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元華 夏謙 劉雪梅 吳修潔 先倚懿
摘 要 本文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對高職學生的重要意義,分析了高職教育在中國傳統文化普及中存在的內外部原因,以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思想政治課程、專業職業教學、育人實踐活動、校園文化環境四大方面創新性地探索對高職學生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普及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高職高專學生 教育與普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82
Edu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mong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e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XIAN Yuanhua, XIA Qian, LIU Xuemei, WU Xiujie, XIAN Yiyi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644003)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o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aking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teaching, and education four aspects of human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innovatively explore ways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①中國作為東方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以道教、佛教文化為補充、以其他文化形態為枝葉的中華名族的文化體系。它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精華,是中國民族的精神資源和文化資源。由此,進一步推動高職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教育,筑牢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根基,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大事。高職院校在教育與普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上都應該負有不容推辭的責任。
1 對高職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普及的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與普及,從國家層面來說,能夠延續中華文化的智慧,為文明的傳承作出貢獻;從學校層面來說,能夠推進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建設和素質教育的成效;從個人層面來說,能夠提升學生人格素養,改善個人風貌,意義都十分重大。
首先,科技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時代呼喚人文精神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當代高職學生的歷史責任,是時代的要求,是國家的需要。普及優化高職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強化他們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樹立起堅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完善和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對加強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系統性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參考。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教育資源和道德理念,是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德教育的重要養分。普及傳統文化起著道德教化的作用,是發展學校素質教育、構建學校全員道德體系、構建和諧校園重要價值的體現,反過來又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最后,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提升人文素養;培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促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2 對高職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目前,中華傳統文化在高職教育中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是高職學生自身的內在原因。90后高職學生崇尚個性自由和獨立自主,物質經濟條件相對充裕,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多元化,比較喜歡西方文化、大眾文化、網絡“快餐”文化等,傳統文化在他們的認識和觀念中已逐漸被淡化甚至從未被重視。他們不愿意主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缺乏應有的熱情。具體表現就是有些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完善,不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意義;有些學生缺乏遠大理想,重利輕義;有些學生誠信意識淡漠,考試作弊;有些學生過分自我中心,不尊重師長;有些學生公共道德意識較差,浪費現象嚴重;有些學生追求物質享受,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有些學生民族意識、政治意識淡薄;有些學生認為傳統文化是人文類學生的專業課,如果自己學習的不是相關專業,沒有必要了解……甚至有些學生從消極方面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為抱殘守舊的故紙堆和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而嗤之以鼻。
二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外部原因。我國的高職院校普遍比較年輕,以工科專業占大多數。在其發展歷程中,大多數高職院校以隨機形式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沒有形成固定模式和長效機制。存在著比如院校領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普及相對忽視,沒有找到中華傳統文化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切合點,一些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所具有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不足,招收的學生文化基礎又相對十分薄弱,缺少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和氛圍等等問題。加上在高職教育競爭日益激烈,高職學生就業更加艱難,學校、教師、學生都把專業課程的學習放在第一位,學習實用技能成為首要目標甚至唯一目標,沒有時間主動、自覺學習傳統文化,同樣導致高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3 對高職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普及的實施途徑
近年熱播的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民教育與普及的典型,值得借鑒和學習。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高職教育同樣也是如此,筆者以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以下四個方面探究在高職學生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普及的創新途徑,取得顯著實效。
(1)著力于以思政課程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課程建設,加強文化選修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新性發展。
學院將地方傳統文化滲透進高職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等思政理論課中,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知識、形勢與政策等。在統編教材的基礎上,專門組織人員編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輔助讀本》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輔助讀本》,并且根據每年中宣部、教育部對“形勢與政策”課程要點要求進行細化,每期組織編寫《形勢與政策專題講稿》,把“四川篇”、“宜賓篇”納入其中,因勢利導,融會貫通,提升教學效果,引導學生識國情、釋疑難、明是非、樹信仰,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
學院積極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和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普及工作,開設了一系列的素質教育拓展課程,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予以實施。主要圍繞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和素質特長的培養,以院級精品課程建設為載體,重點建設“文明禮儀修養”、“文學寫作實踐”、“普通話與演講”、“美術與創作”、“舞蹈創作與實踐”、“書法創作”、“音樂表演與實踐”、“心理素質教育與訓練”、“社會服務實踐”等;其中“文明禮儀修養”主要圍繞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成長成才等方面展開,包含個人禮儀、校園禮儀、社交禮儀、職場禮儀、儀式禮儀、涉外禮儀、我國主要少數民族禮俗、部分國家地區的禮俗、文明禮儀公約等方面,切實增強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和素質。
(2)著力于把中國傳統文化相關內容與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緊密結合,把人文素質、職業素質有機融入到專業課程中,做到專業知識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兩手抓”,實現文化育人功能。
學院根據專業高素質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依據高職學生發展規律,形成素質教育“10+2”因子。10個“高素質因子”為:品行端正、守紀守法、熱愛勞動、言行文明、組織才能、誠實守信、團結協作、身心健康、生活樸實、情趣健康;2個“特長素質因子”為:人文素質特長和專業愛好特長,不斷完善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比如在“職業英語”課程中利用活動課開展“中國傳統文化之旅”的普及教育,和學生一起體驗傳統中國文化的精髓,諸如剪窗花“囍”字、女生旗袍秀、做手工編中國結、教書法寫毛筆“?!弊?、包餃子、中醫推拿等等,拓展了教學內容,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也深受師生好評。
學院還積極推進在各專業教學中開展校企共育,引入優秀企業文化,使“文化課程”與專業課程體系有機融合。比如五糧液技術學院相關專業開設了“五糧液企業文化”、“五糧液酒文化”課程,校企共同編寫了五糧液技術學院使用的配套教材?!拔寮Z液酒文化”從五糧液酒的形成與發展歷程,酒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川南民風民俗與酒禮酒俗,酒的釀造工藝,酒的品質評鑒等角度出發,整合、提煉,使學生了解五糧液酒的“香醇美酒”、“生命美酒”、“極陽美酒”、“尚禮美酒”、“智慧美酒”五大基本特征,讓學生對酒文化從認知到認同?!拔寮Z液企業文化”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結合起來,圖文并茂,具有趣味性和實用性,課程內容從企業實際工作中提煉,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與企業文化建設實踐同行,強化企業文化課程建設,使學生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3)著力于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中國傳統文化基地,積極建構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高職學生教育實踐平臺,通過普及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悠久的歷史。
針對職業院校的特點和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將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學生的專題系列講座、參觀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愿者服務活動中;也可依托禮儀隊、文學社等學生社團并大力支持其發展,開展傳統文化晨讀活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會調研活動等;還可以開展 “爭做文明大學生”、“我是文明傳承者”、“校園文明、人人有責”等班團會活動。通過整合校內外優秀教師資源,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營造良好的踐行傳統文化的校園氛圍,拓展高職學生視野,達到教育與普及效果。
學院每年舉辦師生運動會、校園文化藝術節、核心技能大賽已成為校園文化的“三大文化品牌”。每年三月積極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寢室、文明學生”的素質專項創建活動,是文明禮儀修養教育實踐的集中實施和大檢閱。通過抓典型、樹典型,發揮文明榜樣的示范帶動作用,在全校學生范圍內形成了“人人爭做文明大學生”的風氣。這些教育普及活動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文明素養和規范意識,讓學生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言行文明,提高學生的公德意識,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4)著力于打造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結合地方特色文化和優秀企業文化的傳承,充分利用各種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地方產業文化和濃郁職教氛圍特點的“人文校園”。
一方面,學院以“鼎承大同,缽傳天工”校訓為基本思路,寓職業教育精髓于校園景物之中,以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底蘊、體現宜賓地方文化特色為主要文化內涵,以統一和專業的規劃設計為標準,著力打造宜賓石刻文化園、三江生態植物園、校園景觀大道等硬件環境。校園景觀也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比如“鼎承大同”為主題的生命之源、中華源流石刻浮雕大榕樹景觀區,以“缽傳天工”為主題的天工開物浮雕墻、天工之門、問鼎之門牌樓的景觀大道景觀區,使師生每時每刻感受和體會歷史思想和傳統文化的影響。
另一方面,學院已建成思政教育中心、工業文明博覽中心和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并積極引入宜賓三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創新創業文化,將特色地方文化和五糧液企業集團等優秀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打造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氛圍和職教特征的校園育人軟環境。在教師層面以師德建設為核心,以“師德好、業務精、用心教、育人才”的風貌影響學生,充分發揮教師為人示范作用;在學生層面通過文明教育、文明創建評比、文明主題宣傳、文明典型激勵等方式營造現代文明氛圍,引領高職大學生文明思想潮流,塑造“校風好、教風正、學風濃”校園文明風尚。
總之,學院從思想政治課程、專業職業教學、育人實踐活動、校園文化環境四大方面創新性地開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與普及,堅定不移地弘揚中華文明、華夏文化,形成了高職學生弘揚傳統、奮發向上的良好風貌。
本文為2017年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項目課題《中國傳統文化在高職高專學生中的教育與普及》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LB17-B04
注釋
①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10-18.
參考文獻
[1] 胡萬年,伍小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歸與融合.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2.8(1).
[2] 嚴靜峰,楊樂.中西“文化勢差”背景下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優化.高校輔導員,2017.2(1)總第42期.
[4] 王萌.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及對策.高校輔導員,2016.6(3)總第38期.
[5] 陳少平,陳桂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6.8(3).
[6] 楊潘升.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職教論壇,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