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如今,談論文化、投資文化成為時髦。
很多人以為,在我們的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之后,文化就能一下子升堂入室;以為經濟都可以在當年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飛快地發展起來,以我國如此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文化的騰飛同樣倚馬可待。
于是,我們急于求成的心情非常迫切。
國際方面,我們渴望立竿見影,為世界所矚目。于是,文學與文藝各路大軍都摩拳擦掌、爭先恐后地“走出去”。
別的不說,僅看最近幾年維也納金色大廳,成了有些文藝單位競相走秀的“金錢大廳”。許多演出不惜血本租用金色大廳,靠贈票制造轟動效應。
這種國外“鍍金”、國內“出名”的做法,這種花大錢造勢、靠金錢簇擁文化出場的方式,折射出渴望自身身份被認同的焦慮,反映出一些地方走偏的文化政績觀。
目前,一些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熊貓、李小龍和舞獅上。除此之外,我們還沒有向世界奉獻更新、更好的文化替代產品。
我們需要做出長遠的規劃,創作出真正有影響力和信服力的產品,而不是祈望占領維也納金色大廳,或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奧斯卡電影獎,以為抱個金娃娃就能一夜“脫貧”。
國內方面,有些外在、形式、浮華的東西,置換了最為重要的內容與思想。
以舞臺為例,各種大制作、大場面的節慶晚會,各種調動自然山水的各地藝術名片之類的“印象”歌舞,各種名目繁多的會演,不惜破費金錢,聲光電高科技一起上陣,以為這就是現代,就是文化。
咫尺天涯,無限江山,意象非凡,可就連本該極簡主義的京劇舞臺,如今也要花團錦簇。各種豪華版京劇,有意把舞臺美術往舞蹈和影視上引,銅雀臺盛景、火燒赤壁奇觀、草船借箭夢幻……大有貂裘換酒也堪豪的勁頭。
其實,好的戲劇,無論京劇還是話劇,從來都是樸素的。
古希臘悲劇的演出都沒有如此奢華過,文藝復興莎士比亞戲劇演出的鼎盛時期,舞臺布景道具也是簡陋的。雙方激戰的軍隊不過用兩個人代表,再浩浩蕩蕩的群眾也不過用四個人表演。
中國話劇走過歷史百年,我們前輩導演的那些經典名作,從來沒有這樣奢華過。想起前些年上海昆曲名角梁谷音排演《潘金蓮》,只花了區區600元,不過做了一塊繡裘的天幕就演出了。
大道無形,大味必淡,藝術不應該靠奢華的大制作來唬人、魅人、取悅人。
文化來自一個民族的歷史基因,也來自一個民族的教育基礎。前者屬于我們的傳統,后者屬于我們的現實。深厚的傳統可以是我們的驕傲,卻不能替代我們的現實。
文化不是粉底霜或腮紅,往臉上涂抹就可以容光煥發。文化需要積淀,需要培育。文化是幾代人潛移默化化出來的,絕不是靠金錢堆出來的。文化有時候像是我們腳下的老繭,是靠時間踩出來的,不可能奢望如美人痣般瞬間可點上去。
在金錢與文化的關系上,誤用金錢,濫用金錢,以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金錢可以開文化之路,逢山開山,遇水搭橋,用這樣的思路發展文化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