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正平
1938年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與知名音樂家任光,為正在籌備中的重慶育才學校四處挑選人才。一天,他倆慕名來到武漢戰(zhàn)時保育院。考察期間,一名叫陳貽鑫的孤兒不但指揮小朋友唱歌非常出色,而且能把任光剛教唱過的一首新歌簡譜準確地寫在黑板上,很受二人青睞。
1939年7月,剛創(chuàng)辦的育才學校面向全國招生,愛才心切的陶行知馬上派人將陳貽鑫從武漢保育院接到育才學校。
當時,陶行知擔任校長,著名音樂家賀綠汀任音樂組主任,教師有作曲家任光、夏之秋、莊嚴,小提琴家黎國荃,理論家李凌等。
在陶行知和賀綠汀等老師的精心培育和指導下,少年陳貽鑫進步很快,15歲就擔任樂隊指揮,還能作曲,他的才華深得陶行知和學校老師的贊賞。
慢慢地,少年陳貽鑫有點飄飄然了,他學起了某些藝術家的浪漫情懷,早早地談起了戀愛。在學校的林蔭道上、后院的池塘邊,經常可以看見他與女友相依相行的身影。曾經苦學的他,不再專心學習,開始忙于寫信、約會。
一天晚自習后,陳貽鑫意外收到陶行知托人捎來的信,心里覺得很奇怪,尊敬的陶校長有什么話不能當面說,非要寫一封信來?他迫不及待拆開來信。
信的大意是,每個人,無論男女,到了一定年齡是要談戀愛,要過家庭生活的。但是,如樹上的果子,是熟的好吃,還是生的好吃?像我們這里的杏子,要是沒成熟就摘下來,能好吃嗎?人也像果子,要長得成熟,有了學問,會做工作,又有養(yǎng)育子女的能力,那時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了。你現在還是一枚青澀的果子,過早戀愛會有好處嗎?它會使許多期望你成功的人傷心與失望。
這封信把道理說得透徹,使陳貽鑫幡然醒悟,從愛情的忘川清醒過來,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終于脫穎而出,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著名作曲家和指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