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香
[摘要] 目的 探討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危險因素,并制定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方法 以該院神經內科于2012年12月—2018年5月接收的83例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并設為觀察組,選取同期在該院治療的83例單純2型糖尿病患者為為對照組。對比兩組患者的病程、血壓、甘油三酯、血同型半胱氨酸、體重指數、吸煙指數、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指標等8項獨立危險因素情況,并總結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患者的護理干預措施。 結果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上述8項獨立危險因素方面有明顯區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患者的病程、血壓、甘油三酯、血同型半胱氨酸、體重指數、吸煙指數等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而糖化血紅蛋白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危險因素主要包括病程、血壓、甘油三酯、血同型半胱氨酸、體重指數、吸煙指數;對于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患者,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夠幫助延緩腦梗塞的復發。
[關鍵詞] 2型糖尿病;腦梗塞;危險因素;針對性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9(b)-0094-02
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是威脅老年患者生命的一個重要病因,因此,降低腦梗塞發生率對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糖尿病伴發腦梗塞時會導致腦血管閉塞,造成患者的腦組織缺血,具有起病急、進展快、預后差等特點,嚴重時可以致殘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且復發率相當高,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該文2012年12月—2018年5月通過對比單純8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3例2型糖尿病伴腦梗塞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相關危險因素并總結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旨在為臨床中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評估和防治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該院神經內科接收的83例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并設為觀察組,選取同期在該院進行分娩且未發生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83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83例,男性49例,女性34例,年齡為58~71歲,平均年齡(61.6±4.3)歲。對照組83例,男性48例,女性35例,年齡為57~72歲,平均年齡(61.8±4.6)歲。所有患者均經診斷確診,且對研究內容知情并同意。排除合并其他嚴重慢性疾病的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經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方面的資料對比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照研究。
1.2? 方法
統計兩組患者的詳細資料,著重對比兩組患者的病程、血壓、甘油三酯(TG)、血同型半胱氨酸(HCY)、體重指數(BMI)、吸煙指數、糖化血紅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PG)指標等8項獨立危險因素情況。
1.3? 統計方法
數據的處理選擇SPSS 20.0統計學軟件,(x±s)表示,使用t檢驗;選擇[n(%)]表示,使用χ2檢驗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危險因素分析
用單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26個研究變量,設定α=0.05為標準,輪篩選出8個相關危險因素。將病程、血壓、甘油三酯(TG)、血同型半胱氨酸(HCY)、體重指數(BMI)、吸煙指數等6個相關危險因素和具有危險因素趨勢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餐后2小時血糖(2 hPG)作為自變量,構建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設置入選標準0.05,最終得出6項獨立危險因素。
其中觀察組83例患者的平均病程為(11.83±8.12)年,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3±5.22)年,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2.093,P=0.015);觀察組83例患者的平均血壓為(149.5±20.52/83.51±7.86)mmHg,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33.06±16.22/74.9±6.84)mmHg,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1.201,P=0.006);觀察組83例患者的TG為(2.59±0.55)mmol/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91±0.46)mmol/L,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1.002,P=0.014);觀察組83例患者的HCY為(101.52±11.12)μmol/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8.95±8.76)μmol/L,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12.963,P=0.021);觀察組83例患者的BMI為(22.85±5.13)kg/m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0.03±4.56)kg/m2,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2.619,P=0.039);觀察組83例患者的吸煙指數為(40.16±13.6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8.48±11.90),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1.462,P=0.017)。
此外,觀察組83例患者的HbA1c為(7.68±1.45)mg/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52±1.52)mg/L,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1.786,P=0.012);觀察組83例患者的2 hPG為(10.38±3.45)mg/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73±4.19)mg/L,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3.511,P=0.031)。
2.2? 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危險因素評分系統
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預測評分表通過ROC曲線的AUC及95%CI衡量評分表的效果。其中總分數的ROC曲線的AUC數值為0.661,95%CI為0.598,0.711??偡?分,預測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敏感度為81.0%,特異度為65.0%;總分6時,敏感度為69.9%,特異度為79.2%。總體來看,評分系統的評估結果表明,總分數≥6時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風險明顯增加。
3? 討論
由于國內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近幾年2型糖尿病高齡患者的數量在不斷增長,因此對于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研究具有較強的實際意義,其中對于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危險因素的防治是預防的重要一步[2-3]。近幾年的研究表明[4,5],病程、血壓、甘油三酯、血同型半胱氨酸、體重指數、吸煙指數等因素等均為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危險因素,而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等指標則未表現出明顯影響。
2型糖尿病患者伴隨的危險因素會相互作用,導致患者發生腦梗塞的概率增高,其中吸煙能夠升高血液中的脂質及纖維蛋白原,進而造成血液粘度增高和血栓形成。而甘油三酯水平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偏高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造成血栓。此外長期高血壓會影響小動脈和微血管的管壁,造成節段性的脂質透明樣變,使得纖維蛋白樣壞死和微動脈瘤形成的風險增加,當血管腔狹窄時誘發梗塞。年齡越大的患者由于身體機能的下降,危險因素越多,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也上升,但該研究中兩組患者的年齡近似,可能與病例選擇以及樣本過小有關。對于高血糖患者,嚴格的血糖控制可能會使老年患者發生低血糖的風險增高,低血糖應激狀態下,患者的機體反應性增加,激活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腦血管痙攣,腦部供血減少,造成腦梗塞[6,7]。
該研究中通過兩輪篩選,主要通過對照分析的方法對病程、血壓、甘油三酯、血同型半胱氨酸、體重指數、吸煙指數、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等8項獨立危險因素進行評價。研究中OR值能夠反映各個因素與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關聯強度,分數越高則關聯強度越大,并由此制定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高危評分表的分值。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高危評分表的總分數≥6時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風險明顯增加,可見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危險因素及高危評分系統對于預測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在護理方面,對于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患者,應該著重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采取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定期體檢等措施。根據年齡、病程、低血糖情況等個體化控制血糖,密切注意血糖監測。如果患者滿足新診斷、治療依從性好、未發生過低血糖、病程較短、未出現過并發癥或嚴重伴發疾病的非老年(<60歲)糖尿病患者,應選擇的控制標準為:EBG4.4~6.0 mmol/L,2 hPG 8~10 mmol/L,HbA1c<7.0%;對心腦血管病高危人群應選擇的標準為:FBG 6~8 mmol/L,2 hPG 8~10 mmol/L而對于對已患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標準為:FBG 8~10 mmol/L,2 hPG 8~12 mmol/L。對于所有患者均應調控血壓,使血壓控制在140/80 mmHg以下。此外還應注意控制血脂,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幫助患者弄懂簡單、易懂的膳食搭配方法,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多進行鍛煉,選擇科學的生活方式,規律服藥,監測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變化情況。
[參考文獻]
[1]? 鄭迎香.2型糖尿病并發腦梗塞康復期患者中醫情志護理體會[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0(2):213-215.
[2]? 陳鴻爾,葛慶青,沈玲利.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9):797-798.
[3]? 王小群.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護理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58):11569-11570.
[4]? 海星,邢倩倩.126例雙C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患者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2):149-150.
[5]? 謝紅蓮,黃志軍,劉莉.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常見危險因素研究和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6):2107-2108.
[6]? 楊旻星.2型糖尿病伴腦梗塞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13):1999-2000.
[7]? 阿衣夏木·吐拉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塞胰島素治療中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11):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