性缺血性中風證候要素演變規律與ASPECTS影像特征的相關性研究

賴新星 康利高閣 劉 強 等(1504)

中風病注冊登記研究模式特點與發展思路初探

董興魯 高 穎(1508)

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失語癥的臨床與療效機制研究現狀

張斌龍 常靜玲 高 穎(1512)

專題——兒科疾病證治方藥研究

消渴糖尿病證治條辨

常 克(1727)

紫草制劑防治尿布皮炎的臨床研究進展

李 陳 常 克(1733)

引火歸元法治療小兒紫癜性腎炎血尿(肝腎陰虛證)的療效研究

蔣鳳艷 常 克(1739)

121例成都地區學齡期兒童抽動癥患兒的中醫體質調查分析

李貝婷 常 克(1743)

麻杏石宣湯治療小兒濕熱咳嗽72例臨床觀察

李高恩 常 克(1747)

關于紫草油和復方紫草油對照研究的文獻分析

李 陳 常 克(1751)

二天湯防治兒童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緩解期氣陰兩虛證的臨床研究

彭文禹 韓姍姍 楊 靜 等(1755)

基于數據挖掘的常克教授治療紫癜性腎炎用藥規律研究

趙麗萍 常 克(1759)

專題——中醫藥防治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理論、臨床、標準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對冠心病痰濕證理化指標的權重研究

段 飛 胡鏡清(1989)

雪蓮通脈丸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管內皮影響的臨床研究

任小娟 祝 婕 張秀芬 等(1993)

舌苔客觀測量的研究進展及問題分析

許偉明 王傳池 胡鏡清(1997)

基于“五行圓運動”,論冠心病之“痰瘀互結”

韓 蕊 周 海 林明欣 等(2001)

從“痰瘀互結”看病機的時空屬性

佟 旭 胡鏡清(2005)

淺談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及內質網自噬在冠心病痰瘀互結證中的研究意義

王 琛 胡鏡清(2009)

從脾論治氣虛血瘀證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研究

張松峰 鄭 直 石 洪 等(2014)

專題——基礎與臨床相結合,促進針藥復合麻醉研究與應用

針藥復合麻醉在甲狀腺手術中的臨床應用進展

賈怡童 陳 征 羅 芳(2269)

電針復合不同麻醉方式對腦血管支架置入術患者術中及術后恢復的影響

趙春美 謝思寧 張 晴 等(2274)

電針治療腰麻后尿潴留的療效觀察

高寅秋 時金華 李辛潔 等(2280)

甲狀腺手術針刺麻醉應用指南

高寅秋 時金華 劉俊嶺 等(2284)

甲狀腺手術針藥復合麻醉應用指南

高寅秋 時金華 劉俊嶺 等(2288)

無氣管插管針刺復合藥物麻醉下心臟瓣膜手術的臨床應用規范

周 嘉 陳彤宇 袁 嵐 等(2292)

專題——中藥“毒、效”整合分析研究

中藥附子毒效多維評價與整合分析的思路與實踐

彭 成(2543)

附子神經毒性研究進展

潘校琦 彭 成(2551)

附子心臟毒效的多維評價和整合分析研究進展

謝曉芳 彭 成(2555)

附子品種的抗病性及根表真菌多樣性研究

高繼海 王 偉 謝曉芳 等(2563)

基于“毒-效整合分析思路”探討有毒中藥附子的物質基礎

熊 亮 彭 成 繆璐琳 等(2568)

基于毒效整合分析的附子藥動學、藥效學研究

李蕓霞 彭 成(2579)

有毒烏頭類中藥的毒效網絡整合分析:思路與方法

韓 波 黃 維 謝 欣 等(2585)

“973”專題——“上火”的機理與防治研究

上火的由來、定義及其研究思路

謝冠群 錢俊華 范永升(2869)

氧化應激與實熱“上火”的相關性研究

李思敏 包 潔 汪琴靜 等(2872)

基于iTRAQ技術研究滋陰降火方藥知柏地黃丸對陰虛“上火”SD大鼠血清蛋白組的影響

劉昌銘 毛連根 楊 粟 等(2876)

黃連解毒湯對大鼠上火牙齦炎的治療作用

張方博 張 毅 李德鳳 等(2881)

“上火”人群中Activin A、E-selectin的差異表達研究

汪琴靜 徐 莉 包 潔 等(2885)

知柏地黃丸對陰虛“上火”證血清抗炎凝血蛋白的影響

毛連根 劉昌銘 楊 粟 等(2889)

杭城大學生“上火”癥狀分布及誘導因素研究

鄭衛軍 何月暉 謝冠群 等(2892)

基于iTRAQ技術的中醫實熱“上火”血清蛋白質組學特征分析

陳 娟 徐 莉 謝冠群 等(2897)

自制白及涂擦劑對上火模型——豚鼠口腔潰瘍模型的影響

楊京京 包 潔 錢 穎 等(2902)

理論研究

對中醫學“因地制宜”治療原則的探討和分析

蔡明財 嚴雪梅 呂偉鳳 等(272)

不同時期臟腑辨證理論內涵差異初探

任北大 張保春(277)

怔忡臟腑辨證的內涵與體會

高嘉良 陳 光 何浩強 等(517)

五行學說的發生認識論解釋

邱春華 賈春華(521)

中醫“肝郁克脾”病機新解

胡俊媛 王 階 廖江銓 等(746)

《傷寒論》第15條新解

康鵬飛 鄭豐杰 李宇航(750)

基于巨噬細胞泡沫化探討脾病“脈道不利”的科學內涵

張會永 閔冬雨 賈連群 等(1000)

《癲狂條辨》從痰論治癲狂的學術思想

孫文軍 鄭 琴 田 青 等(1004)

淺析《云笈七簽》與中醫養生

常 久 蔣力生(1517)

基于“分級用藥”理論的經方溫陽止痛藥應用

張凱文 李成衛(2598)

絕經綜合征的應激學說

王鐵楓 劉雁峰 辛明蔚 等(2602)

李東垣用藥組方規律探究

楊浩宇 黎詠麟 曲保全 等(2606)

臨床研究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醫藥聯合外治法的臨床研究

朱麗華 陳尚雅 李和根 等(34)

補腎健脾方內服治療膝重度骨關節炎的隨機對照研究

王海雄 桑志成 溫建民 等(37)

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缺血性腦中風療效觀察

劉月秋 劉 輝 杜 衛(42)

益氣活血方對慢性臟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

李 征 肖凌勇 于 勤 等(45)

助陽通便湯治療津虧腸燥氣滯證便秘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

魏 妮 梁靖華 孫林梅 等(49)

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痰濁痹阻證對于心肌血運重建的影響

單自琴 許劍婕(53)

消瘀康膠囊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血腫吸收期的神經功能影響

宋 靜 孫國鈞(57)

中西醫結合治療2期以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54例療效評價

李春亭 羅保平 尹 紅 等(61)

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哮喘急性發作的療效評價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李 琳(64)

益腎化濕顆粒聯合纈沙坦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臨床研究

張 玥(68)

川芎清腦顆粒治療偏頭痛(風濕蒙蔽,瘀血阻滯證)的臨床觀察

黎明全 艾春玲 張杰文 等(71)

補腎活血化瘀法對子宮內膜異位癥血流變學及性激素水平的影響

張 兵(76)

大株紅景天注射液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臨床研究

曹 兵 丁 奇 劉熙鵬 等(79)

通竅化栓湯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及機制的探析

蔡 靜 朱廣旗(83)

骨松健骨方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肝腎陰虛證)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謝指標的影響

范鑫梅 陸成龍 孔西建(87)

功能鍛煉聯合中藥薰洗和手法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治療中的應用

鄭璇燕(91)

養血舒筋湯配合臥位平衡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及對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影響

劉東錢 胡 迪 尚榮安 等(96)

養心氏治療氣虛血瘀型冠心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林 欣(100)

補腎化瘀法聯合沙利度胺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療效研究

吳 楠 霍 聰 常 赫(104)

壯骨伸筋膠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研究

王立山(109)

運用疏肝合營法治療卒中后抑郁的相關性研究

吳 穎 顧自悅(112)

健脾調肝溫腎方干預對腹瀉型IBS患者血清炎性反應因子及5-羥色胺的影響

汪正芳 賈 玉 侯亞男(116)

地黃杜仲湯聯合羥基脲對老年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預后的影響

曹 巖 王 勃 陳 妹(281)

加減二陳四物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124例臨床觀察

蔡小旗 蔡媛媛 謝紅丹(285)

異甘草酸鎂聯合熊去氧膽酸治療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臨床研究

鄭金萍 趙 英 張伯鵬(289)

補腎生骨顆粒對腎虛血瘀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BMD、E2、BALP、N-MID的影響

王麗麗 房經武 王金國(293)

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及對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

陳子前 馬太平 刁 虹(299)

參苓健脾胃顆粒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泌素及免疫功能影響

吉文龍 楊 君 邢海龍(303)

中藥對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管內皮的保護作用

曹 磊(306)

調壓活絡方治療H型高血壓的療效及機制研究

盧 艷 王艷輝 王海濤(310)

“三仁湯”湯劑聯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治療支氣管哮喘“肥胖伴哮喘”表型患者71例臨床研究

孟廣松 周繼樸(315)

中藥與舒樂安定治療高血壓病患者睡眠障礙的比較研究

王 莉 楊 峰(319)

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臨床療效觀察

張 玥(323)

中醫補中益氣法調治氣虛質老年原發性高血壓80例臨床觀察

耿 雷 張樂樂 張 澤(327)

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致不孕患者采用中藥內服、艾灸與西藥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

李金燕 唐 嫄 姚 玲(331)

健脾生血片與多糖鐵復合物膠囊治療妊娠期缺鐵性貧血的臨床對比研究

何 麗 高江河 趙 剛(334)

從炎性細胞因子與Dickkopf-1變化研究補腎活血方對絕經后膝骨關節炎的干預作用

李明曦 張繼勝 侯秀娟 等(338)

中醫藥辨證治療脾虛型青春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51例臨床近遠期療效研究

潘虹虹 王小曼 牛向馨(343)

活血通絡法治療血瘀型偏頭痛85例臨床觀察

毛 燕 李立華(348)

養心健腦方對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及相關生物標記物的影響

朱華榮 熊新軍(352)

膽石癥術后聯合中藥制劑對患者血清總膽汁酸及預后情況的影響

高 瑛 石坤和 顧 淵 等(355)

中醫治療宮頸糜爛的臨床效果探究

李娉婷 徐國峰(359)

參菝抗瘤液聯合化療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觀察

潘迎英 許 純(362)

祛瘀接骨飲對骨折愈合過程中鈣磷指標的影響

晏 梅 趙淑婷 李建強 等(525)

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人心腦血管病用藥研究

邢 軍 李 玲 郭 穎 等(529)

中藥“平調湯”治療圍絕經綜合征140例臨床觀察

張翠英 瞿惠珍 朱海燕 等(533)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多中心療效評價研究

姜之炎 王雪峰 王立寧 等(536)

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膝關節滑膜炎42例臨床觀察

劉 源 王敬威 郭艷幸 等(540)

益氣散結方聯合恩替卡韋治療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

楊 麗 張艷春 劉曉冉(543)

大柴胡湯加減聯合生長抑素對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李小梅 鹿 偉(547)

糖腎灌腸方治療糖尿病腎病慢性腎功能不全臨床療效觀察

陳 茜 馮程程(550)

補腎活血方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臨床觀察

朱立國 展嘉文 馮敏山 等(554)

三子養親湯加味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臨床研究

張鴻雁 古春穎 李 霞(55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醫證型與ALT、HBV DNA及肝組織病理的關系

劉麗麗 張國梁 劉永華 等(562)

逍遙丸、歸脾丸治療老年期閾下抑郁癥療效觀察

李 賽 許筱穎 郭霞珍 等(566)

對2種中西醫結合的化療方案治療老年初治肺結核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

宋鎖言 蔣海琴 王 君 等(570)

中西醫結合治療深度燒傷后殘余創面的臨床觀察

溫春泉(573)

便通膠囊防治胸腰椎骨折術后便秘的隨機對照研究

傅蘭清 胡亞俊 翟 莉(576)

健脾生血片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合并貧血臨床觀察

左新河 牧亞峰 趙 勇(580)

養陰祛風法治療小兒肺陰虧虛型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療效觀察

胡錦麗(582)

健脾疏肝降脂方治療單純性肥胖的臨床療效及對瘦素脂聯素的影響

盛昭園 胡粵杭 劉 杰 等(587)

健脾清熱活血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對腸黏膜屏障修復的隨機對照研究

趙文韜 吳金萍 王業皇(591)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變化與脾虛濕熱證的相關性分析

楊 芳 葛桂萍 曹紅艷 等(595)

健脾理氣法內服聯合外用中藥治療餐后不適綜合征臨床觀察

肖 旸 陶 琳 吳 希(598)

益母草注射液聯合格丹及欣母沛在前置胎盤剖宮產術后出血中的應用及安全性分析

段艷芳 張學玲 趙明陽 等(602)

加味四妙勇安湯顆粒劑治療間歇性跛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療效

吳 昊 胡家才 周 甜 等(753)

缺血性中風從“痰瘀”論治的臨床研究

楊友高 苗 圃 秦維山 等(757)

46例膿毒癥患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觀察

王若暉 李 卉 梁 群(761)

逍遙丸對亞健康-免疫-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薛銀萍 李 蓮 張 沖(765)

化濕通竅方霧化術腔對鼻竇炎鼻內窺鏡手術患者康復的療效分析

羅 苗 周 玉 岳 艷(768)

中藥保留灌腸對慢性盆腔炎療效及炎性反應因子的影響觀察

李麗娟 符吉芬(772)

足痹通絡方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

陳翠芝 王亞瓊 裴友翠(776)

益氣養陰化瘀解毒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臨床觀察

謝晶日 孫 濤 張 冰(780)

補中益氣湯聯合酒石酸托特羅定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

丁 毅 趙建華 翟新宇(783)

中西醫結合應用于閉合性肋骨骨折并血氣胸150例效果分析

趙 媛 楊 光 張 丹 等(786)

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

董其坤 王志剛 李文平 等(790)

三黃瀉心湯聯合奧美拉唑治療對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療效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楊 婷(794)

中西醫結合治療燒傷后瘢痕增生的臨床觀察

溫春泉(797)

康力欣膠囊聯合辨證中藥維持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臨床觀察

周雍明 關念波 謝燕達 等(800)

中藥外敷法對輕中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WOMAC評分和VAS評分的影響

李 華 方志遠 柏立群 等(803)

通心絡聯合瑞舒伐他汀鈣片、拜阿司匹林治療高脂血癥伴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療效觀察

倪正仙 高懷林 謝傳星 等(807)

加味黃連溫膽湯對冠心病患者的療效及對C-反應蛋白的影響

范 晨 葉 芬 李 穎 等(811)

健脾生血顆粒治療骨科擇期手術貧血的臨床觀察

傅蘭清 胡亞俊 郭小娟(815)

小兒熱速清顆粒聯合抗生素治療小兒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臨床觀察

高翠敏(819)

消糜膏對宮頸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宮頸局部EGF、IL-1β、TNF-α表達的影響

任國平 王保蓮 畢春燕 等(822)

中藥聯合無環鳥苷治療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療效分析

陳子燕 李慶生(825)

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對QTd和血漿NT-proBNP水平

曾文軍 李海濤 高彥文(829)

郭連澍教授經驗方“丹梔通竹方”治療中風后抑郁癥的臨床研究

孟憲璞 肖麗梅 張素霞 等(833)

中醫藥綜合療法在全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鎮痛的臨床研究

張 凱 王 波 洪漢剛(837)

生化湯治療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療效及對RhoA、ROCK蛋白的影響

朱云霞 楊華升 王 明 等(1007)

基于TCM-PRO-PHD量表的芪藶強心膠囊改善老年COPD致PHD穩定期患者生活質量的臨床觀察

王福琴 劉 政 李成偉 等(1011)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復發與其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研究

劉 芳 周德生 賀海霞(1014)

小兒熱速清顆粒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發熱的療效觀察

齊孟瑚(1018)

益氣通痹湯對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

夏 裕 鄭壁偉 李平寶(1021)

基于傷寒六經辨證治療獨居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效果分析

徐金亮 張沁園(1025)

手厥陰經電刺激聯合醒腦靜注射液對腦性昏迷患者療效及對神經功能的影響

劉四新 崔國勝 劉 剛(1029)

丹參注射液聯合肝素治療胎兒生長受限的臨床療效及對孕婦血流變的影響

任國平 王保蓮 畢春燕 等(1032)

中醫外治MHD患者皮膚瘙癢臨床研究

邊紅萍 張勝榮 王小琴(1037)

養心氏片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觀察

李景揚(1040)

養心氏片在131碘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中的療效研究

吳力翔 劉 娜(1042)

益氣活血通絡法聯合參芪復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老年患者療效

慈 慧 黃 飛 陳福安 等(1044)

復方紫草油治療小兒紅臀癥45例的臨床研究

陳格格 肖 飛 王 玲 等(1047)

龍牡壯骨顆粒在治療絕經期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臨床觀察

傅蘭清 胡亞俊 王 玲(1049)

參附注射液穴位注射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和6MWD的影響

馬文苑 裴中美 丁奇龍 等(1053)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方治療絕經女性膝骨關節炎111例療效觀察

張 秦 陳愛萍 邵培培 等(1057)

宮廷正骨手法聯合腰脊神經后內側支阻滯治療腰椎小關節綜合征60例療效觀察

胡勇文 戚晴雪 甄鵬超 等(1061)

丹紅注射液治療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力衰竭的對照研究

陳劍峰 薛書峰 段卡丹 等(1065)

益心舒膠囊對急性心肌梗死后焦慮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影響

高建步 李玉東 楊守忠(1068)

丹紅注射液與長春西汀聯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綜合評價

侯 新 牟稷征 王麗霞(1072)

神經肌肉電刺激聯合補腎壯骨湯治療對股骨骨折術后患者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劉 洋 宗 濤(1077)

異甘草酸鎂聯合白芍總苷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并肝功能異常的療效及對免疫功能和肝功能的影響

王 淼 楊 盼(1081)

化療聯合參麥注射液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細胞免疫及腫瘤惡性程度的影響

羅麗華(1085)

益心舒膠囊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分析

王 前 高建步(1090)

健脾抑瘤方聯合化療治療初治或復治晚期結直腸癌

河文峰 龍順欽 鄧 宏(1282)

內消連翹丸治療原發干燥綜合征的臨床研究

陳愛萍 張 秦(1286)

參赭培氣合吳茱萸湯治療肝胃虛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觀察

謝相智 許國磊 吳欣芳 等(1291)

解郁平肝湯治療高血壓合并焦慮癥肝郁化火型的臨床觀察

任勝洪 石燕芳 李 青 等(1294)

復方青黛膠囊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療效及對血清炎性反應因子的影響

龐 娟 葉婷婷 舒朝霞(1298)

益氣瀉肺沖劑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

郭學軍(1302)

腎衰寧膠囊治療慢性腎衰竭早中期患者的療效及對腎功能指標的影響

孫順輝 李 波(1306)

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的臨床治療效果研究

王煜坤 馮桂陽(1310)

小兒化毒散治療小兒便秘98例的療效觀察

鄭植彬 陳慶梅 趙厚睿(1314)

致康膠囊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CRP的影響

李 雯 訾鐵營 吳 娟 等(1317)

康復訓練與舒筋活血洗劑聯用對踝關節骨折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及炎性因子的影響

劉維統 楊景帆(1320)

復方皂礬丸對化學治療所致粒細胞減少癥臨床療效及部分機制研究

張澤文 王端旭 林文杰 等(1324)

透刺聯合桃紅四物湯對靜止期瘀血性面癱的臨床研究

孫 博 張佳佳 劉源源(1328)

正骨散聯合功能鍛煉對膝骨關節炎的治療效果及對膝關節功能的影響

王 強 趙興瑋 張紅川 等(1332)

清熱祛濕健脾方抗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的研究

魯艷平 鄭娟麗 楊從意 等(1336)

茵梔黃顆粒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效果分析

李 妍(1340)

六味地黃湯加中醫體質辨識治療中老年性陰道炎效果分析

楊 莉(1343)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

左振魁 韓佳瑞(1347)

王氏保赤丸聯合微生態及鋅制劑治療對小兒遷延性腹瀉血清及結腸灌洗液相關指標的影響

李 霞 吳嘉嬰 周小建(1350)

益氣養心湯對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及對患者心功能、心肌酶譜的影響

謝 磊 楊嘉珍(1354)

復方紫草油治療嬰幼兒濕疹的臨床療效觀察

鄧麗華 肖 飛 王 玲 等(1358)

丹參川芎嗪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炎性反應因子的變化

賈 銣 陳運轉 祝 偉(1361)

健脾益肺法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的療效研究

王安琦 李秀蘭 任展能 等(1364)

基于健脾疏肝法觀察超聲藥物透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0例

蘇冬梅 李樹斌 李軍祥 等(1368)

以彩超為基準觀察中藥外洗對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

刁 宏 劉 婕 楊會林(1371)

燈盞生脈膠囊治療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臨床和電生理研究

王厹東 黃海軍 趙 虹 等(1375)

花藤子顆粒聯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研究

李 樂 趙晶晶 馬華安 等(1380)

半夏瀉心湯治療結直腸癌術后肝脾不和證的臨床研究

李應杰 邱曙光 梁 君(1523)

柴胡疏肝散化裁聯合雷貝拉唑腸溶片治療胃食管反流病臨床觀察

王月平(1527)

淺析腎主藏精的中醫證型與男性生殖激素及ADAM評分的關系

李玉秀 許筱穎 王竹風 等(1531)

健脾生血顆粒治療腫瘤化療相關性貧血臨床觀察

宋恩峰 吳紫紅 梅莎莎 等(1534)

養心氏片治療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失眠的臨床療效觀察

姜先昭(1538)

疏血通注射液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療效及對微循環及血小板狀態的影響研究

張晶晶 楊 瑞(1540)

扶正消瘤湯輔助化療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腫瘤標志物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周世繁(1544)

調心理氣法對絕經綜合征臨床療效觀察

岑 怡 徐竺婷(1547)

婦科千金片聯合克羅米芬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合并不孕的療效觀察

周綿莉 毛 惠 喻小蘭(1551)

黃芪桂枝五物湯輔助治療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影響

姜 淼 張鳳杰 佐炳會 等(1555)

銀屑靈片對尋常型進展期銀屑病肥胖患者血清瘦素及Wnt5a的影響

鄧家侵 何梓陽 劉全知 等(1559)

止喘靈注射液霧化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療效觀察

張利云 劉利利 王 偉(1562)

中醫辨證論治聯合化療治療肺癌的臨床研究

代 忠 田立霞 陶豐娟 等(1566)

金匱腎氣丸輔助治療對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

張 靜 陶志國 許保海(1569)

益氣溫陽活血通絡藥物治療80歲以上老人PCI術后心絞痛的療效觀察

陳少軍 佟琦媛 張 寧 等(1573)

疏肝散合湯劑治療代償性肝硬化患者的臨床效果

朱錦妍 陳智敏 楊俊莉(1576)

膝骨性關節炎(骨痹)患者中醫體質與臨床證型的調查研究

黃明輝 宋進良 陳彥軍 等(1580)

產后抑郁癥的中醫證型和方藥規律

許琳潔 鄭 瑀 施 蕾 等(1583)

固元湯對糖尿病腎病微循環障礙的影響

杜文森 王玉玲(1587)

雙輕顆粒加減聯合行為干預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臨床研究

陳珺明 田淑霞 韓永龍 等(1590)

血脂康對介入術后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患者預后的影響

張建國 朱正炎 馬軍力 等(1594)

丹參多酚酸對全髓關節置換術后血流動力學參數的影響

謝曉勇 李 智 龔 駿(1597)

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進展性卒中臨床研究

吳玉芙 劉曉紅 郭偉成 等(1601)

銀僵I號治療壞死性淋巴結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靳汝輝 黃子慧 鈕曉紅 等(1604)

牡蠣散合生脈飲對氣陰兩虛型甲亢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肝功能的影響

袁 婕 李 紅 崔 艷(1608)

銀杏黃酮苷與復方丹參片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心電圖、心功能、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對比分析

宋 媛 都 雯 馬 蕾 等(1764)

膝關節骨關節炎經中西醫不同療法的對比研究

高 志(1767)

桃紅四物湯治療子宮腺肌癥痛經的臨床療效觀察

王金香 王愛麗 梁 虹(1771)

溫陽利水化淤法聯合腹腔化療治療胃癌腹膜轉移性腹水的療效分析

尹 寧(1774)

定喘止咳湯聯合布地奈德混懸劑治療嬰幼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療效與安全性分析

吳惠君 劉天媚 王儷湛(1778)

益氣養陰活血方治療氣陰兩虛血瘀型2型糖尿病腎病早期的臨床觀察

姜嫄嫄 趙文景 指導老師:夏 軍(1781)

健脾宣肺法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慢性咳嗽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葛玥銘 李 為 趙 毅 等(1786)

基于“腸-肝軸”腸道菌群調節觀察當歸芍藥散加味治療肝硬化的臨床療效

劉禮劍 楊成寧 沈飛霞 等(1789)

大蒜素膠囊聯合康復新液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療效觀察

范美君 王金齡 馬 鍇(1793)

中藥聯合化療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近期臨床療效分析

周莉莉 張鳳鳴 王 紅(1796)

基于“肺鼻同治”研究麻杏石甘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療效及機制

馬登殿 孫聚興 馬林祥(1800)

益心舒膠囊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分析

唐宏霞 董陸玲 王新婷 等(1804)

參虎半夏湯提高IIIB-IV期胃癌化療療效及部分機制研究

馬亞麗 馬純政 劉培民 等(1808)

芪參益氣滴丸聯合曲美他嗪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療效觀察及對其心肌和血脂的影響研究

李 佩 劉 鵬 張 鵬 等(1812)

截瀉湯加減對急性腹瀉的治療作用及對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王永莉 薛 明 田新峰(1816)

益氣補腎止喘湯聯合西藥對小兒哮喘的療效觀察及對血清ET-1、NO、CEC水平的影響

賈 銣 張雅琴 祝 偉 等(1820)

血脂康膠囊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高脂血癥的療效及對血脂、炎性因子的影響

鄒 敏(1824)

宣肺通竅湯聯合微波治療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對照研究

張朝梅 陳雪梅(1828)

荷芪散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伴胰島素抵抗的臨床研究

劉 玲 趙恒俠 李惠林 等(1832)

加味旋覆代赭湯對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性及臨床安全性的研究

李運峰 盧華峰 張德麗(1836)

雷公藤多苷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及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

周瑞琴 李小巧 楊艷琴(1840)

消心痹方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臟功能及心率變異性的影響

張竹華 翟軍鵬 戴 梅 等(1844)

茵陳五味湯對新生兒感染性黃疸的療效及作用機制

薛 明 王永莉 達春水(1848)

自擬養胃護心湯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癥狀緩解期食欲減退的療效觀察

劉曉玲 張愛軍 李 洋 等(1852)

“破、和、補”平樂正骨辨證理論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圍手術期的應用

劉立云 王璘琳 劉又文 等(1855)

螞蟻通痹膠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340例臨床觀察

郭海明 郭來旺 邢建月(1859)

溫腎化濁、逐瘀通絡為主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觀察

宋誦文 曾 琦 吳新民 等(2019)

蘇黃止咳膠囊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臨床療效

黃穎鋒 孫廣信 周麗娟 等(2023)

芪藶真武湯對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及血漿腦鈉肽的影響

仇 軍 張 勇 郭宏杰(2028)

百令膠囊對糖尿病腎病胰島素抵抗及VEGF的影響

郭 艷 于 磊 趙曉蘭(2032)

猴頭菌提取物顆粒治療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耿文婧 李 雪 趙 敏 等(2036)

頸根部扳機點按壓法在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

付本升 丁 宇 喬晉琳 等(2039)

復方丹參滴丸應用于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及對CRP和BNP的影響

王德良 李 然 李建強 等(2043)

米非司酮聯合小金膠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

張媛媛 李 麗 薛 娟 等(2047)

補陽還五湯對氣虛血瘀型急性腦梗死患者高凝狀態的影響

羅世希 陳虹年 張相鋒(2050)

PKP聯合中成藥治療高齡陳舊性不穩定型骨質疏松腰椎骨折的療效觀察

閆江濤 閆長紅 趙松海 等(2054)

清胰湯輔助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的療效

彭 卓 萬 林 張 瑞 等(2058)

中藥排石飲結合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輸尿管結石的療效觀察

韓東江(2062)

柴胡桂枝湯聯合西替利嗪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療效及對炎性細胞因子的影響

張朝梅 陳雪梅(2065)

DM超乳術后患者應用芪明顆粒聯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普拉洛芬滴眼液在預防術后黃斑中心凹厚度增加中的作用

趙智華 李科軍 趙曉彬 等(2069)

三黃煎劑改善乳腺癌患者手術創面炎性反應狀態30例臨床研究

周 君 葉小舟 唐 甜 等(2072)

鱉甲煎丸對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和基質金屬蛋白酶-2的影響

徐玉玲 羅宏偉 丁 沛(2077)

內外兼治法對血瘀氣滯型腰痛病腰腿痛癥狀改善的影響

石 雷 林新曉 李立華 等(2080)

從cTnI探討強心方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保護作用

凌 望 張 蕾 程大雁 等(2084)

配伍活血化瘀理氣類中草藥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

陳 君(2088)

鴉膽子油注射液對Ⅲ期胃癌的療效及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譚寶利 張進儒(2093)

中藥在無痛人工流產術后預防感染中的應用

丁永芬 程 玲(2096)

中藥泄濁除痹湯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療效及安全性分析和抗炎作用機制

陳 睿 趙 萌 朱利利(2101)

滋陰調經顆粒治療肝腎陰虛型圍絕經期功能性子宮出血的臨床療效

高世華 李 俊 張永麗(2105)

特定冬季服用補腎中藥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骨吸收影響的研究

李建軍 蔡榕琪 孟依臨 等(2109)

養陰清肺湯治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研究

宋菊芯 胡旭東 張釗旺(2297)

“鳳香洗液”對高危HPV感染者和CINⅠ患者宮頸局部體液免疫的影響

李小寧 劉 霞 桂曉鳳(2301)

柴胡解毒湯聯合干擾素治療慢性乙肝的療效和對細胞因子的影響及機制

石中全 馬麗華 李國利 等(2306)

止痛散及TDP照射在腰椎間盤疼痛患者輔助治療中的應用及安全性分析

尤 陽 唐 偉(2311)

健脾生血顆粒治療小兒缺鐵性貧血臨床療效觀察

苑 赟 裴學軍(2315)

黃連降糖湯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及對血管VEGF的影響分析

沈小璇 李亞娟(2318)

益氣活血膏方對氣虛血瘀型膿毒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凝血指標的影響

張延君(2322)

丹紅注射液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療效分析及對患者血流動力學及神經功能的影響

曹櫻花(2326)

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安宮牛黃丸對早期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及血清S100B、CysC水平變化的影響

李雪梅 趙 紅 王星淳 等(2330)

丹參輔助治療對新生兒肺炎患兒的肺功能、凝血功能與血小板參數的影響

董貴勇 李奉國 譚 昶 等(2334)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中醫辨證論治

趙 攀 鄧中陽 王明鏡 等(2339)

志苓膠囊聯合mFOLFOX6方案用于初治老年晚期直腸癌療效及其安全性觀察

蔡艷萍 薛順和(2343)

中西醫結合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療效觀察及其安全性評價

李 彬 羅海霞(2347)

痰瘀并治法治療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疾病療效觀察

白云靜 安廣文 姜德訓 等(2350)

大葉桉煎劑對燒傷殘余創面的效果觀察及其部分機理探析

張文濤 田仁寬(2354)

華蟾素膠囊聯合CAF方案治療中晚期乳腺癌的臨床效果分析

柯 紅 崔 潔 金錦蓮 等(2358)

丹黃祛瘀膠囊中藥保護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臨床研究

商 威 張立新(2362)

紅斑狼瘡I號方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效果

董玉山 謝曉輝 王志文 等(2367)

補中益氣顆粒治療脾氣虛弱型變應性鼻炎30例臨床療效觀察

吳飛虎 齊萬志 王皖湘(2371)

補腎通督膠囊治療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及對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

祁學萍(2375)

自擬中藥熏洗組方在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應用的臨床研究

聞亞平 蔣干超 楊青云 等(2379)

鼻淵通竅顆粒聯合曲安奈德鼻噴霧劑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療效及對鼻纖毛傳輸功能的影響

楚選云(2382)

益心補腎養陰法治療心腎陰虛證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療效及對血脂、心肌酶學的影響

張慶文 楊志瑜(2386)

麻杏二陳三子湯對小兒哮喘急性發作的療效及其對免疫機制的影響

劉新生 達春水 程 科(2389)

龜鹿二仙膠巴布劑治療結直腸癌化療后不良反應的臨床效果

趙 旻 剛麗麗 于 宇(2611)

十全大補湯對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減毒增效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王 健 孫宏普 韓生先 等(2615)

婦炎消膠囊聯合西藥治療急性盆腔炎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童 蓉 劉玉嵚 邢艷霞(2619)

活血利水組方聯合器械光動力療法預防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的臨床效果

牟世祥 李海永 王文瑞 等(2623)

黃龍止咳方聯合西藥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臨床效果

達春水(2626)

中西醫治療聯合丙種球蛋白對新生兒肺炎的療效觀察

邵志英 朱敏蓉 陸 俊 等(2630)

健脾生血顆粒治療缺鐵性貧血的前瞻性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

魏 敏 易念華 吳汝芳 等(2634)

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癥患者臨床特點及證候分析

羅 貞 李勝鰲 聶靜曉 等(2639)

骨康膠囊輔助治療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

許戈輝(2643)

一貫煎組方治療肝腎陰虛型干燥綜合征肝損傷的臨床觀察及機制

姜淑華 胡麗偉 平利峰 等(2647)

顧氏外科“早期置管引流后期負壓吸引”治療深部肛周膿腫臨床研究

裴景慧 王 琛 黃 河 等(2651)

復方苦參腸溶膠囊與谷氨酰胺腸溶膠囊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比較

支亞軍 孟凡冰(2655)

六味地黃丸聯合西藥治療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觀察

張 力 李方玲 馬 麗(2659)

季德勝蛇藥片聯合超聲引導下胸椎椎旁阻滯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效果

劉明珠 李亞洲 劉光東(2662)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炎的臨床效果

金鳳斌 李元博 任 波 等(2666)

應用生物電阻技術評價灸療對血透患者營養不良的干預作用

尉萬春 邱模炎 段 瑤 等(2669)

兒童清咽解熱口服液聯合阿奇霉素顆粒治療小兒急性咽炎肺胃實熱證的臨床效果

胡思源 李新民 鐘成梁 等(2674)

熱毒寧聯合葡萄糖酸鋅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及對細胞免疫學的影響

王麗艷(2679)

婦科千金片聯合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液流變學、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孫建榮 徐 琦(2683)

小青龍湯加減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的臨床效果

李國梁(2686)

加味烏梅湯治療失眠癥患者的臨床效果

邵東海 時以營 張百名 等(2690)

胃潰靈湯結合針灸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及對血清免疫功能蛋白和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

黃少鵬 程宏輝 劉 鎮(2693)

中藥外敷輔助婦科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和與血清炎性因子的關聯

何世梅 黃玉蓉 易 蓉 等(2697)

肺脾腎三臟并調療法對痛風慢性期患者療效的影響

謝 鑫 李 琳 陳 夏(2700)

三桑腎氣湯煮散劑聯合西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臨床效果

戴 勇 曾崎岡 周麗明 等(2704)

射頻消融聯合通絡益腎方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近期療效觀察

王 濤 李武強(2709)

壽胎丸合四物湯聯合孕酮片對原因不明復發性流產患者細胞免疫因子的影響

李麗娟 梁 虹 王愛麗 等(2713)

健脾生血片對比蛋白琥珀酸鐵口服溶液治療妊娠期貧血的臨床療效觀察

劉玉娥 胡亞俊 裴學軍(2716)

婦樂顆粒治療急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對hs-CRP,PCT,IL-2,IL-10水平的影響

徐慧敏 楊 波 朱亞芹 等(2908)

藍芩口服液對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及其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印志霞 蔣 新(2912)

銀杏達莫聯合醒腦靜治療腦出血患者療效及對外周血S100B、神經肽Y水平的影響

王希佳 李 星 周子英 等(2916)

全蝎解毒湯聯合化療對急性白血病患者臨床療效及血常規的影響

張冬梅 于麗華 陳克琪(2919)

加味當歸補血湯對腎虛血瘀型IgA腎病的療效與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劉可先 張可訓 李 紅 等(2923)

中藥自擬方劑聯合無創通氣對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臨床療效

溫敏勇 楊柳柳 夏欣田(2927)

中藥“扶正消瘤方”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和預后

程 曄 周 玟(2931)

清氣化痰湯聯合化療對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痰熱阻肺證患者CEA、CA125及Cyfra21-1水平的影響

龔時夏 尤建良(2935)

亞健康狀態機體免疫功能改變與逍遙丸干預的效果

薛銀萍 李 蓮 程 琦(2939)

補腎活絡方聯合達英-35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腎虛血瘀證的臨床效果

滕 婧 余 俊 廖紅玉(2942)

中西醫治療帕金森病睡眠障礙的效果分析

李 星 王希佳(2946)

百令膠囊聯合呼吸康復訓練治療慢阻肺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氣指標、肺功能的影響

王麗麗 馮 軒 崔婷婷(2949)

千金膠囊聯合金剛藤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觀察

孫燕茹 屈慧啟 王曉娟 等(2953)

加味參芪壽胎湯治療早期先兆流產合并亞臨床甲減的臨床療效及其對外周血中HMGB1、RAGE細胞因子的影響

單其其格 關敬之 韓曉江(2957)

四磨湯治療肝脾不和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

賴曼娜 林汝秀 陳寶田 等(2961)

中藥藥煙熏灸聯合紅光治療肝經濕熱型帶狀皰疹的臨床觀察

劉明珠 劉光東 孫 捷(2964)

應用藥物鋪灸療法辨證治療痛風病78例臨床觀察

鄭新穎(2968)

芪明顆粒聯合人工淚液、非甾體消炎藥滴眼液治療對超聲乳化手術術后干眼癥患者損傷角膜上皮的作用

趙智華 李科軍 趙曉彬 等(2971)

腦益智方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肌張力低下型腦性癱瘓臨床觀察

孫 進 王 君 林曉芬 等(2975)

益腎活血消癥方對子宮肌瘤腎虛血瘀證患者內分泌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謝 偉 張玉立 薛曉鷗(2979)

益氣活血中藥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左室重構及心功能的影響

張 輝 王 寧(2984)

炎琥寧注射液聯合抗病毒治療邪毒侵心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療效影響

王軍偉 楊 光 解 翠 等(2988)

麝香保心丸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的療效及部分機制探討

張 明 王 娟 丁文娟 等(2992)

六郁湯對奧氮平致精神分裂癥患者代謝綜合征的改善作用

楊 玲(2995)

腎衰1號方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146例臨床觀察

傅 博 祁愛蓉 熊國良 等(2999)

桂枝湯加減對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的療效及血清MMP-9和25羥維生素D的檢測

李春鳥 王 鎦(3002)

二仙湯聯合優甲樂對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響

王 震 萬 靜 陳 艷(3006)

自擬祛痹湯合四妙散對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免疫指標的影響

劉會紅 張 偉 李蓮英(3009)

六味地黃丸對更年期綜合征患者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影響

王鈺婷 周咸莉 胡 赟(3013)

復方玄駒膠囊聯合臭氧療法治療骨性關節炎的療效

殷佳寶 翟玉興(3016)

早期腸內營養聯合柴芩承氣湯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觀察

朱 林 陳亞忠(3020)

清熱利濕祛瘀法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局部免疫的影響

黃新飛 寧克勤 王 慶 等(3023)

和血明目片輔助治療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的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馬 健 朱 飛 高 利(3027)

老中醫經驗

馬萬千運用旋覆代赭湯治療呃逆病臨床經驗

張立宏(120)

郭霞珍教授平調扶正學術思想探討及臨床應用經驗總結

許筱穎 李 賽 郭霞珍(124)

呂仁和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藥對挖掘與淺析

劉 婕 馮興中(606)

王居易教授針灸經絡辨證論治診療體系與學術思想探析

陸永輝 黃 毅(610)

張亭棟教授治療白血病發熱的經驗

呂 琨 孫鵬然 徐 巍(843)

魏子孝教授運用“治未病”思想辨治糖尿病前期思路淺析

楊 明 張廣德 魏子孝(846)

張勝容巧用銀翹散治療腎臟病經驗

邊紅萍(3031)

程海英針治咳嗽的思辨

陳 鵬 張 圓 程海英(3034)

李順民教授運用腎衰1號方治療慢性腎衰思路及驗案

楊 棟 李順民 李雨彥(3038)

臨床運用過敏煎加味治療過敏性疾病的經驗與分析

張 琳 吳春艷 郭霞珍(3041)

臨證體會

小兒解感顆粒的臨床應用經驗探討

肖 飛 趙厚睿 彭文靜 等(128)

王小平教授診治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經驗舉隅

陳奎銘 王小平 王徐紅(130)

劉雁峰教授交通心腎法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的經驗淺析

王曉鋒 劉雁峰 李 靖 等(366)

從肺脾論治濕疹

王鐵柱 史 琦 閻 玥 等(369)

探求經方體系藥量原貌,建立經方藥量國際標準

于福年(373)

張聲生教授運用寒熱并用法治療脾胃病的臨床經驗

張 旭 張聲生(850)

陳如泉教授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合并貧血經驗

房璁璁 陳如泉(853)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辨治心悸

董 艷 王 階 高嘉良 等(857)

史大卓教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中醫臨床經驗

張 璇 王培利 柴 華 等(1384)

曠惠桃教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經驗

吳伊瑩 王莘智 顏學桔 等(1388)

鄭偉達教授治療惡性腫瘤學術思想

董文杰 鄭東海 鄭偉鴻 等(1612)

翁維良治療甲亢性心臟病致難治性心力衰竭經驗

張菀桐 翁維良 高 蕊 等(1863)

劉曉鷹教授辨治小兒實熱證過敏性紫癜經驗

王文廣 劉曉鷹(1867)

金針王樂亭經驗方治療緩解期復發緩解型多發性硬化8例的臨床觀察

王春琛 陳志剛 馬昕宇(2114)

翁維良教授治療心臟室壁瘤經驗

張蘭鳳 翁維良(2118)

陳士鐸“升降相依,以升為降”思想的臨床應用——結合老年黑腸病治療的分析

吳春艷 張 琳 郭霞珍(2123)

王暴魁教授補腎祛風法治療特發性膜性腎病經驗舉隅

郭曉媛 王暴魁(2393)

經方在治療腹瀉中的應用

許山鷹(2398)

張瑩雯教授診治腫瘤的學術思想初探

彭艷芳 張瑩雯 葉太生 等(2720)

趙紹琴教授溫病學術思想治療發熱性疾病的應用

孫曉光 馬重陽 翟昌明 等(2724)

蔣健以芍藥甘草湯為主古方新用治療脾胃病

崔 晨 耿 琦 蔣 健(2727)

實驗研究

利濕活血方對高尿酸血癥大鼠血尿酸及抗氧化能力的影響

吳 麗 王林元 劉 暢 等(134)

安神補心膠囊對小鼠大腦內神經遞質影響

陳漢裕 陳鳳麗 林贊檬 等(138)

脈抒對高脂血癥金黃地鼠血脂及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

范佳文 王青春 董文婕 等(142)

培元解郁方對慢性應激BALB/c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TRY-KYN代謝途徑的調節

李海娜 張 靜 李麗娜 等(147)

云南藤黃提取物對人結腸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段琳琳 隋 華 朱 蕾 等(377)

蘇黃止咳膠囊對咳嗽變異性哮喘豚鼠的干預作用研究

高 明 張忠德 李際強 等(382)

電針對抑郁大鼠行為學及海馬β-CaMKⅡ蛋白的影響

尹 平 陳澤欽 韓栩珂 等(386)

肺痿論治干預肺纖維化大鼠肺功能的實驗研

康 荻 李 彧 朱 曼 等(390)

中藥散劑在抗腫瘤轉移實驗中的研究

魏華民 花寶金(394)

平肝止痛顆粒對肝陽上亢型偏頭痛大鼠模型血漿中CGRP和5-HT影響

張偉東 金 曦(614)

丹參酮ⅡA磺酸鈉注射液對兔心肌缺血預處理后血管內皮損傷的保護作用

劉家軍 吳 松 李龍珠 等(618)

不同炮制時間下的西洋紅參對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

李生斌 趙 崢 萬 嬌 等(623)

培元解郁方對急性應激BALB/c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TRP-KYN代謝途徑的調節

張 靜 李海娜 李麗娜 等(627)

刺絡瀉血對高尿酸血癥大鼠血尿酸及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譚 麗 王 寧 趙慧玲 等(631)

復方烏頭微乳皮膚刺激性和急性毒性實驗研究

李玉奎 趙愛俠 趙 琳 等(861)

二仙湯含藥血清對順鉑干預的大鼠卵巢顆粒細胞凋亡調控蛋白bcl-2、bax表達的影響

楊 蕾 王繼峰 牛建昭 等(865)

平纖寧肺顆粒劑對肺纖維化大鼠肺組織中轉化生長因子β1和Ⅰ、Ⅲ型膠原表達的影響

張傳名 茆俊卿 朱琴梅 等(870)

清胰Ⅱ號顆粒劑對急性重癥胰腺炎大鼠胰腺損傷的保護作用

肖青川 蘭天罡 兌丹華(875)

缺血再灌注損傷腦微血管內皮細胞Necroptosis模型的建立

胡艷紅 雷洪濤 王淑艷 等(879)

黃連對糖尿病腎病大鼠腎臟NF-κB及PPAR-γ表達的影響

郭楊志 杜 娟 李向民 等(884)

艾灸對亞急性衰老大鼠胸腺CD4+T細胞IL-2、IL-2Rα、NF-κB和I-κB蛋白表達的影響

崔云華 沈文賓 吳煥淦 等(1094)

刺絡瀉血對高脂血癥模型大鼠血脂、NO及ET-1影響的研究

戰慧敏 趙慧玲 譚 麗 等(1101)

MTT法檢測通絡止痛方對人膝骨關節炎滑膜成纖維細胞增殖的影響

楊黎黎 王慶甫 王 歡 等(1105)

黃芪糖蛋白對膠原誘導性關節炎小鼠脾組織T-bet及GATA-3表達的影響

張 娜 趙俊云 薛慧清 等(1109)

電針“足三里”“腎俞”穴對T2DM大鼠GLUT2、GCK的影響

賈 寧 李 瑞 曹昺焱 等(1114)

針刀干預對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小膠質細胞及IL-1β表達的影響

馬薇薇 郭長青 蘆 娟 等(1120)

立論于肝脾同治研究逍遙散對老年性癡呆模型鼠行為學及神經可塑性的影響

李瓊鋒 杜義斌 趙 義(1124)

穩心丹對MIRI大鼠相關炎性因子的影響

沈曉璞 李秀典 李 冀(1128)

探討降糖消渴顆粒對高脂飲食誘導2型糖尿病腎臟氨基末端激酶信號通路的影響

常智躍 高思華 穆倩倩 等(1391)

姜黃素對兔頸動脈斑塊穩定性及EPCs活力的影響

付 冰 焦曉民(1395)

前列通片促進免疫功能的實驗研究

尹 震 吳燕梅 吳 鋼(1399)

連翹-4味湯散不同提取物對臨床常見致病菌體外抗菌作用研究

王 歡 霍萬學 烏仁圖雅 等(1402)

Th17/Treg細胞在健脾方防治克羅恩大鼠中的作用機制

吳璐一 翁志軍 季 光(1407)

針刀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模型兔的實驗研究

劉廣宇 張曉峰(1413)

健脾活血方對大鼠24 h急性酒精中毒的保肝效應及機制研究

徐 琳 馮 琴 彭景華 等(1616)

隔藥餅灸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大鼠新血管生成的影響

覃 肯 羅薇絮 王 萍 等(1620)

七白散軟膏皮膚毒性的動物實驗研究

張 倩 熊亞敏 王榮帥 等(1623)

自發性高血壓大鼠肝火亢盛證的認知功能變化

王 田 趙慧輝 鄧 冬 等(1627)

小青龍湯對單純型和復合型變應性鼻炎豚鼠模型Th1/Th2失衡的影響

紀雯婷 潘利葉 劉 敏 等(1631)

資生腎氣丸對痛風性關節炎大鼠IL-1表達水平的影響

韓潔茹 解 穎 劉淑蘭 等(1870)

犀角地黃湯對膿毒癥大鼠肝保護作用的影響效果分析

祝麗超 畢 夏 張 錦(1874)

和解泄熱安神法對乙醇依賴癥大鼠戒斷行為的干預研究

張曉霞 楊 玲 薛曉軒 等(1878)

冠心靜膠囊對心梗后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學表現及5-HT的影響

佟 彤 李愛勇 龔 稻 等(1882)

葛花枳椇子配伍使用對醉酒小鼠體內乙醇代謝過程的影響

李怡文 劉 陽 柳海艷 等(1885)

基于不同精神心理應激建立IBS-D大鼠模型的比較研究

張北華 王 微 王鳳云 等(2128)

新加良附方抑制人胃癌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

李 亞 石鳳芹 朱陵群 等(2134)

葛根素對成骨細胞增殖及骨形態發生蛋白的影響

路立花 楊 莉 徐玉榮(2139)

麻子仁丸對便秘型小鼠模型通便功能、胃蛋白酶活性和對淋巴細胞增殖的實驗研究

張澤丹 譚 平(2143)

不同深度針刺“足三里”穴對慢性胃炎大鼠消化及免疫指標的影響

莫涵瑢 王佩倫 張婧怡 等(2147)

電針對慢性束縛應激抑郁模型大鼠不同時段血清ACTH、CORT表達的影響

梁星辰 孫 嵐 王 瑜 等(2151)

補腎益髓方及其拆方對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小鼠腦和脊髓中BDNF/TrkB的影響

師一民 王永強 安 辰 等(2155)

葛根配方顆粒對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響

黃 霆 王安喜 朱曉雨 等(2160)

益氣活血藥物對腦梗死恢復期大鼠c-fos基因表達的影響

王嘉麟 邢 佳 賀立娟 等(2164)

參知健腦方對缺氧致認知功能障礙大鼠腦線粒體損傷的保護機制研究

吳 瓊 張淑靜 張宇晨 等(2403)

桂皮醛對miRNA-146a干擾的骨關節炎滑膜炎性反應影響的實驗研究

王 歡 唐學章 丁海濤 等(2408)

佛香飲治療原發性痛經作用實驗研究

楊新蕊 繆希紅 馮曉靜 等(2414)

益氣活血組方對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及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堿性成纖維生長因子的影響

胡國恒 朱榮華 肖 青 等(2419)

中藥醫院制劑活血益氣方對裸鼠抑瘤作用及小鼠急性毒性的實驗研究

陳 菲 馮英楠 莊 偉 等(2423)

九里香葉對去卵巢大鼠體積骨密度、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骨組織形態學的影響

文 娛 李曉暉 尤文質 等(2427)

洋參御唐丸對大鼠血糖水平、胰島結構及功能的影響

趙大鵬 謝 寧(2431)

護脈散不同給藥方式對長春瑞濱致靜脈炎小鼠療效觀察

邱 敏 李曉清 鄒文娟 等(2434)

羊耳菊水提物對肺炎克雷伯菌所致重癥肺炎大鼠的抗炎效果及機制

李鳳玲(2438)

益氣解毒方基于線粒體保護的抗缺血性腦卒中研究

楊若聰 田朋朋 吳傳鴻 等(2731)

降糖消渴顆粒對實驗性糖尿病大鼠心肌MAPK信號通路影響

趙丹丹 吳 瑞 于 娜 等(2736)

秦七風濕膠囊的鎮痛作用及其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王 梅 唐志書 周 瑞 等(2740)

脈抒降脂及改善急性酒精性肝損傷的作用

方歡樂 黃永剛 楊保德 等(2744)

降糖消渴顆粒含藥血清對INS-1細胞FoxO1表達的影響

莫芳芳 劉海霞 華 靜 等(3046)

黃芪注射液聯合葛根素注射液對2型糖尿病動物KKAy小鼠心臟組織IRE1α和XBP1表達的影響

張淑靜 王 謙 李姝玉 等(3050)

芝麻木酚素對腎型高血壓大鼠的降壓作用及降壓機制研究

胡曉恒 滕 薇(3055)

電針對電刺激硬腦膜偏頭痛大鼠模型5-HT1B受體的調節作用

朱玉璞 裴 培 劉 璐 等(3058)

從高血壓肝火亢盛證的應激變化探討肝主疏泄的生物學基礎

馬雪玲 王 田 劉婧瑋 等(3063)

龍牡壯骨顆粒對糖皮質激素所致大鼠骨質疏松癥作用研究

胡振波 趙 剛 劉惟莞 等(3068)

健脾安腸丸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結腸組織SP、VIP、CGRP的影響

王玉娟 劉維明 張夢宇 等(3071)

針灸經絡

針刺對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臨床療效研究

許鈺波(152)

中醫針灸聯合艾灸三陰交、Foley尿管水囊及縮宮素用于足月妊娠促宮頸成熟和引產的效果比較

楊 柳 謝翠云 韓煥梅 等(157)

針刺結合耳穴貼壓磁珠治療女性黃褐斑的臨床觀察

馬 娜 梁雪松 張 群(161)

針刺回陽九針穴聯合加味補中益氣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李 俊 王 珊 陳 瑤 等(398)

頸性眩暈針灸治療方案的初步優選

張 暉 侯 騰 陸建虎(401)

隔藥餅灸對不同年齡人群機體CD3、CD4及CD8的影響

田岳鳳 董成林 李雷勇 等(405)

陸氏針灸針刺蹺脈改善80例腦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

宋 毅 裴 建 顧敏玨 等(636)

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遺留疼痛的療效觀察

鄧 棟 李亦聰(639)

早期康復結合針刺治療對急性動脈血栓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

馮傳博 李玉奎 劉帥偉 等(888)

針刺與康復訓練不同干預次序對顱腦損傷患者TNF-α、IL-1β表達的影響

李 眺 曾小香 蔣兆榮 等(892)

針灸聯合康復治療對不同程度脊髓損傷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

王曉倩 高 云 高 松(896)

循經推拿聯合康復訓練對腦中風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效果及作用機制

林建忠 鄭文賢 陳建樂 等(899)

火針配合刺絡放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研究

凌耀權 曾祥毅 關銘坤 等(1134)

肝病紅外治療儀聯合針灸對肝郁脾虛型肝硬化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

陳姼姼 陳曉蓉 徐慶年 等(1138)

神闕穴隔姜隔藥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30例臨床觀察

蘇冬梅 李樹斌 白 樺(1141)

應用熱敏灸治療癌性貧血30例臨床療效觀察

白 樺 李伊然 李樹斌(1144)

陸氏針灸治療42例缺血性中風運動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研究

宋 毅 裴 建 沈維娜 等(1149)

銀質針導熱聯合針刀對慢性下腰痛的療效及對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

賈中鑫 王學鋒(1417)

平衡針法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治療腦卒中偏癱臨床觀察

崔 娜 姜 瑾(1421)

言語訓練配合“顳三針”治療中風后構音障礙療效觀察

楊 玲 郭耀光 李德華 等(1425)

耳穴貼壓對失眠患者PQSI及ESS量表影響的臨床觀察

王澍欣 侯 樂 李均平 等(1429)

推拿配合持續冰敷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及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

王靜華 劉武巖 謝博多 等(1432)

針刀聯合射頻、臭氧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

賈杰海 董妍含 丁 宇 等(1436)

針刀-整脊技術治療頸源性頭痛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

喬晉琳 丁 宇 張秀芬 等(1439)

日常天灸與三伏天灸對陽虛質哮喘患者的療效及體質影響的研究

羅 力 陳遠彬 陳小紅 等(1637)

推拿手法配合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研究

程五中 陳 平 陰祖新 等(1641)

無痛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的臨床研究

周利劼 李 婕 馬 文 等(1645)

針刺運動療法對膝骨關節炎患者療效及關節功能的影響

王海華 劉愛國 王 欣(1648)

中醫針灸推拿加牽引治療老年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

歐正龍 曾祥永(1652)

針刺聯合康復訓練對運動性膝關節損傷周圍肌肉的組織構建和生物力學的治療研究

寧 凱 郭 瑞(1890)

針藥結合對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免疫球蛋白的影響

張 印 鄧 媛 劉 玎(1894)

針刀松懈術聯合手法治療脊柱側彎的臨床觀察

聶 宇 周納新 吳星火(1898)

針刺聯合低溫沖擊法結合康復訓練對鼻咽癌放療患者頸部肌肉纖維化和生命質量的影響

古琨如 余芳菲 王 婷(1901)

理氣活血化瘀通絡中藥治療功能性便秘的療效和安全性

董青軍 李 鋒 姚一博 等(1905)

功能性腸病和腸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和大小的變化

漆學智 陳李圳 闞 宇 等(1911)

針灸干預血液透析患者肌肉痙攣及抽搐的療效分析

胡江平 于國俊 程 新 等(1915)

腕踝針聯合血府逐淤湯治療急性腰扭傷的臨床效果及其對血液學炎性反應指標的影響

黃朝衛 楊 洋(2168)

小針刀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髕腱炎的臨床療效評價

耿家斌 李敏清 彭慶娟(2172)

“智七針”對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及其部分機制研究

羅 萌 楊 梅 曾 勇(2176)

精灸聯合匹維溴銨治療脾腎陽虛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療效

李湘力 蔡敬宙 薛 丹 等(2179)

針灸聯合超短波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

欒 宇 王獻軍(2443)

溫針灸對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賀小卉 張少明(2447)

針刺聯合更年補腎祛瘀湯治療絕經過渡期肝腎陰虛證的療效

王寶成 許才明 白長川(2450)

針灸聯合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對患者血清IL-1β、MMP-3及TNF-α水平的影響

宋圣閣(2453)

穴位貼敷聯合常規抗結核治療對復治性肺結核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

姚艷紅 李 菁(2749)

耳穴貼壓聯合早期假飼對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溫麗娜 孫 樺(2753)

小針刀和針灸結合電針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

陳 磊 楊瑞萍 馬火傘 等(2757)

針刺結合資生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效果

張玉紅 馬 玲(2760)

溫針結合抗痙攣支具治療痙攣性偏癱的療效

閆志強 李國君 陳素菊(2764)

針刺結合普羅布考對缺血性腦血管病伴頸動脈斑塊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炎性因子的影響

曹櫻花 陳 櫻(2767)

浮針結合理筋正骨法治療單純頸、腰椎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

鄧 棟 鐘啟騰 李亦聰(3074)

耳穴聯合腰夾脊穴對椎間盤源性腰痛急性發作的即刻效應

畢圣潔 鄭文賢 林建忠 等(3078)

針灸、電針聯合小針刀綜合治療頸性眩暈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妥金芳 楊 丹 馬火傘 等(3082)

舌三針聯合低頻脈沖電刺激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舌骨喉復合體動度的影響

陳鳳俠 關艷霞(3085)

耳穴在老年腰椎術后患者的鎮痛療效及神經相關肽和心臟功能的研究

章沁丹 尹衛娟 楊慧慧 等(3089)

推拿敷貼對遷慢性腹瀉患兒消化吸收功能作用的研究

王紅娟 郭 凱 肖和印 等(3093)

腹針對原發性高血壓療效及其對晝夜節律與自主神經功能及心肌能量消耗的研究

童芬芬 馬 振等(3098)

溫針灸聯合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及對MMPs的影響

陳 娟 沈 娟 陳 政 等(3102)

針刺聯合涼血消瘡飲治療濕熱蘊結型痤瘡的臨床療效及對TNF-α和IL-6的影響

黃朝衛 解翠林 石 年 等(3106)

中藥聯合針刺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研究

黃 正 馮 輝 張子峰 等(3109)

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效果分析

黃蓬輝 顏 景 陳燕雪(3114)

針刺肝經聯合載藥微球治療原發性肝癌36例療效觀察

李 睿 馬俊華 張鵬程 等(3117)

針刺風池穴對高血壓病的臨床療效觀察及對TNF-α的調節作用

尤 陽 高 霞(3121)

內熱針聯合云克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及其對患者IL-1和TNF-a水平的影響

訾 璐 王 玉 周晶冰 等(3124)

中藥研究

3種不同基質對黃連素軟膏體外透皮吸收的影響

時 琳 郭桂明 王 敏(164)

參梅健胃膠囊制備工藝研究

陳衍斌 張曉紅 劉 峰(168)

HPLC法測定銀黃片中黃芩苷和綠原酸的溶出度

王 敏 賀 蕊 龔慕辛 等(408)

心腦蘇顆粒成型工藝優選

汪銅芳 張詠梅 李姍姍 等(411)

刺萆薢石油醚部化學成分研究

黨小琳(643)

北京地區種植不同種源的柴胡藥材質量分析

薛文峰 劉長利 陳 炎(646)

HPLC法同時測定護肝顆粒中的槲皮素、山柰素和異鼠李素的含量

王建平 汪銅芳 陳曉峰 等(903)

香樸順氣顆粒的制備及質量評價

張 旋 辛玲歌 張媛媛(906)

健脾止瀉寧顆粒的長期毒性研究

陳 犁 呂姍珊 譙志文 等(1154)

基于文獻計量分析川芎有效成分藥理作用研究

李 丹 李彥文 王俊文 等(1161)

不同種類酒炮炙對牛膝飲片指紋圖譜的影響

吳國學 張振凌(1443)

殼聚糖的修飾方法及應用

屈懷東 閻雪瑩(1447)

基于指紋圖譜評價麻黃湯中藥物的成分分析研究

余新華 周 虹 邵永生 等(1656)

基于HPLC分析柴胡黃芩配伍的主要化學成分研究

戴培慧 馬瑞蓮 高佳麗 等(1660)

芒果葉提取物芒果苷安全性評價Ⅰ:安全藥理學試驗

王 勤 郝二偉 譚珍瑗 等(1664)

芒果葉提取物芒果苷安全性評價Ⅱ:小鼠及犬急性毒性試驗

王 勤 郝二偉 譚珍瑗 等(1668)

芒果葉提取物芒果苷安全性評價Ⅲ:長期毒性試驗

郝二偉 王 勤 譚珍瑗 等(1671)

芒果葉提取物芒果苷安全性評價Ⅳ:遺傳、生殖毒性試驗

郝二偉 王 勤 譚珍瑗 等(1679)

養陰安神顆粒提取工藝優選

袁柳萍 羅霄山 孫冬梅 等(1918)

響應曲面法優化超聲-輔助提取玉米須多糖的工藝研究

侯敏娜 李永梅 辛 新(1923)

電針和圓利針治療制動致膝關節功能障礙兔模型的治療效果

陳紫岳 黃怡然 李 娜 等(1927)

香鱗毛蕨95%乙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朱沖沖 彭 冰 曾祖平 等(2183)

紫草的古今炮制與應用

張歷元 李元文 張豐川 等(2186)

基于ITS序列位點特異性PCR鑒別桃仁與苦杏仁

高琳惠 尹 艷 李 佳 等(2190)

中藥飲片丹參表里關聯的研究

田紅林 劉兆龍 孫 蕓(2195)

清肝化瘀方質量標準研究

吳 桐 張巧麗 姚樹坤(2457)

星點設計優選歸紅活血凝膠膏劑基質處方

徐如冰 馬政瑤 賈永艷(2462)

通脈散瘀凝膠提取物平衡溶解度及表觀油水分配系數的測定

劉曉燕 馬海玲 張詠梅 等(2466)

雙辛鼻鼽散提取工藝研究

沈建梅 孫 娜 杜微波 等(2470)

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不同來源水翁花中的2種活性成分

邱宏聰 陳 昭 柴 玲 等(2474)

葛芪顆粒的質量標準研究

呂玲玲 鄭 嵐 謝 松(2478)

白花蛇舌草對大腸癌耐藥細胞microRNAs表達的影響

林久茂 李瓊瑜 嚴兆坤 等(2771)

黃連多糖中單糖組成的HPLC-MSn法快速識別

張亞麗 高 簡 苗祥貞 等(2775)

紫甘藍提取液對人乳腺癌細胞生長和遷移的抑制作用

徐穎倩 曾 雪 唐 倩(2779)

一測多評法與外標法測定養血止疼丸中3種丹參酮類成分

武愛玲(2783)

陳皮精準煮散飲片與市售飲片的質量

莫結麗 張 靖 宮 璐 等(2786)

枳殼精準煮散飲片質量的均一性

黃 娟 張 靖 宮 璐 等(2791)

不同促滲劑對蒿甲醚軟膏體外透皮吸收的影響

王 敏 董雪榮 李 靜 等(2795)

裸花紫珠片治療熱(瘀)毒證的證病結合臨床研究

丁正香 朱 沛 尹天雷 等(3128)

冬蟲夏草水提液和醇提液HPLC指紋圖譜分析

錢正明 孫敏甜 李 華 等(3133)

娑羅子中有效成分的藥理學及臨床應用

楊 名 裴曉華(3138)

冬蟲夏草寄主昆蟲及其飼養技術研究進展

李文佳 張宗耀 李全平 等(3142)

基于指紋圖譜技術分析四神丸中吳茱萸的有效成分

烏曰根 王 陽(3151)

黃芪白術配伍前后黃芪化學成分分析研究

張建偉 龐幗敏 麥國榮 等(3154)

思路與方法

北京地區支氣管炎發病與干支運氣及氣象要素的關聯性研究

郝 宇 湯巧玲 張 軒 等(172)

針灸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療特點文獻分析

張 雪 劉志順(176)

腎炎康復片聯合西醫常規療法治療糖尿病腎病有效性的Meta分析

王 榮 張 蓮 艾金偉 等(180)

《傷寒論》八綱辨證量化思維的方證解析

范東東 鄭豐杰(186)

基于循證醫學的重癥肌無力中醫文獻質量評價研究報告

徐 鵬 呂志國 張 影 等(191)

50例肺癌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后舌脈象參數的變化

黃云勝 許迎烈 蘇建華 等(194)

唐啟盛教授治療老年抑郁障礙的用藥規律研究

孫文軍 張雅杰 指導:唐啟盛(198)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中藥物的先煎與后下之我見

徐 東 蘇玉貞 楊 麗 等(202)

應用德爾菲法篩選腦卒中肢體運動功能障礙適宜針刺穴組

莊朝安 葉曉倩 徐 穎 等(414)

從長鏈非編碼RNA角度探討針灸治療IBD的效應及調節機制

顧沐恩 吳煥淦 劉雅楠 等(417)

上海社區中老年糖調節受損人群中醫證素研究

丁 曄 劉姍姍 陳清光(424)

出生時間與后天罹患肺癌的關聯性研究

郝 宇 顏 隆 張天星 等(428)

桂枝加葛根湯治療頸椎病的系統綜述與META分析

黃熙杰 陳 明(431)

中醫藥服務貿易的復雜性研究

朱 晨 汪曉凡 孔軍輝 等(650)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卒中的關系及中醫證候要素演變分析

鄭 碩 張允嶺 孫靜宜 等(655)

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顫患者228例中醫證候要素分布特征

呂新會 李 軍 史 瑋 等(66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遠期后遺癥)中醫PRO初量表的條目篩選

李 健 盧麗芬 楊宏巍 等(666)

基于102例慢性蕁麻疹用藥特點分析

王麗新 李建紅 賈苑凝 等(671)

類風濕關節炎證候診斷標準研究

白云靜 陳 竹 申洪波 等(677)

玉液湯治療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

陳紅霞 李雙蕾 鄭景輝(680)

基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腹瀉型和便秘型腸易激惹綜合征針灸使用規律

鄭桂芝 李 晗 周次利 等(684)

苓桂劑“方-證要素對應”解析

王町囡 鄭豐杰 孫 燕(689)

葛根湯治療頸椎病隨機對照文獻研究的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

黃熙杰 陳 明(694)

本草綱目藥物警戒數據庫設計與應用研究

石 琳 董春茹 張 冰(909)

淺談溫熱藥物在濕熱病治療中應用

邱 巖 李宇航(912)

臨床醫學倫理審查中的風險與防范機制研究

王 巖 蔡迎彬 朱 琳(917)

臨床常見病與耳鳴發病相關性的調查分析

劉 岱 冀美琦 田珊珊 等(920)

韓國傳統知識門戶(KTKP)分析與中醫藥對策

賈世敬 柳長華 孫 嘉 等(925)

口腔干燥綜合征常見證候及證候要素文獻與臨床研究

丁 洋 韓建民 陶 琳 等(929)

徐小圃診治小兒丹痧學術思想探析

周亞兵 吳 敏 虞堅爾(933)

基于語義表達的中藥概念數據模型構建

劉麗紅 朱 彥(936)

《本草綱目》草部藥物藥性與禁忌反惡解毒相關性研究

石 琳 董春茹 張 冰(1166)

中醫體質偏頗與慢性疲勞綜合征的關系研究

李立華 仇 軍 劉 聲 等(1171)

中醫整體化醫療模式及臨床路徑在胎動不安(先兆流產)中的應用評價

戴小萍 戴海青 廖寶珊 等(1175)

現代化信息管理模式下中藥房處方調劑差錯淺析

孫桂鳳 孫 釗 陳福安(1179)

中醫典籍英譯質量評價要素的探討

劉 明 范琳琳 汪 順 等(1182)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

仉曉燕 李 靖(1451)

河北省社區居民對中醫“治未病”的認知現狀及發展策略

郭建恩 高 飛 高占華 等(1460)

傳統中醫方劑苓桂術甘湯全背景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劉艷飛 劉 玥 姚賀之 等(1466)

中醫證候臨床評價的探討

孫瑞華 李 歡 徐 凱 等(1470)

段行武教授“辨病論治”尋常型銀屑病用藥特點分析

王麗新 賈苑凝 陳廣山 等(1475)

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轉移狀態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臨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劉 靜 陸德銘(1479)

多囊卵巢綜合征合并胰島素抵抗的中醫證型特征研究

李 娟 吳婉婷 宋金龍 等(1684)

基于數據挖掘中醫治療精液異常用藥規律研究

張 碩 吳嘉瑞 劉鑫馗(1688)

女貞子成分抗骨質疏松的潛在作用靶點虛擬篩選

戰 美 周家杰 吳琪聰 等(1693)

針灸治療鼻淵同功穴規律的文獻復習

曹 方 李 鐵 哈麗娟 等(1698)

尋常型銀屑病中醫三證型形成與皮膚組織中JAK1/STAT3信號通路關系的研究

張潤田 陳 曦 李玲玲 等(1702)

青海地區更年期綜合征發病機制及證候特點的相關研究

鄧 穎 黃紅英 馬玉芳(1933)

小兒腸胃康顆粒治療小兒腹瀉療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馬 融 付 竹 曾憲濤 等(1936)

氯胺酮成癮者的中醫病理因素研究

劉新愛 童秋玲 宮 璞 等(1941)

中醫治未病對亞健康人群健康狀況影響的研究

孟昱林 張海艷 宋寶國 等(1945)

霧霾相關呼吸系統疾病的中醫認識與治療

沈 熠 蘇 鑫 姚斌彬 等(1949)

基于文獻計量學和社會網絡分析的哮喘當代中醫學術團隊研究

李 蒙 吳玖斌 徐鵬翔 等(1954)

新疆地區高血壓早期腎損傷脾腎陽虛型的機制

安樂君 葛 麗 李晶潔 等(2200)

中藥飲片處方的規范性與用藥合理性分析

管 濤 董永強(2204)

中風病中醫綜合方案的依從性評價研究

房位昊 劉 強 周 莉 等(2207)

關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復方中藥新藥臨床試驗設計的考慮

周 貝 呂 祥 何曉紅 等(2211)

基于CNKI數據庫的中醫藥治療慢性蕁麻疹文獻計量學分析

包 蕾 王 琦 閔佳鈺 等(2215)

炙甘草湯加減方治療心房顫動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

謝冰昕 李樹斌 馬麗華 等(2219)

以痛瀉要方為基本方治療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療效的系統評價

王詠梅 時亞娟 王維國(2223)

唐山市2 683例健康體檢者中醫體質狀況調查分析

孟昱林 宋寶國 張海艷 等(2228)

基于路志正醫案數據挖掘清化濕熱法核心用藥研究

楊鳳珍 張小平 劉宗蓮 等(2232)

中藥改善原發性骨質疏松性腰背痛療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笪巍偉 馬 勇 趙永見 等(2482)

2型糖尿病患者中醫體質類型分布特點及與相關危險因素的關系研究

沈 艷 唐 紅 周 端(2487)

《慢性胃炎中醫臨床實踐指南》的特色和臨床解讀

卞立群 李振華 李保雙 等(2492)

斑蝥酸鈉聯合化療治療進展期胃癌的Meta分析

孟 慧 孫 旭 念家云 等(2496)

陸懋修重訂戴天章《廣瘟疫論》探微

付 鵬 楊東方 莊文元(2501)

現代骨科臨床應用補腎壯筋湯的Meta分析

趙 赫 俞 興 唐向勝 等(2504)

結直腸癌術后患者氣虛證的兼夾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廖凌虹 魏 丞 崔 歡 等(2509)

中藥房調劑質量監管對中藥處方的合理性及其臨床用藥安全性的影響

張紅梅 高素強 王志軍(2514)

中藥產業區域品牌構建研究

王 晶 李昕雪 潘 昡 等(2799)

基于德爾菲法的四季調養原則

陳欣燕 賴月紅 梁嘉恩 等(2803)

類方衍化關系內涵分析及形式化表達

朱 彥 高 博 崔 蒙(2809)

基于28則醫案數據探析勞瘧的治療

祝遠遠 孟 璽 陳 聰 等(2814)

嶺南骨傷科流派學術傳承研究

劉 軍 洪坤豪 潘建科 等(2817)

基于關聯規則的凌昌全教授治療腫瘤常見中醫辨證分型的組方規律

汪 猛 姚 婷 張逸雯 等(2821)

多系統萎縮患者的證候規律(167例)

王粟實 陳 路 王 垚 等(2827)

荊花胃康膠丸聯合質子泵抑制劑和抗生素調治Hp相干消化性潰瘍的Meta分析

岳蘇陽 丁 欽 閭永健 等(2831)

《黃帝內經》中養生術語的英譯:以“德”字為例

鄧珍珍 沈 藝(2835)

海南地區缺血性中風病急性期證候的演變規律

張冠壯 黃宏敏 許玉皎 等(2838)

中醫藥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同發展探究

王 晶 李昕雪 潘 昡 等(3158)

老年2型糖尿病肌少癥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及其與并發癥、生活習慣的關系研究

石 勱 金江麗 陳 禹 等(3162)

基于數據挖掘總結李順民治療慢性腎衰竭經驗

林韋翰 戈 娜 郭維加 等(3167)

海南地區中風病患者急性期中醫證候的分布

張冠壯 黃宏敏 許玉皎 等(3175)

冠心病中西藥聯用交互作用分析方法的思考

姜眾會 孟閆燕 楊巧寧 等(3179)

規范與標準

由醫療器械國際標準化特點試論中醫醫療器械國際標準化發展

徐曉婷 張海明(1186)

中醫藥健康旅游等級劃分與評定標準研究思路

胡廣芹 龐國明 佘延芬 等(1191)

熱敏灸技術操作規范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熱敏灸專業委員會(1959)

海外中醫藥

中醫藥文化在美國發展現狀及展望

趙慧玲 吳 云 劉新燕(436)

中國針灸在美國的發展現狀及展望

劉新燕 趙慧玲 吳 云 等(700)

西班牙中醫服務與醫療保險覆蓋現狀

周 冰 南繼紅 陳 薺 等(2236)

綜述

脾失健運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機制探討

尹曉嵐 唐旭東 王鳳云 等(207)

中藥浙貝母藥用源流及發展概況

朱曉丹 安 超 李泉旺 等(211)

中醫腹診的研究進展

戴 寧 李 峰 關 靜 等(217)

中醫藥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機理研究概況

睦順姬 葉秀蘭 姚 敏 等(222)

中醫辨治小兒遺尿的古往今來

龍軍穎 劉曉鷹 肖 飛 等(225)

小兒汗證的中醫研究進展

吳 碧 魯艷芳 裴學軍 等(229)

中醫藥治療抗精神藥物引起多汗癥的研究進展

朱春青 駱利元 劉蘭英(233)

中醫藥對肺纖維化大鼠肺組織超微結構的影響

丁玉文 李瑞琴 金 艷 等(237)

中藥干預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的循證研究進展

劉 靜 林 謙(440)

納米材料體外細胞毒性研究現狀與展望

汪保林 邱 慧(446)

針灸干預癌因性疲乏基礎及臨床研究進展

嚴一成 周慶輝(452)

舌診儀的發展及其在舌診客觀化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李丹溪 關 靜 李 峰(456)

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進展研究

崔 娜 周鴻飛(461)

高磷血癥致慢性腎臟病血管鈣化的研究及治療進展

石凱峰 張 寧 劉世巍 等(465)

人參的本草考證及現代研究綜述

王 月 翟華強 魯利娜 等(470)

健脾生血顆粒(片)治療各型貧血作用解析

趙 剛 張雪瓊 裴學軍 等(474)

痛風的中醫辨證論治研究進展

毛古燧 黃傳兵 汪 元 等(477)

刺五加治療血管性癡呆的機制和前景

周 珂 譚 勇 劉忠第 等(704)

中藥復方抗氧化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張立敏 安紅梅(708)

甘麥大棗湯抗抑郁研究

譚 賽 黃世敬(712)

中醫非藥物療法對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及晝夜節律的研究進展

李紅奇 李朋朋 韓一栩 等(716)

脈壓與心腦血管疾病及靶器官損害的中西醫研究進展

王瑞茵 黃鐵群 張 晉 等(940)

近5年針灸延緩衰老的機制研究述評

陳 琳 吳巧鳳 楊明曉 等(944)

汗證新議

侯丕華 王瑞茵 張 晉 等(947)

消化性潰瘍的研究進展

楊 藝 孟憲生(951)

基于代謝組學方法的中醫證候分類研究進展

趙超群 劉 暢 劉 平 等(956)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及藥物治療研究進展

張琳琳 宋宛珊 王 凱 等(1200)

銀屑病針灸治療研究進展

李瑞婷 王曉麗 張云璧(1204)

當代名中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經驗集萃

孫 振 李 屏 周曉東 等(1484)

中醫脈診學現代化研究

林炳岐 關 靜 戴 寧 等(1706)

健脾補腎化瘀降濁法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理論及療效探析

唐宏霞 王新婷 董陸玲 等(1711)

龍牡壯骨顆粒強筋壯骨作用綜述

郭小娟 王 玲 趙 剛 等(1715)

丹參酮ⅡA對心血管系統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

曹慧敏 吳 瑾 賈連群 等(1718)

針刺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研究進展

李 韜 何敏媚(1723)

蛋白質組學在中醫證候學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王新賢 殷海波 姜 泉 等(1965)

腸道菌群失調與脾虛型結直腸癌之間關系的研究進展

戴玲玲 侯愛畫 毛俊俊 等(1970)

中醫對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認識及治療現狀

鄭入文 蔣 靜 寧艷哲 等(1974)

精神情志對炎癥性腸病影響的作用機制及中醫藥干預對策的研究現狀

傅志泉 李 珍 趙思宇 等(1979)

表皮生長因子影響舌苔形成的機制研究進展

唐義爽 毛羽豐 趙 瑜 等(1985)

龍葵堿抗腫瘤作用及機制

閆 霞 鄭佳露 胡 兵(2241)

艾煙在艾灸中的作用機制及安全性

惠 鑫 黃 暢 王 昊 等(2246)

環磷酰胺誘導的小鼠骨髓抑制模型及中藥對其防治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王成龍 趙東峰 楊志烈 等(2252)

針刺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研究進展

李瑞麗 傅金英 于勝男 等(2258)

理血類中藥在治療尋常型銀屑病中的應用

王明星 王 燕 趙京霞 等(2263)

多囊卵巢綜合征合并胰島素抵抗的針刺治療

袁小慧 陳心思 鄧詩婷 等(2518)

輕微型肝性腦病的研究進展與中醫治療

郭琲婷 郭曉霞(2522)

中風后抑郁的中醫藥研究進展

崔艷杰 孟智宏 張春紅(2527)

龍牡壯骨顆粒健脾和胃作用綜述

郭小娟 王 玲 趙 剛 等(2531)

中醫藥調控腫瘤干細胞的研究現狀

熊思會 萬 莎 譚 溧 等(2535)

疏風解毒膠囊在臨床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歐 強 寧惠明(2539)

IgA腎病中醫藥的實驗研究

趙明明 李劉生 于子凱 等(2842)

腕踝針治療疼痛類疾病的臨床應用及機理探析

馬莉莎 周慶輝(2847)

基于大數據的中醫藥臨床研究

陳 澈 井含光 孟慶剛(2851)

多模式耳穴貼壓療法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效果

田秀燕 尹麗麗 王海榮 等(2855)

代謝組學在中藥注射劑研究中的應用概況

徐文峰 徐 碩 吳學軍 等(2860)

邱佳信教授健脾類復方胃腸安在胃癌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陳偉霞 陳 彬 竹永寶 等(2864)

天麻治療高血壓病研究進展

單雅蒙 王 洋 徐貴成(3182)

非藥物療法治療慢性偏頭痛的研究進展

趙洛鵬 劉 璐 李 彬(3186)

糖尿病潰瘍的中醫內治法精準辨證和治療研究進展

陳朝霞 趙京霞 張金超 等(3190)

中醫藥保護腹透患者殘腎功能的研究展

張璐蕓 陳萬佳 鄧躍毅(3194)

發揮臨床經典優勢,促進風濕病療效不斷提高——訪973 項目首席科學家、浙江中醫藥大學原校長范永升教授

范永升教授,浙江金華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主任 中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浙江中醫藥大學原校長。973 項目 首席科學家,全國首屆名中醫,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浙 江省特級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第四、五批全國 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范永升教授在辦公室

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 員,國家中醫藥支撐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常 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 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 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風濕病分會副會長,浙江省中醫藥學會 副會長等。

國家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帶頭人,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風濕病臨床重點專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金匱要略學科帶頭人、中醫風濕病協同創新中心負責人、臟痹重點研究室負責人。從事中醫教學、醫療、科研四十余年, 主要圍繞《金匱要略》、風濕病開展研究工作。先后承擔國家973 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課題、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等國家級課題5 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及教學成果二等獎各1 項,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 項、二等獎1 項,發明專 利9 項,編著《素問玄機原病式新解》、主編《科學走近中醫》、《浙江中醫學術流派》以及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教材《金匱 要略》等著作、教材13 種,發表《關于爭論與中醫多元發展》、《結締組織病治療五法》、《涼血散血滋腎益陰治療系統性紅 斑狼瘡》、《中醫臨床基礎學科若干問題的思考》等學術論文80 余篇。

記者:范校長,您好,您從事風濕病研究多年,也是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風濕病臨床重點專科帶頭人,請問 《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對目前臨床有哪些特殊作用,與風濕病有什么關系?

范教授:一般而言,張仲景的《傷寒論》針對外感病創立了六經辨治方法,《金匱要略》則針對內傷雜病建立了臟腑經 絡辨治方法,而葉天士的《外感溫熱篇》、吳鞠通《溫病條辨》則分別提出了衛氣營血、三焦辨治溫熱病的方法。這些臨床 經典共同構成了中醫外感病和內傷雜病的辨證施治理論體系,直到今天對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康復、預防等方面依然 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啟悟性,已成為培養中醫人才的行業共識。毫無疑問,我們今天臨 床上需要用臨床經典的理論、方法、手段、方藥等來診治和預防疾病。但更值得重視的是我們要從臨床經典中探求難治性 疾病的治療手段與方法。屠呦呦研究員能夠成功從中藥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療瘧疾,也是得益于葛洪《肘后方》的啟 發。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王辰院士將《傷寒論》麻杏石甘湯和《溫病條辨》銀翹散的加減方,用于治療新型H1N1 流感,獲 得與達菲相當的療效。其論文發表在2011 年國際醫學界著名雜志《內科學年鑒》上。既體現了用臨床經典方治療新發傳染 病,又反映了經典方劑間的協同效果。當前臨床上出現的新發傳染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及免疫功能失調引起的系統 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難治病,大多病因復雜、病程長、癥狀繁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傷寒論》《金匱要略》 《外感溫熱篇》《溫病條辨》中診治疾病的思路與規律以及這些經典著作對某些難治病類似病狀與治療的論述,都為我們尋 求有效的治療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借鑒與參考,只要我們認真探索,完全有可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為難治病的治療開 辟新的路徑。

現代醫學的風濕病包含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皮肌炎、干燥綜合征、白塞病、硬皮病等病癥。風濕病名 其實源于《金匱要略·濕病篇》“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就風濕病而言,既與《金匱要略》中的濕 病、歷節病極為相似,又與《傷寒論》《外感溫熱篇》等有密切關系。譬如硬皮病患者出現的雷諾氏癥與《傷寒論》用當歸四逆湯治療手足厥寒,脈細微欲絕的血虛寒厥證非常 接近。系統性紅斑狼瘡表現出面部紅斑、皮疹、口腔潰 瘍,也與《金匱要略》的陰陽毒、《外感溫熱篇》的血 熱發斑非常吻合。可見,《金匱要略》《傷寒論》《外感 溫熱篇》等臨床經典與風濕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值 得探究。

范永升教授在人民大會堂領科技進步獎

記者:范校長,請問中醫藥治療風濕病的現狀如 何?存在哪些問題及其對策有哪些?

范教授:中醫藥治療風濕病通過中醫界同道近三十 年左右的不懈努力,療效得到不斷的提高。中醫藥治療 風濕病有特色與優勢已逐漸被醫學界所認可。中醫藥治 療風濕病具有下列特點,一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為主的 論治方式,即先按現代醫學標準診斷疾病,再根據病人 不同階段、不同癥狀,辨別證型,針對證候而治。臨床 上有些醫生以基本方為主,靈活化裁施治,其實也體現 了辨證論治的思想。二是多種手段并用的綜合療法,臨床上針對關節肌肉疼痛等癥,采用針藥并行,內服與外治同用,旨 在提高療效。還有的湯藥與中成藥交替使用,均為了適合病情需要。三是中西醫藥并用。風濕病目前臨床上普遍使用糖皮 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這些藥物大多起效快、易于控制病情,但長期使用易引起高血糖、柯興氏征、骨質疏松、感染等 癥,而加用中藥治療,可減少其不良反應,故臨床上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同時,加服中藥已十分普遍。在風濕 病臨床診療研究方面,一是治療風濕病的中藥新藥不斷涌現,如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的昆仙膠囊、正清風痛 寧、復方雷公藤片、益腎蠲痹丸、尪痹顆粒、寒濕痹片等,為臨床應用提供了多種選擇。二是制定了部分病證的臨床診療 路徑與指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后組織全國風濕病專病研究組制定了輕型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病的臨床診療路徑,中華中 醫藥學會組織風濕病專委會制定了類風濕關節炎病證結合診療指南。這些路徑、指南的出臺為臨床規范診療提供了依據, 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是綜合起來,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風濕病的中醫臨床治療及其研究,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主要體 現在:一是缺乏有效中醫治法的深入挖掘,二是缺乏系統優化的診治方案,三是缺乏中西醫治療的有機協同,四是缺乏完 整而科學的療效評價標準,五是缺乏系統的療效機理闡明。為此,我認為應該相應開展下列五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從古籍、 民間療法中挖掘整理有效的風濕病中醫治療的方藥與手段,這是繼承與發展中醫的重要途徑。“草藥一劑,氣死名醫”、“高 手在民間”,這些說法值得重視。二是系統梳理現有風濕病的治療方法,以病種為單位,采用臨床驗證的方法進行優化,將 優化后有療效的治療方法進行推廣。三是 研究制定中西醫有機協同的治療方案。避 免目前臨床上中西醫藥簡單的疊加并用, 真正能達到中西醫有機協同、取長補短, 制定出療效最好,不良反應最小的治療方 案。這將是我國領先世界醫學、造福人類 健康的重要標志。譬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不 同階段、證型的糖皮質激素與中藥協同應 用,系統性紅斑狼瘡妊娠前后的調經助孕 與養血安胎、系統性紅斑狼瘡預防缺血性 骨壞死與益腎活血,這方面的深入研究, 有機結合,必將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增 效減毒帶來福音。四是建立系統而科學的療效評價標準。既能體現現代醫學的療效 指標,又能充分反映中醫體力、情緒、證 候等相關癥狀及體征的變化,這樣才更有 利于治法、藥物、方案的標準評價,為提 高中醫療效打好基礎。五是科學闡釋中醫 治療風濕病的機理,這既是推動中醫學術 的進步,也為推動中西醫風濕病相互交 流,推廣中醫治療風濕病的方法提供支 撐。這五方面相互聯系,如能做好,將會 使中醫風濕病臨床療效得以進一步提高, 并推動該學科快速發展。

范永升教授在醫院風濕科病房

記者:范校長,您好,圍繞提高風濕 病療效您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哪 些成果?

范永升教授在實驗室

范教授:上世紀90 年代前,中醫界 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大多采用清熱 解毒等單一方證治法為主,影響了療效的提高。我從上世紀80 年代末期開始,在整理研究《金匱要略》“陰陽毒”、《外感 溫熱論》“溫病發斑”等文獻基礎上,結合臨床實際,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首先,SLE 患者除表現高熱、紅斑、口腔潰 瘍等熱毒癥狀外,所出現的紅斑、皮疹以及血液流變學指標中存在濃、黏、凝聚狀態和微循環障礙等均與瘀血有關。其次, SLE 患者多有遺傳傾向,并伴有脫發、月經不調等癥與腎虛陰虧直接相關。因此,我率先提出熱毒、血瘀、陰虧是SLE 發 病的主要病機,解毒祛瘀滋腎是SLE 的主要治法。這對提高臨床療效有著重要作用。根據這一治法,我們在臨床上反復探 索,構建了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中西醫藥相協同,以解毒祛瘀滋陰方為基礎,針對不同證候、癥狀、指標進行藥物化裁的 SLE 臨床治療方案,該方案采用多中心、隨機、雙盲、雙模擬、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并通過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 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等17 家醫院進行了推廣應用,共計治療SLE 患者32000 人次,結果表 明,該方案既能提高療效,還能減輕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獲得了良好社會效益。該方案的主要內容, 經專家評審,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治療輕型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路徑,成為國家中醫藥行業臨床路徑標準。我們還 對解毒祛瘀滋陰方從內分泌、免疫、糖皮質激素受體等方面研究其療效機制,2011 年“從毒瘀虛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增 效減毒方案構建與應用”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糖皮質激素的減量及其不良反應的預防,又是風濕病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我們研究了不同劑量激素使用與中醫證候 的關系,發現大劑量激素使用的首始期,病人多表現為陰虛熱毒證,減量期多表現為氣陰兩虛,維持量期多表現為陰陽兩 虛證。為此,我們根據這一規律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開展臨床研究及推廣應用。同樣取得較好療效和社會效益,該項成 果獲2015 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我們還圍繞風濕病的中醫證候,運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開展了一些臨床基礎的研究項 目,并取得一些進展。

記者:范校長,您好,您作為國家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帶頭人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金匱要略學科帶頭人,在臨 床經典的傳承與創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范教授:我們團隊一直重視臨床經典的繼承與創新,尤其圍繞《金匱要略》所做的工作更多,早在上世紀50 年代,學 科奠基人國醫大師何任教授就先后出版了《金匱要略通俗講話》《金匱要略歸納表》。前者將深奧的《金匱要略》原文,用 淺顯的白話表達,使其通俗易懂;后者則將豐富且又瑣碎的內容,提綱挈領地加以歸納。對中醫界學習和繼承《金匱要 略》起到了較好的作用。80 年代初,他又將多年臨床應用《金匱要略》方劑的經驗、體會加以補充、發揮,出版了《金匱 要略新解》和《金匱要略提要便讀》。1983 年,他主持衛生部科研項目——“《金匱要略》整理研究”,選用北京大學圖書 館所藏孤本——元·鄧珍刊本為校勘的底本,悉心校勘,補缺正誤,剖析疑難,歷時4 年,三易其稿,編成《金匱要略校注》一書,成為當今《金匱要略》的最佳版本。該成果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本人牽頭之下,從80 年代中期開始,我們將發表在期刊上研究《金匱要略》的論文,寫成摘要,分門別類,先后 編撰并出版了《金匱文摘》和《金匱要略現代研究文摘》,為《金匱要略》的教學、醫療、科研提供方便。之后又先后主編 了國家中醫藥行業自學考試、成人教育和全日制第七、八、九、十版《金匱要略》教材。在《金匱要略》教材條文下專列 “辨治思路與要領”欄目,闡析張仲景對雜病的辨治思路與要領,促進學生對臨床辨證施治思維與能力的掌握。我們重視臨 床經典的教學與臨床科研相結合,在學校附屬第二醫院開設風濕科病房,將臨床經典的理法方藥應用于風濕病等難治病的 診治,不斷提高臨床療效與課堂教學質量,《金匱要略》先后被教育部評為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2009 年我們團隊 “中醫經典課程繼承與創新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項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記者:范校長,您好,作為973 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請您談談上火項目的研究進展。

范教授:上火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病癥,包括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口渴咽干、目赤等。中醫防治上火有較 好的療效,但上火是如何發生的、中醫治療上火的現代科學機制是什么?一直都沒有明確。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反復的 口腔潰瘍等上火癥狀,往往是某些難治病的早期表現。為此,科技部專門設立了研究專項,由我校牽頭,浙江大學、中國中 醫科學院、天津中醫藥大學參加,所申報的“上火的機理與防治研究”項目獲得批準。我們共設立了上火的辨證標準及其生 物學基礎研究、滋陰降火方藥治療陰虛上火的作用機制研究和清熱瀉火方藥治療實熱上火的作用機制研究等三個課題。

我們首先在浙江和天津開展了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包括浙江省了11 個地市11281 例居民和浙江與天津兩地12627 例在校大學生的上火,發現了上火的常見誘因、癥狀以及證候規律等。課題組經過文獻研究、多輪專家問卷調查以及專家 論證,制定了上火的診斷以及辨證標準。通過專家評審,該項標準已成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的團體標準并向社會發布。

項目組在開展上火的生物學基礎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上火的發生與人體的免疫、能量代謝、微生態等方面具有密切的 關系,主要表現為促進炎癥與抑制炎癥的免疫細胞以及細胞因子的不平衡,人體糖、脂等物質代謝以及細胞能量代謝的紊 亂,腸道、口腔菌群的失調。例如以口瘡為主要表現的上火患者,其外周血中的調節性T 細胞數量增多,表明其免疫受到 抑制;陰虛上火患者血清中載脂蛋白A 明顯升高,脂代謝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上火人群腸道和口腔菌群的種類和多樣性 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上述生物學改變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上火的發病機制。另外,我們還發現了針對上火常見的滋陰降 火、清熱瀉火等方藥,如知柏地黃丸、黃連解毒湯對上述機制也具有調控作用。項目組還開展了上火的中醫辨治以及預防 等方面的工作。

總之,開展對上火的研究,不僅可以明確上火發病的現代科學機理,闡明中醫證候、體質等生物學基礎,還可以探索 上火的防治規律,提高中醫防治上火的臨床效果,預防某些難治病的發生,更好的指導人們養生保健,提高健康水平。

范永升教授和團隊成員在一起

猜你喜歡
療效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止眩湯改良方治療痰瘀阻竅型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冷噴聯合濕敷甘芩液治療日曬瘡的短期療效觀察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臍灸治療腦卒中后便秘的療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夜操国产|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香蕉久久| 丝袜亚洲综合|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二级毛片|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亚洲丝袜第一页| 欧美笫一页|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视频|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九色视频一区| 在线国产欧美|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制服|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aaa国产一级毛片|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高清日韩|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欧美色香蕉|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啪在线91|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天堂网|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成人精品亚洲|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久久综合激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