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唐維華老師素未謀面,第一次見到唐維華老師的名字是在藏品部庫房。2014年8月,我畢業后進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工作,去藏品部實習。在接觸藏品信息的時候,我發現征集人一欄經常出現“唐維華”幾個字。我就問藏品部的朱俊老師:“這個唐維華老師是我們館的老員工?”朱俊老師說:“唐老師是你們部門退休的老同志,在老館的時候,經常到外省找文物線索,征集了很多文物,是一個很厲害的老太太呦!”
唐維華老師去世后,張榮祥館長指派我和牛瑞芳老師做其遺稿整理工作。當我親眼看到她的遺稿時,完全被震驚到了,七八個大紙箱被裝得滿滿的。唐維華的兒子龔環把資料轉交給我們的時候說,唐老師就喜歡博物館,干了一大半輩子,臨走之前還一直在寫,心心念著要出版。回來的路上,我在想:這位老太太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她為什么對博物館有那么深的感情呢?
一、唐維華的一生
唐維華(1934年3月—2015年7月),重慶市人。自幼家庭條件貧困,讀書時斷時續。1950年9月—1951年4月,就讀于重慶市通惠中學(現在的三十中學)高一年級。因家庭條件困難,1951年5月唐維華申請新華書店西南總分店辦公室文書科工作。1954年,唐維華被保送到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學習。1958年10月,大學畢業后自愿要求服務邊疆,赴西寧青海大學師院附中教書。1960年8月,在天津與南開大學同學龔余正結婚。1965年8月,因照顧愛人關系,調至中共天津市北大港區委婦聯會,后至北大港區革委會政治部工作。1970年4月,因照顧愛人龔余正的身體,兩人申請調至在浙江省武義縣教書。1972年6月,愛人因病去世。1979年4月,調至重慶市博物館工作,1989年9月從博物館退休,仍被單位返聘十余年。2015年7月,因病去世。
唐維華的閱歷豐富。抗日戰爭時期,經過日軍敵機大轟炸的洗禮,塑造了她堅韌不屈的性格。她抵抗住命運的戲弄,獨立撫養兩個孩子成人,自己在博物館研究取得豐碩的成果。因幼年家庭貧困,她屢屢錯失讀書的機會,所以更加珍惜南開大學歷史系學習的機會。四年大學的培養,為她日后嚴謹的治學態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自幼家庭貧困,卻富有奉獻和犧牲精神。1958年,南開大學畢業,她應該有很多更好的選擇和機會,或許回重慶是最合適她的。她卻主動要求響應國家號召支援邊疆,義無反顧地去了青海西寧,去做一個名平凡而偉大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她與大學同學龔余正(龔余正在天津河北紡織工學院工作)結婚后,長期分居兩地,第一個孩子也只能托付遠在重慶的母親撫養。面對實際困難,她向組織提出調動愛人的工作,將愛人從天津調往青海,而不是要求將自己調往天津。在那個物質資匱乏而充滿向上力量的年代,唐維華老師默默地奉獻自己,釋放自己的力量,回饋著祖國的培養。在現代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她這種精神更令人感動。
二、肩負博物館人的擔當
唐維華45歲回到自己的家鄉——重慶,并進入重慶市博物館工作(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她先后在群工部和歷史部近現代史組工作,為了適應新生活,她多聽、多看、多學,很快掌握了自己的業務工作,被評為1980年、1981年館先進工作者,1984年四川省外事、旅游系統先進個人。唐維華1979年到博物館,1989年退休,因工作需要返聘十余年,繼續從事近現代史的研究工作。二十余年來,她嚴格要求自己,憑著對博物館事業的熱愛和執著,拒絕一些私人博物館的高薪聘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在近現代史文物資料征集、陳列展覽、學術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充實和豐富了館藏文物。
(一)征集文物資料,建立歷史檔案
唐維華多次赴全國各地30多個市、縣、區征集文物資料,訪問了近80個單位,征集文物204件,圖書資料246冊,歷史照片915張,翻拍文物照片950張。為建立近現代史文物檔案,她執筆撰寫了檔案條目1485條,約43000余字。她征集的文物資料,不僅充實了館藏近現代文物資料,還填補了部分館藏抗戰文物的空白,進一步豐富了館藏革命文物,為我館舉行大型地方史或革命傳統教育展覽打下了更好的基礎。
(二)陳列展覽和宣傳工作方面
唐維華參加了14個陳列展覽的內容設計,其中大型展覽有“楊闇公生平業績展”“邁向21世紀新重慶展”“重慶百年回顧展”等,并為“為了共和國的誕生——革命英烈事跡展”編寫講解詞,共6萬余字。在陳列展覽工作中,她使用的文物資料翔實、豐富,展覽內容設計思路清晰,受到領導及觀眾一致好評。
她曾接受中央電視臺《天涯共此時》欄目攝制組在黃山陪都遺址進行的現場訪問,重慶電視臺“六五”大隧道慘案專訪,“重慶百年巨變”采訪等6次,為介紹歷史、擴大重慶在全國的影響作出了貢獻。
每逢黨的生日或者國慶等重大節日,她都義務服務廣大群眾,特別是向青少年講革命故事、傳統故事,為我館開展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作出了貢獻。
(三)研究工作
唐維華十年來撰寫研究文章近百篇,在國家、省、市級刊物發表72篇,共計16800余字。其中《殊途同歸,歷史的必然選擇——楊闇公與劉伯承》一文,獲得省級論文三等獎;《淺談川北剪紙藝術及其探索與創新》一文獲“特級榮譽獎”。
十年來,她抄錄、整理、編寫《重慶大轟炸》《韓國臨時政府及其革命團體在重慶》《辛亥革命在四川》《宋慶齡同志在重慶》等資料,共計40余萬字。
以上內容來自唐維華檔案中《優秀黨員推薦表》,填寫的時間是2000年6月。實際上,唐維華的工作成果遠遠不止以上數據。據《唐維華科研成果統計表(已發表)(1979年-2014年)》,唐維華發表論文共計65篇,約24萬字。唐維華所征集文物種類豐富,涵蓋民俗民族、書畫、瓷器、刺繡、近現代等方面。其中民俗類征集96件,書畫6件,近現代文物123件,刺繡87件,陶瓷13件,共計325件。在這325件文物中,珍貴文物一共9件。
唐維華退休后的20余年,始終堅守在工作的第一線,勤勤懇懇、默默奉獻。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她勤學、勤思、勤干,20余年如一日,她的工作作風和學風在博物館近現代史文物資料征集、陳列展覽、學術研究等方面起到了言傳身教的模范作用。
三、她治學嚴謹,亦是一位可親可敬的朋友
1995年,唐維華承擔展覽“抗戰歲月”入滇緬抗戰部分的布展,用了3年時間征集、收集各種文物資料(尤其港臺資料)并進行研究。她通過向尚健在的原新編三十八師的將士請教,除征集到仁安羌戰役珍貴的歷史照片、資料外,也基本澄清了她對此役史實的兩個疑問:一是仁安羌戰役日軍使用的兵力萬余人,至少有8000余人,而不是有些出版物所說的“僅僅是作間大佐率領的二一四聯隊兩個大隊,不足一千人”;二是仁安羌之役,奉命星夜馳援被圍英軍,率領全團與日軍英勇奮戰的一一三團團長是劉放吾,而非孫繼光。
對仁安羌戰役的兩則史實的質疑,唐維華引用13個史實依據,逐個分析,層層論證,得出結論,體現了她嚴謹的治學態度。她曾將自己的在《中國抗戰重慶陪都史研究通訊》上發表的《仁安羌之戰的史實和質疑》郵寄給原中國駐印軍輜汽六團團長曹藝,請他批評指正!作為遠征軍親歷者曹藝對唐維華的論文給予肯定,對她治史態度給予贊揚。曹藝1996年2月2日給唐維華回信中寫道:
你為“仁安羌之役”提出質疑,擺明史實,從一個從未三親這個戰役,而且后于那個年代半個世紀的女同志,單憑搜集資料,研究史實,流利暢達,公平正直地談出中國遠征軍出國抗日那場百年盛事中,于整個大戰中檢出仁安羌之戰一個規模不大,對整個戰場、全部戰役中并不起關鍵性作用,與而后的中國駐印軍從印度打過野人山,從滇西打出去在中國西陲蕩平盤踞敵寇的殘酷戰爭,使日軍遭到毀滅性打擊的無數次戰役,是無可比擬的,然仁安羌之戰,以一個團的兵力,勝十倍于我之敵,救出十倍于我的盟軍,從我國百年極弱,一舉翻身,打出四強之一的國家地位,以寡敵眾,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世人信服的戰例,不僅在中國戰區,中印緬戰場,即使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全球各戰役中,立下不朽的戰功。
你檢出這一戰役來質疑,來研究,不愧為當代一位女史料搜集家,有史識的史眼卓卓的女史人,我作為一個有關這個戰場的親自經歷過,但去得遲幾個月并未親見親聞其事的人,讀過多少關于這個戰役的事后文章,最佩服的卻是你這篇大作,談得最中肯最合乎事實了。……仁安羌的功臣輩出,20世紀60年代香港就哄鬧假將軍入獄了,仁安羌戰役不大,假故事卻花樣百出,你們做史料工作的,要勇于打假,這就要你的慧眼,當心上當了。
關于仁安羌戰役的論文,唐維華發表了三篇文章,按照發表時間順序依次是1995年發表于《陪都史通訊》的《仁安羌之役的史實及質疑》、1998年發表于《抗日戰爭研究》的《關于仁安羌戰役的兩則史實的考證》、2007年發表于《重慶歷史與文化》的《關于仁安羌戰役的兩則史實的考證及此役之意義》。三篇文章跨度近十年,唐維華反復修改,精益求精。在論文錄入的過程中,整理者發現這種對文章反復修改、不斷潤色的痕跡是普遍存在的,經常在文章背后標注起這篇文章是某年某月某日第幾稿,甚至在最后還在標注起第1稿、第2稿、第3稿的具體時間分別是什么時候。這種反復認證、多方求真、不斷修改的精神體現了唐維華嚴謹的治學態度。
在征集遠征軍相關文物時,唐維華與曹藝相識,相交至深。我們在整理唐老師的遺稿時,發現兩人往來的多封書信,時間跨度達12年之久。在曹藝眼里,唐維華不僅是一個有責任的博物館人,更是一位可親可敬的朋友。曹藝在讀到她的文章后,大年初一就急切地提筆寫信回復:“特別對你的寫的兩篇大作,逐字逐句,細細地看,而且非取出紙筆,立刻要和你談幾句。大年新潮,心癢癢地,不吐不快。”信末尾:“以上,說的亂七八糟,可見我太衰老,后面幾頁,原想扯掉重寫,但再想想,還不如就此奉上,讓你看透我老朽昏庸到了什么程度了。”從兩人往來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已是相熟已久的老朋友。
緣于文物征集工作,唐維華與翁植耘、趙清閣、曹藝、李鴻將軍兒子李定一、劉放吾兒子劉偉民等歷史親歷者及其后人相識,并與交往十幾年。唐老師曾參與“政治部招待陪都文化界新聞界晚會來賓題名”簽名軸(該文物1997年被國家文物局鑒定組定為一級文物)的征集,并與捐贈者翁植耘先生相識、交往達18年之久。唐維華在1991年冬到上海征集抗戰文物時,初次拜識趙清閣老人。1993-2000年12月四次赴滬間都曾拜訪過趙清閣老人,每次都受到已80余高齡的趙老熱情接待,并有幸聆聽她講述抗戰時期在重慶七年艱苦歲月的往事,簽名贈送她的作品集。唐維華與李鴻將軍兒子李定一通信交往了幾年,最后才征集到其父李鴻將軍使用過的遠征軍紀念象牙筷等3件文物。每逢過年過節,唐維華都會給他們郵寄明信片。在唐維華的遺物中,也有幾十張從全國各地郵寄而來的明信片,承載著他們之間的友誼。
牛瑞芳跟著唐維華老師征集了很多文物,她經常給我說,那時候征集文物是沒有經濟報酬的,人家是無償捐贈給博物館。也就是這種十年如一日、老友般相處和交往,才使得歷史親歷者及其后人信任唐維華,放心把自己珍藏的文物捐贈給博物館,也愿意介紹文物線索給博物館。1984年唐維華從吳煜章處征集到《1945年夏司徒喬為吳孝濱烈士畫像》,題記如下:
畫國殤圖既竟煜章兄以其令弟
孝賓烈士遺像至未及載入為繪像于
冊病中久輟繪事然為英氣所動下筆
尚留爽拔之概也
建國三十四年夏
日司徒喬并(印)
唐維華從所寫的題記中得知司徒喬在重慶曾有《國殤圖》一幅。1985年夏,唐維華在北京征集抗戰文物,在老舍先生的女兒舒濟的幫助下,尋訪到在北京外語學院法語系執教的司徒喬二女兒司徒雙,她的熱情支持和幫助。她們在司徒雙父母在京時所住的居室內遺留的稿件作品中,竟翻找到《國殤圖》手草稿(原作品在十年浩劫中被損毀)。司徒雙立即將這幅珍貴的手草稿連同她的母親馮伊湄所寫《團山堡》手稿、17萬字的《我的丈夫司徒喬》(原名《未完成的畫》)書稿等全部捐獻給重慶市博物館。沒有老舍先生的女兒舒濟熱心搭橋牽線,司徒喬《國殤圖》草稿(該文物1997年被國家文物局鑒定組定為二級文物)等文物可能繼續埋沒在紙堆里。
四、懷念,傳承
在整理文稿的過程中,唐維華老師的敬業、執著、待人真誠屢屢感動我。
她作為文物征集工作的親歷者,掌握著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她從文物傳承的角度出發,寫了數十篇論文,就是為了讓后世子孫了解文物的珍貴價值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唐維華有隨時做筆記的習慣,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記錄她征集文物的過程。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厚積薄發,發表了幾十篇論文,給我們后輩留下了文物流傳的故事,才讓文物“鮮活起來”。這就是一位老博物館人的敬業精神,無所祈求,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堅守。
每一件文物都寄托著收藏者的深厚感情,以周恩來為戶主的國民身份證寄托著鄭文對周總理的熱愛、崇敬和思念之情。鄭文始終精心保存,包裹成小冊子狀,放置在自己貼身穿戴的長袖襯衣口袋里,以備隨時翻看。鄭文十分支持博物館事業,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將許多文物先后捐贈給重慶市博物館,唯獨民國身份證和中共代表團證章不肯割愛捐贈。唐維華認為這兩件文物見證了鄭文和周恩來戰斗在南京的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意義重大。于是,數年間唐維華多次看望鄭文,做其思想工作。終于,鄭文答應去世后才將文物捐贈給博物館。我猜測,鄭文答應捐獻身份證,除了因為唐維華的那股犟勁兒,應該也被她的真誠所打動。她憑著一股對博物館的熱愛,真誠待人,與捐贈者交往,比如交往了18年的翁植耘、交往12年的曹藝、交往12年的劉偉民、交往11年的劉桂英、交往10年的趙清閣等。靠著這樣的執著,唐維華征集了數百件文物,彌補了部分館藏文物的空白。
很遺憾,我從未見過唐維華老師,但從她的文稿中、別人的描述中,逐漸了解一位可敬的老太太,了解到她的敬業、執著、真誠、吃苦耐勞,更了解到她那顆對博物館熾熱的心。即便是以中級職稱退休,她無怨無悔,繼續在研究第一線堅持工作20余年,最后一篇文章的發表時間是2014年,第二年唐維華去世。
文博事業需要傳承,這種敬業精神也需要代代傳承下去。我們緬懷包括唐維華在內的一批批博物館的前輩,感懷他(她)們為博物館的建立和發展所做出的點點滴滴。正是有眾多博物館人的堅持與努力,才鑄就了今天豐碩的成果。
我們懷念唐維華老師,更感謝她那一代博物館老前輩給我們留下寶貴的財富。我們慶幸,遇到了文博事業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更應該去思考如何為博物館的發展添磚加瓦。
后記:唐維華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退休職工,2015年7月離世。早在她去世前,我們館已決定立項對其學術成果資助出版。唐維華離世后,我和牛瑞芳負責整理工作。現《唐維華遺文輯存》的編輯工作已經接近尾聲,現收錄了60余篇唐維華發表的論文,文字總數24萬字,涉及照片100余張。在整理過程中,我屢屢被唐維華老師的敬業和奉獻精神感動。作為一名博物館新人,我有沖動寫一篇論文紀念唐維華老師,始有此文。
張肖靜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