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據《北京志·人口志》記載:萬歷六年(1578)京城人口已達17.9萬戶、85萬人。按照內外城62平方千米面積計算,城市人口密度達13710人/平方千米。乾隆末年(1795),北京內外城人口約15.74萬戶,74萬人。為緩解京城人口增長壓力,明清時期就曾采取過多項措施疏解人口,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外遷駐軍兵力,實行邊戍屯居。明弘治年間在長城沿線設置9個軍事重鎮(亦稱“九邊”),后又在北京西北增設了昌平鎮和真保鎮,統領大批衛、所的官兵保衛邊防。他們大多亦兵亦農,戰時打仗,平時從事種植和畜牧業生產。清代雍正二年(1724)開始外遷八旗兵丁及家眷、遷閑散旗人移駐京畿或東北屯種,并將部分漢軍旗人“出旗為民”,占籍州縣。
二是勸返外籍流民,實行較為優惠的政策,鼓勵移民返鄉,如根據每戶的人口數量及路程遠近,給予一定的路費和安置費等,嚴控占籍京城。
三是限制致仕官員胥吏寄籍京城,鼓勵返鄉養老。清代有一項針對特定官員胥吏群體的疏解措施。康熙中期規定,凡京官革職、休致、解任,嚴催起程。后來雖對解任、休致、丁憂官有所寬容,但事實上囿于成例,即使留居京師,亦多占籍京師周邊所轄大興、宛平二縣。至于各部院衙門書吏,5年役滿考職后,即嚴催回籍;若潛匿京城或私自來京均要問罪。清朝退休制度規定,年滿60歲的官員即可退休。退休官員一般均回原籍養老,僅有少數高級官員可留住京城。這些出自政治原因的政策,同樣減緩了京師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