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曄
在11月27日的《新聞聯播》頭條中,總書記在日理萬機中抓“廁所革命”,有點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誰能說如廁是小事呢?算下來人的一生大概有3年時間在廁所里度過。就沖著總書記關注到老百姓的小確幸這一點,也該點個贊。
這并不是總書記第一次關注廁所問題: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表示“解決好廁所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標志性意義”;2015年7月16日,習近平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考察調研,在與村民拉家常座談時說道:“新農村建設也要不斷推進,要來個‘廁所革命,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的廁所。”
從2015年起“廁所革命三年計劃”實施,中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上升將近5個百分點,預計到2020年,將再提升5個百分點,達到85%。
2015年初到2017年4月底,全國共完成新改建廁所52485座,占三年計劃(共5.7萬座)的92.71%,預計2017年底將累計完成71000座,超額完成目標。
中國國家旅游局還發布了新的三年計劃:從2018年至2020年,全國計劃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6.4萬座,其中新建4.7萬座以上,改擴建1.7萬座以上。
從數據看,硬件達標不難,但如何解決廁所的臟亂差,仍是人們的心頭之痛。從歷史來看,幾千年來形成的頑固的如廁陋習,制約著廁所文明的提升;從現實來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旅游業快速發展提高了如廁的標準,但廁所的技術、理念、管理仍然落后。
所謂“廁所革命”絕不僅僅是蓋個房子那么簡單,讓廁所從望之卻步的簡陋場所,逐步升級改造為兼具衛生整理、休息乃至審美、商業、文化等功能融合的新空間,才配得上革命二字。
廁所無小事,回顧新聞,就連公園廁所里該不該有廁紙,都經歷過數輪國民大討論,討論中還蘊含著文化觀念、生活方式、環境保護、體制機制等多方面變革。正因為如廁這件小事挺棘手,它才成了“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在眾多國家大事之中,關注細節,關注廁所是不是小題大做了?《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說,小廁所,大民生,廁所問題不僅關系旅游環境的改善,也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改善,關系國民素質提升、社會文明進步。中青網評則強調,廁所,特別是公廁,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折射出一個國家執政者治國理政的智慧。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曾指出,民生工作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對廁所的關注,說到底是對人的關注,是“以人民為中心”。
而要把群眾最關心的事當做大事,就得從細節做起,警惕“破窗效應”。所謂“破窗效應”,由心理學引入管理學,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因為一個小的短板,失去了維護制度的信心。
廁所不堪入目、難以下腳,也許只是生活中尷尬的瞬間,但管理者對此卻要高度警覺。因為那些看起來是個別的、輕微的,但影響核心價值的“小短板”,如果不被重視,很容易給國家形象帶來負面影響,給百姓生活帶來戾氣。不及時修好第一扇破窗戶,就可能會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讓廣大人民群眾不再為如廁犯難,是細節中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