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如果一所大學既不屬于“211”或“985”,無緣“雙一流”,也不是教育部直屬院校,那么,它就基本被排除在“中央高校俱樂部”之外,無論是在辦學經費還是人才引進、招生等方方面面,都會面臨巨大掣肘。于是,一些心懷抱負而沒有“名分”的大學,為了跨越“部屬高校”的門檻而想方設法突破局限。他們或是上下奔走,爭取更多的財力和人力支持;或是抱團取暖,向中央申請到政策,通過“省部共建”“對口支援”等方式尋求到更多的辦學資源。上世紀90年代痛失“211”席位的山西大學,二十多年來就是這樣一路輾轉、磕磕絆絆走過來的。它的發展路徑和心路歷程,是中國普遍存在的“非一流”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高校在困境中求生存和發展的一個縮影。
英國人寫過一篇游記,說有個獵人打獵的時候,意外地撿到了一只小老虎,他帶它回家,用牛奶和煮得極爛的兔子肉喂它。虎漸漸長大了,和他一同打獵,舔他吃剩的盤子底,睡覺時把他擁在懷里,為他暖出好夢。天氣好的時候,有人還看見老虎馱著他滿山遍野地跑。
可他什么時候也沒有忘記在口袋里放一把專門為它準備的手槍。我們的情緒就是自己自小養著的虎,理智就是那把手槍,時間是它最有效的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