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清++趙桂芳
摘 要 在分析海南省國際科技合作特點的基礎上,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海南省綠色崛起等新發展戰略,歸納出海南省國際科技合作的新機遇,從不同維度發掘出海南省國際科技合作的潛力與前景。認為獲得發展機遇,發揮發展潛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系統謀劃海南的國際科技合作事業,編制發展規劃。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路徑和目標、重點方向、重點領域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海南 ;國際科技合作 ;潛力 ;前景
中圖分類號 F752.67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11.024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 and Prospect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in Hainan Province
LIU Haiqing1,2) ZHAO Guifang1,2)
(1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2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in Hainan Province, Haikou, Hainan 5702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ainan, around "the belt and the road" strategy and the rise of green initiatives, sum up new opportunities, potential and prospect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in Hainan. Planning hainan'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systematically and publish its development plan was an important way of achiev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otential.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the plan from guiding ideology, basic principles, paths and objectives, key points and key areas.
Keywords Hainan ;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 potential ; prospect
開放式創新已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推崇,國際科技合作是開放式創新的重要形式,以合作獲取優質創新資源,互利共贏,已成為人們的共識[1]。借著海南建省辦特區的東風,這個曾經封閉的海島,在國際科技合作領域摸索30年,獲得大量的經驗和成果。如今,海南省各行各業都有不少了解世界、“有海外關系”的專家、學者,很多產業發軔于國際科技合作。但由于海南整體科技和工業水平與國內發達省市相比有較大差距,產業與國際高端市場的關聯度不高,所以,海南省對國際科技合作的總體需求量還不大、要求不高、不系統。
近期,海南省委號召開展“大研討大行動”,各系統、各部門都在學習、討論、撰稿,意圖合力為海南長遠發展找出一條新的道路。2017年9月1日,在一篇以《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為題的文章中,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提出打造“泛南海經濟合作圈”的設想。就海南國際科技合作事業而言,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訊息。海南打造“泛南海經濟合作圈”,是為了更好地契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凸顯自己在本區域中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未來海南省國際科技合作的作為、前景、成就,取決于它在多大程度上緊跟“一帶一路”,深度融入“泛南海經濟合作圈”。抓住這一契機,海南國際科技合作就可能展現其巨大潛力,就會出現成規模、上高端、全面推進的理想前景。以此為思路,本文聚焦分析海南省國際科技合作的潛力和前景,就國際科技合作如何以最佳姿態服務國家戰略和海南省新一輪改革開放提出建議。
1 海南省國際科技合作現狀與潛力
1.1 現狀概要
海南省政府的國際科技合作始自于建省的1988年,海南省科技廳和其它一些廳局成立了國際合作處。當時海南經濟和科技水平低,姑且不論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即使與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相比,差距也十分明顯。海南從國際上可學可拿的東西很多,國際科技合作發展很快。海南的國際科技合作有其特點:一是因海南的特區地位,官方和民間組織在建省辦特區之后的10年間,積極倡導對外開放,國際科技合作活動十分活躍;二是海南在區位和地理方面具有獨特性,海南地處南海,歷史上百姓有下南洋的傳統,與東南亞有著廣泛的聯系,海南是我國唯一的熱帶海洋省,有利于對外開展熱帶作物、海洋漁業等方面的合作,從90年代開始,大量臺灣的水果、花卉、蔬菜新品種引入海南,對海南農業技術進步貢獻很大;三是因資源優勢而產生的國際科技合作也是一大特色,最近30年,海南的旅游獲得巨大發展,其中,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的進步都與對外科技合作有重要關系,海南近海的天然氣開采是從20世紀90年代與美國阿科石油公司的合作開始的,南繁育種因其幾十年的發展和聚集效應,早已享譽世界,“三亞水稻國際論壇”已經舉辦數年,種業合作研究和交易平臺正在建設中,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總體而言,海南的國際科技合作比較弱。原因之一是海南高新技術產業還不夠發達,還沒有釋放巨大的技術創新需求,難以形成科技合作的規模效應;原因之二是海南的產業鏈往往不夠清晰、完整,從源頭創新到市場開發,還沒有形成分工明晰、環環緊扣的創新鏈,這種現象不論在熱帶作物、海水養殖這樣的傳統產業,還是在制藥、汽車、煉化產業中,都很常見,這不利于有針對性地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原因之三是海南省過去30年沒有一份系統引導各行各業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戰略規劃,之所以如此,可能與我們對國際科技合作“是什么”的認識有關,一方面,國際科技合作滲透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是一種“潤雨無聲”的作為,而非一種傳統意義上的標準行業,更非某個產業,難以進行傳統意義上的總體規劃;另一方面,它往往與開發、合作、公開這類抽象概念有關聯,是一種態度或姿態,其結果是很容易將它虛化、泛化,因而也就難以提供系統、長遠的支持、資助[2]。
1.2 潛力分析
未來海南國際科技合作是否看好:(1)取決于國家的全球戰略。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和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分別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暢想,二者構成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形成新時期中國全球戰略的“第一樂章”[3]。為響應這一國家戰略,2016年9月8日,國家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印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從重大意義、總體要求、重點任務、重點領域、體制機制、組織支撐方面,對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給予詳細指導,是國家對外科技合作的綱領性文件。在可見的未來,這是海南國際科技合作的最大機遇。(2)2018年是海南建省辦特區30周年,海南第二個長遠發展戰略正在醞釀之中。無論這會是個什么戰略,創新驅動都將會是其核心,都會有一個與之相匹配的科技創新遠景規劃。就海南國際科技合作而言,這將是其最直接的機遇。未來海南國際科技合作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與海南的科技創新遠景規劃有直接關系。一方面,這體現了國際科技合作服從科技發展的主體需求,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國際科技合作在海南的發展中,也有主動作為的余地。海南發展戰略也好,海南科技創新遠景規劃也好,它們是否湊效終究是要以國際水準來衡量的。而海南經濟和科技的開放度、國際影響力是一項重要衡量指標。在這些方面,國際科技合作會有越來越大的作為。(3)過去幾十年來,新加坡、深圳等國家和地區以開放式創新,凝聚優質創新資源,迅速提升自己的科技實力,提供了成功的案例[4]。在海南省新一輪發展中,我們有樣可仿。與此同時,由于國家發展的需求、國防的考量和海南自身資源稟賦因素,一批優質科技資源正陸續落地海南,向海南聚集。比如:文昌航天發射基地、三亞深遠海研發平臺、中科院三亞遙感所及其產業園。未來將有更多軍民兩用科研設施和產業在海南落地,將給海南的國際科技合作注入新活力。(4)隨著政府和各界人士對國際科技合作“是什么”認識的不斷深入,國際科技合作需求的廣度和深度將被不斷識別、“挖掘”出來。國際科技合作可以是參加國際大科學計劃,也可以是組建聯合實驗室;它可以是高技術競爭期前的合作研發,也可以是專利技術產品的合作生產[5];也可以是在國際科學期刊上的聯合發表,也可以是海南“百鎮千村”項目中的中外聯合設計。從這層意義上理解,國際科技合作潛力有多大取決于我們對機遇的識別能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 迎接新機遇、新前景
為了將機遇和潛力變成現實資源、能力、可預期的前景,建議組織研究、編制海南省國際科技合作中長期戰略,從思路、目標、路徑、任務等方面提供導向,建議抓住以下幾方面思考。
2.1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2.1.1 指導思想
秉持開放合作、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理念,推動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的合作共同體建設,為海南省全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6]。
2.1.2 基本原則
2.1.2.1 開放共享,互利共贏
堅持開放式創新,充分尊重合作伙伴的發展需求,在“一帶一路”指引下,共創科技成果,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和共同進步。
2.1.2.2 政府引領,需求導向
積極利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資源,借助政府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尤其是政府的發展計劃。在此基礎上,遵從市場需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在科技創新合作中的主體作用。
2.1.2.3 產業為主,重點突破
以完善和強化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為主,通過合作重點突破薄弱環節,形成全鏈條科技創新合作,增強參與方產業競爭比較優勢,讓合作實體化、實用化。
2.1.2.4 以人為本,能力建設
以人才培育、交流為重點,以能力建設為主要目標。通過資源投入、激勵政策、創新環境建設,引智引才,開展長期、優質合作。
2.2 路徑和目標
2.2.1 近期
2018~2020年,按《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編制海南省國際科技合作中長期規劃;確定重點合作學科、示范平臺、先行產業、試點園區、重點對象國;創新并形成一系列雙邊、多邊合作機制;構建企業為主,官產學研參與,多學科、多行業融合的國際科技合作體系,做到有目標、有體系、成規模地開展合作。
2.2.2 中長期
2021~2030年期間,按國際水準,創建泛南海國際科技合作中心,成為支撐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重要力量,成為“泛南海經濟合作圈”建設的重要內容。泛南海國際科技合作中心至少可包括3個方面:一是將海南建設成為部分世界綠色技術創新的合作地,通過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和管理創新帶動新產業、新業態,掌握一批前沿科學研究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在深海、航天技術的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二是將海南建設成為特色產業區域合作的重要節點,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合作主體,集聚一批行業創新“引擎”企業和跨國公司,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成為海南國際科技合作的主導力量;三是將海南建設成為開放式創新文化的新型傳播中心,全社會創新國際化的文化氛圍濃郁,跨國性的重大科技創新活動頻繁,具有國際化的科學理念、產業文化和商業氛圍,成為泛南海“一帶一路”創新合作重要先行地[7]。
2.3 重點方向
結合對象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需求,加強合作平臺建設,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合作研究,逐步形成區域創新合作格局[8],主要工作方向如下。
2.3.1 高技術產業導向
多少年來,海南一直保護著自己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多少年來,有不少人一直在期望、探索用優越的生態加上特區政策,換來一個繁榮的海南。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僅僅是這兩方面不夠。海南還需要有助于社會轉型、邁向高端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滿足這一目的的資金、人才、科技國內外并不缺乏,各國對他們的流動限制越來越少。如果海南致力于營造親商環境,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產業,再加上她已經優越,而且仍在不斷改善的自然生態環境,那么,海南會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科技創新與合作的目的地。這些既是國際科技合作的條件,也是其重要目的。
2.3.2 能力建設驅動
建設一批培訓中心和培訓基地,廣泛開展先進適用技術、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圍繞重點領域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聯合推進高水平科學研究;在現有基礎上,與東盟等區域和國家共建一批技術轉移中心,促進適用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深化產學研合作;
建立科研儀器與設施、科研數據、科技文獻、生物種質等科技資源互聯互通的互惠機制。構建政府引導,官產學研協同的國際科技合作機制和平臺[9]。充分利用博鰲亞洲論壇,深化雙邊、多邊的科技合作關系,為泛南海國際科技合作中心建設創造條件。
2.3.3 共建特色園區,創建最佳環境
共建一批特色鮮明的科技園區,引導鼓勵海南高新區與國外開展高強度的技術創新合作,與國外共建農業科技園區、海洋科技產業園區、環保產業園和綠色建材產業園,探索多元化建設模式[10]。在此基礎上,參照美國硅谷、法國的索菲亞·安納波利斯科學園,探索在海南建立中國南方最好的科學園,造一座融智慧、科學、技術為一體的國際城,把創新和創業、人文與人際、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和生活品質等有機結合在一起。
2.4 重點領域
具體合作領域將視合作方實際需求確定,以下援引4個例子。
2.4.1 農業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開展作物種質資源聯合收集與共享,共同開展水稻、橡膠、香蕉、木薯等特色作物和水產的種質創制與新品種的選育推廣[11];共同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和調控技術、重大跨境動物疫病預警及防災減災技術的聯合研究與推廣應用[12];積極開展高效節水與節能農業、海洋農業、設施園藝、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技術和農機裝備的聯合開發與示范,推廣環境友好型和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模式[13];加強資源利用、環境治理以及生態修復等綠色農業發展技術合作與推廣[14];加強高效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的合作與推廣應用;共同為鄉村建設、扶貧提供技術解決方案,這些方面,我們已經有了一些基礎,比如: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承擔的“援剛果(布)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現成為中國熱帶農業技術在剛果(布)和非洲的示范窗口;從2009年開始,該院實施科技部援外項目“莫桑比克腰果病蟲害防治技術示范”,在受援國受到好評,并帶動我國企業在莫桑比克建立生產與加工基地;2012年開展“越南腰果抗蟲性評價及主要害蟲生物防治技術研究”;2013年建立“中國-坦桑尼亞腰果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等。
2.4.2 海洋
加強海洋合作平臺建設,推動海洋環境觀測技術合作,開展海洋海島生物多樣性、海岸帶侵蝕、海洋動力環境、海洋氣象和海洋衛星等科學觀測和數據共享[15];開展海洋資源科學調查,推動海洋油氣及礦產勘探開發、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島動態監測及多能互補、海洋災害監測預警與保障服務等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2.4.3 醫療健康
加強對沿線國家特色藥材和傳統醫藥的挖掘與合作研發,構建傳統藥物種質資源庫和標準化體系,促進中醫藥(包含其他民族醫藥)健康文化傳播,開展高附加值傳統藥物、化學藥、生物藥等合作研發與產業化[16];積極推廣應用基因檢測等新技術,加強區域性重點疾病防治防控合作,攻克若干重大疾病預防和診治關鍵技術,提高合作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2.4.4 戰略研究
省政府及其智囊可與國際組織、外國政府開展包括科技創新在內的發展戰略合作研究。建省辦特區初期,海南省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比如:在國家科技部等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曾參與中日《海南島綜合開發計劃調查報告書》的編制,中美“海南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協助組織高規格的“海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國際研討會”,成立了“海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國際咨詢委員會”,海南省科技廳在這些活動中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海南探索自己獨特的發展路徑做出了貢獻。
3 結束語
海南的國際科技合作方興未艾,積累了經驗、積累了收獲。面對新的機遇,這一事業的發展前景無可限量。把握機遇一靠認識,二靠科學規劃,三靠協調行動,四靠高端營建。本文用了較多筆墨,多維度探討和認識國際科技合作。雖然目前海南自身科技創新能力有限,創新績效不高,但海南是一個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地方,而且,她的背后是一個經濟和科技迅猛發展的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資源充沛。海南省的國際科技合作應借著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未來海南省新的科技創新發展戰略,順勢而為,系統布局,改變過去隨機合作、“隨遇而安”的零星偶發行為方式。
參考文獻
[1] 黃滟雄. 國際科技合作的主要模式與特點研究[J]. 企業科技與發展,2017(3):7-9.
[2] 吳彬江. 科學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國際科技合作[J]. 中國農業教育,2007(12):41-42.
[3] 黃日茜,李振興,張婧婧,等. 德國國際科技合作機制研究及啟示[J]. 中國科學基金,2016(5):262-268.
[4] 呂進芳. 淺析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運作模式[J]. 大眾科技,2017(3):125-126.
[5] 吳 松. 國際科技合作征程[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6] 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等. 關于印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的通知[R]. 2016-09-08.
[7] 魏國汶,朱盛文,饒紅敏,等. 科研機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作用及路徑[J]. 江西科學,2017(6):455-459.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R]. 2016.
[9] 程長林,任愛勝,柳 萌,等.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現狀與模式研究[J]. 農業展望,2017(8):107-111.
[10] 冶 剛,王宇紅,張瑞瑞,等. 陜西國際科技合作的路徑選擇——基于建設絲路經濟帶新起點視角[J]. 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7(3):120-125.
[11] 張業倩. 構建我國新型國際科技合作機制研究[J]. 科技資訊,2017(7):142.
[12] 宋振華. “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國際科技合作研究綜述[J].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17(2):1-9.
[13] 黃滟雄. 國際科技合作的主要模式與特點研究[J]. 企業科技與發展,2017(3):7-9.
[14] 曹 陽. 高校國際科技合作模式、特點及其適應性[J]. 今日科技,2017(9):54-56.
[15] 林 紅. 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視域下的福建科技國際合作研究[J]. 亞太經濟,2017(9):156-159.
[16] 關皓元,曾 路. 國際科技合作理論與政策實踐評述及對廣東的啟示[J]. 科技管理研究,2016(6):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