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轉眼,春運將近。
春運,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大量流動人口出現帶來的特殊現象。雖然春運只有40年歷史,但今日的春運景象,與十多年、二十多年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歸功于中國鐵路交通40年來的飛速發展。
從時速不到40公里的綠皮火車,到2012年12月26日,當時世界最快、最長的高速鐵路專線京廣高鐵全線正式運行。從鐵路運能供不應求,到2016年12月28日滬昆高速鐵路全線正式通車,標志著以“四縱四橫”為主骨架的中國高鐵網全部投入運營。經過40年,中國已經進入時速350公里的高鐵時代,我國高鐵占到了世界高鐵總里程的三分之二。
鐵路交通的發展,不僅大大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助推了經濟發展,也讓世界嘆服。如今,成熟的高鐵系統不僅服務著中國經濟,也成為中國向世界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
根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中國鐵路網規模將達到15萬公里,其中3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將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40年,“高鐵上的中國”成為現實。
改革開放初期,大多數中國人第一次出遠門,坐的就是綠皮火車。在文學作品中,綠皮火車被詩意和美化,成為“遠方”的代名詞,但事實上,搭乘綠皮火車的艱苦,是現在很多人難以想象的。
綠皮火車代表的不僅僅是慢速,更是鐵路運輸總體上的供不應求。這種供需矛盾,在春運中集中爆發。
廣州火車站,曾是中國春運標志性坐標。“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廣東成為吸引流動人口“淘金”的目的地。每到春節,數百萬背井離鄉的打工者、創業者要返回自己的家鄉,面對集中在幾天內的巨大需求,鐵路運能的短缺矛盾,集中地爆發出來。
很快,廣州火車站就因為人流量太大、管理較差而被貼上了“臟亂差”的標簽,返鄉心切的旅客們顧不上環境的惡劣,讓他們焦慮的,是買不到火車票。為了購票,旅客們半夜排隊,人貼著人,以免被人插隊。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中國開啟了大規模的鐵路建設,從1997年4月1日開始,全國鐵路進行了多次大提速。2007年4月18日,時速2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開始投入使用,鐵路第六次大提速完成。
至此,中國鐵路運能還是供不應求。2008年春節前幾天,中國南方遭遇罕見暴雪,廣州火車站10萬旅客滯留車站,新聞鏡頭里,一個年輕女孩因為擁擠和疲勞,暈倒在人海中。
廣州火車站11個晝夜的艱難等待,成為中國春運難留給人們最后的“壞”印象。2008年8月1日,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鐵路開通,中國正式進入高鐵時代。高鐵開通運營10年,中國高鐵動車組累計發送旅客突破70億人次,也就是說,中國高鐵10年來運送的旅客累計量,已經相當于全世界人口總數。
中國雖然不是高鐵技術的原創國家,但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高鐵技術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并已獲得900多項國際專利。中國擁有世界上系統技術最全、運營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系統,可以承擔從通信信號、工務工程、牽引供電、機車客車制造乃至運營管理等領域的一攬子出口。由于中國地域遼闊,高鐵修建和運營經歷了不同氣候和地質地貌的考驗,從高寒地區到亞熱帶氣候,從這些復雜的運營環境中獲得的高鐵運營數據和經驗,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力。
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中國高鐵被賦予新的時代使命。
2017年,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完成30.84億人。越來越密的高鐵網絡,不僅解決了流動人口春節回家的難題,也改變了人們工作、出游和休閑的方式。 中國高鐵實現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大板塊的互聯互通,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城市群高鐵已經連網成片。從長三角各大城市乘高鐵出發,一日之內即可抵達全國22個省級行政區。
近10年來,長三角高鐵從無到有,先后建成運營合寧、合武、滬寧、滬杭、寧杭等16條高鐵。今年年底前,杭黃高鐵、青鹽鐵路即將開通,長三角鐵路將擁有18條高鐵。截至2018年12月17日,長三角鐵路年到發旅客首次突破13億人次(其中高鐵到發9.75億)。
火車方便了,短途旅游和雙城生活變得簡單易行。如今,上海與杭州之間近200公里的距離,乘坐高鐵最短只需45分鐘時間。在長三角,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大城市之間的交通,方便程度已經與城市軌交類似,交通的發達也助推了長三角一體化的進展。
連通高鐵,也成了欠發達地區啟動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條件。2014年底貴廣、南廣高鐵開通后,泛珠三角地區逐步形成“4小時經濟生活圈”,經濟相對落后的貴州、廣西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2016年12月28日,滬昆高速鐵路全線正式通車,全場2264公里的線路,是中國東西向線路里程最長、經過省份最多的高速鐵路,聯通中國的東南沿海和西南邊陲。圍繞著高鐵,西南各省區都在規劃自己的產業轉型。
與運能一起提升的,還有鐵路運輸相關服務。2010年1月30日春運首日,12306網站開通試運行,從此后,半夜排隊買票逐漸成為歷史。第二年,火車票實行實名制購票,過去黃牛、假票等混亂現象基本消失。
其實,火車改變的除了人的流動,還有貨物的流動。中國網絡購物迅速發展,全民買買買的背后,也有鐵路貨運的巨大貢獻。2017年,全國鐵路貨運總發送量完成36.89億噸,比上年增加3.57億噸,增長10.7%。
現在,中國游客海外旅行時常常心生感慨:要是全世界都通高鐵就好了。
1978年12月27日,我國首批赴美國進修學者抵達華盛頓
1981年12月22日,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在北京成立,是臺灣同胞在祖國大陸的同鄉會組織。
1984年12月26日,經過長途跋涉的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勝利抵達南極洲。12月27日,我國南極長城站奠基典禮舉行 。

1985年12月28日,我國頒發首批專利證書 。
1986年12月31日,我國試行《企業破產法》。

1987年12月31日,我國核潛艇首次遠航告捷。
2001年12月24日,全國檢察機關實行“首辦責任制”。
2016年12月27日,中國發布《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首次提出“建航天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