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盲目開采土地、水資源大量浪費等現象導致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對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在生態環境保護中,人們越來越重視水土流失的治理,但現實生活中,人們過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對可持續利用有所忽視,再加上風力、重力、雨水等自然作用力的影響,從而造成水土資源流失加劇,生態系統逐漸失調。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并加以反思,對環境保護中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環境保護;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 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雖然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出臺了很多政策,做好許多的努力,但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出現階段性矛盾后,很多政府部門忽視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將地區經濟發展放在了第一位,從而導致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水土資源流失嚴重。在我國轉型發展期間,環境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1.1 為人們提供有利的生存環境。自古以來,人們就和干旱、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進行長期抗爭,在對抗的過程中,很多草原植被破壞,人們對樹木的亂砍亂伐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隨之出現,使環境日益惡化。加強環境保護,能夠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使地球綠化面積不斷增大,使環境污染問題進一步減少,從而對人們的生存環境起到優化作用。
1.2 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需要對環境保護加強關注,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通過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能夠將不適合社會發展的落后產業及時進行淘汰,不斷創新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積極推廣可持續發展行業,進一步調整我國產業結構,從而使經濟發展的空間不斷擴大,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3 使人們身體素質得到增強。環境污染會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直接威脅人們生命,各種呼吸道疾病也會通過空氣大范圍傳染,很多癌癥都是因為人們飲用污染的水資源而產生。近年來,大量的化工廠、造紙廠不按要求進行生產,導致當地生態環境出現嚴重污染,直接影響當地人們的身體健康。通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夠使上述問題有效阻止,使污染行業建設大幅減少,使污染行業的發展得到遏制,將優美潔凈的生活環境提供給人們,從而使人們的身體素質進一步增強。
2 我國水土流失的現狀
所謂的水土流失,主要是指水資源和土地生產力受風力、重力和水利等外營力作用下受到破壞,出現損失。水土損失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土地表層侵蝕,另一方面是水資源流失。人們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水土資源,嚴重破壞了土壤的覆蓋物,水力沖蝕裸露的土壤后,逐漸使土壤從表土流失發展成為心土流失,最終導致母質流失,暴露出巖石。
2.1 大量土地出現退化。水土流失會使人們賴以生存的耕地受到嚴重破壞,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與世界水平相比,我國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相對較低,具有比較嚴重的人地矛盾,而不斷加劇的水土流失讓該矛盾日益突出。我國每年大概損失100萬畝左右的耕地。上江上游、北方土石山區等地區已流失了較大比例的農田耕地,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能力基本喪失,裸露了大量的母質基巖。
2.2 江河湖庫淤積嚴重。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大量的洪澇災害,究其原因就是江河湖庫淤積。另外,因為上游地區受水土流失影響土層變薄,進一步降低了土壤蓄水能力,使山洪發生的幾率有所增加,使洪峰流量激增,從而導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繁出現。
2.3 生存環境不斷惡化。近年來,我國土地資源因水土流失影響遭受破壞,耕地生產力進一步降低,使農民群眾的生活和生產條件不斷惡化,對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制約,耕地困難和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出現很多山丘地區。因為水土流失而導致地方貧困,由于地方貧困而出現更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兩者相互影響,互相制約,最貧困的地區往往是水土資源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
2.4 生態系統功能削弱。水土流失會使旱災損失面積加重,使污染面源不斷擴大,嚴重威脅著我國飲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另外,在面源污染中,水土流失作為主要載體,不僅輸送大量泥沙,而且輸送生活垃圾、農藥等面源污染物。與此同時,水土流失還會使草場嚴重退化,進一步減弱防風固沙能力,使沙塵暴加劇;水土流失還會使大量的河流湖泊出現干旱,縮小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區域。
3 環境保護中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3.1 提高對水土流失治理的認識。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或大氣環境污染時,還需要堅持“防治結合”的原則。在當今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重開發輕保護”的思想極其嚴重,經常存在的問題就是在對已破壞的環境進行治理時,不但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而且效果不佳,相關部門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對還未形成的水土流失情況加強監控力度,才能夠使水土流失問題從根本上得到防治。
3.2 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地域性是水土流失的獨特特點,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貧困山區,這些地區的居民缺乏較強的水土保護意識,水土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進一步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步伐。各級政府部門只有不斷提高認識,重視對水土資源的治理,一切工作以可持續利用指導,才能夠將落后的利用方式及時改變,通過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方式使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對已經出現的問題進行彌補和緩解,最終實現“防治結合”。
3.3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要根據當地自然和經濟條件進行分類確定。針對黃土高原地區,主要任務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使進入黃河的泥沙大幅減少,重點治理區域就是多沙和粗紗區。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有效措施可治理水土流失問題,保持水土,避免資源浪費。這種方式不僅具有良好經濟效益,而且能夠改善生態環境。除此之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實施對區域環境保護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真正實現了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國梅;唐志鵬;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機制與政策研究;經濟政策[J];2010(2).
[2] 張曉衛.長春市水土流失現狀及防治對策[J].東北水利水電,2017,05:50-51.
[3] 王彪東,單曉翠.我國水土流失現狀和防治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6,05:83-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