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軍
隋朝經學家劉炫是一個奇人,他的眼睛特別明亮,可以直觀日頭而不眩暈,仿佛具有某種特異功能。他自幼聰明機巧,智商之高令人贊嘆。俗話說一心不可二用,一個人能做到左手畫方,右手畫圓,就相當不錯了,可劉炫能一心五用:左畫方,右畫圓,口誦,目數,耳聽,五事同舉,無有遺失。如此的腦瓜讓他讀書一覽十行,過目不忘,天生一塊讀書的好材料。照說以他的能力,出將入相都不是什么問題,可事實上,他的一生讓人大跌眼鏡。
劉炫因為才華出眾,出道并不晚,并且直接被地方官舉薦到中央做事。他先是發揮自己的特長,修過國史,訂過律歷,后來又先后在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工作,都是中央的要害部門。然而奇怪的是,他一直沒能混個一官半職。那時工資水平不高,弄得他養家糊口都很費勁,生活窘迫,國家規定的稅賦都交不起,以致地方官跑到家里催討。無奈之下,劉炫只好厚著臉皮,找到自己的領導內史令訴苦,請求給個官職,提高待遇。內史令雖然很同情他,但是提拔干部屬于吏部的事,他又不能做主,就親自送他到吏部,說明情況。
吏部尚書韋世康工作很忙,沒時間親自考察,就讓劉炫寫個自薦信,說說自己都有什么學問。常言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有時就是需要一個可以展示自己的平臺。
人家這一問,可就問到了劉炫最引以為傲的地方。他提起筆來,洋洋灑灑,把自己的能耐毫無保留地貢獻了出來,說自己儒家經典無所不通,天文律歷無所不曉,公文寫作更是手到擒來。
劉炫說的話很大,但并非空口白牙。他與隋朝另一位大學問家劉焯是同窗好友,他們曾經先后師從幾位大儒,學習不僅刻苦,而且專心致志,“閉戶讀書,十年不出”。生活十分艱苦,衣食無著,有時吃了上頓沒下頓,但他們毫不在意,只以讀書為樂,這奠定了他們堅實的學識基礎。
現代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評價說,隋代能稱得起儒學大師的只有兩個,即劉炫與劉焯。可見,劉炫的“表白”并不是單純的自我吹噓。
然而,縣官不如現管,韋世康卻不喜歡他自恃才高、目中無人的樣子,隨手將劉炫的自薦信扔到了一邊。后來,在很多同僚的勸說下,他才勉強給了劉炫一個“殿內將軍”的職銜,卻沒過多久,就因為一件事,將他免職。
時任秘書監的牛弘是個很有儒學功底的大臣,鑒于前朝紛亂,南北分離,圖籍大量流失,便上書皇帝,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收購古代遺留下來或已散失的書籍。文帝于是頒布了獎勵政策:凡獻書一卷,獎縑一匹。這一下,調動了社會上獻書者的積極性,捐獻書籍者絡繹不絕。
這一天,殿內將軍劉炫也親自來獻書了,書名為“連山”“魯史記”,數量約百卷。主管的官員查驗后,發現果然沒有收錄,便收下了,當即發放了賞錢。劉炫因為此事,發了筆小財。
可是,他的高興勁兒還沒緩過來,就被人檢舉揭發,說他的書都是贗品。官府立即著手調查此事,發現果真如此。原來,這些書都是劉炫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親自撰寫編輯的,然后冒充古書,騙取政府的獎勵。
這下可好,“殿內將軍”的位子還沒坐熱,劉炫就被拿下,差點丟了小命,后來雖然被免于死罪,卻被開除了,成了一個平民百姓。
劉炫丟官以后,回老家教了一陣子書。隋煬帝想起他的才學,又重新起用了他,要他負責修訂律令等。熬了幾年,他升職為太學博士,顯現出擁有光明前途的樣子。在此期間,劉炫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隋煬帝想遠征高句麗,群臣一片附和之聲,而劉炫上書《撫夷論》,指陳利弊,反對用武。但是,他的言論并未被采納,結果三次征伐都以失敗告終,弄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各種起義風起云涌。多年以后,人們想起劉炫當初的預見,不得不佩服他長遠的見識。
劉炫的才學有目共睹,他也敢于直言上諫。隋煬帝準備選用他,提拔他,但有人又提起他造假書的前科。于是,劉炫官沒升成,反而以品行卑下而遭辭退,真是應了那句“有才還要有德”的話。
晚年,劉炫十分感嘆當年的一著不慎,以致終身難洗清白,讓自己空有滿腹學問,不能得到施展。他的晚景更是凄涼,時值隋末戰亂爆發,他饑寒交迫,竟然凍餓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