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 張萌
【摘 要】漢語和日語中有許多同形語,這些同形語一方面能夠給中國人日語學習者帶來學習上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經常會引起誤用。這是因為漢日兩種語言中既存在像“手紙”“娘”這樣在含義上有很大區別的同形語,也有在含義和用法上有著細微區別的同形語。本文主要從語義特征方面入手,對漢日語同形副詞“絕對”和「絶対」進行比較研究,旨在為日語學習者提供漢日同形語學習方面的幫助。
【關鍵詞】同形語;漢日對比;語義特征
中圖分類號: H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5-010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5.045
【Abstract】There are many homograph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On the one hand, these homographs bring convenience to Chinese who learn Japanes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often cause misuse. This is because, there are homographs with obviously different meanings, such as “手紙” and “娘”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s.An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homographs with subtle differences in meaning and usag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homograph adverb “絕對” and 「絶対」 in terms of semantic features, aiming to provide help for Japanese learners in learning 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
【Key words】Homographs; The contrast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Semantic features
0 引言
宮島達夫(1993)關注中日同形語的文體差,并對兩語言的文體差異同進行了分析。翟東娜(2000)以“執著”“事業”“失敗”等為例,考察了漢日同形詞語義褒貶色彩的異同及其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施建軍(2013)根據漢日語同形副詞分別在漢語和日語中的使用情況,從起源、含義、用法等方面對22組常用漢日語同形副詞進行了比較研究。顏鵬飛(2016)以「極めて」與“極”、「相當(に)」與“相當”為中心,考察了漢日語同形程度副詞的程度性、搭配方式和否定方式。關于中日同形語的研究雖然有很多,但是對中日同形副詞,特別是中日同形陳述副詞的研究只有前文提到的施(2013)的論著以及少數的個例對照論文。因此,本文主要利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和《大辭泉》(增補新裝版)兩本辭典及《現代漢語語料庫》和《現代日本語書面語均衡語料庫》兩種語料庫,從語義特征方面著手,對漢日語同形陳述副詞“絕對”和「絶対」進行考察。
1 語義特征的比較研究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和《大辭泉》(增補新裝版)對漢語的“絕對”和日語的「絶対」進行了如下解說。
“絕對”:①形沒有任何條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跟“相對”相對,下②同):~真理—~服從。②形屬性詞。只以某一條件為根據,不管其他條件的:~值—~溫度。③完全;肯定:~正確—這些我都檢查過,~沒錯兒。④副最;極:我們的同志~大多數都是好同志。
「絶対」:﹝名·形動﹞?襝他に比較するものや対立するものがないこと。またそのさま。(沒有其他可以相比較或對立的事物,或其狀態)「-の真理」「-君主」?襠他の何ものにも制約?制限されないこと。またそのさま。(不受其他任何事物的制約、限制,或其狀態)「-な(の)権力」?襡→絶対者(絕對者)?襢(副詞的に用いる)アどうしても。何がどうあっても。「-に行く」イ(あとに打消しの語を伴って)決して。(﹝用于副詞﹞①怎么也、無論如何也。②﹝后接表示否定的詞語﹞絕對(不)、斷然(不))「-に負けない」「-許さない」
從以上的解說中可以了解到,“絕對”和「絶対」在兩版字典中各有四項含義區分。下面就引用這兩版辭典的解說,對“絕對”和「絶対」的含義進行比較研究。
1.1 相同含義
1.1.1 “沒有任何條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
漢語的“絕對”作為形容詞,日語的「絶対」作為名詞和形容動詞都有“沒有任何條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沒有與其相對立的”的含義。
例(1)他們把馬克思主義看成這樣的絕對真理,這點連馬克思、恩格斯自己都不承認。(譯文:彼らはマルクス主義をこのような絶対の真理と見なすが、この點ではマルクスやエンゲルスその自身も認められない。)
(《中國歷史研究法》.趙光賢.1988)
例(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つまりすべてのものごとは必ず変化するのだ、それこそが人間にとっての絶対の真理だと教えたのは、お釈迦さまでした。(譯文:釋迦牟尼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說所有的事物都一定會發生變化,這對人們來說才是絕對真理。)
(『老いてこそ人生』.石原慎太郎.2002)
“絕對真理”本意指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例(1)中的“他們”把馬克思主義看做“絕對真理”,即沒有任何條件限制的、無論何時都成立的真理。例(2)中的釋迦牟尼(泛指佛教)告訴人們萬物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真理,這一真理是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永遠成立的。
1.1.2 “完全、肯定、無論如何也要…”
漢日語兩語言的"絕對"都可以作為副詞在肯定句中表示“完全、肯定、無論如何也要…”的含義。
例(3)獎品及獎勵費如需另寄,請寫清另寄地址,我方絕對保密,請放心。(譯文:賞品や賞金は別に送る場合は、住所を書いてください。こちらは絶対に秘密を守るから、安心してください。) (中國青年報.1989)
例(4)家庭も楽しくなり、子どものためにも気合を入れ直してトレーニングに挑みました。応援してくれた人たちや子どものためにも、絶対に完走します。(譯文:家人們也開心起來,為了孩子們我也要重新鼓足干勁,向訓練發起挑戰。即使是為了支持我的人和孩子們,我也絕對要跑完全程。)
(琉球新報社.2002)
例(3)中的“絕對”表示一種承諾,指向對方表明不管發生什么情況也完全、肯定會保守秘密,不會泄露地址信息。例(4)中的“絕對”主要表示句中的主語“我”為了支持自己的人和孩子們,無論如何也要鼓足勁頭、跑完全程的態度。兩個句子中的"絕對"均作為副詞在肯定句中修飾動詞。
1.1.3 “絕對不、斷然不、肯定不”
「絶対」的詞義解釋?襢「(副詞的に用いる)イ(あとに打消しの語を伴って)決して。」(﹝用于副詞﹞②﹝后接表示否定的詞語﹞絕對(不)、斷然(不)),此時「絶対」用于作為副詞的否定用法。雖然《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關于"絕對"的詞義解說中沒有相似的否定用法,但關于“絕”字的用法中有如下一項解說:
絕:⑦副絕對(用在否定詞前面):~無此意。
除此之外,在《現代漢語語料庫》中也有大量"絕對"后接否定詞的例句。
例(5)不行,絕對不能花這份冤枉錢了。(譯文:ダメ、この無駄金は絶対に使わない。) (《風流少東》.四海.1986)
例(6)我們今后研究政治思想,絕對不可再走這條浪費時間與精力的老路。(譯文:これから政治思想を研究する時には、この時間や気力を費やす古い手段を絶対に取らない。)
(《政治學問題研究》.吳思裕.1948)
例(7)小泉総理の言う「努力した者が報われる社會」「誰にでもチャンスのある社會」などは、絶対にやって來ない。(譯文:小泉總理所說的"努力的人就會得到回報的社會""任何人都有機會的社會"是絕對不會到來的。)
(『ボーイズ「B」アンビシャス!』.森省歩.2004)
從例(5)、(6)、(7)中可以看出,此時“絕對”作為副詞在否定句中修飾動詞,表達一種“絕對不、斷然不、肯定不”的態度。
1.2 其他
漢語的“絕對”有作為屬性詞表示事物屬性或特征的用法,如“絕對值”“絕對溫度”等。《大辭泉》對「絶対」這一詞的解釋中雖然沒有這一用法,但在辭典及語料庫中也偶出現「絶対値」「絶対溫度」等詞,含義與漢語相同。
例(8)1991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絕對值為世界第八位,綜合國力為世界第六位。(譯文:1991年、わが國の國民総生産の絶対値は世界第8位で、総合國力は世界第6位となっています。)
(《思想政治》.國家教育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編寫組.1992)
例(9)教育活動に限らず、他のことでも変化率での判斷を要求されることは多い。身近なのは経済成長率だ。GDPの絶対値で判斷してもしようがない。(譯文:不僅僅是教育活動,很多其他的事情也被要求依據變化率進行判斷。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就是經濟增長率。以GDP的絕對值來進行判斷也沒辦法。) (『學力低下スパイラル』.多田野清志.2003)
此外,根據「デジタル大辭泉」的解釋,「絶対者」是指“在哲學中,不依賴任何其他東西,無限制地在其自身存在的、最高超越的真實存在。絕對的東西。無限制者。”因此,可以說「絶対者」是哲學領域的專門用語。《現代漢語詞典》中雖然沒有對“絕對者”一詞的解釋,但在現代漢語語料庫中存在使用“絕對者”一詞的例句。
例(10)用人格化說明上帝是有道理的,因為人是最高級的存在,但要注意上帝不是我們之外的另一個人,他是終極,是絕對者,是最終的關懷。(譯文:人格化で神様を説明することが理由があるのは、人間は最高級の存在からである。しかしながら、神様は私たち以外の人ではないことに注意し、彼は究極であり、絶対者であり、最終の配慮である。)
(《基督教哲學》.尹大貽.1988)
例(11)思弁において統一されている両者、すなわち、すべての理性の総合と、それに対応する直観は、…それ自體絶対者においてあり、無限である。(譯文:在思辨中統一的二者,即所有理性的綜合和與之相對應的直觀…其本身就是絕對者,是無限的。)
(『ヘーゲル哲學と無の論理』.髙山守.2001)
從例(10)中可以看出,漢語的"絕對者"表達的含義與日語相似,在哲學方面指最高級、終極的存在。無限制者。
最后,漢語的“絕對”有“最;極”的含義,常與“大多數”連用,表示絕大部分,很多的數量。《大辭泉》對「絶対」的解釋中沒有相對應的用法。但辭典中有「絶対多數」一詞,表達含義與漢語相同,可互譯。
例(12)好在近百年來,教育得到了相當的解放,可與革命的政治配合而效忠于絕對大多數的民眾。(譯文:幸い百年以來、教育は相當の解放を得ていた、革命の政治との協力によって絶対多數の民衆に忠節を盡くす。)
(《教育哲學》.林礪儒.1947)
例(13)そのため、絶対多數の參與者は、自らのチャンスと優勢を見つけ出し、自己の利益を実現することもできる。(譯文:因此,絕大多數的參與者都能找到自己的機會和優勢,也能實現自己的利益。)
(『日中関係をどう構築するか』.張蘊嶺(著)/小野寺史郎(訳).2004)
2 結語
本文主要通過漢日兩冊辭典及兩種語料庫,從語義特征的視點入手,對漢語的“絕對”和日語的「絶対」這組漢日同形語進行了考察。通過對比發現,漢語的“絕對”和日語的「絶対」含義基本相同,屬于同形同義語。但本文僅考察了這兩個詞的含義特征,還不夠充分。國広哲彌(1982)將意義素分為語義特征、語法特征、含蓄特征三類,并提出了語義的研究方法及視點。今后會閱讀更多的文獻,參考國広哲彌的論述,從文法特征和含蓄特征的視點對“絕對”和「絶対」進行更深層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形容詞的附類,只表示人、事物的屬性或特征,具有區別或分類的作用。屬性詞一般只能做定語,如“男學生、大型歌劇、野生動物、首要的任務”中的“男、大型、野生、首要”,少數還能夠作狀語,如“自動控制、定期檢查”中的“自動、定期”.
[2]國広哲彌.意味論の方法[M].大修館書店.1982.
[3]宮島達夫.日中同形語の文體差[J].阪大日本語研究.1993.
[4]翟東娜.淺析漢日同形語的褒貶色彩社會文化因素[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0.
[5]施建軍,徐一平,譙燕.漢日同形副詞研究[M].學苑出版社.2013.
[6]顏鵬飛.漢日同形程度副詞的對比研究-以表示程度高的程度副詞為中心[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