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銘
20世紀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對多方產生了重大影響。剛剛站起來的中國敢于出兵朝鮮同美國作戰,還能戰而勝之,這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而美國經濟受朝鮮戰爭影響,放慢了戰后的發展速度。同時美國認識到自己的實力難以打贏地面局部戰爭,戰爭結束后便把軍備重點轉到發展核武器和空軍方面。美國的年度軍費,由朝鮮戰爭前的150億美元,飆升至戰爭期間和戰后的400億美元以上。美國長期受軍備競賽拖累,反而為西歐和日本的恢復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某種意義上看,蘇聯也是朝鮮戰爭的受益者。雖然援朝和援華花費了一些經費,但這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卻很小,中朝牽制美國的主要力量還使其能處于安全狀態。
朝鮮戰爭的爆發和美國出兵臺灣,還使垂危的國民黨當局十分欣喜。此前美國籌劃干涉臺灣,打算排除蔣介石而支持島內地方勢力,后因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需要,使其由“棄蔣”改為大力“援蔣”,在一段時間內不再支持“臺獨”。20世紀50年代臺灣當局得到美國20億美元以上的無償軍事、經濟援助,在臺灣站穩腳跟,并為后來的“經濟起飛”奠定了基礎,也成為朝鮮戰爭的主要受益者。
但在朝鮮戰爭中獲得最大經濟收益的,恰恰是此前戰敗的日本。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將日本列島作為主要后方基地,軍需品也大都在此采購,當地蕭條的經濟馬上繁榮起來。1951年日本經濟總量便超過此前的歷史最高水平,隨后又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當年的日本政客也都承認朝鮮戰爭對其國內恢復可謂“天賜良機”。戰時美國為鞏固后方,又允許日本以“自衛隊”名義重組軍隊,美日軍事同盟的基礎也在此時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