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挺++韋開蕾
摘 要 通過研究境內外農業產業組織化和技術推廣的特點,結合我國農業產業組織化和技術推廣的歷程與現狀,本文試圖探索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農業推廣體系,通過激發農業科研人員、農業技術推廣者以及農民的積極性和內在潛力,提高農業科研成果的普及和轉化率,以全面提高農業技術推廣者和農業勞動力的從業素質,以最大程度地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保障農業、農村的綠色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 境內外農業 ;產業組織化 ;技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 F324.3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11.022
The Enlighten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to China
GAO Ting WEI Kail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inan University, 570228)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this paper combined the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which was suitable for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by stimulating the enthusiasm and intrinsic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scientis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ers and farmers to improve the popularity and convers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to maximize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green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e ; industry organization ; technology promotion
我國的農業產業組織化和技術推廣機制的健全極大推動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為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綠色可持續性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近年來,黨和國家在農業產業組織化和技術推廣的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在全國大面積、大規模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二是根據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進行適用的技術培訓,提升農業科技含量,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一方面,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農產品供求關系、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和農業產業組織化途徑等都已發生重大變化;另一方面,農業產業組織化的不斷加快使得我國農業技術的供求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因而,為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求,我國現存在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需進一步的改善。自農村稅費改革以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面臨基層相關技術推廣機構運行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嚴重阻礙我國農業的綠色可持續性發展。
農業產業組織化與技術推廣是技術成果轉化為農村生產力的橋梁。我國擁有豐富的農業科技資源,農業科技機構數量居全球第一。然而,較于國外農業技術資源轉化率而言,低的農業技術轉化率是我國農村生產力低下的一大瓶頸。究其原因,到目前為止,國內并沒有設置與現代農業經營相適應的農業技術成果轉化機制,致使大量科研成果無法得到高效的利用。3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全國已確認的農業科技成果達5萬多項,獲國家和部門獎勵的科技成果9 485項[1]。但就總的轉化率來看,我國僅有30%的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而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60%的。我國的產業組織化和農業技術推廣一直是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體,己難以適應市場經濟下農業技術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嚴重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借鑒發達地區農業技術推廣和產業組織化的經驗,以解決我國農產業組織化和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探索農業技術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建立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這對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境內外農業產業組織化特點
縱觀境內外農業產業組織化的發展歷程,無論是國際上的組織化經驗還是臺灣尋求高附加值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式。現代化年農業發展進程中,主要都是采取大型地集約合作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實現其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家庭農場制度是美國實現現代化農業的核心制度,法國主要是以農業企業的形式來完成其產業組織化的轉變。就日本而言,日本政府充分利用農業協會的作用來實現其農業技術的推廣。臺灣在實現現代化農業的過程中,主要從休閑綠色農業入手。
1.1 美國農業產業組織化發展的特點
農業產業組織化是美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大助力,從美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歷程來看,美國農業產業組織化體系存在如下顯著特點:(1)家庭農場制度是其現代化農業的核心制度,截止2007年年底,美國擁有220萬個農場,其中191萬個(86.5%)為私人性質的農場,8.6萬個(3.9%)是以家庭為主的合作性質農場,合伙制農場17萬個(8%),公司性質農場僅為1.3%;(2)擁有現代化的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系統。美國農業研究由農業部下屬科研機構、州立農業大學、地區試驗站、農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業生產經營服務機構所屬的科研機構等現代化科研機構組成;(3)流通和銷售體系發達。美國農業生產體系很多都是圍繞大型的銷售商而展開;(4)農業產業組織化模式是企業+企業。美國絕大多數農戶是企業(農場主),農場主通過市場進行自由交換,獲得準確的價格信息,能更有效的配置資源。
1.2 法國農業產業組織化發展的特點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國就成為歐洲第一大農業生產國,在農業領域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法國產業組織化根據組織形式可分為四種類型:(1)國有或私有的工業、商業和金融資本直接開辦的農工商聯合企業;(2)工業、商業、金融和農業企業共同持股的聯合企業;(3)合同制農業企業。明確工商公司與農場主分別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將供產銷統一起來,這是法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最普遍的形式;(4)各類型合作社。合作社主要是由數量若干的農場主組織的聯合經營農業,也會兼營與農業相關的一些收購、銷售、信貸及生產資源供給等附加業務[2]。
1.3 日本農業產業組織化發展的特點
從20世紀50~60年代始,日本政府當局已開始頒布一系列法律來推進其農業組織化的發展,如《農業基本法》和《農業改良促進法》等。日本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主要有兩種模式:即,以工商業資本為主體的垂直一體化經營模式以及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為主體的平行一體化經營模式。日本發展模式的主要形式是農業協會,通過農業協會形成統攬全國的現代化農業網絡鏈,從生產環節到流通過程,甚至技術指導和醫療保健,其經營范圍涵蓋所有領域。其農業產業組織化分為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環節的分工與銜接,使農民從直接的市場交易中解脫出來,降低市場波動所帶來的風險及交易成本。日本的農業產業組織化主要是由農業協會牽頭,本著農民自愿參加的原則,從而實現農業供應和產品收購、加工、貯運、銷售等一體化。農業生產者從中獲得相對穩定收入,從而提高了農戶生產積極性[3]。
1.4 臺灣農業產業組織化發展的特點
綜觀臺灣農業產業組織化100多年的歷史,在經歷日本殖民統治和國民黨當局的幾次改組、合并后,尤其正20世紀40年代移植了美國農業推廣經驗,己經形成較成熟的農業公共服務推廣體系,具體包括農會、各類合作社、水利會和漁會。臺灣農業已基本實現由傳統性農業到農業現代化的過渡。在技術推廣的條件下,發展綠色農業、休閑農業;促進農產品國際性銷售。臺農業產業組織化有以下幾個特點如下:(1)種植業產業化的特點是尋求高附加值產業,實現種植業的綠色可持續性發展;(2)畜牧業產業具有集中化、大型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特點;(3)漁業產業組織化以遠洋漁業為主,近海漁業為輔,其遠洋漁業產值一直以來占漁業總產值中最大比重;(4)臺灣林業逐漸在向綠色、環保、高附加值的產業深層發展。
2 境內外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形式及特點
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應據國內農業發展的實際情形做出調整與改進。就美國和加拿大的農業經濟管理類學科而言,其研究內容方向都極大地豐富和擴展,更是培養了一大批農業經濟管理的專業人才[4]。美國農業發展對我國農業國際化的啟示主要是:面向世界聚資源、彰顯特色樹品牌、依托大局促發展[5]。就農業技術的推廣而言,首先應擁有本國一套協調高效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充分將農業科研成果聯系實際需要,提高農業技術的轉化率。借鑒境內外推廣體系的建立經驗,將農業教育、科研成果和技術推廣結合成一個整體是關鍵,同時政府應該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
2.1 美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形式及特點
美國農業合作推廣體系主要包括聯邦政府農業部推廣局,州贈地大學或學院和縣推廣站。聯邦推廣局操作和協調整個農業行動,而合作推廣體系的特征通過贈地學院得到表達,縣推廣站直接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6]。州立大學農學院推廣服務中心的主要任務是:(1)綜合有關專業的科技成果,編寫普及小冊子發給各縣推廣站;(2)及時向各縣級推廣站傳播本大學及其他大學、國家最新的研究成果;(3)培養縣級科研推廣人員。在全美3150個縣里,每個縣都有一名到數名推廣員,全美國共有16 000名專職推廣員,此外,還有約 300 萬在合作推廣人員訓練和指導下幫助推廣技術的志愿服務人員。
美國農業的高勞動生產率在于其擁有一套協調高效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其技術推廣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三位一體”將農業教育、科研成果和技術推廣結合成一個整體;(2)“四項原則”維持推廣體系活力。一是合作原則。規范美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州農業技術推廣站之間關系,是美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靈魂和核心。二是教育原則。以州立農學院為主導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以教育方法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嚴格限定推廣人員作為教育者的角色。三是計劃原則。所有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均以推廣計劃為基礎而展開;四是資金對等原則。美國農業科技推廣的資金,主要由聯邦、州和縣財政提供。農業科研、推廣經費由州立大學推廣站統一管理,按推廣項目及開支預算及時撥款 。(3)“五化配套”保持創新和推廣體系的系統化、綜合化、市場化、應用化及手段現代化的五化配套,重點推廣適合美國各地區、各產業和各品種需要的應用技術[7]。
2.2 法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形式及特點
法國的農業合作社組織十分發達,是法國成為歐洲農業強國和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起的主要推動力量[8]。法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隸屬于法國農業部、林業部的下屬單位,由農業部、林業部參與的跨部門行局和委員會構成。政府機構在服務體系中的職責是:建設農業產業基礎設施,提供農業農村信貸,組織并協調全國性的農業推廣服務活動,發展農業教育推廣事業和農業科學研究活動等。農業合作社在各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都占據重要的地位,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及農業特點使其在農業技術的推廣中發揮重大優勢[9]。法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要由四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次是法國成果推廣署,相關科技部門或工業部門出資扶持其體制運行,目的是為了將企業、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有機結合在一起;第二層次是農業發展署,該協會組織由政府和農業行會共同組成,主要是為了對農戶進行科普宣傳和定期的農業技術培訓;第三層次為農業研究機構與專業技術部門,其各方面資助主要來自于農業部,并擁有專業的技術服務推廣工作者隊伍;第四層次是法國的農業生產協會,該協會主要是為法國農民提供技術培訓和推廣工作。
法國農業技術推廣的一大特色是其農業合作社作為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的載體,農業合作社主要是維護農業工作者的利益,進行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工作法國的農業合作社主要由約3 800家企業、130多萬個社員以及12萬多名雇員組成,涉及整個法國農業市場的90%生產銷售。其分支機構遍及全國,深入法國現代化農業技術推廣的各個環節。
2.3 日本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形式及特點
農業技術應該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重大助力,將其應用于農業生產而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是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力的重大路徑。縱觀國際上的發展經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在美、法、日三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方面有重大作用[10]。日本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由國立或公共大學、民間企業、科學研究機構構成,其農業技術研究主要依靠全國29所國立研究機構完成,這些研究機構緊密聯系著地方民間機構,涉及林業、農業、水產業等多個領域。日本模式的農業推廣服務體系有如下特點:一是農業科研以技術推廣為導向。日本農業科研學院和技術推廣組織不僅與本地的農民、農業聯系緊密,與農業科研機構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二是建立完善的農業教育體制。日本在每一都道府縣都設立1~3所農業職高、農業大學、農學院等農業教育機構;三是制定具有專業導向型的農業教育體制。特定的農業教育機構承擔具體的農業教育推廣,綜合型大學的農學院主要負責相關基礎學科和課題研究。
2.4 臺灣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形式及特點
農業技術推廣會因地域、環境、制度及所處經濟階段不同而各異,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臺灣農業的自然資源條件有限,而其農業卻依然取得很好發展,這是值得大陸的農業發展思考和借鑒的。農業技術的推廣使得臺農業科研成果可順利轉化為相應的實際生產力,服務基層的農會或其它組織。在農業技術的推廣方面,臺灣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2.4.1 設立農民學院
自2006年以來,臺灣“農委會”開啟 “漂鳥計劃”鼓勵年輕人到農村中去學習和體驗農業,安排對農業感興趣的年輕人到各農業試驗場體驗農業的專業訓練。“漂鳥計劃”只是該類計劃中的一個,類似項目還包括“園丁體驗營”等,讓青少年親身體驗農活來激發其從事農業的興趣。2011年臺灣 “農委會”在農業試驗所建立了農民學院,針對不同層次的農民分為入門班、初階班和進階班進行專門的指導和訓練,向其講解實用的種養技術知識,提高農民的實務經營能力。
2.4.2 建立農業咨詢服務平臺體系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咨詢服務及在線教育進一步加速了農業技術的推廣。農戶通過互聯網可以拓展到更多、更廣泛的專業領域和技能,還能幫助農民做農產品的銷售策劃、廣告宣傳等。臺灣當局也發行了農業類刊物,比如《農學e報》,目前其訂閱人數超過15萬人次。在當今信息化社會的背景下,有關部門還開設了Facebook推廣賬號“農人新樂園”,其粉絲數已經超過4 700人,這在中國大陸是很值得借鑒的。此外,臺灣通過借鑒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在農民職業能力認證上的有關規定,建立一系列的農民學院培訓的考核制度,逐步形成初級、中階和高級的農民農業經營能力認證制度。
2.4.3 加強區域間合作
縱觀臺灣現代化發展歷程來看,農會組織在其中起到主導型的作用,為農業產業化進程提供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加強區域間合作來實現農業發展環境的整體提升。在產業組織化程度方面,臺灣農民基本都會加入了1~3相應的合作化農會組織,因而其農民組織化程度相對內地較高,臺灣從農會組織中得到生產經營和農業技術的教育培訓。臺農民組織可以分為四大類,包括農會、農民合作社、水利會以及漁會,這四會均是在臺《農會法》的規定下而成立的具有經濟性、社會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的非營利性社會法人組織。2013年,臺灣地區五所高校與農業推廣中心聯合制定了《加強農業研究教育及農村產業發展合作計劃》。通過一系列的農業專題講座、研討會或現場指導的形式來促進農業技術的提升,實質性的解決農業技術及農場經營管理問題,不斷提高臺灣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 政策與建議
分析境內外的農業技術推廣的服務經驗,對我國農業產業組織化發展的歷史沿革進行系統性梳理,分析我國農業產業組織化的現狀,能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健全提供理論和實際上的借鑒意義[11]。
3.1 傳承農村文化,發展休閑農業
我國具有鮮明特色與底蘊的傳統文化,都是發展現代化綠色休閑農業的重要因素。廣大農村地區流行的各類祭祀活動、山歌對唱等說唱活動以及各種玩物等物質文化、禮儀、民風、生活方式、耕作制度和行為模式等精神文化,這些不但是先輩生活的積累和傳承,也是廣大農民自己的親身體驗。民俗、農村習俗與休閑農業結合不但可以讓人追古思今,親身體驗優質觀光資源,而且還可以使農村文化落地生根,發揚光大。神秘豐富的農村文化和無窮的趣味性,即可以滿足人們求知的欲望,也能讓人們獲得探求農業知識和傳統文化的滿足感,同時還能帶給廣大游客濃厚親切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回歸自然,崇尚自然的心愿。
3.2 科研、教學與推廣有機結合
科研離不開推廣,推廣離不開教學,三者應緊密相連,自成一體。法國在各地設立了農業高等院校,這類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活動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12]。使得推廣、教學、科研的結合成為可能。重視農業科研,把增加農業科研投入視為保持農業領先水平的有效手段。各種農業科研機構對于農業科研都有自己的獨創之處,如農作物新品種的研究成果很多,土豆的品種和質量是世界最有名的。在教育方面,除高等教育外,對中等職業教育也十分重視,學生中學畢業后,凡是未上大學的都要接受相應年限的職業教育后才能就業。法國在科研成果和農業技術的推廣上也十分有力。法國農業從生產、加工到運銷的整個過程,普遍體現很高的科技水平,充分借助企業與其他民間機構的力量。各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離不開企業組織及咨詢機構。法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教育均由協會組織的私人企業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的相關事宜無需政府操作[13]。
3.3 循環農業,綠色可持續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基礎比較薄弱,發展較滯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而積不足世界平均數的一半,加之水資源的嚴重匱乏,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中國農業的發展,也使中國農業在根本上處于較為不利的競爭地位。目前,中國農業技術整體水平仍然比較落后,農業靠天吃飯的局而還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和解決,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以及勞動生產效率較為低下,可持續與可集約化發展緩慢,來自各個不同方而的壓力日積月累,造成了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而臨巨大的挑戰團。在中國,發展循環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經濟模式,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模式。農業循環經濟則是把循環經濟理論應用于農業系統,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生態技術原理及其基本規律為指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自然資源消耗、物質投入、廢棄物排放等。
3.4 鼓勵細碎農田兼并,實施集約化經營
小農經濟是中國必須長期面對的現實。中國農業的本質仍是小農經濟,但其實際上己經嵌入高度開放的市場化和社會化體系。事實上,社會性小農經濟的彈性具有內在的限度,伴隨著社會性小農經濟的彈性空間逐步縮小,農戶合作成本也有所增加。社會性小農經濟向集約化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將會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在一定條件下政府應幫助那些收入較差的農戶放棄經營農業,轉入城市就業;對愿意留在農村經營農業的農戶和愿意從城市前往農村的人員、特別是從農學院畢業的青年,從各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向老年農民發放終身養老金,鼓勵提前退體,獎勵小農戶到鄉村工業、服務業投資或就業。
參考文獻
[1] 柳 絮.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取得農業科技成果5萬多項[J]. 廣西農學報,2009,24(1):3.
(下轉第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