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莉
摘 要 探索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模式教學,堅持以生為本、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導學案為依托,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以學定教,力求學生自主發展。
關鍵詞 高效課堂 導學案 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61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Chinese Efficient Classroom Mode
ZHANG Mengli
(Changtai No.1 Middle School of Fujian,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We should explore th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high school Chinese, adhere to the student centered and cooperative inquiry teaching philosophy, highlight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Based on the guidance case, the model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adopted in order to learn teaching and strive for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 efficient classroom; guidance case; group cooperation
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觀念影響至深的高中生對語文較忽視,高中語文課堂想要在學生心里占據一席之地并不容易。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語文課堂效率,這是語文教師必須要探討的問題。
五年前,筆者有幸到福安一中、霞浦一中參觀學習,初次領略了高效課堂的魅力。目前,我校全面實行了“導學研討、訓練拓展”的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效果顯著。下面,簡單談談高效課堂模式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特點,敬請同行斧正。
1 小組合作,自主發展
以往的語文課堂基本是教師唱獨角戲,偶有師生互動,情況不盡如人意。高效課堂倡導的小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困局。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先按導學案自主完成預習任務,接受小組互查;提出問題,進行組內研討;課堂上各小組合作探究,競賽答題。這種學習模式既可集思廣益,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又能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發言的積極性。
高效課堂的基礎是學生的合作探究,要想事半功倍,分好小組是關鍵。分組時應考慮:一是每組人數為6~7人,視班級具體人數而定,不采用圓桌形式;二是每組成員按優、良、中、差生合理搭配,兼顧性別、視力、特長等,保證各小組有各科優秀學生,做到優劣互補;三是聘選各小組長和各學科長,班主任和科任教師要加強對小組長和學科長的培訓與引導,明確各自職責,能做好預習、作業的督促和檢查工作,進行有序、有效的討論和展示等;四是小組評價,每周進行一次積分匯總,每月開展一次優秀小組評選,并進行表彰;五是具體的評價辦法,可組織學生討論制定多樣化評價方法,如,展示即得2分,展示良好得4分,展示優秀得6分(也可采用學案上的分值、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相應打分)。
2 導學依托,有的放矢
傳統語文教學如填鴨,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順著教師所指方向懵懂前行,課堂效率可想而知。教師要掌握學情,進行課堂預設,編寫導學案,以此為依托,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自主思考,使其學習更加有目的性。這種以導學案為依托的教學模式可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
一份語文導學案通常包含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知識鏈接、課前預習檢測、課堂研討題、當堂鞏固練習等部分。高中語文導學案的編寫和使用要考慮:(1)導學案要體現教師對學習內容和方法的指導,學習目標不能太多、太難,否則教學任務很難完成,還影響課堂的完整性。(2)導學案題型采用必做題和選做題相結合的模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優生感覺有挑戰性,使普通學生受到鼓勵,使學困生樹立自信心。(3)解決好習題的來源途徑,合理控制題目的數量和難度系數,提高練習的針對性。(4)導學案于課前下發,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自主思考,并在小組研討中提出見解。(5)建議先在新授課中應用,熟悉后中再逐步推廣到其它課型,像文言文、作文等難度稍大的課型的實際操作要量力而行。(6)同一份導學案,針對不同班級,如何有效使用,將學案的導學、助學功能最大化,也需教師靈活處理。為了編寫出高品質的導學案,我們備課組進行分工合作:先集體討論,確定大致內容與方向,由一個教師負責編寫學案;然后就著草案再進行細節研討,修改、豐富后,交付印刷、使用;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調整,進一步完善導學案,形成最終稿。
3 預習檢測,有備無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實行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之一,有利于提高學生聽課效率,培養其質疑精神。高中語文所要研討的文本大都有一定的長度、難度,如《記念劉和珍君》《祝福》《拿來主義》《離騷》《鴻門宴》《逍遙游》及必修四的戲劇單元等,假如學生沒有提前閱讀文本,課堂上教學無法推進。高效課堂以導學案為依托,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上新課前,下發導學案,指導學生根據設置的學習目標進行預習;課前十分鐘為預習檢測時間,利用導學案的預習檢測題對學生進行驗收。
導學案的預習檢測題設置和使用要注意以下問題:(1)預習檢測題的題量和難度必須嚴格控制,保證學生四、五分鐘內可完成;(2)題型盡量采用填空和選擇題形式,降低答題難度,縮短答題時間;(3)預習檢測題側重落實基礎知識,如文化常識、字詞句、課文段落內容的梳理等;(4)學生在獨立完成題目后進行組內討論,反饋疑點,教師再進行點撥;(5)以學定教,對于學生已掌握的內容教師不再講解,只講疑難點,少教多學,提高課堂效率。[1]
4 下放語權,教學相長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傳統語文課堂,教師總是習慣把所謂的標準答案硬塞給學生,殊不知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教師應以生為本,下放語權,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導學生從慣性思維中跳出來, 培養其質疑精神,讓學生在探究中找答案。
小組討論,百花齊放。先明確討論內容和時間,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教師要巡視指導,參與各組研討。對普遍性的疑難點,可讓疑點不同的小組進行研討,教師參與其中,適時啟發;也可采用“學生教學生”的辦法,讓已解決問題的學生當老師,面向全班進行講解,教師再適時點撥。如:在上《奇妙的對聯》時,我設置了五道對聯改錯題和兩道對聯補寫題,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大組研討后自己解決了問題,這在傳統語文課堂上是比較難以達到的。當然,教師也可精講,和學生一起歸納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發散思維,觸類旁通,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充當教師角色,教師作為引導者參與其中,能使課堂更有生機、活力。如:課堂“導入”的主體可轉換為學生,上新課前,讓學生設計本課導入語,課前兩三分鐘,讓學生激情導入。甚至,在課堂教學中,可讓能力較強的學生主講他們喜歡的課文。在此之前,教師可以對上課的學生進行適當點撥,充當顧問。學生要把自己所講的內容要點整理出來,這樣比較有條理性。這樣上起課來,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大家也樂于傾聽、表達,不僅調動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鍛煉他們的各方面能力。
5 當堂鞏固,卓有成效
練習是消化、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它能反映學生的學情,也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語言的實踐能力。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我們必須改變傳統僅靠課后作業的訓練模式,要多渠道訓練學生,并且練習要體現拓展性。高效課堂模式不僅要求課前進行預習檢測,而且在課堂結束前十分鐘要進行當堂鞏固練習,遷移訓練,確保每課有所得。當堂鞏固練習是教師為幫助學生理解、積累語言,讀懂文章內容,了解文本中心,感受文字的表達美,掌握語文學習規律而設計的實踐活動。它承擔著識記知識、訓練技巧、培養能力和陶冶情感等任務,是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語文當堂鞏固練習的設置和操作要考慮:(1)練習要限時限量,難度適中。練習太多導致沒時間當堂解決,還要占用學生課外時間和下節課的教學時間;練習難度太小,沒有挑戰性,不能面向多數學生;練習難度太大,會挫傷學生自信心。(2)學生先各自獨立完成鞏固練習,而后教師再簡單點評。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巡視,收集學生答題信息,了解學情。時間充裕的話,還可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再講評。針對學生訓練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矯正,必要時要補充練習或修改下一節課教學目標。
總而言之,經過幾年的實踐,我確實感受到了高效課堂模式下高中語文課堂的美妙變化,在小組積分競賽的刺激下,學生為了集體榮譽,踴躍發言,相互競爭又通力合作。學生之間的合作能拓寬其視野,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并且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在情感上也會有所交流,增進語文課的人文性。教師積極參與到學生的研討中去,師生間的合作能夠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學起語文來樂在其中,我們的語文課堂也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從而達到“少教多學,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何強生.語文探究性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2] 福安一中.五環教學模式[R].內部資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