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遺址客觀真實地記錄了中國革命所走過的艱難歷程,是中國革命不可或缺的見證地。在紅色遺址上開展革命歷史的宣傳教育工作,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理念和規劃。本文以傳播紅色精神為初衷,打破傳統宣教模式,以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為例,探究紅色遺址紀念館宣教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關鍵詞】紅色遺址 國共南京談判 紅色精神
紅色遺址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創造的重大事件的發生地,以及重要人物工作或者生活過的住址等。宣傳教育工作作為紅色遺址類紀念館的三大業務之一,挖掘遺址內涵,傳承紅色精神是彰顯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的必然選擇。紀念館的宣教工作致力于傳播紅色精神,就必須打破傳統模式,把握發展趨勢,深挖自身特色,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紅色宣教品牌。
一、把握時代要求、提升政治素養是紀念館宣教工作發展的必然要求
規劃紀念館宣教工作,必須樹立全局意識,必須深入挖掘紅色遺址的內涵,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務觀眾,把紅色精神貫穿到宣教工作的各個層面。
作為一座擁有國共南京談判舊址的遺址類紀念館,在提升打造優秀基本陳列之外,利用紅色遺址優勢結合基本陳列和革命文物,互相滲透,互相補充,才能更好地發揮革命紀念館的教育職能和宣傳作用。國共南京談判遺址作為客觀真實存在的、可以觸摸的時空場景,直接帶給觀眾“歷史再現”的情景氛圍,瞬間進入國共南京談判的歷史時期,觸碰到歷史中的人物和事件。在特定的凝固的歷史時空中,現場的觀眾和歷史的經歷者有了穿越時空的溝通和交流,在情感上為他們的互動找到了最佳契合點。身為宣教工作者,如何突破傳統模式,深入挖掘和利用紅色遺址的教育資源優勢,是一個具有挑戰且意義深遠的課題。在把握時代要求、提升政治素養的必然要求下,我們需要深謀遠慮地去規劃紅色遺址類紀念館宣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二、利用紅色遺址優勢、把握發展趨勢是紀念館宣教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作為南京紅色遺址類紀念館的典型代表,自開館以來,已接待國內外觀眾1200多萬人次,年均接待觀眾50萬人次以上。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把握發展趨勢開展宣教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抓住“三嚴三實”黨員教育實踐機遇,擴大宣教領域
紀念館宣教部門充分利用“三嚴三實”教育實踐機遇,結合自身豐富的紅色資源,擴大宣傳教育領域,深入挖掘國共南京談判的歷史背景和人物背景,生動展現了中共代表團的先驅們為了國家和平民族振興所做的努力和貢獻。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紀念館開展“請進來”的方式,開設黨性教育課堂,對來館參觀的廣大黨員進行黨性教育。每年,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和學校等近120余個單位、團體3萬余人走進國共南京談判舊址,聆聽紅色歷史。同時,宣教人員認真籌備宣教課件,結合“三嚴三實”專題,帶著文物展板走進社區和企業,為黨員、群眾講述談判歷史。同時,結合館內原創展覽“學習周恩來精神做三嚴三實好干部”,宣教人員策劃了一系列主題學習活動,讓觀眾在參觀完展覽后觀看黨史紀錄片,競答題目,并結合新媒體傳播平臺,開設“尋找黑白光影中紅色身影”專題,與網友積極互動,有效擴展了宣教領域,深入強化了宣教效果。
(二)以“梅園精神”為引領,探究宣教形式
紀念館的宣教工作以“梅園精神”為引領,結合新的時代特點,深入研究和挖掘紅色遺址的豐富內涵和價值,努力創新宣教形式。自1985年以來,梅園新村紀念館在全國多個城市包括西藏、寧夏等邊遠地區創辦近百個“周恩來班”,以偉人精神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每年暑期舉辦“紅色文化主題夏令營”,講述梅園故事,傳播梅園精神,在全省范圍內產生了重要影響。每月打造一期社教活動小課堂,結合周恩來誕辰、建黨、建軍等紀念日,開展寓教于樂的社教活動。此外,在“梅園精神”的有力引領下,講解員在宣講內容上深度挖掘中共代表團成員的人生軌跡,對史實深入剖析,編寫適用于不同年齡段觀眾的講解稿,賦予傳承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精神以新的生機和活力。
三、提升業務水平、挖掘遺址內涵是紀念館宣教工作品牌化的重要保障
紅色遺址類紀念館作為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物質承擔者,如何打造品牌化的宣教活動使紀念館教育功能充分發揮是值得深思的重要課題。堅持深化研究、強化業務是打造宣教品牌的基礎,也是宣教工作順利開展的基本保障。緊抓時代主題、規劃業務發展計劃是宣教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在紅色遺址中打造品牌宣教活動,應不斷擴寬新的思路,展開適合自身特點、擁有自身特色的宣教形式,從而使紅色遺址為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愛國主義發揮重要作用。
(一)提升業務研究、強化宣教人員素質是宣教工作品牌化的基礎
作為南京紅色遺址的代表性紀念館,梅園新村紀念館的宣教人員一直以來把提升業務研究能力作為宣教工作的重點。在講解工作中,講解內容源于史實又要高于史實,必須要提煉國共南京談判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增強感染力。梅園新村紀念館的基本陳列突出的重點是中共代表團的紅色精神,根據這一特點,在講解中就要突出中共代表團的革命先輩們在險惡環境中與國民黨和美方所進行艱難談判斗爭的過程,使觀眾在有限的參觀時間內,了解歷史的發展和意義,看到人物的光輝形象和精神,以物引事,以事見人,從而在情感上受到鼓舞和感動。
此外定期組織宣教人員進行業務學習和交流,觀看歷史紀錄片、比賽錄像,撰寫心得體會,優化宣講內容,使內容常講常新。同時,走出場館,參與培訓,與同行進行交流學習是增長見識、開闊眼界的有效方式。定期組織專家學者來館授課,一對一進行輔導,找準提高的方向,有助于加強宣教人員對自身業務工作的思考和規劃,提升宣教人員的綜合素質。
(二)挖掘遺址內涵、打造紅色社教活動是宣教工作品牌化的保障
紅色遺址具有的唯一性和情境性,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和興趣。梅園新村紀念館的紅色遺址是國共南京談判期間中共代表團的三處辦公原址,這三處原址作為基本陳列的補充和延伸,緊鄰陳列廳,吸引著觀眾在了解歷史的原委后,迫切地想去辦公遺址一探究竟的欲望。想要更好地挖掘遺址的內涵,就必須從“以人為本”的服務角度切入。在結合紅色遺址獨特的資源優勢和歷史氣息較濃的文物展示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投影儀等播放媒介,創新宣教講解形式,講述曾經發生在這里的真實歷史,這樣能極大地增強講解內容的可信度。投影儀和多媒體帶給觀眾特有的視覺效果,結合宣講人員恰如其分的語言藝術,那種給予觀眾心理的震撼和沖擊效果是其他不具備遺址條件的場館所無法企及的。
挖掘遺址內涵,就會使紅色遺址中的觀眾更加自然地走入歷史,走入昨天的情境。作為一名宣教工作者,在挖掘紅色遺址的內涵中,應不斷地思考如何讓觀眾與歷史進行溝通和交流,更好地規劃紀念館宣教工作的發展,從而使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得以長遠地傳播和發揚。
楊曉慧 南京市博物總館梅園新村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