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02年3月21日,大足寶頂山游客中心至牌坊段公路改造,施工單位發現一處瓷器窖藏。窖藏文物有瓷器、紫砂壺及碎瓷片,經初步推斷為明代瓷器窖藏。文章對這批文物作了詳細介紹,并對其年代、窖藏原因作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寶頂山 明代瓷器 窖藏
2002年3月21日,大足寶頂山游客中心至寶頂山牌坊段公路改造,施工時推土機推至牌坊前,推出鐵鍋及瓷盤等。施工方立即停工,并報告景區保衛科。保衛科接報后迅速派人保護現場,并向大足石刻研究院報告,大足石刻研究院當即對所發現的窖藏瓷器進行搶救性清理和調查。現將發現和調查情況簡報于下。
一、窖藏概況
窖藏發現地位于寶頂游客中心至寶頂山牌坊段公路處,距牌坊正面2.1米,左距寶頂小佛灣(又名大寶樓閣、圣壽本尊殿)圍墻11米,右距公路邊緣堡坎2.1米。推土機推土時已將重疊的兩鐵鍋推露出地表。通過現場調查和清理,2件鐵鍋直徑分別為75厘米和61厘米,大鍋內裝有2件瓷盤、1件紫砂壺和若干碎瓷片。從出土現場的調查情況來看,小鐵鍋是覆蓋在大鐵鍋上的,估計埋藏瓷盤、紫砂壺的人為了不讓瓷器被壓壞故用兩鍋來保護。
二、出土器物
窖藏共出土完整器物3件,碎瓷片若干,現分述于后。
雙沿荷葉綠大盤(圖1)1件,現展于大足寶頂博物館。無款識,盤口直徑44厘米,高9.5厘米,盤深6厘米。形體巨大,口沿外撇,外口沿厚1.5厘米,內口沿寬2.5厘米。盤內腹由46片凹形蓮瓣組成。盤內底上凸,飾有模印的纏枝花卉,花紋輪廓較為明顯。足底直徑14.5厘米,高2厘米,圈足底上凸,底內有一圈寬2.5厘米漏釉,漏釉部分顯露出的瓷胎的沙底上可見火石紅氧化鐵紅斑。此盤雖胎體較厚,但做工精細,施釉相當細膩,其荷葉綠釉綠中泛青光。
青花麒麟芭蕉大盤(圖2)1件,已殘缺,無款識。盤口直徑32厘米,高5厘米,盤深3.5厘米。侈口、折沿,沿口寬1.5厘米。矮圈足、內斂,足徑為8厘米,盤底下塌。盤足露胎部分有氧化鐵紅斑,胎體較薄,胎質細密,白釉瑩潤,白中泛青。整個盤采用滿布局的青花圖案紋飾,層次較多,盤口外圈施一圈醬釉,內圈用左右細斜線繪邊,以二道細弦紋飾內沿。內腹壁繪有四朵盛開的纏枝花卉(蘭草、菊花等紋飾),左右對稱,每朵花的姿態各異,整個腹壁用手觸摸能明顯感覺到由好似一瓣一瓣的豎凹形蓮花花瓣組成。底部飾有三道細弦紋框底。此盤結構層次分明,形成不同的裝飾區間,開闊的底部繪制了一頭眼圓睜、扭頭回望、俯臥欲起蹬的麒麟。麒麟頭部繪有不同的卷草紋及火焰紋,尾部繪有芭蕉葉作襯景。盤的外腹壁與口沿、圈足處分別飾有三道細弦紋,外腹壁繪有六朵纏枝蓮花,圈足背脊有切削的棱角和刮削的刀痕,顯露的瓷胎呈現火石紅氧化鐵紅斑。
紫砂壺(圖3)1件,無款識,為圓腹單柄壺,壺口處殘。壺嘴彎短,下腹內收為平底,器型矮胖,頗有穩重感。壺高11厘米,壺口直徑6.5厘米,蓋高3.5厘米。平底圓足,底直徑7厘米,壺身刻有12片蓮花瓣。壺蓋為寶頂形,蓋及柄上刻有花紋。
同時,此次清理出土的碎瓷片約十余塊,大小不等,且不是同一瓷器的碎片。唯有一小塊茶杯底的碎瓷片(圖4)有殘缺的年款,從左至右“制宣”二字十分清晰。
三、窖藏原因和年代探討
該窖藏的出土現場和出土器物中均未見任何表明埋藏原因的文字信息,通過清理和調查,得出以下初步結論。
(一)窖藏的原因及大致年代
窖藏瓷器的原因可能與當時大足的戰亂有關,據《大足縣志》記載:“明末清初戰亂延續數十年,刀兵、饑荒、瘟疫三災并行,大足人口再次銳減,人煙幾無。”[1]除石刻造像幸存外,地面上的財富幾乎無存。從此次發現的瓷器和若干碎瓷片來看,估計掩埋瓷器者也是瓷器收藏的愛好者。戰亂導致老百姓棄家而逃,由于瓷器不便于隨身攜帶,棄物或窖藏于地下是極有可能的,想待戰亂平息后再返鄉掘出。未掘出原因可能是在遷徙過程中全家遇難,或是遷徙他鄉不再返鄉。從明末清初戰事后,大足基本無大的戰事,不至于老百姓棄家而逃。而且據《大足縣志》記載:“大足明以前未見有產鐵記載。”[2]此次窖藏發現了大鐵鍋,所以從戰事和鐵鍋出現的時間,大致推斷此次窖藏時間為明末清初。
(二)出土器物的大致年代
對發掘清理的窖藏瓷器以及碎瓷片的胎料、釉色和青花紋飾等方面進行初步考證,窖藏瓷器應屬同時期遺物。從遺留的碎瓷器片中發現了帶有雙線圓圈的“制宣”年款,而在明宣德年款中以楷書六字雙行排列外圍雙線圓圈最為多見,即“大明宣德年制”[3]。據此推斷帶款碎瓷片留下的帶有雙線圓圈的“制宣”二字可能就是“大明宣德年制”的殘字,而“大清宣統年制”六字雙豎行楷書款,款外并無邊欄[4]。
發現的青花麒麟芭蕉大盤為侈口,腹部呈瓢形,底足甚淺且內斂,盤底足作斜坡狀,明代的大盤幾乎都有這種特點。而且,盤底處的棕眼也是宣德時期瓷器的一個特征。同時,宣德青花瓷的圖案以纏枝花卉為多,盤心繪有芭蕉、麒麟等[5]。釉面青白,青花呈藍紫偏灰,瑩潤光潔的釉色下青花圖案的顏色深淺不夠均勻,顏色深處呈藍黑色,有較多的藍黑色結晶斑,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之感。從上述特征可初步推斷該麒麟芭蕉大盤為明宣德時期的青花瓷盤。
紫砂壺古樸,造型矮胖端莊,素胎,胎體較薄,胎泥細膩,刻花裝飾,淺浮雕紋飾清晰,器物穩重大方,具有明代紫砂壺的時代風格。
綜上所述,所有器物的制作年代下限應為明末清初,特別是有“制宣”二字的碎片出土,排除了是清晚期的器物,所以此次窖藏出土的器物的年代應為明代。
四、結語
此次窖藏器物中鐵鍋和瓷器的發現,為我們研究大足的五金文化和出土瓷器斷代提供了物證,也為研究明末清初大足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狀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
參考文獻:
[1][2]大足縣縣志編修委員會.大足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3][4]呂成龍.中國古陶瓷款識[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5]王瑞華.中國青花瓷器鑒定[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1993.
楊光宇 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