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恒善
【摘要】:在經濟新常態下,隨著區域經濟發展要素的重配及區域經濟發展動力的轉換,創新日益成為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經過近 30 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創新速度及質量雖穩健上升,但也暴露出管理機制不健全、創新方式不持續及支撐體系不配套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完善管理機制,倡導自主創新和培育支撐體系的方式,提高區域創新能力,構建區域創新系統,以發揮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區域經濟;創新機制;發展
1創新驅動區域發展研究現狀
創新驅動區域發展是一項復雜工程,涉及一系列要素配置和機制問題。劉峰指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優勢主要體現在要素資源優勢、知識基礎優勢和區域優勢;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挑戰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體制。青海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勇分析了青藏兩省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劣勢,他發現科學技術創新經費投入不足、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難度較大和重點企業科技創新動力不夠等嚴重制約青藏兩省區的創新發展。寧波工程學院王志新教授以寧波國際海洋生態科技城為例,對科技城創新驅動發展的人才支撐進行研究,他發現核心區人才隊伍結構過于單一和拓展區對人才吸引力較低導致科技城創新人才支撐不夠、創新能力不足。劉俊杰指出,珠江西江經濟帶作為引領中南西南地區長期發展的極化增長空間,由于行政區壁壘,導致廣東、廣西、貴州等流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的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受阻。
創新驅動是區域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和衡量產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西安交通大學王育寶教授基于創新系統理論、產業集群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出創新要素集成是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優化的根本動力。中央財經大學張曉濤教授認為,我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研發投入轉化成實際成果的能力不足,研發成果產生作用的時間長;盲目加大研發費用,研發資金使用效率與研發成果商業化質量不高等問題。河北工業大學孫麗文教授認為,區域經濟增長取決于該區域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與升級。合理的和高級化的產業結構,能夠促使經濟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各產業得到協調發展,從而保障區域經濟長期持續增長。
從專利保護視角分析,廣西師范大學張海豐認為,專利保護與技術創新存在著密切關系,傳統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反向工程”等技術追趕路徑受到TRIPS協議等國際知識產權體系的嚴重制約,即后發國家的技術追趕變得越來越困難。成都市社會科學院周靈認為,從地方財政視角來看,成都科技金融發展中面臨財政科技投入有待形成合力和政策性金融機構缺乏等問題。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劉超勇認為,經濟新常態下,企業面臨諸多困難,突出表現為成本問題,而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是生產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的內因。為此,企業應把重心放在提升創新能力上面。
2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創新機制分析
2.1優化管理機制。
打破區域內及區域間的管理壁壘,創新區域內或區域間的管理體系,加快創新要素在區域內或區域內的流通。當然,創新目的在于使管理制度更加契合區域經濟發展,以降低區域內或區域間的交易成本,提升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比如,構建區域經濟創新活動的網絡組織以及建設區域網絡共享平臺,將來自不同區域的不同形式資源要素納入到同一創新網絡之中,從而不斷加強區域間生產要素和創新產品之間的勾連。此外,為加快區域內或區域間創新成果的轉化速率,可以制定創新成果轉化的激勵措施,獎勵對區域創新有突出貢獻的創新主體,讓其創新成果得到相應的回報。而對于創新薄弱的經濟區域,則可以依靠激勵制度,引進創新人才或資源,或者擴大創新成果的溢出效應。
2.2新思路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建立共享與長效的合作機制
當前,區域經濟合作包括總部經濟、企業兼并重組、項目合作共建、園區合作共建、飛地經濟、企業遷建、招商引資等多種合作形式。要根據不同合作模式,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以促進區域經濟實力全面提升。以區域合作共建項目為例,這類項目往往跨越兩個以上的省或市,一般為交通、能源、礦產、旅游、環境保護等大型基礎項目,由于針對跨區域項目的利益分配機制尚未形成,導致很多跨省市項目難以落地或進展緩慢,亟需建立長效的共享機制。
2.3強化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是相對于技術引進及模仿而言的一種創造活動。自主創新是指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的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的價值的過程。自主創新的成果可以是新的發現、新的產品或新的品牌。就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各經濟區域內的產業和投資項目已經基本飽和,加之一些傳統產業項目也逐漸被淘汰,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尤其是經濟新常態和“互聯網 +”的提出,更是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活動創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各經濟區域應抓住宏觀政策的利好空間,根據區域的比較優勢和核心能力,提高技術、流程、產品、原料及品牌等產業方面的創新能力,打造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體系。當然,區域經濟發展不但需要技術創新,也需要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對制度而言,各經濟區域應健全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商事、稅務、質檢及審計等方面制度,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創造寬松而有效的制度環境。而在組織創新方面,各經濟區域則要優化組織結構,合理分配組織權利,清楚界定組織責任,提高組織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
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倡導的“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保護競爭、促進聯合”的區域間合作機制并未完全形成。“十三五”期間,新型城鎮化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為加強區域合作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同時,區域合作也面臨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兩重開放”的挑戰。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全新發展理念,在政府和市場共同推動下加快區域合作與相關制度創新,必將成為新常態。
【參考文獻】:
[1] 范恒山.關于深化區域合作的若干思考[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13(04) .
[2] 寧越敏. 中國城市化特點、問題及治理[J].南京社會科學.2012(1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