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德國的“雙元制”已經十幾年了,我國的“校企合作”進行的如何呢?筆者以為在國家的政策法律,教學的課程模式層面,我國的“校企合作”都已經比較完善了;但是,我國體力勞動者在社會上的地位不盡如意,學生和家長對職業教育的信心不足,都使人們對職業教育的的看法很難改變,我國的職業教育就很難像德國的“雙元制”一樣,學校與企業進行深度融合, 因此,職業教育的發展就會受到牽制,讓技術工人成為我國的強國之本還有待時日。
【關鍵詞】雙元制;校企合作
筆者曾撰寫一篇職教論文:“淺析德國的‘雙元制與我國的‘校企合作——德國的‘雙元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時隔近10年,我國職業教育迅猛發展,然而,德國“雙元制”對我國職業教育啟示了哪些?我國的“校企合作”現如今有多少的變化?筆者再度進行探討一番。
“德國的‘雙元制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職業教育辦學制度。‘雙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職業學校, 其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企業等校外實訓場所, 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1]
十年前的撰文,主要探討了德國的“雙元制”與我國的“校企合作”的區別與問題所在,那時兩者間的差別主要在人的思想觀念,國家的政策法律,教學的課程模式等幾方面,現如今情形有了很大的改善。
1 課程模式
近年來,我國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大力開展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實行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模式,主張課程結構的寬基礎、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課程編排的綜合性、課程實施的雙元性以及課程評價的實效性。學習德國等先進國家的職業教育經驗,全面實施教學改革,如“理實一體化”、 “動導向教學法”、“頭腦風暴”、“翻轉課堂”、“微課”等等,數不勝數。還有各級各類的技能大賽,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的開展,這些都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成果。我國的“校企合作”與德國的“雙元制”差距中課程模式方面,是改革得最快速、最徹底的、最有成效的,也是德國的“雙元制”與我國的“校企合作”之差別中最容易學習和改變的一項。
2 政策法律
德國“雙元制”是一種制度,是國家立法、雙方遵循、校企合作、企業為主的一種辦學制度。德國政府為了保障職業教育的順利實施,對職業教育進行了立法,校企雙方嚴格遵循《職業教育法》和《教育法》的規定,校企雙方履行著各自的權利和義務[1]。因此,德國的企業是把職業教育作為“企業行為”來看待的。我國近年來也一直致力于對職業學校與企業的合作給予一些政策支持,但是目前我國校企合作還是停留在教學和生產實踐的合作,未能開展深層次的科技與經濟合作,沒有形成長遠的校企合作機制。
同時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企業對科技需求熱情不夠,依舊停留在通過資金、資源、勞動力的投入來擴大再生產,企業沒有認識到高級技術人才的重要性,也沒有正確樹立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責任,企業在整個合作辦學過程缺乏主動能動性。
學校與企業要深層次的合作,政府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沒有政府的中間協調、政策扶持、經費補貼、質量評估,整個辦學目標就無法實現。雖然現階段中央和地方已經出臺了很多的法律法規,對于校企合作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許多地方主管部門的工作不到位,導致整個校企合作關系缺乏系統性、權威性和嚴肅性。企業缺乏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則很難主動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政府要積極為“校企”雙方建立合作關系搭建平臺,充分發揮政府的溝通和協調的作用,使“校企”雙方互利互惠,從而確?!靶F蠛献鳌鞭k學深度融合。
“政策法律”方面,我國“校企合作”與德國的“雙元制”依然有較大差別,雖然這些法律法規,我國可以照搬照抄的,但政府支持力度依然不足。
3 思想觀念
最難以改變的是思想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還在人們的腦海里根深蒂固,讀了書就該高人一等,要去做公務員、做白領的,不是去做藍領工人的。而德國的國民素有崇尚技藝而不鄙視職業教育的社會風尚,人們以接受職業教育為榮,在德國,工人的工資待遇與白領的相差無幾,德國的青年樂于上職校,安于做工人,并不認為做工人低人一等。在我國,幾年前我國的工人的工資水平比白領、公務員差別較大,可最近幾年,現在的勞動工人工資并不低,普遍要比剛畢業的大學本科生高,特別是一些技術含量高的技術工人,工資水平甚至比普通事業單位的碩士畢業生還要高,可人們還是不能接受讀職校當工人,唯一的解釋就是思想觀念的問題,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職業教育普遍存在著偏見,很多群眾對職業教育還持有懷疑態度。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較短,很多人的思維模式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導致整個教育環節和社會需求脫節,理論知識和實踐需求脫節的問題頻繁出現。
總之,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任重而道遠。筆者認為,在學校層面已經做得比較到位了,特別是對普通教師而言,雙師型,技能型,這比賽,那獲獎等等,能做的都做了;比較缺乏的是政府的支持,要制定一些行之有效政策和法律法規,讓企業和職業學校能共贏,或者給予合作企業稅收方面的優惠,使企業有愿望與職業學校合作;其中最難解決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體力勞動者在社會上的地位不能很好的體現,職業教育在我國就不能讓學生和家長信賴,我國的職業教育就很難像德國的“雙元制”一樣,讓技術工人成為強國之本。
【參考文獻】
[1]何文涓.淺析德國的“雙元制”與我國的“校企合作”,教育學術月刊[J].200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