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方瓊玟 羅茵/文圖
韶關盤王魚享譽省港三“統”造品牌,目標叫響全國
■ 《海洋與漁業》記者 方瓊玟 羅茵/文圖
廣東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橫溪水庫,合縱貫穿必背瑤寨,一河兩岸十多里,有粵北“天池”之稱。水庫孕育了大量優質的大頭魚、草魚、叉尾、三角魴、黃角魚等,體大、肉厚、鮮甜,風味獨特,相傳為“貢品”,當地瑤人稱之為“盤王魚”。
新新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自2012年起承包經營必背橫溪水庫,采用生態增殖放養和大水面專業養殖新技術進行養殖,創建了頗具民族特色的“盤王魚”品牌。該公司董事長馬新海表示,公司整體經營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希望將“盤王魚”打造成中國著名餐飲品牌,走向中國。

新新公司海董事長 馬新
盤王,指盤瓠,是瑤族、苗族和畬族人民共同的始祖,因為音源的關系,被一些學者認為與漢文化中開天辟地的盤古同屬一人,但文化傳說和背景側重上有很大的不同,實際上應是不同的二者。
在青山掩映、碧水環繞的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這里古時生活著一個傳奇的民族,叫瑤族,他們謀生靠山上狩獵,即吃光一山過一山,因此也叫過山瑤。他們生活來源單一,經常遷徙,過著奔波艱苦的生活。傳說瑤族首領“盤王”為了改變這種艱苦的生活方式,就跑出山外學習,當他走到一條大河邊,看到一條小船,船民樂悠悠地唱歌捕魚,就問漁夫為何如此快樂,漁夫說,“我們捕魚為生,不愁吃喝,何不樂哉?”盤王領悟,“我們大山里溪河縱橫,深潭淺灘,生活著各種魚類,為何不會捕魚為生?”于是盤王請教漁夫如何捕魚和保鮮,不久便將這些技術帶回去。很快瑤人學會了捕魚、烤魚和養魚,從此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性的改變,當地瑤人把山里的魚叫做“盤王魚”。為了表達對“盤王”的尊敬,瑤人往往將捕獲到的最大最美的魚兒作為貢品供奉給“盤王”。
從乳源縣城出發,沿著南嶺山脈深處一路前行約50多公里盤山路,便抵達了大山深處仿如一塊巨型翡翠般的橫溪水庫。橫溪水庫是乳源第二大水庫,共有1.2億立方米的蓄水量,庫中最深處達30多米深,也是乳源海拔最高的水庫。
馬新海透露,如今水庫里養殖的魚種有大頭魚、三角魴、龍斑魚等。這些魚類自魚苗投入水庫后,就完全不再投任何飼料,完全靠水庫周邊南嶺森林中流出的上百條大小溪流帶來的食物生存。每逢下大雨時,就是這些魚兒的“大餐”時間。大雨會從南嶺沖刷下大量的山花、嫩枝和小昆蟲,這些都是雜食類魚兒最喜歡的食物。
一位常去橫溪水庫釣魚的垂釣愛好者蔡浩雙表示,大山里頭都是山泉水,水庫孕育的魚味道鮮美,不是土塘魚能夠比的。蔡浩雙對各種水庫魚十分了解,談起魚來也頭頭是道,“每天清晨五六點捕獲的魚最好吃,因為魚經過了一晚上的消化和排泄,已經將身體內的雜質、臟物、廢物排空,此時魚體內是最干凈的時候,魚肉也最鮮美。”

瑤族姑娘與盤王魚
辨別一條魚是否美味要看三個條件,韶關市水產行業協會江會榮秘書長告訴《海洋與漁業》記者,首先,要看環境而非看種類,環境好,大頭魚能吃出老鼠斑味;環境不好,老鼠斑會吃出老鼠味;其次,生長緩慢、不喂飼料的魚是最安全最好吃的魚;第三,在山泉水里減肥之后的瘦身魚最美味,售價也最高。“盤王魚在純天然的環境下生長,喝的是橫溪水庫的山泉水,而且不投喂任何飼料,屬于上等魚。”江會榮說,盤王魚用清水烹煮為最佳,魚肉很細很嫩,不用放姜片,沒有一點腥氣。
2012年,新新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承包橫溪水庫發展水產養殖,依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韶關市水產研究所、農業研究所等部門科技力量,建立了8000多畝的中、小水庫生態健康養殖基地。2014年,公司被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批準為供港澳水生動物生產基地,并與香港客戶簽訂了年出口額達8800萬港元的銷售合同。2015年,“盤王魚”產品獲得有機產品認證書。同年12月,新新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E板成功掛牌,成為韶關首家在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的以養殖為主的農業公司。2016年7月從乳源橫溪水庫養殖基地起程赴香港,生長在瑤山的“盤王魚”一躍,從乳源“跳”到香港,拉開了乳源活鮮魚直供香港市場的序幕。
馬新海表示,公司以打造韶關特色的嶺南水產品牌——“盤王魚”為發展目標,實行“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發展模式,“養殖戶可以按照韶關市水產行業協會指定的‘盤王魚’標準進行養殖,只要符合標準,公司便可對其收購,之后便統一包裝、統一品牌進行銷售,希望通過這個模式帶動當地民眾的經濟收入。”
馬新海說,目前已經在深圳、廣州等地籌建“盤王魚”全國連鎖餐飲店,希望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把“盤王魚”品牌推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