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科研機構獨家回應《環球時報》,說法出人意料 本報記者 李司坤 本報特約記者 李強
香港《南華早報》一篇關于中國建設“水下監視網絡”的文章1日被印度媒體熱炒。印度幾乎各大新聞網站都轉載了這篇報道,并表達了對印度洋安全的憂慮。事實真如港媒所報道的,中國相關科研機構正在打造一個可為海軍潛艇所用的水下監測網嗎?《環球時報》記者2日獨家采訪了報道中提到的科研機構和相關專家,但他們都否認發表過相關言論。記者查閱資料后發現,這個所謂的監視網絡實際上主要用于大洋科學研究,并不是用于探測潛艇和艦艇的網絡。目前,世界各海洋大國都在搞類似研究,很多數據是公開共享的。
中國打造“水下監視系統”?
《印度斯坦時報》等印度媒體1日報道稱,根據香港《南華早報》的消息,中國已經開發了一個新的水下監視網絡,以幫助其潛艇更好地鎖定目標,同時保護包括印度洋在內的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利益。文章稱,這個已啟動的系統可收集關于水下環境的信息,特別是水溫和鹽度,海軍潛艇可這些數據更準確地跟蹤艦船,同時改善自身航行和定位。文章稱,這個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的項目是“由北京在世界海洋挑戰美國的愿望推動下的空前軍事擴張的一部分”。
報道稱,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去年11月的最新通報中說,經過多年的建設和測試,新的監測系統現在掌握在海軍手中,而且“效果很好”。但中國還有一段路要走,才能與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競爭。文章還稱,這個系統是基于一系列平臺的網絡,包括浮標、水面艦船、衛星和水下滑翔機,通過它們收集來自南海、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數據。這些信息隨后被傳送到三個情報中心——西沙群島、廣東省和南亞的一個聯合設施,在那里進行處理和分析。文章還稱,這套系統不僅具有測量的能力,而且能夠預測任何地點和時間的溫度和鹽度,這一點具有非常高的價值。新的監視系統不僅能提高潛艇目標定位能力,還能使潛艇在復雜水域更安全地行駛。文章稱,隨著海洋競爭升溫,水下監視網絡等工具可能會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相關機構否認港媒報道
《環球時報》記者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官網的“科研活動與科研進展”一欄發現一則發布于2017年11月2日、題為“海洋環境保障系統獲得新進展和示范應用”的消息。該消息稱,一個承擔WPOS先導專項重點任務的科研團隊在海洋環境保障系統獲得新進展,并得到示范應用。從這篇報道中可以發現,被熱炒的“水下監視系統”正式名稱應該是“海洋環境保障系統”。
文章稱,該項目緊扣海上絲綢之路的環境保障需求,系統部署南海-印度洋潛標觀測,開展赤道印度洋動力學研究,通過構建區域立體觀測系統,實現對關鍵海洋動力過程的準確認識,為海
洋環境安全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在融合專項印太海域的航次觀測、潛標資料以及印太海域歷史溫鹽資料的基礎上,建立了印太海域三維溫鹽場現報試驗系統,系統利用實時海面的遙感信息快速推算海洋三維溫鹽場的分布狀況,解決了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業務中有關海洋三維溫鹽場的現報技術。記者縱觀整篇消息,并沒有明確提到該項目與軍方有關。
記者之后又針對港媒的報道向南海海洋研究所進行求證,研究所工作人員在電話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們所里并沒有牽扯到這樣的項目,港媒中接受采訪的研究人員也不是他們所的。對于官網提到的“海洋環境保障系統”,該工作人員稱,這只是一個科學研究,并不是一個監控系統,他們所里沒有發布過港媒報道所稱的消息。
《環球時報》記者又致電港媒文章中提到的相關專家所在的研究所,該所工作人員跟該專家核實后告知記者,該專家并不在相關課題組中,有關潛艇方面的情況他一無所知。該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他們所的人員都沒有對港媒說過該文章中所引用的相關言論,因為他們不是該領域專家。
海洋科研多國都在搞
《環球時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WPOS專項是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的簡稱。WPOS專項官方微博的文章顯示,2015年-2016年深海潛標的成功回收率達到96.2%,這在國際海洋觀測網建設中也是首屈一指的。目前,觀測網已成功獲取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連續2-3年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一方面將為探索研究熱帶西太平洋環流的三維結構、暖池變異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提供寶貴數據資料,提升我國海洋探測和深海科學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將加速我國海洋環境和氣候預報能力的提高,為保障國家的海洋環境安全提供科學支撐。
不過也有中國專家表示,總體上看,在大洋科學觀測方面,中國還落后于美國。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應該大力加強在相關領域的科研力度。▲
環球時報201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