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園廢年深竹不生

2018-01-04 12:01:08王鵬程唐明星
當代文壇 2018年6期

王鵬程 唐明星

主持人語: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不能局限于對某些特定時段和地區論述,而應該更進一步把握各個地區各個不同時期的文學進程及其特點。西北地區的現代文學史研究,長期以來缺乏應有的關注。本期推出“西北現代文學史研究專輯”就是一個可喜的嘗試。王鵬程、唐明星對民國時期的西安文壇作了新的較為全面的論述,賈東方對以前鮮為人知的馮振乾及其與40年代西北現代詩歌運動的關系作了梳理,王賀則對40年代后期西北出現的“通俗小說熱”作了探討,都令人耳目一新。

陳子善

摘要:民國時期的西安文壇雖顯荒涼,但也并非不毛之地。1930年代張恨水、王魯彥、王瑩等在西安的生活寫作,1940年代曹靖華、丁玲、田間、臧克家、宋之的、葉以群、老舍、崔巍、賀綠汀、光未然、李初梨、沙汀、何其芳、卞之琳、端木蕻良、蕭紅、蕭軍、聶紺弩、徐懋庸、艾青、舒群、冼星海等的旅居記游,以及謝冰瑩主編的《黃河》雜志,都曾給這座閉塞保守的古都帶來生機和活力。1950年代中后期杜鵬程、王汶石、柳青、魏鋼焰、李若冰等本土作家的涌現,西安始成為百花爛漫的文學之都和眾所皆知的中國當代文學重鎮。

關鍵詞:民國;西安文壇;報刊雜志

清末民初的西安,由于地處偏隅,交通不便,與外來文化接觸極為不易;經濟蕭條,教育落后,歷史因襲沉重頑固,新思想、新文化很難扎根;再加之軍閥混戰、年饉不斷、匪亂滋擾,能活命已實屬不易,有條件接受教育者更是少之甚少。因而,五四運動的春風雖然越過了函谷關,但力量及影響大大減弱,只不過在“死水”上一拂而過。除了幾個影響甚微的馬克思主義社團,以及李桐軒和高培支在西安創辦的《易俗白話雜志》(1914年)、陜西省學生聯合會在西安創辦的《白話報》(該刊為陜西省學聯指導五四運動的刊物,創辦于1919年)、陜西省議會議員田芝芳(瑞軒)在西安創辦的《鼓昕日報》(1920年)等宣傳反帝反封建、婚姻問題、教育問題的刊物外,作為思想運動和文學運動的“五四”并沒有落地扎根,更遑論開花結果。旅京、旅滬和旅津的受到新文化運動激蕩的進步學生深感陜西的落后腐敗,他們抱著揭露黑暗、服務桑梓的情懷,介紹輸入新思想,積極參加實際事務,力圖喚起三秦父老的覺醒,開化三秦風氣,促進陜西發展。他們曾主辦《秦劫痛話》雜志(陜西旅京學生團,1919年)《秦鐘》雜志(北京陜西學生聯合會,1920年)《陜西雜志》(北京陜西公益協進會,1922年)《秦鐸》雜志(陜西旅滬學生會,1920年)《新時代》旬刊(后改為月刊,在上海的陜西學生聯合會創辦,1922年)《礪進》月刊(漢中旅京學生礪進會,1920年)《貢獻》(天津南開中學的陜西學生屈武、武止戈、崔孟博、劉尚達等人創辦,1922年,出刊4期后與《共進》半月刊合并)等,發出與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決裂的聲音,“思想再不受古人的羈絆,要解放。我現在要向光明的路上跑去,求新的人生的意義!我不愿瞎活了。”①學成之后,他們大多返回家鄉,成為文化、教育、實業等領域的中堅,少數成為左翼革命事業在陜西的奠基人,在新文學創作上并沒有取得成績。

從潼關走出的鄭伯奇、王獨清、馮潤璋等人,呼應時代風氣,投身新文學創作,成為新文學社團和新文學創作中較有影響的文學新人。鄭伯奇1921年參與發起并組織成立創造社,為創造社元老之一。其著有《抗爭》(創造社,1928年,話劇、短篇小說合集)《軌道》(啟明書局,1930年,戲劇集)《墻頭小說集》(千秋出版社,1937年,短篇小說集)《打火機》(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短篇小說集)《戲劇論文集》(神州國光社,1930年,文藝評論集)《兩棲集》(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7年,文藝評論集)等。其中小說《最初之課》和《忙人》,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其最著名的批評文章,為《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導言》,這篇論文是魯迅和茅盾的《導言》的姊妹篇,也是鄭伯奇對中國現代文學最重要的貢獻之一。鄭伯奇介紹加入創造社的同鄉王獨清,曾主編《創造月刊》,成為該社后期主要詩人之一。其有詩集《像前》(1927年,創造社)《死前》(1927年,創造社)《IIDEC》(1929年,創造社)等;話劇《楊貴妃之死》(1927年,上海樂華圖書公司)《貂蟬》(1929年,江南書店);小說集有《暗云》(短篇,1931年,光明書局)《獨清自選集》(1933年,上海樂華圖書公司)《長安城中的少年》(1935年,光明書局)等。王獨清詩歌受象征派影響,浪漫主義色彩濃郁,氣氛頹廢哀傷,少有深沉的理性思索之作。馮潤璋曾與孟超等人組織“流螢社”,創辦《流螢》半月刊,著有短篇小說集《歡呼》(上海泰東書局出版)等。鄭伯奇、王獨清、馮潤璋等人雖在國內文壇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對于本鄉西安的影響幾近于無。

1924年夏季,魯迅、王桐齡、陳鐘凡等人的西安講學,給一潭死水的陜西學術界和陜西文壇帶來了活水。魯迅等人來陜演講,正如當時的講座公告所言:“陜西向以交通不便,故名流學者之在西安講演者,向未有之。”西安至臨潼公路竣工不久的1924年7月,魯迅等7人即應西北大學和陜西省教育廳合辦的暑期學校的邀請,赴西安講學。②魯迅演講的題目為《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實際上是《中國小說史略》28篇的縮編和精華,而在某些論點和具體論述上,又有所發展而顯得更加豐贍有力。魯迅此行的另一目的,是為構思的長篇歷史小說《楊貴妃》作創作上的準備。到西安之后,滿目的頹敗和荒涼,看不到絲毫的盛唐氣象,他失望至極——“到那里一看,想不到連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費盡心機用幻想描繪出的計劃完全被打破了,至今一個字也未能寫出。”③這當然也同魯迅的才情、氣質有很大關系。回京之后,魯迅寫下了同西安歷史文化相關的雜文《說胡須》和《看鏡有感》,紀念自己的陜西文化之旅。魯迅稱贊漢唐盛世的“豁達閎放之風”,認為由于漢唐國力的強盛,所以在文化上能夠充滿自信,“放開度量,大膽地,無畏地,將新文化盡量地吸收”。他說:“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④魯迅“對近世西安的失望是奠定在對漢唐盛世文化的向往基礎之上的,這里面不僅僅包含的是一種類似于古代文人所具有的憑吊、傷感的情緒,更是一種在現代化思想的推動下而誕生的一種渴望民族強大,精神強盛的心理。”⑤盛唐氣象的闕如,直接熄滅了他創作《楊貴妃》的焰火,從而留給后人不盡的遺憾和無限的遐想。

1930年代以至抗戰爆發,西安的文藝界“雖有一度澎湃過,月刊,半月刊,周刊,三日刊,相繼的誕生,但終是拓不出一塊新興的園地”。截至1935年,西安的文學社團或文學刊物有:文學十日社,左翼人士主辦,出版有十六開旬刊《文學十日》。欄目設計仿佛《現代》的另一種化身,雜志甫出一期,因未能登記,遂即停刊;藝林十日社,陜西西安高級中學學生錢澤深等主編,并由王魯彥、郭青杰指導,十六開四頁,以登載學生作品為主,偶爾也刊載王魯彥翻譯的小詩和散文,內容較好,因為售價低廉,受到歡迎;出路社,出版有刊物《出路周刊》,景梅九、李非凡主辦,宣揚無政府主義和張恨水式的文學,銷路極少;春光社,出版有《春光月刊》,周望露主編,內容幼稚,銷路不佳;春萌社,出版有《春萌半月刊》,省立一師學生宋某主辦,月刊,內容亂七八糟,不堪卒讀,出版一期后即停止;朝暾社,旬刊,內容無可觀,出版一期即夭亡;曉風社,旬刊,中學生刊物,竭力“左傾”以為摩登,印刷質量極差;西北先鋒社,負責人劉青原,出版三四期即停刊,內容不錯;陜西學生生活分社,總社設在南京,負責人為周遁初,有會員八十余人,出刊為旬刊,不久改為周刊。內容反對風月,反對左傾,反對幽默,刊載少量散文和詩歌;西北畫報社,旬刊,主編宋綺云,內容以西北風物為主,偶爾間雜小品詩詞;廿四,月刊,由西安教育界有聲望的幾位人士主辦,內容充實;《陜西教育月刊》,陜西省教育廳主辦;報紙副刊有:《西京日報》(《西京日報》為當時的唯一大報)副刊《明日》,郭青杰主編,王魯彥、亞農時常投稿,內容總體不壞,但有時欄目設計令人瞠目結舌。如1934年的《西京日報》的《文學周刊》第2—3期“烏鴉專刊”、第4期“馬路專刊”,專門歌頌“烏鴉”和“馬路”,實在匪夷所思;《文化日報》副刊《西北角》,主編曹冷泉,內容充實,多為學生之作;《新秦日報》副刊《新園》,自杜松壽接編后,內容較為充實,有《青年文藝》《佛光》兩種周刊;《工商日報》副刊《海濤》《市場》,馬靖夷主編,存活時間甚短,內容凌亂,不值一看;《西北日報》副刊《瑁玲》,楊沖嶼與賈永琢先后任主編,內容空洞,不知所云;《民意日報》副刊《呼聲》,不久易名《輪下》《星期天附刊》《亂彈》等,存在時間不長,內容東拉西扯,不值一提;⑥《西北朝報》,副刊一名《瑁玲》,一名《小租界》,楊重愚接編后,內容有新氣象;《民眾曉報》,副刊《民眾公園》,內容無特色。⑦西安當時的文藝社團和文學刊物,從數量上說可謂不少,但內容空泛,質量下乘,以學生習作居多,很少有佳作。《西京日報》文藝副刊“明日”的主編郭青杰曾在《明日》上表示,西安的文藝創作已有很大的進步,希望“明日”能收到像《申報》“自由談”那樣的軟性文字,把“明日”辦成“自由談”那樣的刊物,結果期望甚高,收效幾無。曹冷泉主辦的“西北角”,只有兩三年的時間,成績雖有,但也有限。1933年雙十節后,曹冷泉被捕,《西北文化日報》副刊《西北角》與《西京日報》副刊《明日》即刊登起文言作品和舊詩詞來。因而當時即有人慨嘆——“定期的純文藝刊物沒有一種,就從這一點來估量西京,也算得是一塊沙漠!”⑧翻譯的成績也極為有限,在“翻譯年”(1934年)的開頭,西安文壇上的翻譯有小活躍,但多是國內早已譯過的作品,如高爾基的《一個秋夜》、川口浩的《題材主題及方法》、高爾基《給青年作家的信》等。⑨境況之所以如此糟糕,一是作為國統區,西安的政治空氣比文藝空氣更為濃郁,人們對政治的興趣也遠遠超過了文藝。二是缺少文藝刊物,桂林出版的雜志和文藝書籍郵寄到這里,“常常漲到數十倍,然而讀者還是忍痛當古董一樣買回去。”⑩當時西安出版的綜合刊物《陜西青年》和《西北論衡》,雖然都有一定的篇幅刊登文藝作品,但水準和質量均極低。

這一時期的西安,因一些著名作家的到來,多少改變了荒涼的面貌,為西安文壇注入了活力。1934年,著名的通俗小說家張恨水以報人的身份考察西安,創作了以西安和西北為背景的長篇小說《燕歸來》和《小西天》。在他的筆下,西安和西北民生凋敝、破敗荒涼,舊中國的兒女掙扎在饑荒和死亡線上,倒斃街頭、賣兒鬻女的人間悲劇隨處可見,文苑也是一片荒涼。魯彥的到來——“驀然有一個那么有名氣的文藝家到西北來,的確是很使人興奮的。”1934年2月上旬,王魯彥離開上海到陜西合陽縣立中學任教,8月下旬轉任西安陜西省立高級中學教師(其間,7月下旬回上海),1935年底回到上海。在陜西期間,他先后創作了《惠澤公公》《車中》《橋上》《鼠牙》《槍》等小說,《新年試筆》《廈門〈地方印象記〉》《嘆骷髏選》(又名《巫士的打油詩》)《嬰兒日記》《父親》《西行雜記》《西安印象》《寂寞》《四歲》《幸福的幻影》《聽潮的故事》《關中瑣記》《驢子和騾子》等散文,翻譯了波蘭斯文妥珂夫斯基的長篇戲劇《阿斯巴西亞》(連載在《西京日報》副刊《明日》上)等,把新鮮的空氣帶進來,“把這荒僻的西北介紹到外面去。”11他積極參與西安的文藝活動,扶植文藝社團,指導文學新人,改變了當時西安的文藝生態和文學局面。但他居留西安的時間僅僅一年有余,過于短暫,造成的影響很快被荒漠化的文學現狀所遮蔽和吞沒。

抗戰爆發前后,西安學生運動高漲,文藝刊物也發出了時代的強音。在經濟困難和印刷不便的情況下,幾乎同時出現了三種刊物,一種是《學生呼聲》,由西安學生聯合救國會出版,刊登救國言論和詩歌文藝;一種是《學生》,由西安一中文藝研究會出版;還有一種是《沙河》,由西北青年文藝工作者協會出版,刊登的《激動了的民心》《抗戰》(獨幕劇),產生了較大影響。12抗戰爆發以后,西安的文壇振奮了一個時期,擔負起了西北文化堡壘的重任,如1937年由文化界發起的魯迅紀念大會和會后的十萬群眾大游行,推動了西安救亡工作的火速發展——“上海救亡劇第一大隊來西安時,各報紙副刊都一齊出著專刊,同時為了抗戰文藝的通俗問題,這里的報紙也出了‘文藝通俗的特刊,這些特刊的出現雖然如曇花之一霎即逝,然而它留給西安文壇的影響,是潛在的給沉悶的西安以復活的力量;又如西安西北文化界協會,西安編輯人協會,報人協會,西北青年文藝工作者協會的先后成立,計十余種的小型雜志的出版,這一切莫不證明了抗戰的西安,已擺出戰斗的姿態了。”不過,純文藝刊物依然很少,只有《街前街后》《沙河》《戰時文藝》三種,“其內容之貧乏,技巧的拙劣,更是出人意料之外。”幾份報紙的文藝副刊,還差強人意,如以群主編的《西北文化日報》副刊《戰鼓》,陳菲主編的《秦風日報》副刊《太華》,以及1937年10月創辦的《烽火》,尚能得到讀者的賞識和好評,后來因為版面的壓縮,副刊也不得不停止了。1938年9月,碩果僅存的只有《國風日報》的《西北文藝三日刊》。在這悄寂荒涼的西安文壇,這些刊物如同沙漠里僅存的幾株綠植,很快便根枯葉黃。131939年,鄭伯奇應《會報特刊》編者姚蓬子之邀,描述西安文藝現狀,撰寫了《西安文藝現象點描》一文。他在文中說:“就我個人直覺來講,在西安,政治空氣比文藝空氣濃厚得多。任何方面對于文藝都不重視。青年們偶爾也組織什么文藝團體,參加文藝活動,那不是政治活動的一種余興,便是政治活動的延長。西安的文藝活動大都是外來的文藝界同人推動起來,而參加的也多是外來的青年和學生。成績方面以演劇和詩歌為最盛。”這主要歸功于上海救亡演劇團第一隊和第五隊、西北戰地服務團、政治部第三演劇隊和第四宣傳隊、南京中國戲劇學會救亡演劇隊。個人出力最大的應推宋之的、王震之、賀綠汀、歐陽山尊、崔巍、左明、賽克、丁玲、光未然、戴涯、周伯勛等人。演劇歌詠方面的活動,主要歸功于西安文藝界抗敵協會。而文藝活動則非常貧乏,葉以群到西安后主編過《西北文化日報》的副刊《太華》,也曾受到讀者的歡迎。可是因為主持者對于文藝的輕視和篇幅的壓縮,不久,各報的副刊都取消了。鄭伯奇主持的《救亡》周刊,因為曹靖華的熱心幫助,刊發了不少青年作家的優秀作品,如尹雪曼就是其中嶄露頭角的一位,可惜因環境關系,《救亡》不久停刊。處于同樣境況的,有《西北》,以及李初梨主編的《大團結》等刊物。

抗戰爆發以后,到過西安的文藝界同人很多,有曹靖華、丁玲、田間、臧克家、宋之的、塞克、葉以群、崔巍、王震之、賀綠汀、左明、光未然、李初梨、沙汀、何其芳、卞之琳、葉鼎洛、端木蕻良、蕭紅、蕭軍、聶紺弩、徐懋庸、艾青、舒群、莊啟束、方土人、呂驥、冼星海、向培良、吳奚如等。不過,“大家對于西安似乎都無甚留意。滯留的期間大都很短。留下影響的因此也不多。”他們離開西安,或者去延安,或者去山西,或者去重慶,很快活躍起來。因而,“到現在,西安依然是文藝上的一片荒原!”14正如鄭伯奇所言,抗戰爆發后,西安文藝界熱鬧了一陣,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很快又落入了沉寂,原因是:一、先前到西安的幾個知名作家,有的去了延安,有了去了山西,有的去了重慶或其他地方,沒一個留下來;二、日軍進抵風陵渡后,中等以上的學校全部向外疏散,文藝失掉了廣大的讀者群;三、敵機屢次轟炸以后,紙價瘋漲,機器大半搬家,印刷困難,辦刊極不容易。據統計,西安當時有報紙八家,有副刊的只有兩家,分別是《國風日報》的《十字街頭》和《西安晚報》的《火炬》,刊載詩歌、雜文、報告文學等,題材多與抗戰有關。《陣中日報》的副刊《軍人魂》,偶爾也刊登一些成熟的作品,不久即因改版取消。純文藝刊物只有全國文藝抗敵協會西安分會主辦的《西北文藝》月刊一種,出版六期。作品多半是詩,其次是散文和報告文學,短篇小說有時幾期也沒有,內容也談不上精彩,主要是人力和作者的限制。文藝刊物主要有《老百姓周刊》,主要用陜西方言土語出版;還編印了許多通俗文藝讀物,形式有秦腔、大鼓詞、歌謠等,計有《抗戰歌謠》(第一輯)《保甲長三字經》《抗戰建國綱領曲》《委員下鄉歌》《委員長告軍民歌》《王二爺當兵》《陜西冷娃》和《江北老兒》等數種。15

1940年代的西安文壇依然如舊。1941年,《西北文化月刊》(西安)從第1期開始刊登西北作家小傳,稿件向社會征集,以來稿先后順序刊登。第1期介紹的西安本土作家是周煥、段象武、樊仰山、李芝亭、高樹基、徐孟開、湯化府七人。周煥是陜西省政府參議、政論家,著有《芻議集》《政治問題論集》《地方自治》等;段象武早年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后任靖國軍總司令于右任部下,曾任蘭州警備司令、漢中城防司令等職。他早前曾在北大旁聽,對哲學、文學等甚感興趣。抗戰后,“由前方歸來,作些反侵略文字,藉以提高抗戰情緒,增加抗戰力量”,并無文學作品;樊仰山,早年從軍,后廁身報界,曾任《青門日報》及《更生》半月刊社長、《西京平報》筆政等職,以敢言著稱,編著有《抗戰五部曲》《梅花嶺》《李秀成》《楊貴妃》《紅梅扇》等國防戲曲;李芝亭,畢業于北大政治學系,任職于陜西省教育廳,以敢言著稱,創辦《西京平報》,對西安新聞事業貢獻甚大;高樹基,即高培支,易俗社發起人之一,對秦腔編劇、導演和人才培養貢獻甚大;徐孟開畢業于東北大學經濟學系,1936年春到西安工作,任職于陜西省財政廳等,從事工商統籌管理工作,有文名,但很少發表;湯化府,曾留學于日本明治大學,主攻行政學,1936年來西安工作,曾主編《大路周刊》,文章散見于報紙雜志。 周煥、李芝亭、徐孟開長于政論,段象武長于書法,樊仰山、高樹基鐘情于秦腔,他們之中并無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作家。16西安文藝界也曾努力,想改變一片荒涼的局面。1942年10月,西安成立了“西京市青年文藝自修社”,有社員50余人。自修社請社會各界人士和老作家予以指導,包括小說、朗誦詩、話劇、音樂等17,一定程度活躍了西安的文藝氣氛,但對西安文壇的現狀并無明顯的改觀,也沒有出現有影響的作家和作品。

與西安文壇的冷漠和荒涼相襯的,是劇團的活躍和熱鬧。西安自抗戰后,“不但成為西北中心,也成了華北中心,因此特別顯得繁榮”,如周伯勛、戴涯、李次玉等負責的“中國劇藝社”,成績卓著;“鐵工”“郵工”兩個業余劇團,以及軍委會政治部抗敵宣傳隊第四隊(簡稱抗宣四隊),演出活動也很頻繁,演出的劇目有戴涯導演的《戰干第四》《我們的故鄉》《敵愾同仇》,李次玉導演的《前夜》,以及“抗宣四隊”的《獻金救國》《軍民合作》《礦山》《壯丁》等,成績均尚佳。18“中國劇藝社”因為經濟問題和內部分歧解散后,戴涯又與冷波發起了中國戲劇學會,演出頻繁。西安劇壇活躍的局面,一直維持到1944年前后。據統計,單是1944年,西安演出的話劇有:中國戲劇學會演出《茶花女》《杏花春雨江南》《狄四娘》《戲劇春秋》《清宮外史》等名劇;婦運會上演陳白塵的《結婚進行曲》,王曲劇社上演《重慶二十四小時》《朱門怨》等劇,成績均良好;東南中學校慶上演《這不過是春天》,中央戰干團演出《野玫瑰》《歸去來兮》《之子于歸》等劇;音樂家韓悠編演三幕歌劇《阿里郎》,飾景美麗,劇情緊張,表演精彩,一時稱絕。正如當時的評論所言,“在這荒涼的地方,放出一枝花朵,雖然它的力量是很薄弱的,但究竟它是一枝花朵。”19

1940年代初期,抗戰進入最艱難的時期,西安文壇的荒蕪閉塞也可謂空前所有。由于交通閉塞,本地文藝刊物匱乏,讀者群又比較龐大,外地來的刊物,價格增至數倍也很難購得。本地的綜合刊物寥若晨星,如《陜西青年》、《西北論衡》雖有文藝副刊,但水準極低。純文藝刊物只有兩種,謝冰瑩主編的《黃河》和葉鼎洛主編的《文藝月報》。《黃河》1940年2月在西安創刊,由于發行機構的改組于1944年4月第5卷第3-4期休刊。1948年3月出版復刊號第1期,復刊后增加副題名《文藝月刊》,同年8月第6期停刊。該刊由黃河文藝月刊編輯室主編,第1卷第3期起由謝冰瑩任主編,第5卷第2-5期由厲廠樵任主編,第5卷第6期起由謝冰瑩繼續擔任主編,由新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該刊欄目有理論、報告、小說、詩歌、散文、隨筆、特寫、文藝通訊、黃河信箱、文壇簡訊等,其內容則偏重于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散文、劇本等。主要刊登抗日文藝作品(包括抗日故事、特寫等),分析抗戰中各地的文壇狀況,報道各地文藝界動態,并對青年作家進行寫作指導。柳亞子、馮玉祥、陳鯉庭、姚雪垠、李樸園、梁實秋、豐子愷、沈葆心等人為該刊撰寫過大量的作品。由于該刊主編更換不迭、版面不斷縮小,再加之內容也愈來愈貧乏,到后來影響也十分有限。葉鼎洛任編委的《文藝月報》只有十六個頁面,內容貧乏可憐。他主編的《西北文化》,隔幾期出版一個文藝專號。西安的文藝書籍出版得更少,除了冰瑩的《給青年作家的信》《抗戰選集》以外,詩集有野浪的《奔流》、林嵐的《鄂貝爾騎兵隊的故事》,劇本有冷波的《梅子姑娘》,石林與安娥合作的《戰地之春》,“為西安出版界對于抗戰文藝僅有的貢獻。”因而有人呼吁——“西安的文壇是如此寂寞和荒涼,作為荒地的開拓者,我們真盼望重慶和桂林的作家和出版家能夠分一部份到西安來工作呵!”20到過西安的人,“都覺得這兒不是文藝活動的園地。都說:‘好荒涼呵!一個一個都被迫著搖著頭走開了。”211943年,有人邀請鄭伯奇談談西安的文藝狀況,他失落地寫道:“我這樣離開故鄉已經四年出頭了,故鄉的文化動態,尤其是文藝活動,無時無刻不惹起我的關懷。從朋友的來信里,從來人的談話中,從當地報紙的字里行間,我拼命想找出一點有關文化,特別是文藝方面足以使人興奮的材料。然而,我失望了,沒有,什么也沒有。想起了漢唐兩代的全盛時期,這座城市所發出的文化的光芒,曾經照耀過整個世界,而今竟變成了這樣荒涼冷落,這不能不使人悲哀,這不能不使人憤恨。難道這座古城真的永久死滅了嗎?難道這里的文化傳統真的像頑石一般地硬化了嗎?難道這塊土地的人民真的已經退化了嗎?”他只能寄希望于未來——“我堅決地相信,一到春暖花開的時候,那荒涼的古城一定是百花爛漫的!”22鄭伯奇所期待的“百花爛漫”,直到1950年代中后期,杜鵬程、王汶石、柳青、魏鋼焰、李若冰等本土作家的涌現,終于得以實現。自此伊始,西安才成為“百花爛漫”的文學之都和眾所皆知的中國當代文學重鎮。

注釋:

①幼石:《我不愿瞎活了》,載《共進》1923年12月25日第52號。

②《陜西省城之學術演講會》,載《教育雜志》1923年15卷第7期。此次應邀演講的學者第一批于1924年7月初到達西安,有北大教授美國人柯樂文、史學系主任朱希祖、哲學系教授陳百年、理科教授王撫五、哲學教員徐旭生,美術專門學校教務長吳新吾,女高師哲學部主任傅佩青;第二批7月中旬到達,有南開哲學教授陳定謨、人類學教授李濟之、西洋史教授蔣廷黻,北師大教授王桐齡,北大教授周樹人,東南大學教授陳鐘凡等。被邀學者部分因故未到,實際來陜者和預告有出入。

③魯迅: 《致山本初枝》,載《魯迅全集》(第十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 556 頁。

④魯迅:《看鏡有感》,載《墳》,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207頁。

⑤劉寧:《民國作家的西安城市書寫及其文化心理分析》,載《人文雜志》2015年第2期。

⑥周微:《西安的文藝界》,載《學生生活》(南京)1935年第3卷第9期。

⑦愛牟:《西安的報紙副刊和文藝雜志》,載《西北評論》(南京)1934年第1卷第8-9期 。

⑧蓮青:《西安文壇》,載《國聞周報》1935年12卷33期。

⑨渭陽:《西安文壇近訊》,載《出版消息》1934年46-48期。

⑩鄭伯奇:《西安文藝現象點描》,載《抗戰文藝》1939年第4卷第1期。

11戴思:《西北作家小志》,載《西北文化月刊》1941年第5期。魯彥作品多在省外發表或結集出版(以上海為主)。

12《怒吼了的西安文壇》,載《新西北》1937年1卷3期。

13蕭仲:《西安文壇簡寫(通訊)》,載《文藝月刊·戰時特刊》(重慶)1938年第2卷第2期。

14鄭伯奇:《西安文藝現象點描》,1939年3月27日寫于重慶,載于《抗戰文藝》1939年4卷1期。

15茍文:《西安文藝動態》,載《新西北》1940年第2卷3-4期。

16《西北作家小傳》,載《西北文化月刊》1941年第1期。

17《文壇消息》,載《黃河》(西安)1942年3卷2期。

18錢穎:《西安的劇浪》,載《劇場藝術》1940年第1期。

19《西安劇壇要訊》,載《文化新聞》(重慶)1944年182期。

20陳俠夫:《西安文壇近況》,載《文壇》(重慶)1943年2卷1期。

21江明:《荒涼的西安文壇》,載《光半月刊》1945年第12期。

22鄭伯奇:《關于西安的文藝活動》,載《沙上足跡》,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8-239頁。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學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民國文學中的西安書寫”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6JZ067)

責任編輯:趙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性一区|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精品欧美视频|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亚洲二区视频|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色在线| 欧美不卡二区| 黄色a一级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 成人在线第一页| 国产天天射|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无码免费试看| 国产精品福利社|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亚洲熟女偷拍| 免费毛片在线|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色|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极品av一区二区|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婷婷亚洲天堂| 成年人福利视频| 91在线中文|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黄色在线不卡|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精品|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精品xxx| 在线a网站|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欧美亚洲第一页|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