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東技師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2.濟南市足球運動管理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0)
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資源優化配置研究
劉東升1,魏明2
(1.山東技師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2.濟南市足球運動管理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0)
在以往“體育公共服務”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圍繞青少年體育發展實踐,對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概念內涵、定位角色、組成結構及運行機制進行探討,對于提升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提供相關策略,以期為進一步優化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資源配置提供借鑒。
體育公共服務;供給;青少年;資源優化
“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進一步提升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水平是青少年體育發展的重要任務,青少年體育“十三五”規劃中指出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努力提升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水平,完善青少年人群體育活動狀況抽測制度”。體育公共服務的概念認知與界定、體系構架與運行是目前體育學界、實踐界的關注焦點,有必要對于相關研究進行進一步梳理和總結,為提升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提供理論參考。
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處于“青少年體育”和“體育公共服務”兩個大概念之間重疊范圍,是一個外延復雜而又具體的概念。首先,青少年體育概念寬泛。從覆蓋范圍來看,青少年體育可以包括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和競技體育三個區域;從資源基礎來看,青少年體育又需要:人力資源、場館資源、賽事組織資源、安全保障資源等支持;從投入方式來看,能夠劃分出政府投入型、市場經營型和社會公益型等等。其次,體育公共服務主要從投入方式的角度對寬泛的青少年體育的概念進行了限定,屬于公共服務的下位概念。所謂公共服務,是指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下,政府使用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滿足全社會公眾或某一類社會群體共同的、基本的、直接需求的社會生產過程,具有公眾性、公益性和公用性特征[1]。體育公共服務是指提供體育公共產品和服務行為的總和,包括加強體育公共設施建設、發展體育公共事業、發布體育公共信息等,為豐富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體育活動提供社會保障和創造條件[2]。因此,研究認為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是指在政府主導或引導下,不斷整合人力、場館、賽事活動和安全保障資源,對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和競技體育領域中的青少年群體提供具有公益屬性的公共或混合體育服務物品。
1.1 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產品“定位”
青少年體育未來發展將存在兩大類供給模式:市場供給、公共服務供給。市場供給模式下,青少年市場產品往往會圍繞市場和群眾基礎較好的運動項目(例如足球、籃球等),依照市場經濟規則在經濟較發達的區域完成供給、銷售,政府僅扮演監督者的角色,本文不再過多贅述。因此本研究聚集在第二類供給模式,即公共服務供給。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包括:政府投入型和政府主導型兩類,供給產品包括純體育公共服務產品和混合體育公共服務產品兩類。純體育公共服務產品是政府投入型的產品類型,一般圍繞列入奧運爭光項目的小眾運動項目,例如舉重、跳水;或者面向經濟欠發達地區或家庭收入較低的青少年人群。混合公共體育服務產品一般會圍繞社會效益較高但市場效益不強或有待開發的項目開展,例如排球、乒乓球、冰雪運動等。
1.2 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資源要素
同樣根據上述概念界定,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產品供給的區域包括學校、社區和競技體育三個區域,而需要整合人力、場館、賽事活動以及安全四維資源。不同區域內,四維資源存在不同具體的表達。因此本文對不同情境中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產品供給所需要的不同類型資源要素進行了整理與匯總(見表1)。

表1 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資源要素分類
1.3 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特點
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特征應當在兩個方面存在特殊性:一是供給對象是青少年人群,具有特殊性;二是投入方式存在政府投入和政府主導投入兩類,具有特殊性。
1.3.1 供給對象復雜性。從內涵分析來看,青少年群體是供給的核心群體對象,存在很多維度分類,而本研究的分類維度是一般青少年與競技體育青少年。其中,一般青少年又會因為社會學屬性的差異,被分為城市青少年學生、農村普通青少年學生、農村留守兒童、城市農民工子女、犯罪青少年等等類型。而具體如何分類,需要根據研究者的研究需要決定。
1.3.2 混合投入方式多樣化。市場經濟轉型期內,除了必要的純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產品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混合產品。而這些混合產品的供給方式也是多種多樣,需要根據資源類型進行區別。例如,針對場館資源,可以采用BT、BOT、PPP的方式實現公共資源與市場資源的混合;也可以采用憑單制,鼓勵特殊的青少年群體前往盈利性服務機構進行消費;也可以通過補貼方式,鼓勵體育教師、社會指導員以及專業教練進入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領域。具體的混合方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形成對應的合理方式。
1.3.3 項目協會主導性。與公共供給不同,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強調各類社會組織的主導作用。政府將成為各類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購買的“大客戶”,其對各青少年運動項目協會的資質以及服務生產、功能能力進行評估,并結合“市場投標”方式,科學分配公共財政資金,營造項目協會間的合理競爭關系。而項目協會是利用公共財政資金,撬動社會、市場資本,進行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分布在青少年體育各個領域、層次。各項目協會是非營利社會組織,其會員大多是權利的核心機構,代表著青少年體育參與的實施主體,大會的民主決策氛圍和監督機制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保證能夠根據青少年的體育需求完成公共服務供給。
2.1 學校體育情境下的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
學校體育情境下,實現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目標需要整合體育教師、教育系統場館資源、學校體育賽事活動以及學生運動保險四類資源要素。1)我國體育教師人力資源嚴重匱乏。根據《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提出的中小學校體育教師配備基本標準:小學1~2年級生均占有0.0042名體育教師;小學3~6年級生均占有0.0036名體育教師;初中階段生均占有0.0032名體育教師;高中及中職階段生均占有0.0025名體育教師[3]。而目前我國小學生均占有0.0018名體育教師;初中生均占有0.0028名體育教師;高中生均占有0.0028名體育教師;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占有0.001名體育教師;普通高校生均占有0.0022名體育教師[4]。2)教育系統場館對外開放政策的執行效率低下,資源閑置嚴重。根據第5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顯示,大中小學體育場館數量占總數的67.7%。但是,由于學生安全、教學秩序等原因,學校體育場館未能向社會開放,資源閑置嚴重[5]。3)教學方式有待改善。內容單一、組織機械的學校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情境中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主要方式,缺乏多元化、個性化的課外體育活動及賽事組織[7]。4)學生群體保險險種少、針對性不強、責任劃分不清。2002年9月1日教育部實行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是目前唯一能夠直接作為學生傷害事故處理依據的法規,且存在著幾大弊端:一是理賠歸屬不清,二是責任界定較難,三是不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四是容易訴訟公堂,五是執行效力層次較低[8]。此外我國保險體系單一,只能解決住院醫療等額度較小的損失,對于造成學生身故、殘疾等重大傷害時,作用微弱,給家庭帶來巨大損失和壓力[9]??梢哉f目前,我國還未正式出臺青少年體育參與的安全預防與理賠政策,保險行業幾乎沒有針對青少年學生體育參與發生意外事故的保險業務[10]。
2.2 社區體育情境下的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問題

2.3 競技體育情境下的“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問題
競技體育情境下,實現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目標需要整合青訓教練員、體育系統場館資源、青少年競技賽事以及運動員保險四類資源要素。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定義為是以教練員、運動員取得優異運動成績,并為大眾提供高水平競技表演等為指向的體育公共服務[14]。1)青訓教練員水平參差不齊。受到運動項目、所在地區、個人素質能力的限制,教練員的執教能力千差萬別,直接影響到青少年訓練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2)體育系統場館資源陳舊。體校場館設施陳舊,訓練器材短缺,科研設備等方面更無從談起,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問題更加突出。業余訓練陳舊的場館設施與訓練器材和國家隊、省隊訓練條件,甚至與普通中小學的體育場地相比均存在著較大的差距[15]。3)青少年競技賽事任務重。業余體校以運動訓練出成績為存在目的與價值,對于青少年隊員的文化課學習不在意也不專業,且處在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雙頭管理的現實情況下,文化水平與同齡人相比相差甚遠,運動員在晉升無望或退役時,無法得到合理安置。據統計,在全國 1 933 所各級各類體校中,承擔文化教育工作的體校有 420 所,占20%左右,其余1 513所是依靠普通學校進行文化教育。在420所承擔文化教育的體校中,體育運動學校203所,少兒體校217 所。從整體上來看,處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業余體校,學生的文化教育大部分已由教育部門負責,但絕大部分的中專階段體校文化教育工作仍由體育部門自辦,體校建設未能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享受到教育的同等待遇[15]。4)運動員保險不規范。目前的大型比賽并不針對青少年運動員購買運動保險,而是通過賽前注冊時要求參賽隊伍提供所在學校校醫院出具的學生醫療保險證明作為參賽的必要條件。一旦發生意外事故,賠償和追責問題都十分棘手。
3.1 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人力資源是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基礎。我國體育人才培養的“低端產能過剩問題”與青少年體育人力資源的“高端需求”存在著巨大差距。具體來說,專業體育院校、綜合高校體育學院培養的教育學體育人才往往技能水平不足,而退役運動員的技能水平較高,但又過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學、心理學、生理生化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因此,可以考慮從人才培養與人才吸收與管理標準兩個方面促進人力資源升級。
3.1.1 從人力資源培養的角度來看,應進一步加強青少年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培養,提高專業體育院校、綜合高校體育學院培養的教育學體育人才的技能培訓和競賽能力培養,同時進一步加強體教結合強度,強化專業體育運動員的文化知識。
3.1.2 應加強人才吸收和管理的標準控制。①學??梢钥紤]進一步擴大體育教師的編制設置,加大體育教師的招聘力度。按擇優原則,與編外符合教師資質要求人員簽訂短期、中長期合同。西部、農村等地區學校,可采用兼崗、轉崗的方式,對有體育特長的其他學科教師進行體育教師培訓,甚至可以將這一類教師納入到國培計劃之中。②鼓勵社區體育組織投入,吸引必要的企業贊助,開展社區的體育賽事、文化、娛樂活動,為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施展能力的機會,通過一定薪酬激勵體育人才兼職或專職從事社會指導工作,推進社區體育發展。③對于競技而言,教練員往往因為績效導向,過于重視青少年運動員的運動成績,而忽略對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因此,可考慮將會考成績納入教練員工作績效評價體系之中,將有助于全面開展對基層教練員的績效評估,有利于提高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水平。
3.2 促進體育場館建設與智慧場館管理系統完善
青少年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總體上我國的場館數量規模依然不足,且使用效率較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1)進一步加強公共財政資金撬動作用,促進市場資本流入場館建設。目前,BOT和PPP是混合資本建設體育場館的主要方式。①BOT是指政府通過契約授予私營企業(包括外國企業)以一定期限的特許專營權,許可其融資建設和經營特定的公用基礎設施,并準許其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或出售產品以清償貸款,回收投資并賺取利潤;特許權期限屆滿時,該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②PPP是指政府與民營機構(或更廣義點,任何國營/民營/外商法人機構,下同)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授權各青少年運動項目協會代替政府建設、運營或管理體育場館,并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2)不斷完善智慧場館的管理系統。未來,學校體育、社區體育以及競技體育的場館資源的“所有權邊界”將進一步弱化,所有青少年群體均有權利共享場館資源。因此,可以依托互聯網技術加強體育場館的數字化建設,不斷優化場館使用的空間資源、時間資源,并根據不同青少年群體的特殊屬性,靈活定價,并給予合理補貼,通過移動通訊技術實現場館資源的合理共享,提高場館資源的利用效率。
3.3 強化體育、教育、民政等多部門協同能力,建立青少年統一連貫的競賽機制
目前,青少年體育賽事因為行政割據的原因,非常松散、零碎。青少年社會業余賽事與教育系統賽事存在著嚴重的分割現象,賽事組織資源浪費嚴重,也分散了優秀青少年業余選手的集中程度,不利于競爭環境的形成;同時教育系統賽事和競技體育賽事未能形成縱向的輸送關系,導致大量教育系統賽事培養的優秀運動員因為缺乏必要的輸送渠道而被埋沒。
3.4 加強青少年體育發展的安全保障與保險理賠措施
主管部門不僅應加強青少年體育醫療救護管理,提供基礎性醫療救護,還應積極聯系社會相關財險理賠公司,研制針對性更強、內容更為豐富的青少年意外傷害保險險種。在青少年體育的安全保障與保險理賠措施的實施過程中,國家財政應當起到主導作用,全額或部分為在校青少年學生、基層青少年運動員購買保險,鼓勵和促進青少年體育的發展。
[1]盧映川,萬鵬飛. 創新公共服務的組織與管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2]樊炳有.體育公共服務的理論框架及系統結構[J].體育學刊,2009(6):14-19.
[3]教育部衛生部財政部關于印發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006/ xxgk-88635.html.
[4]包鶯,劉海元. 我國體育教師隊伍現狀及加強建設對策[J]. 體育學刊,2009,16(6):41-44.
[5]李亞莉, 劉亞云. 管理、安全與物耗: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三大難題[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5(6):126-129.
[6]姜韓,柳鳴毅.基于路線圖方法的中國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5):34-38.
[7]周登嵩. 新世紀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研究綜覽[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3):1-7.
[8]邱曉德.中日學校體育保險管理制度的研究[J]. 貴州體育科技,2009(3):20-23.
[9]張波,毛曉,歐陽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視域下的青少年學生體育運動傷害賠償機制研究[J].中國學校教育,2013(3):163-164.
[10]張洪振,張瑞林,梁樞. 我國青少年體育發展的困境及對策[J]. 體育學刊, 2015,22(3):59-62.
[11]周松青,何穎,胡建忠,等.中日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的比較及對策[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4):309-313.
[12]國家體育總局網[EB/OL]. http://www.chinasfa.net/ tyjs/3tycg/20050128- 1.htm.
[13]金曉陽,蔣榮,薛雨平. 高校建立社區體育俱樂部的研究(一)——高校周邊居民的體育意識、需求及體育活動特征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6):22-25.
[14]周愛光.從體育公共服務的概念審視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體育科學,2012(5).
[15]郭建軍.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 培養優秀競技后備人才[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4):1-9.
Optimalallocationofresourcesforsportspublicservicesupplyforteenagers
LIU Dong-sheng
(ShandongTechnicianInstitute,Jinan250200,Shandong,China)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focusing on youth sports development practic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the juvenile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rol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levant strategies for the promotion of youth sports public service suppl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public resources supply in youth sports service.
sports public service; supply: teenagers; resource optimization
2017-11-16
劉東升(1978- ),男,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G80-051
A
1009-9840(2017)06-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