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焱
綜合護理應用于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中的療效觀察
段焱
目的探討綜合護理應用于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中的療效。方法96例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每組48例。對照組由家屬隨意進行語言功能訓練,研究組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1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應用于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中效果滿意, 適于臨床推廣。
綜合護理;腦梗死;運動性失語;療效
失語證是腦部損傷后所導致的語言功能喪失或障礙, 運動性失語屬于失語癥中的一種類型。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及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 不僅腦梗死的發生率顯著上升, 且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群體也呈擴增趨勢[1]。運動性失語的出現, 不僅影響了患者的語言功能, 同時也加重負面情緒表現, 使其陷入到痛苦中, 這對康復十分不利[2]。因此, 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提高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臨床療效, 保證其語言功能的康復質量十分必要。2016年1月~2017年4月本院對48例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應用了綜合護理干預, 收效十分滿意,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96例。納入標準: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腦梗死, 且存在明顯的左側半球語言優勢部位梗死灶;符合腦血管學術會議(第四屆)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的診斷標準;意識清楚, 可以配合各項護理操作;輕度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發病前語言能力正常;本次研究內容已告知患者,并取得其知情與同意。排除標準:其他原因所致的語言障礙, 多次發病, 右側大腦半球有明顯的梗死灶, 軀體功能障礙, 有精神疾病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9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每組48例。對照組中男28例, 女20例;年齡44~78歲, 平均年齡(62.5±5.6)歲;發病時間25~95 d, 平均發病時間(32.5±20.9)d;波士頓診斷性失語檢查法(BDAE)分級:1級28例, 2級20例。研究組中男27例, 女21例;年齡44~78歲, 平均年齡(62.8±5.5)歲;發病時間25~95 d,平均發病時間(32.8±20.8)d;BDAE分級:1級28例, 2級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兩組患者病情穩定后均采取常規康復功能訓練,其中對照組由家屬隨意進行語言功能訓練, 研究組則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 即結合聽、動、音、字、詞、語句等方面,制定患者的語言綜合護理方案, 具體方法如下。①聽:由于腦梗死運動性失語僅能發出單音, 而無法說出詞句, 所以應先鼓勵其采取聽音、聽詞等訓練。護理人員讓患者傾聽輕柔的音樂, 以及拼音磁帶, 播放時注意控制音量, 無時間限制,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通過聽音、聽詞與音樂來刺激患者語言中樞, 興奮其大腦皮層。②動:指導患者伸舌運動, 提高舌頭的靈活性。同時, 鼓勵患者重復進行吹氣、閉口與張口,繼而增強面部肌肉的協調能力。③音:幫助患者在1周內完成發音訓練, 首先從單韻母發音開始, 之后逐漸過度到雙韻母, 重復練習, 加強對語言運動的有效刺激。④字:鼓勵患者練習數整字, 之后進行算數練習。同時, 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用語訓練, 并使其掌握一些難發聲的字, 根據口型練習發音, 需要注意的是, 對于難發音的字不可以采取過度練習方式, 以免難以糾正。⑤詞:指導患者進行連詞訓練, 例如:“喝水”、“吃飯”、“睡覺”等, 并鼓勵患者用詞組表達內心的感受。⑥語句:每次實施綜合護理時, 均讓患者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例如:“今天星期幾?”、“你的名字?”、“上一餐吃的什么食物?”等, 通過交流, 幫助他們將語句連接在一起,以便提高語句的應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語句指導不可操之過急, 以免影響患者心理情緒。⑦發音指導:由于患者早期詞語量較小, 說話十分吃力, 且發音缺乏連續性, 所以護理人員應指導其看圖說字, 提高吐字的清晰度, 之后逐漸進行讀報與讀故事, 強化語言的完整性。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BDAE標準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語言功能的康復效果。痊愈:BDAE 5級,即語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顯效:相較于治療前, BDAE分級提高≥2級;改善:相較于治療前, BDAE分級提高1級;無效:治療前后BDAE分級無變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改善)/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語言功能的康復效果對比(n, %)
運動性失語是腦梗死后常見的后遺癥之一, 是指大腦左半球額葉損傷, 導致大腦S區功能障礙所造成的綜合征[3]。多數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能夠保持對文字語言的構思與理解能力, 且發音器官無問題, 可以聽懂別人的語言, 卻喪失了說話的能力, 這給其身心康復帶來了巨大的影響[4-8]。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康復效果十分必要。
綜合護理是對常規護理的有效完善, 目的是保證患者康復效果與預后[9-11]。綜合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從聽、動、音、字、詞、語句等方面制定出針對性康復方案, 能夠使語言訓練更為規范化、科學化, 有效保證患者語言功能的康復進程。此外, 綜合護理所開展的護理服務均以患者為中心,進一步加強了護患之間的互動, 促進疾病轉歸。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1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可見, 綜合護理能夠有效提高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 這與部分報道結果一致[6]。
總之, 綜合護理應用于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中效果滿意, 適于臨床推廣。
[1] 林秀麗, 伍秀秀. 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實施早期干預的效果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24):58-59.
[2] 魯小芳. 優質護理對腦梗死失語患者康復效果的觀察.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16, 31(2):50-52.
[3] 陳楚玲, 丁美暉, 范敏. 針對性護理干預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康復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7, 19(4):88-90.
[4] 寧海花. 應用早期康復護理提高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的康復效果.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40):7830.
[5] 吳春蘭. 基于Orem自理理論的康復護理指導腦梗死偏癱患者應用研究.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21(2):4-6.
[6] 李凌凌, 李薇. 優質護理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功能恢復的效果.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8):15-17.
[7] 張孝丹. 綜合護理在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康復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6, 11(4):145-147.
[8] 李華. 護理干預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康復的影響研究.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18):3627.
[9] 杜潔. 綜合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3):138-139.
[10] 黃圣雁. 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康復護理干預的應用研究. 當代護士旬刊, 2015(12):14-16.
[11] 邢志麗. 護理干預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康復的影響.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6(4):141-14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4.086
115000 營口市中心醫院
2017-09-30]